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科学哲学-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方法论导论

林定夷 中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0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作者:

林定夷  

页数:

673  

Tag标签:

无  

前言

本书可以说是我几十年来从事科学哲学教学与研究成果的某种整合和集成。大约是从上世纪50年代末(1958年末至1959年初)开始,我这个“工科佬”(我读了8年工科)被组织上强制地当做“一颗螺丝钉”安放到了哲学教师的岗位上。对于要我离开原来所学并且所喜爱的专业,转到一个我完全陌生并且在内心里不太认可的岗位上,我内心里有一万个不愿意,因而造成了我多年来心灵上莫名的痛苦和创伤。但是,以我们当年所接受并且从内心里所认可的教育,我还是在内心里长时期地开展了痛苦的自我思想斗争,严厉地批判自己的“个人主义”,强令自己服从党的需要,“做党的驯服工具”。要求自己:“党把我放到哪里,就在哪里起作用”;“党要我干一行,就爱一行”。这种“自觉”开展的痛苦的思想斗争,虽然收效甚微,没有让我快乐起来,但毕竟还是强使我自己“安下心来”,无异议地接受了这个安排。当时,我在大学读书时,工科大学里尚未开设哲学课。所以,我是先有了哲学教师的头衔,然后才开始学习哲学,而且完全是靠自学的。因为,除了1959年我到当时的中共中央第六中级党校(即后来的湖北省委党校)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进修以外,我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哲学方面的正规的学校训练。而且那3个月里我被灌输的东西,原则上都是我后来所不认可的。所以像我这样的人,要想从事哲学的教育和研究,会要遭受多么大的艰辛和困难,也就可想而知。由于我没有接受过传统的哲学教育,所以,如果我在本书中所写的东西违背了“传统”,那就请传统的哲学家们予以谅解。

内容概要

科学哲学的著作,应当具有大众性。它的读者对象决不应该只局限于科学哲学的专业小圈子里,它更应该与科学界以及未来的科学界的后备队,包括大学生、研究生进行交流。让他们一起来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以便从中相互学习,相得益彰。为此,在写作此书时,我努力做到行文流畅,把本来十分抽象的科学哲学道理说得明白畅晓。为了把抽象的科学哲学道理说得明白畅晓,我努力做到如下三条:第一,沦证清晰而严密。因为在我看来,只有清晰而严密的论证才能做到明白而畅晓,而那些概念模糊或论证缺乏清晰性的文字是不可能给读者以明白畅晓的感觉的。为此,书中有时(在必要时)不得不使用某些逻辑公式,但我想,这些不会对读者造成真正的困难。第二,史论结合,尽量使所述内容生动而具体。在我看来,如果脱离科学的现实与历史,抽象地讨论科学哲学的理论原理,那势必造成内容干涩,难免让人望而生畏,且不易理解。我在研究与讨论科学哲学的理论过程中,特别注重于把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紧密结合,从科学与科学史的实际中提出问题,从科学与科学史的丰富材料的分析中抽象出科学哲学的理论模型,或对前人所提出的科学哲学理论原理做出修正或补充,在写作时,又注意用科学史的详细案例分析来说明科学哲学的理论。第三,所述的科学哲学理论或原理必须符合科学的实际。因为在我看来,只有符合科学实际的科学哲学理论,才有可能会是明白畅晓的,这对于理工科出身的读者来说尤其是如此。特别地说来,这也是从事学术研究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从这一点出发,所以,我不太认同某些逻辑实证主义者和近些年来很时兴的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的观念和原则。

