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语文高考

潘新和 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作者:

潘新和  

页数:

335  

Tag标签:

无  

前言

  1977年,我参加了“文化大革命”后的首次高考,事后才感到有点冒失。“文化大革命”时我只上到初一,而1977年高考录取率不到5%。我想,如果我早知道录取率如此之低,或者犹豫着,等到1978年或1979年,。大约就没勇气报名了。所以,应该为这一冒失庆幸,否则,也许我就永远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  30年后,没想到居然研究起“高考”。我研究语文就是业余的,研究语文高考,这于我又是一个陌生的领域,算是业余的业余。看来我还是改不了冒失的秉性。——这回的冒失,恐怕就祸福难料了。  高考改不改革原本和我也没多大关系,可迂腐之辈,总爱拿“义不容辞”之类的话往自己头上套,弄得自己不得安生。既然套上了,就只能埋头往前拽了。  改革总是有阻力的,但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语文教育已经被“伪语文”高考逼到悬崖边上,语文高考和语文教育都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这一点,相信语文界的有识之士早已意识到了。  语文高考症结何在,说来一点不复杂,就是考的大多是“文字游戏”。因此,改革的突破口自然是清除“伪语文”“伪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高考考的竟然不是语文,尽是语文专家都做不出来、语文教师都说不清所以然的货色,而且还把这奉为语文“科学化”的成就,令人不可思议。30多年来,在高考指挥棒下的语文教学,教的就是那些学不能致用的稀奇古怪的题目。

内容概要

  《语文高考:反思与重构》分八个部分,主要论述了语文高考命题、语文高考应遵循的原则,语文高考应遵循的理念,语文高考应如何改革,应该怎样更好地命题,以及学生应该怎样更好地应考等内容。

作者简介

  潘新和,1952年12月出生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福建省写作学会会长,福建省教育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专家组成员、学科指导组顾问。在中国写作、语文教育史,写作、语文教育教改研究方面成绩颇丰。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光明日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海南大学学报》《写作》《语文建设》《粤海风》等报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出版《语文:表现与存在》(上卷、下卷)《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写作: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新课程语文教学论》《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等著作和教材10余部。大量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现代教育报》等刊物转载,研究成果被北师大《新世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教育网、写作新天地、福建教育出版社等数十个教育网站收录。有的著作被教育部列为语文教育硕士指定参考书。主持国家教育部“高师面向21世纪教改计划”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高等教育出版社“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立项研究课题、福建省社科“十五”规划项目(一、二期)等多项研究。在国内写作、语文界有较广泛的影响。受聘人民教育出版社修订《语文》教材,有三篇文章进入人教版《语文》和课外阅读教材。担任教育部9年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北师大“新世纪”版初中《语文》第一副主编,《中国写作与研究》顾问。科研成果被《中国教育报》《课程·教材·教法》《上海教育报》《写作》《福建教育学院学报》《厦门教育学院学报》《常州工学院学报》《福建日报》《福建教育》《海峡教育报》等十多家报刊撰文评介。对本学科的理论进展作出权威性总结的《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史》(王志彬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一书,对本人的学术成果作了专门评介(见该书第395-397页,2000字)。杜福磊的《中国写作学理论研究与发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也做了专门评介。连续五届(一至五届)获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为福建省普通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书籍目录

