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老学史

熊铁基,马良怀,刘韶军 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作者:

熊铁基,马良怀,刘韶军  

页数:

52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近十几年来,文化的研究异常活跃,传统思想文化重新受到社会的重视,其中,道家、道教思想文化的研究大有与儒家思想文化的研究“分庭抗礼”之势。有一批学者专心于此事:创办专门的刊物,编写专门的书籍,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召开专门的研讨会等等,成绩十分显著。道教史已出版了好几种,专门的道家思想史也有了,分门别类的专著更是为数不少。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专门探讨、论述老子学说发展历史的著作。  一部《老子》,字不过五千,却拥有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内容涉及到自然、社会、人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故历来受到社会的重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研究、注释、阐发,由此而形成了一个庞大且悠长的学术流派,同时也就构成了一部老子学说史。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者,对《老子》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诚如宋元之际的杜道坚所言:  道与世降,时有不同,注者多随时代所尚,各自其成心  而师之。故汉人注者为“汉老子”,晋人注者为“晋老子”,唐  人、宋人注者为“唐老子”、“宋老子”。以后自然也就是“明老子”、“清老子”、“近代老子”、“当代老子”了。这如此众多的“老子”与作为原典的《老子》之间,可以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而正是这种联系与区别、继承与发展的长久交织、演进,组成了老学发展的历史,且赋予了它极为丰富的内容。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老子其人其书 第一节 老子其人  一、众说纷纭的老子  二、关于《史记》记载的老子  三、先秦文献中的老子 第二节《老子》其书  一、《老子》的作者  二、《老子》成书的时间  三、《老子》的版本 第三节《老子》的基本思想  一、“道”的各种意义  二、“道”的各种特性  三、如何领会和应用《老子》的思想 第四节《老子》的思想渊源  一、《老子》的述古  二、《老子》对古代思想的总结和发展  三、“承先启后”的《老子》第二章 老学的初兴 第一节 急剧变化的战国时代  一、时代特点  二、士的活跃  三、百家争鸣 第二节 和老子有关的人  一、老聃的弟子及向他问学的人  二、关尹、列御寇、杨朱  三、庄子 第三节 稷下黄老及其他  一、稷下学宫  二、“学黄老道德之术”  三、与黄老思想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人  四、《文子》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老学 第一节 时代特点  一、国家的大一统  二、政策的大统一  三、思想的大融合 第二节《老子》的流传及其影响  一、《老子》流传概况  二、《老子》理论在政治学术方面的影响  三、《老子》思想流行与道教的产生 第三节 严遵在老学中的地位  一、严遵其人及其著作  二、虚无自然的哲学思想  三、“无为”、“守分”的社会政治思想 第四节《老子河上公章句》   一、《河上注》的时代问题  二、用“气”化学说充实“道”的概念  三、“致太平”的社会政治思想  四、《河上注》的养生论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老学 第一节 动荡的时代  一、政治与经济  二、思想文化 第二节 老学研究概况  一、研究《老子》的人及其著作  二、《老子》与玄学的关系  三、《老子》理论在政治学说中的运用  四、《老子》思想在人生哲学方面的运用  五、老学与道教的关系  六、老学与佛教的关系 第三节 王弼对老学的发展和贡献  一、正始之音与王弼  二、王弼的《老子注》  三、王弼的老学体系及对老学的发展  四、王弼在政治思想上对老学的运用 第四节 葛洪的道教理论对老学的转化  一、葛洪与《抱朴子内篇》  二、葛洪对《老子》“道”的转化  三、葛洪对《老子》“贵柔”、“去私”等思想的转化 第五节 张湛对老学的运用和发展  一、《列子》的真伪及其与道家学说的关系  二、张湛的《列子注》  三、张湛在哲学思想上对老学的运用和发展  四、张湛在政治学说上对老学的运用  五、张湛在人生哲学上对老学的运用第五章 唐代的老学 第一节 盛唐气象  一、完备的封建统治  二、开放宽松的文化环境  三、三教互补与三教合流 第二节 老学研究概况  一、研究《老子》的著作  二、《老子》与道教的关系  三、《老子》理论与内在权威的建构  四、《老子》思想在政治学说中的运用  五、韩愈的非《老》 第三节 成玄英援佛释《老》  一、援佛释《老》的前提和运用  二、关于修身治心的探讨 第四节 唐玄宗的老学思想  一、关于“理国”的理论探讨  二、关于“理身”的理论探讨 第五节 王真以《老子》言军事  一、王真与《道德经论兵要义述》  二、王真对《老子》“无争”、“贵柔”等思想的转化  三、王真以《老子》言用兵之道 第六节 杜光庭以三教思想释《老》  一、杜光庭的老学著作  二、以三教思想解释《老子》  三、关于“炼心”的理论  四、关于“炼形”的理论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老学 第一节 思想研究的新变化  一、思想研究的本体化倾向  二、本体范畴的衍射与士大夫文化  三、统治者的导向与思想家的分化 第二节 老学研究概况  一、《老子》研究者及其著作  二、老学研究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王安石的老子论  一、道之本末论”  二、论道的性质  三、相对统一的辩_i疋思想  四、圣人有为成物论 第四节 苏辙的老子思想  一、论道的性质  二、论对道的认识 第五节 朱熹的老学思想  一、老子本意论:老子学术思想的基本精神  二、老子体用论:虚静无为的本质所在  三、大道受生论:谷神玄牝受物生物  四、批评与肯定兼顾的态度  五、老子的道与朱子的理 第六节 吴澄的老学研究

