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知识分子

[英] 保罗·约翰逊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11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

[英] 保罗·约翰逊  

译者:

杨正润 等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这本让我们警惕人文知识分子的书可能是惊世骇俗的,也可能是哗众取宠的,但它十分值得一读。知识分子可以怀疑和批判,也就难免被怀疑和批判。1998年,《知识分子》在伦敦出版,此后立即在大西洋两岸引起强烈反响,在英国和美国一版再版,始终畅销不衰。《伦敦书评》发表文章称它是“一本有说服力的、也是有趣的书;即使不喜欢它的人,也会从中得到乐趣。”约翰逊先生在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所干的一切坏事中洋洋得意,告之了许多我们所熟悉的大知识分子――卢梭、雪莱、易卜生、托尔斯泰、海明威、布莱希特、罗素、萨特、威尔逊、高兰茨……不为我们所知的另一面。

作者简介

保罗·约翰逊(1928一)。约翰逊毕业于牛津大学麦格德林学院,此后一直担任《新政治家》的编辑(至少在我们中国人看来,他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他著作极丰,有20余种,大都是政治和历史作品,诸如《犹太人史》、《当代》(此书江苏人民出版杜将在2000年出版)、《英国人民史》等,其中最著名、争议也最多的就是他的《知识分子》一书。

书籍目录

关于知识分子的一种思考(译序)
1 卢梭:“有趣的疯子”
2 雪莱:无情的理念
3 易卜生:“恰恰相反!”
4 托尔斯泰:上帝的兄长
5 海明威:深渊
6 布莱希特:冰一样的心
7 罗素:一则合乎逻辑的废话
8 萨特:“裹着毛皮的小墨水瓶
9 威尔逊:因忏悔得救的人
10 高兰茨:被折磨的良心
11 赫尔曼:谎话,该死的谎话
12 理性的逃亡
译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知识分子 PDF格式下载



  刚读毕《知识分子》(保罗·约翰逊著),国内发行本缺关于马克思的那一章,网上有译文。
  作者认为知识分子应为本世纪那些造成巨大社会灾难的计划负责,作者对一些著名知识分子追名逐利、言行不一进行了揭露(从学术看很难进行事实反驳),这是本书的价值之一。但是作者选取的十几位知识分子虽然具有代表性,显然还不能代表全部知识分子,作者观念的先行使得本书不免有哗众取宠之嫌。本书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是和作者的选材视角有关系的。
  什么是知识分子,作者似乎是指那些专家却对社会事务指手画脚的人,他特别指责托尔斯泰这类知识分子只爱抽象的人类不爱具体的人。


  该书可能引起如下后果,请慎读:
  
  再也不相信爱情
  再也不相信文人
  再也不相信圣人
  再也不相信主义
  世界观崩溃
  
  
  伟光正的卢梭是个性变态,露阴癖,像农夫怀里的蛇一样春天一到就开始撕咬善待他的亲朋好友。抛弃5个亲生孩子(跟他伟光正的爱弥儿正好相反,他对小孩没有一点兴趣)———当时的孤儿院极其恶劣,被扔到孤儿院的孩子很少能活到成年;嘲笑孩子的母亲是个无知妇女,不让她上桌跟客人一起吃饭。
  
  马克思无法完成自己好大喜功的写作大纲,只能勉强写完了其中一卷(计划中是6卷),即资本论。马和恩格斯都是论点先入,再找论据,而论据又不是基于事实观察的整理提炼,而是图书馆里找来的过期数据。他们只找能支持自己论据的数据,如果数据不支持或反对了自己的论点,就加以歪曲,甚至捏造。
  
  开口闭口不离无产阶级的马这一辈子唯一深入接触过的无产阶级是他家的女佣,他跟女佣有一个私生子,然后说服恩格斯背了黑锅认了私生子。由于女佣坚持不送儿子进孤儿院,孩子被送给别家抚养但允许偶尔去马克思家看亲妈,只准从后门进入。
  
  马克思(及燕妮)是不肯工作的懒鬼,靠举债度日。以至于马克思自己的妈辛辣地说她希望卡尔能够‘accumulating some capital, not just writing about it'. 马是犹太人但反犹。
  
  萨特同样对无产者毫无兴趣,但不幸阴差阳错选择了共产党作为他的政治立场。他无耻地为斯大林辩护,说苏联人不出国旅行是因为他们热爱自己伟大的国家,苏联公民之言论自由高过西方人。多年后他承认撒谎,说是一离开好酒好肉招呼他的苏联立马就说人家坏话也太不上道儿了,也因为“I didn't really know where I stood in relation to both the USSR and my ideas."
  
