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案例
2010-4
福建人民
福州大学《国际贸易》省级精品课程组 编
189
国际贸易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同时也是财经类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在长期国际贸易课程教学过程中,《国际贸易》课程组继承了福州大学作为地方性大学所形成的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解决经济运行中现实问题的优良传统,在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推行案例教学,保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落到实处,使学生既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很强的实践精神和实务操作能力,形成了国际贸易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特色。 21世纪的国际贸易环境纷繁复杂,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各国贸易政策都有新的变化,我国对外贸易经营活动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将案例教学作为国际贸易理论教学的补充,通过真实对外贸易环境以及外贸事件的再现与模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对国际贸易现状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更生动的体会,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更好地达到培养复合型国际经济贸易人才的教学目的。 为了推进《国际贸易》精品课程建设,加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特组织课程组成员编写了这本《国际贸易案例》。本案例集编写的特点是: 一、案例集分为三大部分,即国际分工与贸易利益、国际贸易政策、区域经济一体化,内容全面,适用性广泛,可与各类《国际贸易》教材配套使用。 二、案例选取注意典型性与现实性,广泛搜集近年国际贸易热点案例,并对每个案例进行分析与点评,并附有思考题,有利于引导学生讨论与思考。 三、每篇都编写有部分英文案例,可以锻炼与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四、内容深浅适中,可作为教师教学的补充教材,也可作为学生课外学习的参考书。
本书是福建省高校省级精品课程《国际贸易》建设成果之一。 本书包括国际分工与贸易利益、国际贸易政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案例,内容全面,适用性广泛,可与各类《国际贸易》教材配套使用。本书在案例选取中注意典型性与现实性,广泛搜集近年国际贸易热点案例,对每个案例进行分析与点评,并附有思考题,有利于引导学生讨论与思考。本书每篇都有部分英文案例,可以锻炼与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本书内容深浅适中,适合大中专院校各类国际贸易课程使用,可作为教师教学的补充教材,也可作为学生课外学习的参考书。
福州大学,自1986年成立国际贸易专业之后即将国际贸易课程作为重要的核心课程进行建设,经过20多年不懈努力与艰苦探索,福州大学国际贸易课程已经形成一定的特色和优势。20世纪90年代该课程被列入福州大学“百课工程”建设,1999年被评为福建省优秀课程,2003年列为福州大学精品课程建设,2007年被评为福建省高校省级精品课程。 福州大学《国际贸易》省级精品课程组成员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厅、校级奖励多次。1名课程组成员获“福建省教学名师”荣誉称号,1名成员获教育部优秀网络课程三等奖,2名成员获福建省教学优秀成果奖。
第一篇 国际分工与贸易利益 案例一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的国际贸易问题 案例二 世界水产品贸易新解 案例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 案例四 丰田汽车公司 案例五 “中航油(新加坡)”事件 案例六 TCL进入世界市场 案例七 欧盟的农产品支持价格 案例八 垄断反垄断之争:微软的烦恼 案例九 A Year without“Made in China” 案例十 Being The Sino-US Trade Deficit:Comparative Advantage 案例十一 Sumitomo’s Copper Trade in LME 案例十二 Myth of World Crude Oi1 Price 案例十三 Chint vs.Schneider 案例十四 United States-Mexico Telecommunications Dispute 案例十五 Success of Wal-Mart第二篇 国际贸易政策 案例一 中国轮胎特保案 案例二 印度软件业的崛起 案例三 加拿大对华碳钢反补贴案例分析 案例四 中国二氯甲烷反倾销案例分析 案例五 江苏紫菜协会发起“反贸易壁垒”第一案 案例六 美国与欧盟荷尔蒙牛肉贸易争端案 案例七 中国电池企业完胜美国“337调查”案 案例八 中国影响汽车零部件进口措施案 案例九 中美知识产权争端 案例十 美国影响跨境提供赌博服务措施案 案例十一 2009年中国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案例十二 美国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 案例十三 U.S.Court Vs.China:Anti-dumping and Countervailing 案例十四 Shrimp:Case of Bangladesh第三篇 区域经济一体化 案例一 厦门象屿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 案例二 中国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 案例三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案例四 EU Enlargement and Integration 案例五 Investments in 3G:Can It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xport Structure? 案例六 Export Promotion Policy in South Korea 案例七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
4.世界水产品贸易空间集聚 新经济地理学是关于人口和经济活动分布的新兴经济学分支,是在传统经济地理学中加入了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垄断竞争因素,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经济学新领域。克鲁格曼指出,当两国或者两个地区在各个方面都相同,而仅仅人口规模不同的情况下,人口多的国家和地区更能实现规模生产所需的最佳规模,因此产品价格能够更低也能付出更高的薪水。这就会造成劳动力进一步向人口多的国家和地区聚集。 通常认为新经济地理学出现的标志是1991年克鲁格曼的开创性文章《报酬递增和经济地理》,其中提出的中心一外围模型从区域非均衡层面为劳动力和企业集聚提供了一种解释。这一模型的核心是,企业愿意把生产区位选在最大的市场,从而节约销售运输成本。而市场的规模,依赖于居民的数量和其收入水平。这种机制会产生制造业集中在其中一个区域的中心一外围模型。它可以通过市场进入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形成地区集聚,又会通过市场拥挤效应,使集聚地区中心企业竞争加剧,利润减少,迫使企业重新选择区位,搬迁到外围区域,形成中心一外围模型的逆转。通过中心一外围模型使我们了解了集聚产生的原因和自我维持机制,而模型的逆转又向大家揭示了集聚的空间演化还有其他可能性。 欧洲、亚洲和北美洲是水产品的主要贸易地区,其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80%以上。1995~2004年,欧洲、亚洲和北美洲水产品贸易额都呈上升趋势,但在世界水产品贸易总额中的比重有所变化。具体来看,欧洲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35%(位居第二位),升至2004年的40%,居第一位,水产品贸易量也从382.42万吨增长到588.09万吨;亚洲所占比重由39%下降到34%,由第一位降为第二位,水产品贸易量由428.34万吨增加到506.69万吨,可见欧洲与亚洲在水产品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北美洲是第三大水产品贸易区,所占比重基本不变,在15%~17%之间,贸易量由162.21万吨增长到236.36万吨。 欧洲、亚洲和北美洲水产品贸易占世界水产品贸易比重高,集聚现象明显,原因就是由于这些地区居民收入水平高,消费能力强。水产品生产企业愿意将生产能力布局在这些地区,以便接近消费市场,降低运输成本。欧洲、亚洲和北美洲就是水产品贸易的中心区。
里面的案例还可以,对我讲授国际贸易课程有帮助作用。
很不错的案例书籍,做教辅教材来使用
作为教参,还是有用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