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智慧来自不同声音

朱伟一 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

朱伟一  

页数:

244  

Tag标签:

无  

前言

  逻辑与思辨  不讲逻辑,不讲思辨,这个传统我们古代就有,请看《论语》,《论语》中大多是结论,没有思想斗争的回合。《论语》的内容不但有让国人醉心的权术,还有孔子为我们制定的道德标准。  孔子他老人家所订的标准确实太高,所以许多人成了口头革命派。有时情况更糟,弄的是好话说尽、坏事做绝。也许孔子的理论在农业社会是行之有效的。因为当时的生活、学习比较简单,是非道德标准也相对简单,只要一个“忍”字,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但今天不同:今天的变化快、选择多、诱惑多。是非标准更加模糊,需要我们每个人不断做出判断、取舍和妥协。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经常需要许多妥协。至于什么时候不应该妥协。孔子他老人家没有讨论,我们也看不到孔子的思辨。也许孔子他老人家是思辨过的,但在《论语》中我们看不出来。  我以为,人们在推介孔子的时候,也是自相矛盾、不讲逻辑、不讲思辨、顾左右而言他。推介者不仅自己涂脂抹粉、乔装打扮。而且非要也给子L子乔装打扮、涂脂抹粉。经过包装之后,孔子他老人家焕然一新,“洋溢着古典的、浪漫的、田园诗的、牧歌的种种情调”。孔子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像不像中国足球?但宣讲者闭口不提“文革”中孔子墓被炸一事。既然孔子那么好,为什么有人要炸他的墓?是孔子不好。还是现在的人不好?孔子已经被奉为“圣人”,孔子会不好吗?难道是我们不好?可我们也是孔子思想教育出来的。如果是孔子的传人炸了孔子的墓,那岂不是匪夷所思吗?我以为,这些都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怀疑孔子的人应该如此,热爱孔子或是自以为热爱孔子的人也应该如此,宣讲孔子的人,就更应该如此。可宣讲孔子的人会直面这这些问题吗?《论语》中的孔子自己不提难题、不讲思辨,只给结论、只讲实用,鼓吹孔子的人会直面难题吗?  牧师布道可以万众喝彩,明星登台可以万众喝彩,政客竞选也可以万众喝彩。但宣讲哲学是可以万众喝彩的吗?没有听说。如果有这样的哲学,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什么样的哲学?《论语》是什么样的哲学?哲学是对话、是问答、是疑问,怎么会万众喝彩呢?张爱玲的回答是这样的:“孔教为不求甚解的读书人安排好了一切。”  自己的子孙尚且没有教育好,孔子他老人家为什么要急于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呢?为什么迫不及待地要去教育别人的子女呢?再想想,孔子他老人家也冤!孔子并不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是我们这些不肖子孙技不如人,老是落后挨打,却心有不甘,所以虚张声势,把孔子他老人家抬出来,拉大旗做虎皮。我们自己没有伟大的思想家,没有伟大的文学家。也没有伟大的音乐家,至少现代没有,只好请出孔子抵挡一阵。  中国古代确有讲逻辑的思辨者。庄子就是思辨的。庄子的《鱼之乐》是典型的思辨之作。为什么说是思辨之作呢?因为这里有回合,有反复争论,争论庄子到底能否体会鱼之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否快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否快乐”)。美国法学院是由苏格拉底教学,其精神就是思辨,就是《鱼之乐》的问答。在逻辑和思辨方面,我们的确比美国早了两三千年。但可惜。庄子在中国不占上风。我们今天更是远庄子、近孔子。看一看中学语文课本就知道:孔子的语录最多。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秦汉之后已经不再认真思考。  有的朋友说,我们有鲁迅啊,鲁迅是思辨的,敢于提出痛苦的问题。可惜。鲁迅后来是在上海租界内生活和写作的。如果把鲁迅交给群众专政,鲁迅一把老骨头能扛得住吗?我想是扛不住的。相反,那些宠物学者,那些乖猫学者,却大行其道,有的还不服老,挤眉弄眼,搔首弄姿,还特别喜欢展览自己的初恋或异国之恋。不用问,是西方美女爱我中华老英雄,不,当时还是少年英雄。好在我们的英雄高寿,美人已先他们而去,无从考证是谁先看上谁,也无从考证这段恋情是否子虚乌有。我们这个民族少思考,多抒情:高考作文中少年知识分子要抒情,老年知识分子也要抒情。诸君请看,我们现在当红的国学大师只知抒情,不知提问。虽已暮年,看上去却是那么的娇痴,温顺可爱,比红花还要红,比小猫还要乖。  没有逻辑和思辨,就忽略了现实中的变数,就容易盲动,就容易铸成大错。那么我们这个民族为什么缺乏逻辑、不讲思辨呢?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因为现实太残酷,所以我们害怕面对现实。现实中的选择太少,几乎没有选择,所以我们宁愿相信江湖术士,其中许多是主流经济学家或金融学家。