章节摘录

  一、论道的基本性质  在分析以上问题之后,可以说,司马迁《史记》中关于老子的记载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人们说有矛盾,是因为忽略了司马迁的某些用辞用语。有些是传说的材料,然而他对于传说是经过了考证的,既有肯定的结论,也有存疑的记载。  三、先秦文献中的老子  先秦文献中关于老子的记载,主要是《庄子》、《韩非子》和《礼记.曾子问》。由此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展开了许多讨论。  不少人说,《论语》、《墨子》、《孟子》中都没有提到老子,因而老子是否有其人?是不是与孔子同时的人?就值得怀疑了。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妥当的。古代有些东西,有一条可靠的材料就可以说它有,但要说没有,那就很不容易。因为古代的许多文献都不是完整的,或多或少都有佚失,脱误和窜改的地方也不少。至于提不提到某人,也可能还有其他原因,不能因为没有提到,就否认其人的存在。《孟子》书中也没有只字提到庄子,《庄子》书中也没有只字提到孟子,难道可以说没有庄子或孟子吗?iS#t",《论语》中提到老子没有,也是一个疑问,《述而》中的“窃比于我老彭”,或谓老彭即老子,或谓是老子与彭祖。  主要的还是《庄子》一书的记载,否定老子及其与孔子同时的人认为,其他记载都是受了《庄子》的骗,而《庄子》是“寓言十九”,而“寓言’’是不可靠的。这个问题值得说一说。  首先,应弄清楚“寓言”二字的意思。《庄子·寓言》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郭象注云:“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九见信。”陈鼓应先生认为‘‘非”是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老学史 PDF格式下载



熊铁基,1933年4月生,湖南常德人,著名历史学家、道家道教文化研究专家。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道家道教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5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1958年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班毕业。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攻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尤其致力于道家文化的研究。
《中国老学史》主要内容包括:老子其人其书、老学的初兴、秦汉时期的老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老学、唐代的老学、宋元时期的老学等。近十几年来,文化的研究异常活跃,传统思想文化重新受到社会的重视,其中,道家、道教思想文化的研究大有与儒家思想文化的研究“分庭抗礼”之势。有一批学者专心于此事:创办专门的刊物,编写专门的书籍,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召开专门的研讨会等等,成绩十分显著。道教史已出版了好几种,专门的道家思想史也有了,分门别类的专著更是为数不少。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专门探讨、论述老子学说发展历史的著作。


本书还可以,想了解《老子》的流变,不妨一看。


熊铁基主编:中国老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这是我们专业课老师推荐的,对了解老学发展源流很有帮助,还没有看完,但感觉还是很有借鉴价值的~熊铁基老师很有名啊~好书!


