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聂亦峰先生为宰公牍

(清)聂亦峰,梁文生、李雅旺 点校 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8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

(清)聂亦峰,梁文生、李雅旺 点校  

页数:

282  

字数:

25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聂亦峰先生为宰公犊》分为廉江公牍;冈州公牍;梅关公牍;冈州再牍四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到任示;息讼示;严拿讼棍示;谕多士示等。

书籍目录

马叙
自叙
廉江公牍
到任示
息讼示
严拿讼棍示
谕多士示
再行严禁试场诸弊示
严禁游神演戏聚赌招娼示
严禁瓦罐葬亲示
劝办团练谕
谕公局练绅
西匪窜扰调兵往剿禀
剿匪获胜进攻、被另股贼匪截毙练勇禀(二月二日)
请添兵会剿禀(二月十一日)
连日剿匪获胜追至西地禀(二月二十一日)
晓谕各首匪投诚示
解散胁从示
连破贼巢匪已窜散现将壮勇酌撒通禀各宪(四月十二)
越境攻破老巢拿获首逆、殄除巨匪通禀
副贡莫春雯被控劣迹禀复府宪
全志沂等请掌教书院公呈批
全绅等再请掌教公呈批
冯亚五、李亚全等谋杀陈组文案论
重修迥龙寺碑记(咸丰九年四月)
冈州公牍
剀切晓谕以杜撞骗示
严禁土客相扰示
严拿赃匪打单示
酌行保甲团练捐输示
禁止江门迎神赛会示
禁止城乡各处演戏告示
捐购义地埋葬无主棺骸并催速葬示
再催速葬并准葬入义塚示
施种洋痘示谕
查明土客情形禀总局宪
筹款疏濬县城河道并兴工日期通禀
筹制西江股匪马队禀
防堵思贤滘口通稟
筹办当店饷捐饷禀捐输局
沥陈石城剿匪及堵防思贤瀋.禀(附制造火药事宜禀)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聂亦峰先生为宰公牍 PDF格式下载