  雪莱(以及拜伦),易朴生,海明威,布莱希特,罗素,托尔斯泰。。。都是不要脸的,肮脏的,撒谎成癖,利用名声和随之而来的权势在世界各地潜规则女文青的assh*les. 这些貌似为底层人民的疾苦奔走呼号的公知对底层人民本身毫无兴趣,他们感兴趣的只是把底层人民拿来当素材和论据。
  
  总之:姑娘们,下次再看到靠码字起家的男子,请把他一脚踹到地沟油里去!
  
  p.s. 听说中文版把马克思那章删了。-------- 英文版网上有免费下的。
  
  p.s. 看看最后一段,千万要警惕臭知识分子啊 -
  One of the principal lessons of our tragic century...is-beware intellectuals. Not merely should they be kept well away from the levers of power, they should also be objects of particular suspicion when they seek to offer collective advice. Beware committees, conferences and leagues of intellectuals. Distrust public statements issued from their serried ranks. Discount their verdicts on political leaders and important events. For intellectuals, far from being highly individualistic and non-conformist people, follow certain regular patterns of behaviour. Taken as a group, they are often ultra-conformist within the circles formed by those whose approval they seek and value. That is what makes them, en masse, so dangerous, for it enables them to create climates of opinion and prevailing orthodoxies, which themselves often generate irrational and destructive courses of action. Above all, we must at all times remember what intellectuals habitually forget: that people matter more than concepts and must come first. The worst of all despotisms is the heartless tyranny of ideas.


  一直想看这本书,大概还是怀着八卦的心态吧。终于从网上下载了台版的PDF文档,繁体字和竖排版实在让我的阅读速度有些下降。仔仔细细从序言导读读起,似乎观点对立的两篇,揭示了全书的背景,以及阅读的外延。心里对编辑立刻充满敬佩,序言和导读都是台湾知名学者,媒体人,见解深入独到,完全提升了我对全书的期望值。
  
  导读中,“体制内知识分子”这个词吸引了我的注意。在当前社会中,知识分子大多依赖于某个学术组织或单位(大学,研究所,协会,中心等,名称林林总总,但不能脱离社会组织)。有了单位,就有金主。这词儿虽然不怎么好听,但说白了也就如此。总归就是出钱养活这帮“知识分子”的“主儿”。被体制收编之后,自然就得为体制唱赞歌咯。即使是所谓的意见建议,也不过是小修小补,所谓颠覆性的理论自然无从谈起。
  
  在自然科学领域也大抵如此。科学研究不过是谋生的手段,社会舆论根本没必要把科研人员推上神坛,赋予什么拯救人类的职责。所谓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使命云云,不过是自己给自己戴的高帽子。帽子底下不过是自高自大的虚荣心而已。


