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物流中心节点构建与农村圩市发展研究

王艳,唐正荣 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2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

王艳,唐正荣  

页数:

348  

字数:

360000  

内容概要

  远在东晋时代就以“草市”为名的圩市,现仍广泛存在于我国农村。圩市下连乡村农产品市场,上通城乡工业产品市场,客观上承担着农村商品流通的功能,是农村与城市沟通的重要渠道。

作者简介

  王艳,女,汉族,1961年5月生,江西南昌人,日本管理学硕士。现为厂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企业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硕土生导师,长期从事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及商业流通理论与实务工作。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其中《农村经济》、《商业研究》、《现代经济探讨》、《现代日本经济》、《企业管理》及《销售与市场》等北大核心期刊近二十篇,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二项,参与国际合作及国家级课题多项。  唐正荣,男,汉族,1962年5月生,广西全州人。现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公共管理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优秀教师。研究方向:物流营销管理,营销与策划学科带头人。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十几篇,其中北大核心期刊五篇;主持省级课题二项,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圩市的历史沿革与现状考察
第三章 现代圩市发展的动力
第四章 国外农产品物流实践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第五章 现代圩市发展的目标与思路
第六章 圩市物流中心节点构建
第七章 农村市场营销
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选题背景  我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和成果证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是推动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家综合实力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及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和深入发展,城市化、市场化、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及其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迫在眉睫。农村流通市场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农民的脱贫致富以及“三农”问题的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城市经济,而且是农村经济;不仅是工业经济,而且是农业经济。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关键在于“市场”,扩大农村市场,即扩大农产品生产和消费,激活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农村消费力的增长。然而,当前的现实问题是,相当多的农村依赖于在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的乡镇圩市,圩市在时间、地点及空间布局、物流服务等方面的局限性满足不了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圩市远在东晋时代就以“草市”为名而存在,最初是以调剂余缺为主要目的,参与交易者以农产品生产者为主、不常设而规定交易日的农村商品交换场所,具有“地相近者、彼此更迭互避”的间歇性以及开市日期约定俗成、圩期无冲突等特征。圩市是一种小而全、交易内容繁杂的农村市场形式,长期承担着农村商品流通的功能,农民的生活用品、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和农产品销售几乎都通过圩市来实现。圩市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下连乡村、上通城乡市场,不仅是农村经济与市场的契合点,还是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及社会文化交流交往的重要平台,在满足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至今广泛存在于我国农村。但是,圩市是传统农业自给自足的产物,带有浓厚的自然经济色彩。并且,圩市在农村流通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圩市的改造和转型仅停留在表面。如基础设施差,规模小,市场功能单一;商品种类少、质量差,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流通环节多,渠道不畅,交易成本高;初级农产品多,产品附加佰低,农产品价格上不去。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物流中心节点构建与农村圩市发展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