书籍目录

导言 第一节 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 第二节 如何研究科学哲学或科学方法论 第一编 划界问题与归纳问题 第一章 划界问题 第一节 划界问题的意义 第二节 逻辑实证主义学派关于“划界”的理论 第三节 波普尔提出的划界理论 第四节 划界问题之我见 第二章 归纳问题 第一节 归纳和演绎 第二节 归纳问题——归纳原理合理吗? 第三节 科学中是否存在归纳,为归纳辩护 第二编 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第三章 理论的构建 第一节 发现和发明的模式,直觉的作用 第二节 “抽象一具体”方法之重构 第三节 类比与联想 第四章 科学理论与科学解释 第一节 科学理论的特点与结构 第二节 科学解释的特点与结构 第五章 实验与观察,观察渗透理论 第一节 实验与观察 第二节 测量仪器中的认识论问题 第三节 关于观察的客观性 第四节 观察依赖于理论 第五节 重要的是把实验和观察当做理性活动来把握 第六节 事实的发现与理论的发明 第六章 科学理论的检验 第一节 科学理论的检验结构与检验逻辑 第二节 检验证据的价值与干净的实验 第三编 问题学探究 第七章 问题学探究的背景 第一节 科学家们如是说 第二节 科学史的启示 第三节 哲学家们的思考 第四节 科学中的理性怀疑主义和科学家的好奇心 第五节 呼唤建立问题学 第八章 问题的实质和定义,科学问题的界定 第一节 以往的科学哲学家关于“问题”定义的探讨 第二节 关于“问题”的实质和定义的新探讨 第三节 疑难和科学问题,科学问题的界定 第四节 由“科学问题”引向“科学目标” 第九章 科学的目标,科学进步的三要素目标模型 第一节 科学进步与科学目标 第二节 科学进步的三要素目标模型——科学的实际可检测的目标 第三节 个案分析 第四节 蕴涵的结论 ……第四编 科学理论的演变第五编 关于实在论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值得注意的是,波普尔没有对“客观性”一词作形而上学的解释,而是把“客观性”定义为:主体间的可相互检验性。他说:“科学陈述的客观性就在于它们能被主体间相互检验。”要能被主体间相互检验,它的必备的条件是它所描述的事件具有可重复性。所以,他强调科学中可接受的实验结果必须是可重复的。波普尔强调可重复性是“客观性”的必要条件。②他说:科学上有意义的物理效应可以定义为“任何人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适当的实验都可能有规则地重复的效应”③。反过来,他也强调:“主观经验或确信感绝不能证明科学陈述……它在科学中不可能起什么作用。”④他进一步说:“我完全可以深信一个陈述的真理性,确信我的知觉提供了证据,(对于它)具有一种极强烈的经验,任何怀疑对我来说都是荒谬的。但是,这是否能为科学提供丝毫理由来接受我的陈述呢?能否因为波普尔完全确信它的真理性就证明任何陈述呢?回答是‘不’!任何其他的回答都是和科学的客观性不相容的。”⑤对于“客观性是主体间的可检验性”,后来,波普尔又把客观性的定义修改为“主体间可一致性”。第四,强调“观察浸透着理论”。波普尔说:“我们的观察经验决不能不受检验,它们浸透着理论。”他的这个观点后来被汉森在《发现的模式》(1958)一书中所发挥。由于波普尔强调观察浸透着理论,于是就产生一个问题。因为既然观察浸透着理论,因而观察是可错的。然而波普尔又要求科学中用以检验理论的可接受的“基础陈述”必须具有客观性,因此对于任何作为基础陈述的观察陈述必须进行检验。但是,这种进一步的检验又是依赖于理论的。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无穷的倒退。波普尔曾经举过一些较能说明问题的例子。笔者在1986年出版的《科学研究方法概论》一书中曾举过一个更能说明问题的例子。


编辑推荐

《科学哲学》是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科学哲学-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方法论导论 PDF格式下载



挺好,凡是理科学生都应该看得一本书。


看了此书,明白了很多。一些初中时的想法得到了印证,如不完归纳法,当时就在想:此法真能概全吗?有反例吗?


很好,是学科教学中关于如何提问的书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指导意义。


内容量很大,但很有思想,值得一看!