聂亦峰公的本名——也就是辈名是有豫,又名尔康,参加朝廷考试的榜名是泰,亦峰是老人家的号。通常亲友和后辈都用号来称呼,表示对老人家的尊敬和尊重。
亦峰公是荆林聂氏衡山族的十九代后嗣,是我们二十二代“光”字辈和光字辈表兄弟姐妹的曾祖父和曾外祖父,湖南人称为“太公”,也就是二十三代“崇”字辈和崇字辈表兄弟姐妹的高祖父和高外祖父,可以称“高太公”。今天到会的还有二十四代“本”字辈和二十五代“敦”字辈子孙,已经没有习俗上的称呼,就模糊地尊称“老祖宗”吧。
顺带就与有关家族世代的历史名词做一些简单的解释:
“荆林聂氏”:我们的家族的历史是从南宋聂贵洪公为第一代算起的,那时家族家族居住在江西板桥﹙现在的江西樟树县境内﹚,贵洪公的孙子觉兴公在板桥二里外种了一片紫荆,不多年长成一片繁茂的荆林,这个地方就称为“荆林”,觉兴公的儿子元用公将全家搬到这里,从此家族就称为“荆林聂氏”。元用公尊推自己的曾祖父贵洪公为荆林聂氏的第一代。“衡山族”:荆林聂氏传到第十三代应禅公,到湖南衡山行医,定居于此,应禅公的孙子,即第十五代继模公﹙即乐山公,“乐”在此处要读成“奥”﹚决定全家以湖南衡山为籍贯,就有了“荆林聂氏衡山族”。家族以应禅公为衡山族的“开派祖”,继模公为衡山族的“开藉祖”。
亦公峰生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道光二十六年﹙1846﹚考取贡士﹙省级考试,俗称举人,取得全国考试的资格﹚,咸丰三年﹙1853﹚亦峰公到北京参加全国性的会试,考中殿试三甲,成为进士,接着在皇宫保和殿再进行一次朝考,亦峰公成绩优秀,以朝考二等,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朝考优秀者才选为庶吉士,留在翰林院实习,其余人就分配到各部门担任一般官员﹚,在此期间,亦峰公作为国史馆纂修参加修订“清史稿”的工作,又以武英殿协修职务参加皇家出版物的编辑工作。几年后,亦峰公参加了散馆考试,于咸丰七年﹙1857﹚被委任到广州做地方行政官员,历任石城﹙现归属廉江市﹚、新会﹙古称冈州,现归属江门市,亦峰公先后两次在此任职﹚知县、南雄直录州﹙现南雄市﹚知州,高州﹙现高州市﹚知府。同治十一年﹙1872年﹚,亦峰公在任上逝世,享年六十岁﹙周岁为五十九岁﹚。
亦峰公在广州任职十五年,一直在地理条件和民情都十分复杂的岭南地区。也由于朝廷当时与太平天国的战争处于非常被动的情况下,根本无力顾及华南地区,因此做岭南的府、州、县各级行政首脑是非常艰难的。但是亦峰公尽心尽力,结合自己高超的政治智慧、渊博的学问和丰富的从政经验,所到之处,问题都能妥善解决,不但得到百姓爱戴,连上级官员和同僚也为之折服。新会﹙又名冈州﹚有一个莫家,因为亦峰公断清了他家三十多年沉冤的积案,莫家人想在最终法律文件下达以前在社会上造成已定案的舆论,私下将亦峰公的明断事迹,写成一本《冈州案论》,刻印传送到社会上,但亦峰公本人完全不知道,后来看见书本,认为很多事未曾定案,就公开外传,难免引起负面影响,而且杂乱罗列,说法片面,十分震怒,准备下令禁止该书传发,当时的幕宾劝亦峰公说,书本已经流传,难以收拾,不如修改其错讹,订正婈刊,以正视听,于是,亦峰公就选了少数有典型意义的政事,亲自撰写出了《冈州公牍》。既然在新会的从政事迹和经验都写了,亦峰公就把新会任职前的在石城的政事,写成《廉江公牍》,新会任职后的在南雄的政事,写成《梅关公牍》﹙南雄境内有号称“岭南第一关”的“梅关”﹚。将三个公牍组合起来,成为《为宰公牍》。应该指出,因为经过亦峰公本人筛选,《为宰公牍》只是他老人家岭南政绩记录的很小一部分,亦峰公形容这只是十分之一。
亦峰公的《为宰公牍》刊印以后,就被讨索一空,家里只剩印书用的雕刻版,印书无存。亦峰公逝世后,次子仲芳公发现雕刻板已经散乱,为了抢救这本重要著作,向卓斗枢先生借到一本印本,仲芳公对原版进行了精心校阅,并将亦峰公再次任职新会的政事记录编辑成《冈州再牍》和亦峰公在高州知府任内的政事记录编辑成《高凉公牍》﹙高州古称“高凉”﹚,增补入《为宰公牍》,增补以后,成为五个公牍组成的新版本,以雕刻板复印少量。后来第二雕刻板又散失。
亦峰公之孙、仲芳公之第三子云台公于民国二十三﹙1934﹚重新编辑,翌年﹙1935﹚用铅版刊印,为了使读者能领会亦峰公政绩的要旨,云台公对内容进行了一次筛选,将以“政教、伦学、经济”等方面有重大参考价值的内容﹙大约是一半﹚选留,其他内容删除,但又增补了过去《为宰公牍》都曾被纳入的“亦峰公办理新宁余李两姓械斗案纪略”一文,这篇“纪略”是亦峰公长子伯元公于民国十七年﹙1928﹚撰写的,是亦峰公所办案中极有典型意义的一个。云台公编印的这个版本提书名为《聂亦峰先为宰公牍》,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问世。民国三十二年﹙1943﹚,云台公再次组织翻印。
亦峰公后裔各房本来都有﹙聂亦峰先生为宰公牍﹚的民国三十二年的铅印本,十年浩劫之后,大多数印本因抄家或其它原因而流失。 仲芳公之曾孙、管宦公之孙,光垲公之长子聂崇镒,在美国以管宦公传下的原印本为蓝本,做了大量搜集资料和校对工作,历经近两年艰辛工作,整理出﹙聂亦峰先生为宰公牍﹚二零零八年重新刊印本,其中崇镒写了“公元二零零八年校对后记”,编写成简体字和繁体字两种版本,其中简体字版本有管臣公之孙、光均公之长子聂崇训在天津组织印刷200本,并负责分发给亦峰公后裔。今天我们在上海进行聚会,分发《聂亦峰先生为宰公牍》二零零八年重新刊印本。希望大家能以虔诚的心情,阅读和学习亦峰公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继承祖先的家教,为保国家、民族、社会,乃至全人类,作出聂氏后裔的贡献。希望大家珍惜并保存好《聂亦峰先生为宰公牍》重新刊印本,能够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为了写论文而买,还没看内容,不过翻了一下,看不懂。。。。。。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