书出的有点早 历史的条贯还算清晰 内容还没细看


想报华师研究生,冲着熊老师名头买的,书不错,就是纸张不好。


本书从老子其人其书开始,一直写到魏源的老子本义,还附有《20世纪老子研究资料简目》,可以说是了解老子之学的一个很好的地图。按时代写来,每一时代都对最重要的老子研究成果做个案研究,线索清楚,重点突出。只是不脱我们一般研究的思维模式,每一时代前的时代背景交行有点为交待而交待,与老学贴得不是那么紧。


书是老师推荐的,内容很不错,讲述老学的研究发展很详细。但书质量很差劲,是当当买过最不满意的,纸薄,书脊胶易开裂。


还算不错,作者对老学、道学有一定功力,但就本书的题目而言,内容显然无法和题目相匹配,涵盖不了题目的大范围!


学校老师出的书,果断支持一下!


  http://www.confucius2000.com/taoist/xtiejiping.htm
  世纪之交的道家研究--读《中国老学史》与《近现代的先秦道家研究》
  洛阳大学 东方文化研究院 张京华
  80年代初,专门研究道家的新著仅有詹剑锋、张恒寿、曹础基、陆钦、陆永品等数家,间接的研究著作也仅有王明、汤一介、熊铁基等有限的
  
  几种,所以熊铁基的《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是认真地读了,启发不少,至今念念不忘。1995年7月,由熊铁基及
  
  马怀良、刘韶军二人合著的《中国老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为《中国学术史系列》之一,熊铁基撰一二三章及前言)出版,在京似较
  
  少见,所以晚些时候在图书馆中才见到,铭记于心。1997年7月值该书第二次印刷,购到手,遽读之,却不想有失所望。
  
  唐代刘知几论学有才学识三长之说,据此则论,著书立说首在识见,辟出新意,次在征引渊博,体例完备,再次则文笔优长,雅致可观,否则
  
  便是无益于人。中外比较重要的学术史著作,梯利的《西方哲学史》重在体例的完备与材料的周详,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重在见解的独特与
  
  文笔的优雅,梁启超、钱穆的清及近代学术史其实都意在极宏观的瞻望,所以辟见叠出。
  
  由此而审该书体例。该书共7章,第一章老子其人其书,最后一章明清时期的老学,便觉体例有失。因为谁都知道学术史中最重要的一段是近现
  
  代(其实如该书能论及国外特别是日本的老学研究,亦为学界所期待),而该书至清代便嘎然而止,只是半截子。从该书的结束语及附录看,
  
  作者对近现代的道家研究是不熟悉的。
  
  而且既然是老学史,应是从老子身后说起,不必论老子本身,何况如论老子本身甚至不是一两本书所能说得清的,而该书却投入了1/7的篇幅,
  
  可谓多余。其实熊铁基在该书前言中已明确界定说:"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研究、注释、阐发(老子),由此而形成了一个庞大且悠长的
  
  学术流派,同时也就构成了一部老子学说史。" 又说:"既然是老学史,主要内容自然是讲历代文化人物对老子思想的理解和阐发。"可是正文
  
  中却没有这样安排。
  
  同样,在从战国到明清各章的叙述中,该书均用1/3至1/6的篇幅首先辟专节论各时期的时代背景,如第二章第一节《急剧变化的战国时代》分
  
  三目讲时代特点、士的活跃和百家争鸣,都是极大的专题,相信读者均有详亦不详、略又不略的感觉。
  
  然后我们又读《老子其人其书》这一章,所述并非作者自己对老子本身的看法,而是略述近现代学者的观点,如引用了罗根泽所排列的关于老
  
  子其人的29种意见。于是我们知道该书后半截没有近现代部分,其实还是为这一章所夺。
  
  接着我们又细读这一章第二节第三目论《老子》的版本,在讲述《老子》的版本之前,首先讲述研究版本的重要,然后又讲述《老子》的注释
  
  本,而于重要的马王堆帛书却不能有充分的讨论,体例仍是驳杂。
  
  又细读此章第三节第三目"如何领会和应用《老子》的思想"部分,书中说:"关于哲学、政治等方面的思想讨论得很多,……就不说它了。且从
  
  争论较少的方面来说说。……先说说经济思想。……再谈谈美学思想。"众所周知老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哲学、政治方面,该书对此避而不谈,
  
