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正与邪

朱建军 郑玉虎 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作者:

朱建军 郑玉虎  

页数:

252  

Tag标签:

无  

前言

  人有时候很奇怪,了解一个人不用了解他的全部,只需凭借只言片语,凭借简单的行为动作,甚至凭长相,也能判断一个人的精神修养。尤其是精神分析的心理咨询师,他们一定会高度赞同,因为他们经过长期复杂的训练,特别善于从别人的外貌长相、简单的话语、简单的动作,甚至简单的一个眼神,来把握对方的内心。这种把握往往非常可靠,因为咨询师所把握的不是对方的语言本身,也不是动作本身,更不是外貌本身,而把握的是这些东西背后的情感动机。一个人的语言动作等都可以骗人,但语言动作背后的情感动机是骗不了人的。比如一个人站在台上,面红耳赤,声音发颤,两条腿不停地乱动,拿着演讲稿的双手也在不自觉地颤抖,但是嘴上告诉你:“我不紧张!真的,我一点都不紧张!……”这种话,你多半不愿意相信。咨询师在这种情况下,宁肯持保留意见,采取怀疑的态度,不轻易相信对方的话语。  念高中的时候,经常留意到一些意见,是关于对金庸先生的评价。国内的一个挺有名的文学奖项,忘了叫什么名字,金庸先生连年被提名,大众支持率极高,但就是每年都过不了专家这关,连年被专家拒之门外。我很为他们负责任的评审态度所感动,当时也特别赞同专家的做法,觉得“金庸”这么庸俗的作品,怎么能进文学这种严肃的圈子?说这种话的时候,我因为文学两个字的高尚和神圣而感到有些自豪,有一句潜台词:“那些喜欢金庸作品的庸俗的大众,你们懂什么文学?”潜台词说得再明白一点:“我本人其实是懂文学的。”  非常幸运,我后来学了心理学,而且不是国内的主流心理学,是心理咨询。要做心理咨询,首先必须提高自己的健康度,也就是自己要不断接受咨询,参加自我成长小组。精神分析的小组有一个好处,就是在这里所有人的缺点都被暴露无遗。每个人的眼光都特别凌厉,而且小组里的人都比较真诚,他会诚实地说出你的问题和缺点,尽管这往往让人挺难堪。一个人要承认和面对自己的脆弱,需要很大的勇气,并不是随便就能做到的,在众人面前承认自己有问题,这一点首先就会让人挺难受。  当有人指出,我那个自以为是的人格非常招人讨厌时,我起初不愿意承认。第一反应是:“你懂什么?头脑里很乱,我怎么可能自以为是?我这么实在的人?”经过长期的成长,小组的好处体现出来了,因为群众的眼睛往往是雪亮的。如果小组里十个人,就一个人咬定你,说你自以为是,那多半是他自己的问题。如果十个里有九个都这么说,你就不得不有所反省,可能这十个人都有毛病,但出现这种可能的几率是非常小的,几乎小到零;因为小组里都是些很厉害的人物,更何况这种小问题,跟正常的心理咨询相比,非常简单,还不至于一下子同时难倒十个咨询师。  当我能沉下来体会,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要处理问题,首先得发现问题,不知道自己有问题,这个问题就会一直伴随我。其实问题很简单,我这个招人讨厌的人格侧面,自以为是不是它最大的特点,它最大的特点是理智。自以为是地说“你懂什么”,那只是受到伤害的时候,我防御的一个方式而已。“你不懂”暗含的意思是,我没有你说的问题。当这样想的时候,可以寻得一点自我安慰。别人指出的时候,我为什么会受伤害?正是因为我内心深处确实有这个问题,只不过由于无意识的防御,当时连我自己也不知道。理智的人很容易招人讨厌,但他自己并不知道。理智的人特别善于讲道理,讲得头头是道,而且不带情感色彩。当一个人把自己的情感动机隐藏在背后,而说一些很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会让人很难受。  把自己的问题处理了,自己的健康度有所提高,回头再去看别人的问题,就会一目了然,过去看不见的问题,现在变得异常清晰。精神分析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其实就是这么个过程,不断地解决自己的问题,自己越健康,越容易发现别人的问题。自己从来不参与体会,不处理自己的问题。却想成为咨询师,这在我们看来是不可能的,我们从来不承认这种人可以做咨询师,第一,没有体验过的人不可能真正理解。第二,自己不健康的人没法给别人做咨询,你有多健康,你就最多只能把对方带到相应的健康度;你的问题比来访者还严重,想给对方带来健康是不可能的。  回到刚才的话题,理智的人招人讨厌但是自己不知道,有一些体会之后,现在回头去看,我能更清晰地理解,为什么那些专家会一再地把金庸拒之门外,而丝毫不能接受读者的意见。那些专家拒绝金庸一定会有他们的理由,而且乍看会非常有道理,甚至让你感到无法反驳。仔细体会专家的话就会发现,他们说话多半不带感觉,他们的情感动机是被深藏的。这就是他们的心理问题所在。但我这样说,决不是要让专家都感情用事,让评审失去客观标准,这恰恰是笔者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我要表达的是,针对那些过于理智的人,应该适当调动自己的感觉,合理调动自己的感情,而不是堂而皇之地用一个合理的理由来回避情感,完全不带人的感情色彩,这样的标准未必就是客观的。我相信在那些排斥金庸的人中,背地里抱着金庸的书狂啃的,大有人在,至少笔者当时就是一个。  在没学心理学的时候,读到岳不群前面部分的表现,以为他是一个正人君子;如果是现在读到同样的故事,我更愿意持保留意见,熟悉荣格心理学的人不难理解,一个人表现得过于理智,经常说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而不带感情色彩,这种表现是很不正常的。岳不群这个人,一看就知道他不会是什么好东西。他后来的表现完全印证了这一点。所以,心理分析的咨询师从有限的外在表现来把握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不是没有道理的。岳不群的表现跟心理学理论假设的高度一致,可能出于巧合,也可能出于一些别的原因,但我更愿意相信,这都是出于对人性的洞察。