   约翰逊的这本书与我们当今的“潮流”——鄙视知识分子,嘲笑高学历,颇有契合之处。比如,眼下网上常有人将教授戏称为“叫兽”,而大众媒体也的确不是披露某些教授的无耻言行。一个浮躁拜金的社会出现招摇撞骗、德行有亏的知识分子是在不足为奇。然而我们也不能以“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态度把一锅汤都倒掉,相反,在看到食堂的饭菜中有虫子、有铁丝、有创可贴的时候,还要淡定地把它夹到一边,面不改色地把剩下的菜吃完,这种大无畏的态度才能确保那些期望自己有一天也成为一盘菜的人不致丧失前进的动力和信心。简单说,约翰逊者中选取一小撮知识分子、且之论及其私生活中的负面因素的做法,让人难以信服。专门说话坏而不肯定其学术成就,有避重就轻之嫌,至少也落得个不中肯的评价。
   不过,除方法论上有缺陷之外,这本书的价值也要予以肯定。作者搜集这些大八卦肯定花了不少力气,虽然只论及了一小部分知识分子,但打破公众心目中的神话本身就是值得赞赏的,特别对于只对这些人的名声一知半解、对其私生活一无所知的读者,尤其有益。本来,卢梭、雪莱、托尔斯泰、海明威、罗素、萨特、易卜生、布莱希特,这些人物可算如雷贯耳了,即使不把他们当做高高在上的神一样的存在,也会敬畏他们当年的影响的。然而,读过此书,忍不住要感慨:他们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啊,有欲望、有弱点,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所作所为甚至与其所鼓吹的原则恰恰相反,即便在一般的道德标准中,那也是德行有亏、不值得尊敬的。这就提醒我们,不要轻易地成为某某人、某某理论的盲目信徒,更要警惕那些华丽的、仿佛正在深入人心的言论是否只是作者的胡说八道。在本书的最后,约翰逊写道:“任何时候我们必须首先要记住知识分子惯常忘记的东西:人比概念更重要,人必须处于第一位,一切专制主义中最坏的就是残酷的思想专制。”作者在试图论述他自己的观点的时候,远比絮叨那些情节雷同的八卦有趣,可惜这些观点的论述并没要占太大篇幅,往往看得还不过瘾的时候就戛然而止了。
   书中提到卢梭是集权主义的发端,这个提法并不新鲜,但从本书中也看不到充分的论证和解释。无论从学术上、还是文字上,这本书都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但这个话题,不得不说很吸引人。这也是我能耐着性子把后面根本不知道是谁的威尔逊、高兰茨、赫尔曼等人的内容也读了一遍的原因。说实在的,我觉得光看杨正润的序就可以对本书的主要内容有大概把握了,甚至读完全书,又读了一遍序,越发觉得序很好。
   读完书之后,更想读一下书中提到的人物的作品了,以前只是听说,从没想过自己去看看。先列几本备着,也不知是否有时间看:
  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
  萨特:《恶心》
  罗素:《西方哲学史》,这书买了好长时间都没看……
  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和加缪的《局外人》,这两本书是联想到的:P
   啊,对了,我本以为作者骂了那么多个人,咋没骂马克思呢,原来也骂了的……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读完此书就能明白此话的意思了。知识分子思考和阐释了什么东西是一回事,他们自己本身是个什么东西又是另一回事。照笛卡尔的说法,我们,或者说读者,或者说大众,只需要了解前者就足矣。要想按中国人身心合一的要求,找个思想深邃、文笔优美、品格高洁的人,可能性几近为零,甚至比零还少。所以,但凡有那么个人,文章写得让你心旷神怡、相见恨晚,那就不要再去琢磨他本人是什么样子,也许他爱随地吐痰,也许他爱睡觉打呼噜,总之可能离圣人标准十万八千里,这样真相往往会让人的梦破碎。但话又说回来,我们有时就是忍不住地想把文章背后的那个人给揪出来,因为我们内心深处,多多少少都游荡着一丝八卦之魂。


  蔡:這個社會對於知識份子有很多的期望,他們認為知識份子因為知道較多的事情、道理,受過比較多的教育,所以應該要活得比較像一個有尊嚴、有原則的人,實際上,台灣自己發生的事情,已經一再地證明了知識份子未必會做正確的抉擇,在很關鍵的時刻,他們比很多沒有受過知識教育的人,表現得更懦弱或者更沒有原則。那我今天介紹的這一本書「所謂的知識份子」,就是要揭穿有史以來一些最具盛名的知識份子,不管他們是大作家還是大學者,他們分別度過了一些什麼樣子的人生階段,在很多人眼中看起來,是一個很不合格的人!
  
  蔡:這些人是不是因為他們本身是一個沒有那麼高道德標準,活得也不那麼像樣的人,所以他們的理論、想法,就應該被廢除?就應該被忽視呢?我認為當然不是這樣子!孔子很早就講過這句話,說「不要以人廢言,不要因言舉人」不要因為這個人不是一個對的人,那他所有講過的話都不成立,並不是這樣子的---我想用這個態度來讀「所謂的知識份子」的話,會了解人性是有這麼多的黑暗面無法抗拒,表面上知識份子的光環,跟實際上所過的人生是有差距的,能夠知道這一點,我相信在接下來當你在要求別人的時候,比較知道要求的是可能達成的?還是根本不可能達成的奇蹟?
  
  蔡:不可否認這本書很多八卦樂趣,你在裡面看到這些大哲學家像沙特,或者大戲劇家像伊卜生,他們有多麼地自我中心、自戀,或者是亂搞愛情關係,對於自己的伴侶背叛、不忠誠,這些當然都有很多八卦的閱讀樂趣,那更多的---我想這個節目裡面也出現很多的對於知識的討論,這並不能夠延伸為我們對於人性全面的信賴,我們還是得理解:人在大多數時刻是很脆弱的!沒有辦法抵抗很多的誘惑!個性上的缺陷並不因為他的著作的偉大,就可以加以掩蓋。我想如果對於人性很有興趣了解的話,那這本「所謂的知識份子」不應該是帶來幻滅,而是帶來更多的理解。