  而仅谈经济与美学方面,对一部"老学史"而言可谓未得其大体。
  
  再审该书识见。学说史不同于专门的研究,尽可以介绍学者之说,但是务必要完备周到,广征博引,以便利读者。该书前二章从框架到正文及
  
  引文多与学者雷同,而且间或在注中说明,我们觉得都无不可。但是这雷同却是只限于两三家,死盯住两三本书不放,那么如果说该书有独到
  
  的识见,我们是不敢苟同的。
  
  该书第一章题为《老子其人其书》,这一"结构"直接搬用了詹剑锋的《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其第一章第
  
  一节《老子其人》,第二节《〈老子〉其书》,结构完全同于詹书。詹书第一编《老子其人其书及其学派》,第一章为《老子其人》,第二章
  
  为《老子其书》。此章第三节《〈老子〉的基本思想》大致由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所附《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
  
  》一文化来,第四节《〈老子〉的思想渊源》又由詹书第三章《老子的传授与演变》化来。总之其一二三节与詹书一二四章结构及排列次第均
  
  同,只是其中又插入了由陈文化来的一节而已。
  
  该书的结束语说:20世纪的老学研究"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为使读者对这一时期的老学状况有个基本了解,我们采用'附录'的形式,列出
  
  有关的书目,以供大家参考"。但是细看附录的"三、不详出版单位与时间"部分,基本上是照录陈书附录三的参考书目。陈书的参考书目一律不
  
  列出版单位和时间,故该书只得称"不详"。
  
  再审该书内容。该书第一章第一节共三目,其中的"一、众说纷纭的老子"系因袭詹书第一编第一章第一节《老子在孔墨后的由来》而来,文中
  
  论述韩愈、叶适、钱穆之说,包括原文的引用都原于詹书。其中的"二、关于《史记》记载的老子"系因袭詹书第二节《从〈史记〉验证老子其
  
  人》而来,所引《老子列传》全文及《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原文全同于詹书。其中的"三、先秦文献中的老子"系因袭詹书第三节《
  
  从〈庄子〉验证老子其人》和第四节《从儒家经籍验证老子其人》又加以合并而来,其中先述庄子,首先分析"寓言"的含义,再分析"耆艾"的
  
  含义,统计《庄子》书中称引孔子有42处、称引老子有19处、记载孔子与老子发生关系有8次,全同詹书。其后述儒家经籍,首先引《韩诗外传
  
  》,然后引《礼记·曾子问》,最后引《孔子家语》之《五帝》篇和《执辔》篇,也全同詹书。詹书于《曾子问》引文有4段,该书则说"其中
  
  有四节记叙孔子引老聃的话,现引两节如下"云云。
  
  第一章第二节也有三目,其中的"一、《老子》的作者"首先列举钱穆、郭沫若、刘节的观点,与詹书第二章第四节《〈老子〉书是谁著的?》
  
  完全相同。詹书中说:"刘节说:'《老子》书是《丹书》。'"该书则改为:"此外也还有说'《老子》书是《丹书》'的。"然后该书在正文中明
  
  确表示赞同詹书的见解,因之对詹书成果便有直接的引用。詹书最后一段专论《老子》与环渊的关系,赞同郭沫若之说,该书也在这一目的最
  
  后部分照录了,而且连赞同郭沫若说的态度也都相同。该书同时又据郭著《青铜时代》中的《老聃、关尹、环渊》一文补入了大段引文,其实
  
  这样做是与前文已略述郭说相重复的。其中的"二、《老子》成书的时间"首先是列述冯友兰、罗根泽、梁启超之说,包括对三人原文的引用都
  
  全同于詹书第二章第二节《战国以前无私人著作么?》,然后同前一目的做法一样,再次直接引用了詹书的成果。
  
  第三节仍为三目。其中的"一、'道'的各种意义"提出道的意义首先是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其次是讲事物发展的规律,第三是讲生活的准则,
  