内容概要

  《正与邪:金庸小说人物心理分析之〈笑傲江湖〉》为《意向对话心理学丛书》之一,什么样的人造就了什么样的事,而什么样的心又注定量什么样的人,人与心,人与事,心与事——《正与邪:金庸小说人物心理分析之〈笑傲江湖〉》用意向对话心理学方法来分析金庸小说的人物与故事,以其独特的又新鲜的视角帮你解读《笑傲江湖》中的恩恩怨怨。

书籍目录

自序绪论居安思危受辱小尼姑,大淫贼田伯光的好汉气概人以群分令狐冲失恋打不过也不跑没有固定的招强迫思维选择风流君子多疑杀人名医血液象征注血无效女孩的心思你别猜绝路玩物天生的王者地牢里死亡恐惧阴影蒙冤主题冒充恒山掌门之死心理战就是不入报应小人专权绣花针窝里斗两次弹剑理智化失明辟邪剑谱一家三口岳不群揽权嗅觉幸好会死总结后记

章节摘录

  居安思危  “福威镖局”少镖头林平之行猎,风光无限。左肩上停着一头猎鹰,腰悬宝剑,背负长弓,泼刺刺纵马疾驰。余沧海的儿子在肆酒调戏良家妇女,林平之路见不平,跟姓余的一路人打起来,但又打不过,情急之下误把匕首插入对方小腹,姓余的一命呜呼。林平之由此惹下大祸,福威镖局的人接连被杀,而对方使的又都是他林家的辟邪剑法,无人能敌,濒临灭门的危险。  心理分析  可能是受科学思维的影响,现代人不太容易相信那些不能证实的规律,当然,并不是神秘的规律都可信,但仅仅因为“不科学”就否定那些显而易见的规律,这种做法是很傻的。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你童年时候被某种类似蛇的东西咬了一口,以后一辈子怕蛇,怕得要命,提到蛇就胆战心惊,毛骨悚然,怕得要命,但事实上那个当年咬你一口的,根本不是蛇,只是长得像蛇。那么显然,你怕蛇受到那次童年经验的影响,但是,童年经验是否对现在生活有影响,并没有实证科学可以支持这一结论。弗洛伊德的研究,也就是因此而猛受攻击,说他不科学。我相信那些攻击他的人,其实在生活中。也会时不时发现一些不可回避的事实,比如童年经验有时的确会影响到现在的生活,再比如,梦有时候会对我们的生活有某种意义,尽管可能自己并不特别明确梦的意义,但至少会觉得有点意义,不像那些实证科学家所认为的,梦毫无意义。  从产生时间上说,科学的产生远远要晚于那些伟大哲人对世界的探索,东方人在这方面作了特殊贡献。如果不能被科学证实的就不可靠,那么在科学产生以前,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几乎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因为所有的探索都可能是不可靠的。这没法解释儒家、道家等优秀的文化能在中国存活上干年,至今依然对中国人产生巨大影响。相反,在那些伟大的哲人看来,科学能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非常有限的。而且科学有它自身的问题,比如科学没法接受它不能证明的事实,而随着事实的积累,科学只能修改它的结论,逐步扩大自己的接受范围,这里面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在它不能接受的时候,事实是不是就不科学了呢?而科学所接受的东西,是不是就真的科学呢?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曰心说”产生以前,“地心说”就是科学。对于“日心说”产生以前的科学家而言,“地心说”是实实在在的科学,毫无疑问。然而在我们今天看来,“地心说”显然不科学。但是,在那些伟大的哲人看来,比如释迦牟尼,比如老子,在他们看来,地球当然不可能是宇宙的中心,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正与邪 PDF格式下载



  之前读过丛书之一的《见见内心的鬼朋友》感觉非常棒,因此再次借了本系列的另外这本。
  由于本人正好非常喜欢金庸先生的小说,且又喜欢心理学,那可真是中我下怀。
  毋庸置疑,金庸先生对人性的深刻了解,因此才可以这么解剖式的拿来分析。而这种分析,又推动了对作品的进一步深刻理解。二十岁对金庸看武功,那时候仅仅对小说的武功,情节感受较深,但是对人性可谓一掠而过,或者说根本无法去理解与感受。时过境迁,自身的慢慢成长,也经历酸甜苦辣,开始入世,而正好遇到这么一部作品,可谓良师益友啊!


正在阅读此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