宁愿相信他们所描绘的仙山琼阁。我们老想做大做强,但就是做不到。我们这个民族老想走捷径。毕其功于一役。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在某一个时间段,就某一个问题,他们也会迷失方向。用美国作家房龙的话说,就是“在悲伤、凄惨的境况中。他们很容易听信一大群骗子的话。这些人假装成先知,传播奇异的教义”。  经济是大胆设想,大胆求证。法律则不同,法律是小心设想,小心求证。作为一个学科,法律的灵魂是思辨,思辨是纲,纲举目张。而要思辨,就必须有对立面。我们在生态方面要保护不同的动物。保护我们自己的生态环境。人类社会中,在对待自己的同类时。人们更加需要这种动物保护精神。允许自己的对手存在。如果没有对立面。哪里来的思辨?律师更是这样。再高明的诉讼律师,如果没有对手,便是徒有屠龙之技。还有,当我们的天敌被消灭之后。人类离自己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至少是要走下坡路了。很简单:在天敌被全部消灭之后,人类就要开始自相残杀。而同类之间的残杀,远比异类的相互讨伐要残酷的多。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太多、太多,触目惊心,惨不忍睹。  我们的经济学家常常不讲逻辑。但我们的法律也有不讲逻辑的时候。比如重婚罪,即,一人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配偶或是说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婚姻关系。婚姻的存在并不一定需要正式结婚,虽未办理法定手续,如果男女两人同居一段时间,也可以被视为有婚姻存在,即所谓的事实婚姻,也叫普通法婚姻。我们不承认事实婚姻,却承认事实重婚的存在。这就出现矛盾了:如果存在事实重婚,那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婚姻中必定有一个事实婚姻,否则就不是事实重婚。  法律不讲逻辑,我们自己也经常不讲逻辑。“绿色奥运”的口号我们已经喊了很久,但为什么还不见北京在公共场所推广禁烟标志?相反,花架子的事情我们却争着去做。北京城里有些公共汽车报站已经用双语了。先中文、后英文。可惜,车上没有一个洋人,几天、几周、几个月下来,也见不到一个洋人。洋人并没有听见我们“美妙”的英语,洋人并不知道我们如此好客,但公共汽车上,乃至北京城内,却平添许多噪音。我们办奥运,世人并不一定会因此而尊重我们,但如果我们控烟、搞环保,那世人一定会尊重我们。  日本已经通过法律,全面控烟,禁止在室内的公共场所吸烟。日本的环保做得很好,而且可以说是世界领先。我们这里抗日的英雄不少,青年岳武穆到处都是,怎么真有事情就鸦雀无声了?汽车制造我们可能技不如人,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可能还不得不开日本车:至少有一部分人想开日本车。可是控烟方面我们完全可以一步到位。控烟有百利而无一害。我们哪一点不如日本人?日本人能做的事,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呢?  我们不是强调以集体利益为重吗?但吸烟我们就不讲集体利益了?吸烟的人是少数,主要是少数大老爷们喜欢不分场合到处吸烟。有不同意见?可以举行听证啊。我们不是引进了听证这个好东西,而且作为一项政绩大加宣传吗?  对未来的问题。对远在天边的问题,我们都是称英雄、唱高调,对身边的问题却奉行犬儒主义。自称爱国的人很多,但同时却又在丧心病狂地拼命污染环境,干的都是断子绝孙的事情。少开点汽车都不行,少污染一点都不行。果真大敌当前,他们反倒会流血牺牲、拼命向前?情理不通,逻辑不通。说来说去,还是我们心不诚,没有真心,口是心非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通病:有时是抽象肯定,具体否定;有时候是抽象否定,具体肯定。  我们注重逻辑关系也好,我们不承认逻辑关系也罢,事物之间仍然存在着因果关系的逻辑,事物仍然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但是如果我们注意一下逻辑关系,那我们就可以发现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以北京为例,汽车和公众场合吸烟是两大难题。汽车遇到行人,那是耀武扬威。大老爷们见到上司在,很多大气都不敢出,绝不敢吸烟,但只要领导不在,即便是在公共场所,那也是吞云吐雾,很有大老爷们的英雄气概。还有放鞭炮,大老爷们喜欢放鞭炮。遇到坏人坏事的时候,这些大老爷们是缩头乌龟,噤若寒蝉,但燃放鞭炮的时候却耀武扬威,顾盼自雄。一个需要靠燃放大威力鞭炮营造节日欢庆气氛的民族,是硬作狂欢,没有与时俱进。我们这个民族骨子里有暴力倾向,好大喜功,容易盲动。由此看去,我们有“大跃进”、“文革”以及杀鸡取卵的发展,那也是不奇怪的了。我们无须责怪哪一个人或是哪一批人。我觉得问题就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的文化基因中有很大问题。  如果到处不讲逻辑,那是因为我们自己不讲逻辑在先,所以法律才不讲逻辑,所以经济才不讲逻辑。凡有人不讲逻辑,多半是有人想混淆视听。乱中取胜。

