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铁笼
2005-01
江苏人民出版社
(英)甘布尔
321
180000
王晓冬/朱之江
无
本书追踪了哈耶克在奥地利经济学派以及英国自由主义中的知识构成,分析屯他思想中的主要论题,比如市场秩序思想、知识的本质、知识的本质、政府的局限,以及他对社会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批评,对他关于自由主义和现代性的论述以及他对政策论争的干预作出了评价。本书认为我们必须把作为社会科学家的哈耶克跟作为空想家的哈耶克区分开来,以便我们能理解了对现代社会本质的某些洞见的重要性及其内涵。作为对于我们时代最富影响的思想家的一本批评性的指引,本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文本。
安德鲁·甘布尔,是英国著名学者,现为谢菲尔德大学政治学教授和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重要作品有《当代社会和政治思潮》、《自由经济和强大政府》。
前言第一章 导言:反思哈耶克 自由主义的危机 自由运动 维也纳 奥地利学派 伦敦 投身政治 哈耶克的研究 对社会主义的批判第二章 道德 进化、进步与文明 理性主义的两种类型 自发秩序与人为秩序 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 自由与强制 抽象与具体 社会公正第三章 市场 方法论个人主义 社会主义的不现实性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核算 市场社会主义 知识的运用 竞争理论第四章 政治 《通往奴役之路》 社会主义与国家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 法治第五章 保守主义第六章 自由宪章第七章 凯恩斯对经济的影响第八章 自由的铁笼参考文献
无
有人问:这本书怎么没有哈耶克的一点点八卦?其实这本来就是一个严肃的英国学者的心灵
站在一个高度统观哈耶克,读了之后可对哈耶克的学说有个全局性的了解
对于了解自由的观念有帮助
一本全面了解哈耶克思想的好书!
可以很全面的了解哈耶克的思想
哈耶克是热门,相关书太多,读这本书也算是条捷径,最好是手头再有哈耶克原著对照着看
哈耶克就是不一样啊若贝尔高深高深
不错,写得很通俗易懂
翻译好像有问题
可以一读,阐述得不够深入。
比较专业,没社会学背景很难读
毫无疑问,对于二十世纪思想史来说,哈耶克绝对是个绕不过去的坎。但对于这样一个人物,国内汪、甘之流却往往满足于一个简单的论断:哈耶克只是个意识形态斗士。然而有趣的是,在他们的语境中,意识形态既不是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一种困扰人类已久的幻象,也不是历史终结意义上的一种过时概念,而毋宁说在他们看来,所谓意识形态不过是个伪命题。因而所谓哈耶克者,也不过是条追着自己的尾巴绕圈子的狗而已。重要的是,这是条连“资产阶级走狗”都算不上的狗——他只是条毫无意义地狂吠不止的狗而已。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些学人更是祭出了据说是来自哈贝马斯的“权威见解”:哈耶克没说出什么东西。然而这样的转述是颇为可疑的。谁都知道,意识形态之于哈贝马斯绝对算得上是something,既然如此,一生都是意识形态斗士的哈耶克又怎么可能仅只是nothing呢?
由此来看,或许如甘布尔这样的学者的见解更为中肯。诚然,哈耶克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意识形态斗士,然而所谓意识形态既不是幻象,也不是什么过时了的概念,而毋宁是政治的核心所在。无论历史在福山等人的意义上是否终结了,政治都不可能终结,因此任何参与到政治探讨中去的人,都是在为意识形态而战。所以对于哈耶克这样的学者来说,我们所要把握的关键并不在于他为何种意识形态而战,而在于他在战斗中提出了什么样的具有超越性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去为这些问题找出答案。如果像汪、甘那样,只是简单地通过勾销概念来避过问题,那么也就等于是从本质上避开了政治。此种学人多少有点像罗蒂所嘲笑的文化左派,以为通过勾销概念或创造概念便左右了现实的政治实践,却殊不知这才是无意义的狂吠,这才是追着自己的尾巴绕圈圈的把戏。
不过话说回来,甘布尔虽然称赞哈耶克,但在《自由的铁笼》中却并未给他留多少面子。在其分析中,我们时不时会看到如哈耶克并不了解社会学、哈耶克摇摆于两种根本不同的进化论、哈耶克固执于自己的封闭理论等等观点,此外,甘布尔更是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哈耶克的许多自相矛盾或者含糊不清,比如作为其思想核心的自发秩序概念。或者说,甘布尔对于哈耶克每一方面的分析都以其对这一概念的矛盾论述为核心。例如在《通往奴役之路》阶段,如果市场模式是一种自发产生的唯一选择,那么又如何解释哈耶克的唯意志论思想,即此种模式仅维系于知识分子之理念?在《自由宪章》阶段,如果只有哈耶克式新古典自由主义才是一种真自由主义,才是一种唯一合理的理念,那么如何解释各类左翼理念几百年的存在史,如何解释此种新古典自由主义其实并不等同于古典自由主义,而只是一种新兴的创造物?在《法律、立法与自由》阶段,理性建构与自发秩序之间的界限究竟在哪里?难道哈耶克自己不就是在建构一种政治秩序?如果说甘布尔之所以最后称哈耶克的思想是封闭的,那只是因为哈耶克从来没有尝试着去突破这样的矛盾论述。但反过来说,这也恰恰是哈耶克所遗留给我们的超越性问题,无论资本主义是否是一种终结性的制度模式,无论社会主义或者集中计划是否有可能复兴,所有这些疑问之答案都有赖于我们去更好地探索与回答哈耶克所提出的这一问题。
