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赣鄱壮举

张宏卿,肖文燕 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70-1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

张宏卿,肖文燕 著  

页数:

191  

内容概要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百年前的这场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是中华民族寻求振兴的起点。  江西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省份,萍浏醴起义、九江光复、四易赣督、中山先生莅赣、湖口枪声,轰动一时,影响深远。《赣鄱壮举:辛亥革命在江西》以翔实的数据、史话体的形式,完整地再现了赣鄱大地这段充满理想与热血、激情与拼搏、艰辛与荣光的历史。

书籍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赣鄱潮涌:山雨欲来
一、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
二、此起彼伏的会党活动
三、风起云涌的群众斗争
四、新阶级新思想
五、同盟会在江西
第二章 狂飙突起:萍浏醴起义
一、革命风潮涌动
二、湘赣会党与革命党人的“联姻”
三、廖叔宝扯起“大汉”旗
四、龚春台率部鏖战
五、起义失败影响深巨
第三章 九江光复:辛亥风雷震浔阳
一、“七省通衢”一都会
二、风云际会中的九江
三、金鸡坡上炮声隆
四、九江光复万众欢腾
五、首义之地功不可没
第四章 革命风行:从南昌到赣州
一、革命党人蓄势待发
二、兵不血刃南昌光复
三、四易都督——城头频换大王旗
四、烈钧督赣——赣地“大噪于全国”
五、赣州光复——江西全省趋于统一
六、孙中山莅临赣省
第五章 湖口枪声:“二次革命”在这里打响
一、李袁“斗法”
二、黑云压城城欲摧
三、湖口枪声震撼全国
四、硝烟散尽后的思考
第六章 新旧交织:近代江西社会的转型
一、步履维艰:近代江西政治的转型
二、顺势而进:近代江西经济的转型
三、新旧杂糅:近代江西社会风俗的变迁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1908年,邓文翚带着章太炎、刘光汉的介绍信与彭素民回南昌。当时刘光汉的妻子何殷振负责编《天义报》,鼓吹革命。1909年,刘光汉变节,他的妻子何殷振与端方暗通线索。因江西新成立新军一协,江西武备学堂总教习、测绘学校总办吴介璋任协统,林之夏任第五十四标标统,吴介璋与章太炎原是同志又属同乡。林之夏是福建人,也是章太炎、刘光汉在上海办《苏报》的老友,又兼文字道义之交。第五十四标共有三营:第一营管带董福开,第二营管带李烈钧,第三营管带欧阳武。邓文翚与董福开原是旧识,也是老同志,到了南昌先去看他,问他当地情形及军队内容,各同胞志趣等等。当晚邓文翚与董福开去会林之夏,交上章太炎、刘光汉二人的信,寒暄后他问及东京一班同志近来情况,对于广州事件的失败颇为扼腕。邓极力劝董福开先将共进会江西分会成立起来,然后再由会中组织同志加入军队,再吸纳军队加入革命,一旦有事必然发生伟大作用,董亦深以为然。次日邓即召集同志欧阳豪、蔡森、刘奇、蔡锐霆、蔡伟东、邓九初、熊公福、潘力行、欧阳循、邓守益、姚敏、彭热诚、吴楚藩等数十人成立了江西共进分会。推董为分会会长,即日组织了数十人投考新军,标统管带早已被说通,故均得录取。这样,邓文晕、彭素民来南昌的革命活动颇见成效,为南昌城的光复打下了基础。可以说,南昌光复,在外是受武汉光复的影响,在内还是受军队内共进会暗伏同志的鼓动及其打下的组织基础。  1909年9月底,同盟会又派邓文翠从日本回南昌,组织同盟会的外围组织“共进会”,以便进一步联络秘密会党和各界人士。首先以革命团体“易知社”的社员为基础,接着又吸收各学校的教职员为会员,南昌义务女校的全体教职员都报名申请人会,当时即以义务女校为临时会址。11月15日晚上召开成立大会,参加的会员二三十人都举手宣誓并歃血为盟,会上推举邓文翚、丁立中(别号笏堂)为正副会长。组织建立后,即向各校及农村进行秘密宣传活动,并与洪江会和青帮等会党联络。同时又分派会员参加新军和投考武备学堂、陆军小学,为掌握军队发动武装起义准备条件。  九江起义后,全省震动,南昌的新军也酝酿响应,陆军小学、测绘学堂和测量司的学员也跃跃欲试。《江西民报》更将武昌各地起义情形大肆宣传,更加激起了南昌各界人民的革命热情。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赣鄱壮举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