内容概要

没有逻辑和思辨,就忽略了现实中的变数,就容易盲动,就容易铸成大错。那么我们这个民族为什么缺乏逻辑、不讲思辨呢?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因为现实太残酷,所以我们害怕面对现实。现实中的选择太少——几乎没有选择,所以我们宁愿相信江湖术士——其中许多是主流经济学家或金融学家。宁愿相信他们所描绘的仙山琼阁。我们老想做大做强,但就是做不到。我们这个民族老想走捷径。毕其功于一役。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在某一个时间段,就某一个问题,他们也会迷失方向。用美国作家房龙的话说,就是“在悲伤、凄惨的境况中。他们很容易听信一大群骗子的话。这些人假装成先知,传播奇异的教义”。 本书是以一个法学专家的生活背景为线索,以逻辑与思辩为手段,对经济与法律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自己独特的分析,同时也对社会上的金融经济、教育问题、投资市场、中国文学等各方面的一些“怪”现象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作者简介

朱伟,男,生于苏州,毕业于南京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获文学学士和法律博士学位。曾在南京大学、外交部条约法律司、纽约中国常驻联合因代表团和维也纳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作。著有《走过法律》、《另面法律——情节与情结》、《证券法的两种实践》、《美国经典案例解析》、《美国公司法判例解析》和《守望理性与浪漫》等书。