  全同于陈文的"一、'道'的多种意义"一节,节中包括"(一)实存意义的'道'"、"(二)规律性的'道'"、"(三)生活准则的'道'"三个小目。
  
  其中的"二、'道'的各种特性"提出道的特性是:1、自然,2、无为,3、虚静,4、柔弱,5、不争、不先,全同于陈文的"三、自然无为、虚静
  
  、柔弱"一节,节中包括"(一)'自然''无为',(二)'虚''静',(三)'柔弱''不争'"三个小目,该书只是将陈文的第一目和第三目一分为二
  
  ,又在"不争"前加入相类的概念"不先"而已。其中的"三、如何领会和应用《老子》的思想"专论老子的经济与美学思想,论美学部分唯详引钱
  
  钟书《管锥编》,其他学者均忽略不谈。
  
  第四节仍是三目。其中的"一、《老子》的述古"首先列《老子》引古人之说,引有5处原文及2处《左传》,其次列《老子》引《诗》《书》之
  
  说,全同于詹书第二编第五章《老子哲学的思想渊源》的第一节《老子的述古》。其中的"二、《老子》对古代思想的总结和发展",论老子的
  
  思想渊源有:1、道为万物之本原观念的明确提出;2、"无为"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关于辩证的观念,基本上同于詹书第五章第二节《老子
  
  哲学范畴探源》,节中包括"(1)道为万物本原的观念,(2)天之道,(3)辩证的观念"三个小目,该书仅以"无为"替换了詹书的"天之道"一
  
  目而已。其中的"三、承先启后的《老子》","承先启后"一语即用詹剑锋说,同时仍直接引用了詹书的成果。
  
  第二章《老子的初兴》第二节《和老子有关的人》共有三目。其中的"一、老聃的弟子及向他问学的人"据《庄子》认为老子弟子有庚桑楚、柏
  
  矩、阳子居3人,问学于老子的有崔瞿、士成绮和孔子3人,全同于詹书第三章第一节《初期老学》的前半部分。其中的"二、关尹、列御寇、杨
  
  朱"和"三、庄子"亦即詹书上节的后半部分,詹书于此节明确论述说:"据《庄子》书,老聃的弟子只有三人,……据《庄子》书,问学于老聃
  
  者亦有三人,……老学初期有关尹、列御寇、杨朱(?),其后有庄周。"此外,该书论述庄子部分主要参考了张恒寿的《庄子新探》(湖北人
  
  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第三节《稷下黄老及其他》共四目。其中的"一、稷下学宫"与"二、'学黄老道德之术'"系因袭詹书第三章第二节《稷下黄老学派》。其中的"三
  
  、与黄老思想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人",直接关系指慎到等,间接关系指申不害、韩非,系因袭詹书上节及第三节《本于黄老的申韩学派》。唯
  
  此节的"四、《文子》"部分结合1973年河北定县汉墓出土竹简概述文子的思想,并引柳宗元、孙星衍说进行分析,提出应对文子有特别的注意
  
  ,是该书前二章较新颖的部分。但该书又认为"《文子》一书在西汉初年肯定是存在的,成书时间,或者是战国末年,或者是秦末汉初。因此说
  
  是老子弟子之作是不可靠的,或者是文子的数传弟子所记,或者是战国末年黄老派依托文子而作",较之目前学术界通行的看法已显保守,似有
  
  修订的必要(参李学勤《试论八角廊简〈文子〉》及《〈老子〉与八角廊简〈文子〉》)。
  
  最后审该书文笔。该书在文笔上亦多有失推敲,仅举数例:
  
  (一)该书第一章第一节《老子其人》部分,于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注文中转引张默生《庄子新释》原文,而张默生为近代学者,其《庄
  