一本需要认真阅读的书。


找了几个地方终于找到了,可惜还有几本书没有啊


从中找到了方法


你们能怎么联合......


全新,干净,很满意,发货速度很快……


涉及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有一部分写得还可以,但有点罗嗦,太多作者主观的思想在内。


上了类似的课程,想有个全面的了解


书的内容还没有看,所以不做评论,但是如此脏兮兮、皱巴巴的书怎么好意思当新书卖,如果没有货可以直说,如果想卖二手书则应该在描述中表明!!这样太打击人了。


废话连篇,如果不客气地说,看这书,绝对是浪费时间


该书为中国本土科学哲学家最有学术功力著作之一,几乎在每一个科学哲学的主题方面作者都能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发自己创见之言,特别在构建理论、科学问题、科学三要素目标、科学革命机制等章节都有超越波普尔、库恩等大师的学术见解。作者通过分析介绍前人观点,分析得失,提出问题,给出自己解决结果,展现科学哲学的背景知识和自己贡献,分析深透,论证有力,结论信服。该应该成为我国基础研究人员和对科学方法论关心的人员的必读著作。本书是笔者见到的本土最有力度的科学哲学著作,乃作者一生心血之结晶。


可惜我不敢攻读哲学类的专业,不然我肯定会报读中大的哲学、日后就研究科学哲学!我并非完全赞成作者的观点,但我是被说服了。我只感到很难反驳,我只能拥护他的观点。要说使得我不得不每页花上两分钟来看的书(不是说很难看,而是佩服得不敢快点看),目前就只有《给教师的建议》和这本书了。


虽然这本书我没有阅读过,但我阅读过林定夷教授的几乎所有论文,其中,对我具有重要影响的论文包括:1、《科学问题与科学目标》,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2、《问题与科学发现:事实的发现与理论的发现》,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年第5期;3、《科学问题的提出与评价》,求索1988年第4期;4、《论科学问题》,现代哲学1988年第2期;5、《科学中问题的结构与问题逻辑》,哲学研究1988年第5期;6、《科学理论的结构》,哲学研究1999年第5期;7、《科学理论的特点与结构》,求索1989年第5期;8、《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理论》,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8期;9、《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10、《联想和类比》,哲学研究1984年第6期;11、《论科学理论之还原》,自然辩证法通讯1990年第12期;12、《牛顿的科学纲领》,浙江学刊1990年第4期;13、《牛顿个机械论科学纲领的特点》,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0年第3期;14、《论近代科学中机械论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自然辩证法研究1991年第3期;15、《十九世纪:自然科学家对机械论的辩护与批判》,暨南学报199...0年第2期;16、《科学理论的检验》,科学与技术评论1992年第1期;17、《检验证据的价值与干净的实验》,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18、《论科学进步的目标模型》,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19、《问题学之探究与问题的定义》,哲学研究1990年第4期;20、《科学理论的竞争与选择》,科学与管理1985年第2期。另外,我还阅读过他的著作:《问题与科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从目录上看,这不书的内容构成了《科学哲学》的第三篇。阅读林定夷教授的著作和论文,给我建立了强烈的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并告诉了关于理论的本质和结构,使我成为科学哲学的爱好者。作为一个他思想的获益者,我强烈推荐林定夷教授的这本著作。 阅读更多 ›


通读完这本书,感觉很有价值,本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买这本书的,殊不知咱国内也有写出这样著作的学者,不容易!!!!


此书纸张质量很差,严重怀疑其为盗版。


书内容本身是极喜欢的,在图书馆看过才决定买的,可卓越的纸张又黄又粗糙。。。整本书感觉放了很久,很失望啊,卓越打折后这书也60多,不至于纸质降这么多吧,很盗版的感觉。。。


本书是作者毕生心血的结晶,不读真是可惜了。 可惜林定夷老师退休了,就是想报考他的研究生也不太可能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