书籍目录

序言:逻辑与思辨第一篇 法律与经济 智慧来自不同声音 征地:美国法院的难题 环保主义者的节日 劳工神圣? 法官谈股市 不谈法律? 问君悔过否? 花旗的经验值得注意 八强之痒 风险评估——食品安全的要害 有机食品 解读数据第二篇 先文学,后法律 先文学,后法律 不许打我,以后永远不许打我! 微型信贷与妇女 从《大宅门》看妻妾文化 中外象棋异同二、三 慈善是一种功名 做一只纯粹的海归 北京的爆竹第三篇 妙处难与君说 妙处难与君说 高盛的好班长 金融老大有力量 伦交所风景独好 股票交易所之争 关于私人股权基金 明日愁来明日愁? 滋阴还要补阳 足球的启发第四篇 警惕金融创新 警惕金融创新 蠢人的阴谋 撼山易,撼董事长难 期权:名声很坏的激励机制 警惕美国券商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肥猫的盛宴 “创新”祸为首第五篇 天涯不用遥相问 天涯不用遥相问 满城尽带黄金甲 《色,戒》——闪烁而又很微弱的光亮 荆轲,你在哪里?! 从学校午餐抓起 握住谁的手? 会当水击三千里第六篇 庭院内那最后盛开的丁香 庭院内那最后盛开的丁香 忆陈嘉教授 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 深红、深绿的广州 桂林山水 赵州桥新探 最漂亮的大学

章节摘录

  智慧来自不同声音:  斯卡里亚大法官好刀笔。赫德森诉密歇根州案①的判决书中,他寥寥数语,便说明了案情:  警察得到搜查证,有权搜查申诉人布克尔·赫德森的家.目的是为了搜查毒品和枪支。警察查到了毒品,也查到了枪支。发现了大量毒品,包括在哈德逊衣袋内发现的可卡因。哈德逊坐的椅子的扶手与坐垫之间有把上了子弹的枪。根据密歇根州的法律,哈德逊被控犯有非法持有毒品和枪支的罪行。  斯卡里亚大法官用笔老道,特别点明,子弹是上了膛的——此话暗藏玄机,言外之意:这是一个凶顽的悍犯。对这种疑犯就不能温、良、恭、俭、让。遇到这种疑犯,警察如果敲门通报后在门外耐心等待,就会成为  疑犯的枪下鬼。不过长期以来,按照美国最高法院的判例,警察必须敲门通报之后才能进入民宅搜捕、搜查——有逮捕证和搜查证也必须先礼后兵。哈德逊案中,美国最高法院以5票对4票,推翻了敲门通报规则。判决书的多数派意见由斯卡里亚大法官撰写,全面阐述了保守派的意见。  确实,美国保守派法官中的笔杆子首推斯卡里亚大法官。判决书中“压制有罪证据,如此大规模的救济是没有道理的”这句话,已经成为名言,在业内流传。在斯卡里亚大法官看来,敲门通报规则的益处是最小的,而危害则是最大的。其危害之一,就是被告会抓住这根稻草,利用诉讼死缠烂打,而且有可能得逞。斯卡里亚大法官的语言很生动,说是犯罪嫌疑人肯定会来诉讼的,因为对他们来说成本很低,“就是买彩票那点钱,但中奖就是头彩:许多情况下,如果排除证据,无异于发放自由出狱卡”。


编辑推荐

  如果有人跟不上他的同伴们,也许是因为他听到是的另一种鼓声。让他踏着自己听到的音乐节拍走,不管那拍子如何,不管音乐来自多么遥远的地方。  ——亨利·梭罗《瓦尔登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智慧来自不同声音 PDF格式下载



文章读了感觉不错虽说是短篇的文章,但是观点鲜明,让人读后赏心悦目


乍一看书的各节的标题挺吸引人,结果进去一看,整本书就是作者对一些现象和一些事情发的牢骚,根本谈不上什么观点,倒像是我们平常写的日记。作为号称法学家的作者讲的号称关于经济的评论太莫名其妙,一个话题一页多一点简直浪费纸张,毫无观点可言,跟书名更是一点都不符,本来还以为可以看到至少是国外的实质性的观点,结果就是作者的片面之词,随便选一节都根本不能吸引人看下去,简直是浪费钱,太垃圾了,这种书自己当日记自己看看也就算了,浪费了自己某某家的头衔。。。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