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闽粤边客家地区的社会经济变迁
2007-8
福建人民出版社
周雪香
411
312000
无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史曾是国人关注的研究领域。在确定中国社会性质的中国社会史论战和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中,经济史的研究成果就曾起过重要作用。多少仁人志士在寻找救国道路时曾受到这些研究成果的启发,而站得更高,并在观察革命的根本问题时,能从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角度去反思、去剖析,准确地把握国情,科学地作出判断。所以,要知道中国何去何从,就离不开中国经济史研究,过去如此,今后也是如此,事之必然也。 新中国成立以后,因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需要,某些经济史领域,如中国古代史分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等课题,在一些重大的学术讨论中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就。虽然这些学术问题的理论思维受到当时意识形态的强烈影响,但仍不能否认其振聋发聩的作用,令学术界“悟诸未悟者”。
周雪香,1968年出生,福建连城人,2005年获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厦门大学历史系教师。主编《多学科视野中的客家文化》,共同主编《华南客家族群追寻与文化印象》,在《中国经济史研究》、《厦门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绪论第一章 闽粤边客家地区的区域背景与早期开发 第一节 区域背景分析 一、建置沿革 二、自然环境 第二节 早期居民 一、闽越族的后裔 二、畲族 三、山都 第三节 汉人迁入的历程 一、秦汉时期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隋唐五代 四、宋元时期 第四节 唐宋元时期人口分析 一、唐代的户口数 二、宋元时期的户口数第二章 明清闽粤边客家地区的人口变迁 第一节 汉民的继续迁入和区域内部的人口流动 一、汉民的继续迁入 二、区域内部的人口流动 第二节 人口的向外流动 一、人口向外流动的原因 二、人口向外流动的内部差异 第三节 明清时期人口分析 一、明代户口数 二、清代前中期户口数第三章 明清闽粤边客家地区经济的市场化趋势 第一节 山区开发与粮食生产 一、山地的开发和陂塘的兴建 二、粮食生产 第二节 经济作物和经济林 一、蓝靛、烟草、苎麻等经济作物 二、经济林 第三节 手工业与矿冶业 一、造纸、印刷、制烟等手工业 二、矿冶业 第四节 商品流通与城乡市场 一、商品流通 二、城乡市场第四章 明清闽粤边客家地区的社会文化变迁 第一节 闽粤边客家地区的社会变迁 一、商人阶层的崛起 二、家族组织的强化 三、家庭结构的变化 第二节 思想观念和社会风气的变迁 一、思想观念的变化 二、社会风气的变迁 第三节 文化教育的发展 一、社会经济变迁对教育和科举事业的影响 二、教育和科举事业的发展 三、民间文化的兴起第五章 回顾与思考参考文献后记
第一章 闽粤边客家地区的区域背景与早期开发第一节 区域背景分析二、自然环境山川、河流、海洋、气候、植被、交通和谷物生产等因素的变化是缓慢的,但是,这些因素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面貌,发生长期的、潜移默化然而更为深刻的影响。因此要深入研究闽粤边客家地区的社会经济变迁,就不能不重视这些长期起作用的因素。闽粤边客家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并交错着众多的河谷与盆地。闽西境内群山耸立,整个地势呈东北高、西南低的走势。武夷山脉南段横卧闽西的西北边缘,成为闽西与赣南的天然分隔。汀江干流以西的山岭,大部分由武夷山脉伸展而来。此外,还有东北一西南走向的玳瑁山、彩眉山脉、博平岭山脉,及近于南北走向的松毛岭山脉,以及近于东西走向的不少南岭支脉。闽西境内的山脉,大多高耸人云,一般都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更为重要的是,闽西境内的山脉与山脉之间,或者是山脉与丘陵之间,开阔空间相对狭窄,超过上百平方千米的河谷和盆地 极少,故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粤东北与闽西在地理上相连,地形也与闽西相似,地势大体北高南低,有三列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山系:北部为罗浮山系,为福建武夷山在广东的伸延部分;中部为莲花山系,是福建戴云山、博平岭在广东的延伸部分,其中东北一段称阴那山脉,西南一段称八乡山脉;东南部边缘地带为凤凰山系,是莲花山系东南侧同一走向的山系。此外尚有三列西北一东南或近乎南北向的山地,即七目嶂山地、铁山嶂山地、蕉平山地。这些山系和山地有海拔千米以上高峰140座,而其交接处则呈现为坡度不大的低山浅丘和串珠似的河谷盆地,但这些盆地的面积都不大,只有梅城盆地、汤坑盆地和蕉岭谷地的面积有100平方千米左右,面积最大的兴宁盆地也只约320平方千米,因而志书中频频出现“山多地少”的记载。
本书是在博士学位论文《闽粤边客家地区的历史解析》的基础上修改而成。论文从选题、框架到资料的收集、最后的完稿,都离不开恩师陈支平先生的悉心指导、热情帮助和不断鼓励。论文答辩后,先生又时时关心它的修改、出版。正是在先生的反复督促下,我才完成了书稿的修改。师恩难酬!论文得以修改出版,还要感谢郭志超教授。郭教授不仅在我论文答辩时提出宝贵的建议,而且在我论文修改的整个过程中,一直给予我热情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地为我释疑解难,最后还审阅了部分书稿。以周振鹤教授为主席的论文答辩委员会在答辩过程中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对我的论文修改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王日根、钞晓鸿、刘永华诸教授在我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我许多指导和帮助。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江太新教授对论文的修改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师长们富有思想性和建设性的建议虽然由于我自身能力有限而无法在本书中充分体现和表达,但他们对学术的执著追求和对后进的深切关爱,不断激励着我在学术研究这条崎岖道路上艰难前行。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陈平景先生和台湾大学哲学系陈鼓应教授一直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在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们主动为我提供“二陈助学金”;在我博士毕业后,他们多次鼓励我抓紧修改论文,争取早日出版。
《明清闽粤边客家地区的社会经济变迁》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无
这是关于客家大本营社会经济变迁的好书。作者是闽西客家人,其热爱乡土之情于著作中历历可见。我们有理由期待作者更好的著作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