第一图书网

21世纪的日本家庭

(日) 落合惠美子 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4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

(日) 落合惠美子  

页数:

234  

译者:

郑杨  

Tag标签:

无  

前言

第一次去中国是1987年。正值改革开放之初,出现了被叫做万元户的富裕农民和在马路上横行的还不太懂得经营的出租车司机,而与此同时,普通的百姓为飞涨的物价和工资之间的差距而哀叹。为了能更细致地亲眼观察到中国社会的变化,1988年的夏天,我在上海停留了1个月,学习语言,拜访研究人员,逛街。当时住在还像偏远郊区的停车场一样的徐家汇附近,和现在的徐家汇完全是恍如隔世的感觉。那时我听到的是关于“妇女回家”的争论。一谈到“女性问题”的话题,无论是研究人员还是非研究人员,无论是女性还是男性,都会异口同声地先问:“你知道‘妇女回家’的争论吗?”因为在日本,有不少人把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作为女性解放的先进国家来憧憬,而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竟然出现了对性别分工(gender)的肯定论,我记得自己当时的心情很复杂。但是和感慨相比,作为社会学者的探求心占了上风。我收集了《中国妇女》和《现代家庭》中的相关报道,对居于不同立场的人进行了简短的采访。虽然臧否参半,但据说赞成者是少数派(中国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也显示,70%的女性对“妇女回家”持反对意见),而企业的责任者、经济学者、工厂的女工,还有年轻的女性们的赞同让入瞩目,实际上有这样的调查结果,即真的“回家”的女性几乎全都在回家一两年后回答“在家很烦”。但是,女性回家的思潮并没有持续多久。

内容概要

  《21世纪的日本家庭,何去何从(第3版)》是将日本作为素材来探究近代是如何改变家庭的一本书。该书探讨了走过资本主义近代化道路的社会所经历的家庭和社会性别的变化。落合教授将日本在1955~1975年形成的稳定的家庭结构命名为日本“家庭的战后体制”,指出随着支撑日本家庭的三大主要条件的消失,稳定的“家庭的战后体制”也将结束。书中运用大量的数据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家庭”的诞生、普及和变迁,还展望了21世纪家庭的新趋势.对家庭的多样性提出了诸多独到见解。  中国和日本虽然处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阶段,但两国社会都经历或正在经历着诸如离婚率的攀升,出生率的下降,单身家庭、单亲家庭、丁克家庭等新型家庭不断增多的社会现实,因此我们相信落合所提出的针对日本家庭的预测,也必将会给正在不断变革的中国家庭提供借鉴。