阿玛蒂亚•森曾经将哈耶克的自发秩序所给予我们的启示解释为这样一种观念,即因果分析可以使无意造成的后果被合理地预期到。因而一个无意造成的后果并非一定是不可预期的,由此,自发秩序与理性主义改革就完全不是敌对的。事实正好相反:经济和社会的理性思考可以注意那些并非有意造成的、但由于体制性安排而引起的后果,而特定的体制安排可以因为注意到各种可能产生的、无意造成的后果而获得更准确的评价。无独有偶,这样的解释我们也可以在哈耶克的好友波普尔那里看到。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虽然我们可以明确看到波普尔反对整体主义方法论,而赞同渐进式方法论,然而他却并没有解释清楚此二者的界限在哪里。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分析,我们有理由认为,此两种方法论之间与其说有着质的不同,倒不如说只是程度的不同。例如虽然波普尔表面上反对人的改造,但他却明确赞同限制内容不良的各类影视节目以保护儿童。在这一矛盾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一种理性主义的建构,也可以看到一种渐进式的方法论。如果说整体主义之所以值得反驳,那也只是因为这个概念本身是荒谬的,我们所能做的永远只是渐进式的工程,问题只在于这样的规模分界线究竟该设在何处。可以看到,这样的方法论只是对森之表达的另一种描述而已。既然波普尔在论述自己的这一观点时一再提及到哈耶克,而哈耶克也一再提及波普尔的这一思想,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这算得上是对自发秩序的一种合理解释。
由这一解释出发,我们就不难对前述各种矛盾给出一个合理的说明。就自发秩序这一概念的清晰程度来说,这本身多少有点伪问题的意味。可以看到,理性建构与自发产生之间本身是一个互动过程,任何人类实践都是一个渐进式的试错过程,人类的控制能力、分析能力、预测能力等的提升无时无刻都在改变着两者间的界限,所以也就根本就不可能存在所谓的清晰界限。因此,左右两翼理念间的不同绝不是何者永对、何者必错这样的简单问题,因为理念本身不可能永远固定,不断发现也罢,不断创造也罢,我们所需要明确的只是政治实践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完成,真理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来到我们中间。因此,机械式的进化论与唯意志论都不是我们需要的答案,理念与实践之间绝不仅只是谁维系于谁这么简单,这本身倒不如说就是一个自发秩序问题。经过这样的解释,也就不难看出,甘布尔对哈耶克的批评其实算不上是无理,因为其理论进一步发挥能量的可能性全然在于突破哈耶克自身的局限,不再固步自封。反过来说,或许正是由于哈耶克囿于自身的封闭体系,这才会如其另一位研究者考德威尔所说的那样,最后悲观到似乎认为以人类的理性来说,什么也做不了,哪里也去不了。
其实,如果说哈耶克有什么错误,那么这一错误倒与其厌恶的黑格尔多少有些类似之处,不同的只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最终被囚禁在了普鲁士王国,而哈耶克的扩展秩序最终被封闭在了大英帝国。可问题在于如果真的存在绝对精神,那么它绝对不会维系于黑格尔式知识分子的理念,同样,如果存在扩展秩序,它也不会因为失去知识分子的信仰就一命呜呼。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无论是普鲁士王国还是大英帝国,都不是人类政治实践史的终结。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情景:哈耶克用自己的理论证否了自己的理论。不过这算不得是一种贬低,用波普尔的视角来看,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确信,哈耶克的理论是一种值得我们去探讨、挖掘、发扬的科学理论。当然,我们必须对科学一词不抱任何偏见。不过反过来说,这也提醒我们,如果我们要真正把握住哈耶克所遗留给我们的问题,继承其分析探讨问题的精神,那么我们也就必须超越当代某些自封为哈耶克传人的知识分子或伪知识分子,因为在他们看来,所谓自发秩序等等都是一种充满着不可分析的、神秘的质的形而上学实体,任何对这一存在物的说三道四都是严重的渎圣行为。可事实恰恰相反。之所以自发秩序等理论是一种合理的理论,是一种我们在未来实践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并非因为它们有着形而上学的质,而恰恰是因为我们能够清晰地分析出其内核,从而找出其正确与谬误之处。