  之前看了两章,今晚继续,保罗·约翰逊的【知识分子】,眼中一片悲凉。作为文字的生产者,他们都热爱抽象的人,但大多并不能延伸到任何一个具体的人,当然,除了自己。他们热衷与观察这个社会和之间的人,包括自己,带着浓厚的主观色彩,不可否认,正是这些主观的东西让他们的文字灿灿升辉,但这并不意味着真实和公正。
  他们欲望强烈,野心勃勃,通常怀着改革的幻想,希望能推动历史的车轮;他们从书和报纸中寻找素材,嫁接着种种情节和期望,通常俯视着笔下的人物,流连在造化的成就中;他们害羞,恐惧太多,通常不能正常生活,希望世界围绕自己公转,沉浸在伤害带来的安全感中。
  他们鄙视暴力,又崇尚暴力;他们蛮横似不通世故,又精通各种社交技巧;他们热爱女人,又憎恶女人。他们多出生与矛盾和不安中,也多死与孤独和寂寞中。总之,和笔下的世界相比,他们通常是恰恰相反。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关注那些著名的知识分子,更多的在私生活方面。我想这是人的好奇决定的。但,知识分子更大的意义是为人更好的生活提供一种可能,而不是一个榜样,不是吗?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作家如是,伟大的作家如是,渺小的众人不也是如此这般。
  
  


  第一是自做主张删去了关于马克思的那一章。本质上和偷窃,撒谎没有区别。
  
  第二是,大家仔细看看封面,再仔细看看!!!!
  知识分子拼错了!他拼的是INTELLECTUCALS,有一点点英文常识,甚至有点点拉丁字母常识的都不会这么拼。应该是INTELLECTUALS
  
  真郁闷,又被杨正润当傻瓜耍了一通。


  终于读完了保罗·约翰逊(Paul Johnson)的《所谓的知识分子》(Intellectuals),这是一本“颠覆”之作,作者把笼罩在所谓的知识分子头上的光环抛开,把这些“人类的良心”放在聚光灯下,从个人生活的角度观察他们,从而揭露出他们华丽的外衣下藏着的“小”。
  
  读这本书,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作者揭露或颠覆的极有可能是你崇拜或是喜欢的大师级人物。当看到自己喜欢的人被无情地剥去外衣、袒露出人性中丑恶的一面的时候,或许你的心里会失去一些平衡。作者重点揭露和颠覆的“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有:卢梭、雪莱、马克思、易卜生、托尔斯泰、海明威、布莱希特、罗素、萨特等等。这些对现代文明产生过重要贡献的先贤大哲们,在作者证据确凿的笔下,暴露出卑劣下作的人格:虚伪、虚荣、傲慢、自私、贪婪、吝啬、刻薄、粗暴、好色、偏执、顽固、说谎、自我中心、极度自恋、忘恩负义、言行不一、双重标准……几乎人类所有的劣行恶迹全在他们的身上出现。你会感到,你所面对的不是先贤大哲,而是一群下流的无赖。读之,会让人经常一身冷汗,不敢相信事实果然如此。但是,如果阅读经验足够丰富的话,那么,你会对作者的描述和结论很以为然。因为作者使用的材料基本上是公开的资料,而非什么秘密档案,只不过作者善于把这些散落于四面八方的资料串联起来,从而为我们勾勒出不同于我们过去经验的、全新的所谓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作者在检验这些知识分子的时候,使用了五个基本标准:道德;对亲友的态度;对自己理念实践的行动力;表里一致的诚实;对暴力的态度(这是作者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在这五个标准的观照之下,很少有人能够逃得出作者设下的心灵拷问,只好化出原形,将自己的尾巴露给大众看。原来,所谓的导师、所谓的伟人、所谓的知识分子,不过是些站在高坡上、挥手指方向的“吹笛人”,他们引领人类走向他们所期望人类走向的地方,而他们自己却在一旁冷笑着,将膜拜他们的人类看成是无知的群氓。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他们那里,人类不过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不是什么活生生的“人”,这导致了他们对“人”的蔑视和践踏。
  
  其实,说得这么热闹,只不过还是在重复作者的观点。在我看来,这本书可以归为“好看的书”一类,虽然有点儿“八卦”,但读来很是畅快。从某种意义上说,读这本书有一种报复性的快感,有点儿“拉皇帝下马”的劲头,而且不用担心被剐。这本书我读了很长时间,基本上是“三上”:马上、厕上、枕上。读的时候经常会被书中的描写逗乐,因为作者揭露出来的那些东西,很适合人的偷窥欲望,好像你不是在读一本书,而是跟随那些先人们生活在一起,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你的面前表演着。鲁迅先生曾经定义“喜剧”,说,喜剧就是把人生中的丑恶撕破给你看。那么,这本书撕破了太多的丑恶,你读了没法儿不乐。说句粗话:丫怎么全都这德性呀?!
  
