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

王海根 编 福建人民
出版时间:

2006-1  

出版社:

福建人民  

作者:

王海根 编  

页数:

1067  

Tag标签:

无  

前言

前年六月,南京大学为纪念已故三教授(胡小石、汪辟疆、陈中凡)举行百年诞辰学术讨论会,王君海根应邀来宁,相聚中得知其专著《古汉语通假字典稿》已编纂就绪,杀青在望,全书五千馀条,总250万言,煌煌巨制,精审可读。欲余序其始末,意至恳款,重违其意,允于付印之日即予践约。犹记1984年11月,余在西安主持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年会期间,王君写的通假论文,证援确凿,时有精意,侪辈刮目称羡。以余粗识训诂条理,嘱为言其梗概。余谓先师黄季刚先生所撰《求本字捷术》一文,揭示由通假字以求本字之途径与方法,最为有用。所说古音相同一例,谓必须明于古十九纽之变,又须略晓古本音。此为研究难点所在,虽成学者犹不免歧误,世人沿讹者无足怪矣。兹举“熙”字古读“哈”音一例以明之。《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载《晏子使楚》一文,楚王说:“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张纯一释“熙”为“戏”,世多承用其说。余谓“熙”非“戏”义,古音亦不近。读屈原《九章·惜诵》:“行不群以颠越兮,又众兆之所哈。”王逸注文说:哈,笑也。楚人谓相啁(嘲)笑日哈。”因知楚王所说“非所与熙”,正是“哈”的借字,是嘲笑的意思。“熙’’借为“戏”,虽同晓母而不同部(熙,之部;戏,鱼部),“熙”借为“哈”,既同晓母,又I司之部,音义密合,不再有隔阂了。

内容概要

  今人阅读古籍,由于时间隔得久远,语言又是在不断发展着,汉字也在不停地演变着,常有种种障碍横亘眼前,字多通假而语义难明,便是其中之一。“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这是清代大学者王引之的经验之谈,对我们今天攻读古书仍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简介

王海根,1940年6月生于江苏丹阳吴塘。1961年8月考取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古典文献专业,师从魏建功、阴法鲁、赵齐平、冯仲芸、陆俭明、王重民、魏敷训、汪篯、许大玲、田馀庆、朱伯崑及王孝渔先生。大学本科毕业即分配来沪,一直在出版界工作,因罗竹风先生、胡笔安教授推荐参加中国语言学会,得蒋礼鸿教授、郭在贻同志绍介进入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后又成为中国辞书学会、中国宋史研究会会员,现任上海炎黄文化研究地理事(连任),名列《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19901年浙大版、《东方之光(共和国英才)》、(2001年言实版),论著入选《中国语言学家文库》(北京语言学院图书馆),世界汉语保心信息部据以编印名录(刊于1993年),并上互联网。2000年8月,从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岗位上光荣退休,现为上海建设党校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从20世纪70年代起,业余时间集中主要精力编纂古汉语通假字典。

书籍目录

序徐复前言凡例通假字部首目次通假字部首笔画目次字典正文后记[附录]主要参考书目作者古代汉语通假专题论文目录通假字笔画索引通假字四角号码索引

章节摘录

插图:

后记

今人阅读古籍,由于时间隔得久远,语言又是在不断发展着,汉字也在不停地演变着,常有种种障碍横亘眼前,字多通假而语义难明,便是其中之一。“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这是清代大学者王引之的经验之谈,对我们今天攻读古书仍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我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我并非出身于书香门弟,既无一点家学,小时候又没有怎么捧过古书,尽管出自名牌大学,师从过著名学者,但仍是一个“小学(指我国传统语言学)”还没有毕业的人,为了改变这“一穷二白”的面貌,我一直在不断地“补课”。而今奉献在广大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实际上是我近30年来旁搜博采的学习记录,所言未必都对,故曾称拙著为长编式的,原书名有一个“稿”字,是说有待删削、整理、修改,而今不敢藏拙,呈芹诸君,恳请方家是正。


编辑推荐

《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 PDF格式下载



一直打算买一本通假字工具书,看到这本,但没敢贸然下单,先到书店去看了看实物,发现本书很奇怪:全书居然繁简字混排,例如“後汉书”“蘇武传”这样的奇怪字样通篇都是,满本书都是繁简字混排的,而且前后也不一致。看了看“凡例”也没有对此现象做任何说明,我读书多年,这样的书还是第一次遇到。我最终选了北大版的《通假字汇释》,全书繁体,而且释义书证都比此书详细很多,还注有上古音。


给朋友买的,感觉 还不错!


为什么“哈”的韵部是之部;而不是盍部或缉部?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