  子新释》1948年由上海济东印书社出版,1993年又由齐鲁书社出版补校本,不难寻见,由陈书转引,可谓不宜。
  
  (二)第一章第三节《〈老子〉的基本思想》部分,于脚注中说明引用《老子》原文均据陈鼓应注释本,而陈书则以王弼注本为主,该书不能
  
  直接引用王弼本,可谓不宜。
  
  (三)附录《20世纪〈老子〉研究资料简目》部分错误较多,仅举数例:(1)30年代书目部分于同页上仅隔2行有刘其宣《老子学案》,又有
  
  刘其定《老子学案》,显然重复且其一有错,应作刘其宣是对的。(2)建国后部分有《哲学研究》编辑部编《老子哲学讲座集》,中华书局
  
  1959年出版,应作《老子哲学讨论集》是对的。此事影响及重要性人所皆知,尤不应有误。(3)建国后部分有张默生《老子章句新释》,成都
  
  古籍书店1988年出版,此处实为翻印单位与时间,应作重庆东方书社1943年初版是对的。(4)不详出版单位与时间部分有刘矛和《新解老》,
  
  应作刘才和是对的。
  
  由此反观《中国老学史》的出版目的,思忖其"定位",如果说是便于初学的,则初学者阅读诸多的《老子》注本译本方且不及,恐无暇阅读专
  
  门的学术史;如果说是针对专门研究的,则该书于才学识三长均不能体现,恐不足以嘉惠学林。该书毕竟是第一部系统的老子学说史(前此有
  
  郎擎霄、刘其宣、王恩洋、胡汝章四种《老子学案》,均非严格的老子学说史),时值世纪之交,看到这样一部书,不能不使人生叹。
  
  与此大约同时,我们读到了高峰的新著《大道希夷--近现代的先秦道家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为《近现代的先秦诸子研究
  
  丛书》五种之一)。这本看似不足为奇的小书,不意着实令我惊异了许久,大有"阅人多矣,无如君贵"之感。特别是作者位卑人轻,而又多年
  
  扶疴,能有此著,实在是不小的贡献。而我初读此书时的感觉也非常可怪,初读一过竟不知所云,完全陷在惊异之中,不知其原于何门何派,
  
  旨意何在。观其人,有司马迁所谓留侯之容;读其言,时时透些禅家话语。隔些天再读,始觉其逦逦有致,旨意深远,如幽燕老将,气韵深沉
  
  ,想来非要读之再三不可的。明末清初北方颜李一派学者师友相劝勉,有"积学待用"一语,看得出此书于文字背后是有多年覃思在的。
  
  此书导言外共5章。第一章论清末民初道家研究,自乾嘉古文学派、桐城学派、常州今文学派,到康有为、寥平、严复、刘师培的新诠释,再到
  
  章太炎、王国维、胡适的会通西学。第二章论西方思潮影响下的道家研究,自二三十年代以疑古派为中心的论争,到马其昶、马叙伦、高亨的
  
  考释,再到梁启超、冯友兰、金岳霖、钟泰的西方式哲学研究。第三章论道家与道教,自刘师培、蒙文通、王明的道藏整理,到许地山、傅勤
  
  家、刘咸忻以及陈寅恪、汤用彤、陈垣的道教史研究,再到陈撄宁、刘仁航对仙道思想的阐扬。第四章论马克思主义的道家研究,自关锋、冯
  
  友兰、汤一介、任继愈等关于唯心与唯物的争论,兼及建国后至80年代前朱谦之、钟泰、马叙伦、李泰芬等的考订疏证。第五章论80年代以来
  
  直到1996年的当代多元化道家研究,自李泽厚、汤一介、冯友兰、陈鼓应的哲学解读,到张舜徽、徐梵澄、刘笑敢、崔大华的综合诠释,再到
  
  李学勤、李零的考古学与古文献学的最新论证。由涉猎的内容与引用的材料看,可知此书对道家研究中最重要的近现代这一段给予了全面的评
  
  论,在这一点上它恰是《中国老学史》的一个补充,补充了《中国老学史》所最应当论述而没有论述的部分。
  
  此书于才学识三者俱有可称,但其最重要的价值还不在体例、材料与文笔,而在识见上。如这套丛书的总序所说,在漫长的中国学术史上真正
  
  称得上百家争鸣的时代只有二个,一在先秦,一在近现代,近现代的百家争鸣是在引入西方现代科学思想的背景下对先秦学术的重新认识。就
  
  此揣摩丛书的目的,并非仅仅要对20 世纪的学术史作一总结,而且是对20世纪重新认识的重新反思。通观全书,书中对于以往单纯肯定的西方
  
  现代科学的引进、新文化运动、疑古思潮、社会发展史观与学术研究的互动,都有辩证的分析。书中随处都有一些透出希冀又抱持遗憾的评述
  
  ,如说:"以道家一系在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中的地位言,或者应该有一部完整梳理先秦道家学统的大著,但至今尚未见到。"(14页)"原始道
  