  书的最后一句话挺好,抄在这里:“任何时候我们必须牢记知识分子惯常忘记的东西:人比概念更重要,人必须处于第一位,一切专制主义中最坏的就是残酷的思想专制。”
  
  说句老实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很庆幸自己不是“知识分子”。我从来没有拿自己当过知识分子,也不打算成为一个所谓的知识分子,我只是个读书人而已。
  
  还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我在火车上看这本书的时候,中间出去接了个电话,回来之后,发现这书被一位先生捧在手里埋头苦读,对我这个书主人不理不睬,直到读完其中的一章之后,才不舍地把书还给我。他读的那一章是第三章:马克思——披上科学外衣的诗人革命家。


那为啥还要给个五星呢???


intellectuals也有被人肉的一天


这些人也是沧海一粟的凡人被神化而已,了解其本来面目让人不再迷信,但从次滑入什么都不信的黑洞大可不必


看书评就好兴奋 阴暗的八卦书 一定要读一读。只有捧、没有打,这世界回不平衡的。真理自然浮现、不怕的。


也不能一棍子都打死啊。既不能崇其人而尽拜其文,也不可鄙其人而全毁其文啊。


人和职业要分开来看啊!只是有些人给自己戴高帽的样子蛮可笑的


呵呵^


蔡康永这段话写得非常好,很实在。


我想第一条并不是他的错。


那是谁的错?我的错?
不许登第三章,可以拒绝出版吧?
都他妈不是自己的错,反正中国人就是不认错。


我觉得那章并不是很过火 毕竟马克思不是国家领导人 一般是作者自己的决策


译者几年前就发过声明了:全书翻译好,交给出版社他就出国访学了,出版社奉命抽去马克思那一章,他并不知情,也很恼火的。
此书第二版封面上把“知识分子”一词的英文弄错,那是美编的问题,怎么扯得上译者?乔治的火气太大了吧?


这样都不火 那怎么火? 杀人放火?


乔治还真的很闷骚豁


这种指责对译者太不公平
你不能让译者一个去反驳中国的出版审查制度视而不见,什么叫拒绝出版,像这种一般是出版社雇佣译者翻译,译者交上译文以后,别的就不关译者的事了。有几个译者、作者大牌到一字不许易否则就不出版?
至于封面,更与译者无关。


至少交待一句吧,第三章没有翻译行不行?
我腾出时间来就翻翻第三章,刚看完,的确很恶毒。
封面不是译者的错,那看来是读者的错了,读者活该是吧?


 一般来说,出版社邀请翻译的时候,会给予一段的时间,在翻译没有完成前,是不给一分钱的(有预支除外),而且如果不能通过审批的话,你翻译了几年的东西,很可能就无法出版,自然你也拿不到钱。
国内的翻译费相当得低,有名的译者可能还多些,无名的简直不把翻译当人。几年翻好,却没有出版又不给钱的情况也是有的。
而且拿走稿子之后,就不再和作者联系,直到出版前(甚至出版后)你才发现被删节了。
  这时候,你如果拒绝出版,那么首先,你分文没有不说,很可能这本书因为这一段,十几年都无法和读者见面。出版审查就是这样的东西,改到作者发疯,也未必通过。
书籍出版,不仅仅是作者的事,或者读者的事,还有出版社,和审查机构。不能完全责怪到作者身上。  至于封面,基本上没有作者有权干涉封面的。一般是出版后拿到书,才知道封面长什么样子。


呵呵,孩子没译过书没出过书吧?


SydneyCarton
是啊是啊,我没译过书没出过书,我还没见过猪跑呢,不也一样吃猪肉?嘻嘻


呵呵,所以吃到注水肉就不怪屠宰场黑心怪猪憋尿过度?


好无趣,有本事别加定语啊?
那你这么说,我可不可以说
“所以吃到母猪肉肉就不怪猪没长好怪屠宰场黑心?”
比一次是有趣,加定语才比得出第二次,好无趣,没天分。


呵呵,您老先去自修逻辑吧,有空再翻个修辞学吧。


好,我先自修去了,仔细想想,觉得还是你对。


哈哈,好玩,乔治好丢人


“他读的那一章是第三章:马克思——披上科学外衣的诗人革命家。”
哈哈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