一、语文高考命题的十大关系1.1 高考研究与应试研究1.2 水平评价与选拔评价1.3 高校视界与中学视界1.4 甄別选拔与生命关怀1.5 语文基础与综合素养1.6 知识立意与能力立意1.7 语文共能与语文异能1.8 重文轻质与文质并重1.9 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1.10 形成性评价与终极性评价二、语文高考的“三利”原则2.1 有利于甄别上的公平和公正2.2 有利于所有学生的最佳发挥2.3 有利于引领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三、语文高考的“四化”理念3.1 生本化:给予基本的人文关怀3.2 素养化:语文水平的综合性评价3.3 表现化:以检验言语表现力为主3.4 个性化:鼓励言语个性的发展四、考什么:以言语性、话语性題目为主4.1 甄別“伪能力”与“真能力”4.2 “真能力”的效度与难度4.3 语文基本能力:文体感、语境感、语感4.4 “语境感中心”决定以考“语篇”为主4.5 考查内容:言语性、话语性题目4.6 “共能”题目和“异能”题目兼顾4.7 选修课程检测不必在高考中单独设题五、怎么考:以开放性、交互性题型为主5.1 客观题在语文考试中适用性差5.2 言语题、话语题决定了题型的开放性5.3 语文的社会交际性决定了题型的交互性5.4 开放性交互性的“时文评说”题型5.4.1 “申论”题型解析5.4.2 “新闻评论”题型解析5.4.3 “网络帖子”题型解析5.5 语基题、阅读题、语用题与作文题的整合5.6 语文试题结构与题型的初步构想5.7 写作命题的六大理念5.7.1 题目的开放性: 自由与限制的统一5.7.2 文体的囊括性:实用与审美的统一5.7.3 表现的兼容性:诗性与智性的统一5.7.4 含义的内隐性:规定与自主的统一5.7.5 现实的观照性:生活与心灵的统一5.7.6 题面的简明性:简洁与明白的统一六、怎么评:以主观性、综合性评价为主6.1 阅卷教师的素养6.2 客观性评价的利弊6.3 对主观性评价的检讨6.4 总体评价与分项评价的整合6.5 综合性评价的构想七、命题与考试评析7.1 坚持生本化、素养化、表现化命题方向7.2 “怎么都对”的“四个不对”7.3 高考作文命题质量亟待提高7.4 2002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浅议7.5 迈出了一小步之后的忧思7.6 2005年福建高考作文的启示与思考7.7 2008年福建及全国其他高考作文题评析八、作文应试指耍8.1 确保基础分8.1.1 无偏离题意8.1.2 无立意不当8.1.3 无中心不明确8.1.4 无套题抄袭8.1.5 符合文体要求8.2 力争发展分8.2.1 角度的创新8.2.2 思维的创新8.2.3 题材的创新8.2.4 表达的创新附录一 语文考试:对言语生命的尊宠与嘉奖附录二 命題:给心灵松绑附录三 全球化视界中的写作大趋势后记

章节摘录

  更要紧的是,他们必须是语文教育专家,而且必须是一流的语文教育专家。如果他们对语文学科本身缺乏研究,不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学者,不懂得语文教育(母语教育、汉语教育)是怎么回事,没有出版过对语文教育和语文考试这两方面做过精深研究的专著,是不可能成为语文高考命题专家的。(在语文界,我们所见到的多是遇见什么都可以随便谈点不咸不淡的感想的“专家”。)——这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两头都不沾的半吊子研究,自然最容易滋生的便是“盲人摸象”的主观性,和“拾根鸡毛当令箭”的“自大症”。没有真正的研究背景强有力的支撑,高考命题实践便不可能不触礁翻船。这30多年失败的命题实践就是最好的证明。  从某种意义上说,懂得语文教育比懂得考试、评价技术还要重要。懂得语文教育才懂得“考什么”,懂得考试、评价知识充其量只是知道该“怎么考”(还只是停留在抽象的认知上),如果连“考什么”都不知道,懂得“怎么考”有什么意义呢?懂得“考什么”比懂得“怎么考”重要。即便是“怎么考”,也不是单靠考试学知识就可以解决的,如果不是真正懂得语文素养、能力结构、言语表现形式和语文传播功能的语文教育专家,不但不懂得“考什么”,也是不可能懂得“怎么考”“怎么评”的。盲目引进全盘西化的“标准化试题”就是证明,就是最深刻的教训。  这不是说一个命题专家必须是一个全才,而是说他必须对相关领域要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对本学科的历史与现状要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和研究。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也必须有一个一流的研究团队的支持,有一个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智囊团,共同操持,合作攻关。遗憾的是,不论过去还是现在,这个目标似乎还是遥不可及的。


编辑推荐

  《语文高考——反思与重构》是一部研究“语文高考”命题的专著。在对新时期语文高考进行系统反思的基础上,揭示了语文高考命题的“十大关系”,阐明了语文高考的“三利”原则与“四化”理念。在学理上厘清了“伪语文”与“真语文”高考试题的界限。深入探讨了语文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怎么评”这些基本问题。——考什么:以言语性、话语性题目为主;怎么考:以开放性、交互性题型为主;怎么评:以主观性、综合性评价为主。提出并论证了语文评价以“语篇”为主的观点,特别对作文的命题与应试指明了方向与策略。为中学师生了解语文高考的机理提供了新视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语文高考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