  家的道论到了庄周有较大发展,这是近代以来专治道家思想者早已注意到的。然而,论及前后间视域的差异及其境界的转换,有关的立论却多
  
  不惬意。"(21页)"近年来,随着考古学古文献学的发展,尤其是帛书道家文献的出土,关于先秦道家学术的一些看法--从梁启超、顾颉刚至
  
  刘节--已被证实是不恰当了。然而,将古代学术对象化的'科学方法'仍是今天学术界的主流,其极端有一顽固的直线进化论观念,只从事材料
  
  的归纳、分类、判断,于古人之所思一无洞见,大道竟至于晦暗不明了。"(110页)"这几十年里,学术风气似仍稍嫌浮躁,治国学的尤其如此
  
  ,纷纷以趋新为骛;虽然同为一训诂、考据之事,似乎总不及乾嘉诸儒的沉潜笃实。有疏落于时代主流以外、用心学术而有所得的,往往不甚
  
  见重于学林。"(132页)"'中国哲学'这一系的先秦道家研究,一方面,经由西方哲学诸多概念、范畴的梳理,摆脱了前此容易沾染的颟顸笼统
  
  的毛病,思致、理路皆趋于比较邃密、有条理;另一方面,原初的道论亦因此失去了其内蕴的生生大义,重生、善生、利生,皆非近代西方哲
  
  学概念所能范围的。……20、30 年代治道家乃至中国哲学的前贤,确有贻误后人的地方。……在以后中国哲学研究中,诸如本体、现象、心、
  
  物等等重要概念,迄今尚未有一规范、严格的界定。今天讨论热烈的'道家哲学',仔细看有时竟是一大浑沦。"(136-139页)"从胡适、梁启超
  
  、冯友兰等等到郎擎霄,皆以老、庄之'道'为破有神论者而予以特别的赞扬;这是现代中国信奉直线进化论的一种思潮,以为有神论或者说宗
  
  教是落后了,与科学的发展不相侔,遂有意高扬道家思想这方面的成就,以示数千年道统的文明灿烂。……这么一种诠解本身无可指摘,但内
  
  中所含的义趣,实出于对西方文明的根柢与境界所知不深。"(154页)"严格而论,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及分期问题,前此种种说法皆有可
  
  商榷的余地;其弊在简单比附西方历史学的结论,与哲学研究同。"(213页)"两千多年的道统之持续的'生生'未尝真正引起多少重视。……继
  
  承了近代以来认真'考古'精神的先秦道家研究,到80年代又成一派兴盛景观。然而,不可否认,这么一种研究未曾在整体上真正超过30年代的
  
  所见、所得;具体的考证、训诂受观念的局限,不能进一步开拓境界从而建立起一重胜义,确实让人感到些许遗憾。"(265页)"晚清以降,一
  
  些以考古著称的学者,囿于抽象的'科学'态度,其考证过程及所得,反倒有悖于真正的史学精神,致使众多古典湮没无闻达近百年。于今思之
  
  ,真可谓'不亦悲乎'了。随着马王堆帛书以及众多相关文献的出土,'走出疑古时代'大约是以后古文献学发展的必然趋势。"(295页)这些见
  
  解言人所未尝言,见人所未尝见,确是多年来不常有的。
  
  21世纪已经来临,贞下起元,国学中正有一些重要的领域即将出现重大突破。在此方面,有关道家的研究是最引人注目的。通过近几十年湖南
  
  长沙马王堆、山东临沂银雀山、河北定县八角廊、安徽阜阳双古堆、湖北江陵张家山、湖北江陵郭店等大批战国秦汉竹简帛书的出土,以及李
  
  学勤等学者的整理研究,先秦道家的真实面貌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得到了重新描述:首先,《老子》、《文子》、《庄子》、《曷 冠子》等一
  
  批道家典籍得到了基本肯定;第二,对于道家学术的史官渊源与老子之前的黄帝学渊源进行探索并得到初步认同;第三,对于道家学说在先秦
  
  时期的广泛影响有了新的认识,道家思想实际上为其他各家学说兴起的一个共同背景;第四,在老子与孔子、道家与儒家的关系方面,老子年
  
  长于孔子,道家的形成早于儒家的形成,孔子既从古史官一系的典籍《周易》受到道家的影响,又直接问学于老子,不仅道家与儒家的同源而
  
  非互绌关系需要重新解释,而且先秦儒家的真实面貌也得以重新澄清。总之,先秦道家学术的地位和价值必须予以重新确定。
  
  由此反观《近现代的先秦道家研究》一书,作者撰著此书的价值,最重要的就是对于即将到来的21世纪的道家研究,具有极好的"点醒"作用。
  
  (原刊《学术界》〔合肥〕2000年第5期)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