作者简介

作者:(日本)落合惠美子 译者:郑杨落合惠美子(Ochiai Emiko),1958年生于日本东京。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教授。落合教授是继上野千鹤子、目黑依子之后崛起的日本第二代女性学研究学者,她立足于家庭史研究和女性学研究。不仅作为主张男女平权的日本先锋学者得到学界的肯定,而且她和山田昌弘、濑地山角等前沿学者关于男女平权和近代家庭的一系列研究使得在日本刚刚兴起的男女平权、性别歧视研究得以在日本社会学中占有一席重要之地。主要著作有:《近代家庭的转折点》(角川书店2000年),《对个人的探求》(共著,日本放送出版协会,2003年),《变貌的东亚家庭》,(共著,早稻田大学出版社,2004年),《前工业化时期日本家庭和生命周期的社会学研究》(京都大学出版社.2005年),The Japanese Family,System in Transition(LTCB Internation Library,1997)等。郑杨,1972年生于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2005年获得大阪市立大学教育社会学博士学位。专业为教育社会学、家庭社会学。代表著作《孤独的中国小皇帝——都市家庭的育儿环境与儿童的社会化》(大阪公立大学出版会,2008年),译著《婚活时代》(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第三版序在新版发行之际序导论从20世纪的家庭谈起对“战后”的谢幕超越家庭危机论本书的构成1 女性自古就是主妇吗?女性为什么是家庭主妇不同世代的M型曲线二战后日本女性的主妇化经济高速增长与主妇化从国际比较中看到的2 家务亭和主妇的诞生何谓主妇?何谓家务?市场和家务的诞生德国的情形家庭料理的创造大正时期的夫人不做主妇就难称其为女人3 两个孩子的革命用金属棒杀人的一代两次出生率的下降两个孩子的革命人工流产多于避孕作为持久财富的孩子儿童的出生母亲的诞生以爱为名义的管理人口再生产的平等主义4 核心家庭的真相令人怀念的“海螺太太”从家到核心家庭梦想大家庭的核心家庭人口学的世代战后体制的人口学的特殊条件兄弟姐妹网络5 家庭的战后体制家庭的战后体制近代家庭的诞生家庭论的陷阱20世纪的近代家庭是日本的特殊性吗?6 女性解放运动和家庭解体何谓女性解放我的女性解放运动忠实于女性性别并非私人问题性和流产女性幻想的否定家庭解体女权运动的两次浪潮近代家庭和女权运动7 新家庭的思秋期之后的团块新家庭的神话朋友式夫妻转瞬即逝的近代家庭自立和思秋期从家庭主妇的职务中脱离出来花子一代的未来8 家长已经无能为力了吗?怀疑家庭危机论真的是3岁神话吗?母性剥夺和母性依附抚育幼儿烦躁产生的原因育儿网络的再构成生育孩子的意义9 双系化和家庭的发展方向第三世代组成的家庭达到顶点的核心家庭化继承家业的女儿的悲剧养子和夫妇别姓何谓双系化?同居、分居、近居老龄化和亲属网家庭劳动力不足的时代10走向以个人为单位的社会新男性的出现第二次人口转变家庭时代的终结以个人为单位的社会从家庭中解放出来的弱者主妇问题尾声 走向21世纪的家庭人口转变和家庭变动是第二次人口转换吗?21世纪的序幕十年后的再考——世界中二战后的日本家庭战后日本家庭论的扩张人口转换和生命周期的改观社会性别向多个方向变化家庭成员和亲属的纽带家庭主义体制下的社会参考文献译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1990年春,我来到东京八幡山大宅壮的一个书库,整日闭门不出,日复一日地翻阅着旧杂志,查找其中表现女性视觉形象变迁的资料。其中,有现在令人怀念的迷你裙装束,也有少女时代楚楚动人的女明星们。就这样在翻阅这些杂志时,我注意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女性们的微笑方式,有流行和过时之分,微笑似乎是有着时代烙印的。日本战败后的两三年里微笑虽然又回到了女性的脸上,但那也只是略微低着头含羞微笑而已。到了1950年,女性们精神抖擞地微笑着,大家都一致地仰望着天空。那之后,可以说每年女性们都有规律地将昂起的头慢慢地低下了,同时表情也一点点地变得有些呆板了。到了1955年时,视线已经接近平视,嘴角的微笑也让人觉得做作,而无论是插图,还是封面女郎,她们的表情竟让人感觉不舒服般地一模一样,这着实让人有些不可思议。但是,更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从1955年开始,女性形象却停止了变化。无论是在1965年还是在1975年的杂志中女性们的微笑与1955年几乎相同。1970年前后,受先进国家共同的性革命的影响,以面向未婚女性的杂志为中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到了1975年,特别是面向主妇的杂志却又回到了从前的模样。如此周而复始,不断变化,可以说日本“形象实验”时代的开端,是在这之后。“战后”常常被认为是快速变化的时代,与其这样说,还不如说“战后”是在一定期间内保持了一个安定社会结构的时代,或者可以用一个社会体制来加以概括的时代,这个体制的前后,可以用结构的形成时期和变化时期来加以区分,这是本书的构想。而这个构想的萌芽可以说就是在发现日本女性的微笑是有时代烙印这一小小发现中萌发的。

后记

我手中的这本日文版的《21世纪的日本家庭,何去何从》(第二版)第2页上,写着当时购买此书的地点和时间。那正是我写硕士论文的1999年年末,正为论文找不到一个能够说服自己的结论而烦恼的时候。记得正值午后,在大学的生协书店里站着读完了这本书的第三章 ,然后是郁结在心中的疑问、不解也如京都冬日的晴空,豁然开朗了。原来家庭是个历史概念,原来家庭也是在不断地变化或者进化的,原来父母给予孩子的无限的爱并非是自古就有的,原来我所认为理想的家庭并非是个普世的概念,仅仅是历史长河中的某一个过程而已。这本书,它颠覆了我心中的很多定式,让我拨开云雾为自己的许多朦朦胧胧的疑问找到了答案,然后天马行空地想能够遇到这位老师就好了。而这样的幸运就在2001年我读博士课程的时候降临了,我如愿地成为当时落合老师所在的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的特别研究员,近距离地受教于落合老师,让我受益匪浅。在《21世纪的日本家庭,何去何从》一书中,落合老师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日本“家庭的战后体制”,这一概念的提出推动日本家庭社会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那么何谓日本“家庭的战后体制”呢?


编辑推荐

《21世纪的日本家庭,何去何从(第3版)》:作者运用女性学家庭史、历史人口学的学科知识,为我们勾勒了21世纪家庭的走向,即社会不再以家庭为单位,而是朝着以个人为单位的方向发展。日本家庭社会的经典著作和必读书籍。《21世纪的日本家庭,何去何从(第3版)》荣获第14届日本山川菊荣妇女问题研究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21世纪的日本家庭 PDF格式下载



速度很快,书面上稍有撞击刮擦痕迹,内容还行。


落合先生是著名的日本社会学家,这是她的第一本引进中国的书,感觉挺不错的。很好的一本研讨家庭走向的书,不知中国的家庭将走向哪里,而在日本,社会已经不再以家庭为单位了,而是朝着以个人为单位的方向发展。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