让我们回到甘布尔。可能是由于作者简洁易懂地揭示了哈耶克的自相矛盾与固步自封,所以《自由的铁笼》并不那么受待见,比如哈耶克在中国的最有名的信徒组织铅笔社的枫林灿就认为此书谈哈耶克“谈得一塌糊涂”。然而有趣的是,似乎甘布尔本人对哈耶克的诸多理念却是坚信不疑的。例如他赞同意识形态远未过时,只是今日的左右翼以及未来的左右翼绝不可能等同于哈耶克时代的左右翼,而意识形态斗争作为以问题为导向的政治实践的必然产物,总是会存在于这一翼与那一翼之间。又比如他赞同哈耶克在《自由宪章》与《法律、立法与自由》中的观点,未来公共领域的政治实践正是在于为其他形式的人类实践提供一系列的制度性框架,此中就包括市场实践。再例如他也不反对哈耶克对权威、精英、等级的看法,而不会乌托邦式地幻想一个权威终结了的后现代社会。归根到底,甘布尔与哈耶克的言说语境并无二致,那就是韦伯所启示了的现代性,唯一不同的是,如果说哈耶克相对于保守主义的非指向性而指向现代性,那么甘布尔则是现代性中指向后哈耶克时代。在甘布尔看来,哈耶克确实是二十世纪思想史绕不过去的一个坎,但他更是在说,哈耶克是一个我们必须越过的坎。换句话说,无论是汪、甘之流式绕道而行,还是那些信徒式的高山仰止,都不应是我们的选择,直面与超越才应该是我们的态度。幸运的是,我们终究还是能够读到像此书这样的批判性著作,哪怕这些著作“谈得一塌糊涂”,而不用整天面对那些毫无营养的布道书。
这两天虽然快要考试了,不过要考的东东还是不想花主要精力去看,昨天下午去上了三个小时的自习,主要还是在看一些与考试无关的闲书,其中一本就是《自由的铁笼-哈耶克传》,是英国的安德鲁写的。现在就简单的介绍一下哈耶克。
哈耶克出生于维也纳,他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但他的父母从来没有带他去过教堂。他的父亲一直想做一个大学教员,但是始终没有得偿所愿,但是他把自己对于科学的态度传给了哈耶克,对于哈耶克今后的跨学科研究打下了基础。他的远方表哥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对他的影响也很大。
哈耶克在1920年左右就写出了《感觉的秩序》,根据安德鲁的书上的记载,哈耶克于1918年进入高校。这应该是哈耶克读大学以后写的。(而在汪丁丁的《制度分析基础讲义》上注是高中二年级时写的,这应该是写错了)。这是比较早的通过心智的描述来体现心理学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只不过当时神经元的发展还没开始,因此,也有一定的局限,但在当时已经是很出色的成就了。哈耶克虽然没有直接接受过门格尔的教导,但是对于门格尔的经济学资料已经经过精心的阅读,这为他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米塞斯,正如布坎南在《自由,市场和国家》中所说的那样,自己早期是个自由社会主义者,曾经希望通过某种区别于自由市场经济的手段实现社会正义。但是自从接受过奈特的教导之后,抛弃了社会主义理想。开始提倡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哈耶克在早期也曾经是个费边社会主义者,他也曾经希望通过国家干预来解决一些市场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同样,米塞斯使他抛弃了这种幻想。
哈耶克作为知识分子具有着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他在学科分工越来越明显且越来越复杂而且专业化日趋成为趋势的情况之下,他不仅从事着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还对于政治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法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而且还都颇有见树。另一方面,他又是古典自由主义理论的倡导者。他是社会主义和各种集体主义的坚定反对者。他在经济学逻辑方面与米塞斯的观点有差异。米塞斯认为,经验归纳在经济学逻辑推导当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很重要。而哈耶克则认为,经验归纳还是很重要的。而通过感觉秩序,通过自己的认知最终实现自己的有限理解。哈耶克强调了自发秩序在和感觉秩序重合的条件之下,能够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一般人最初了解哈耶克是从阅读他的《通向奴役之路》开始了解他的。他这本书很深刻的批判了计划经济所带来的罪恶后果,但是同时也让人觉得他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哈耶克一生写的纯经济学著作在他的作品当中并不是很多。在我的印象当中好像主要是《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和《物价与生产》。芝加哥大学在当时的经济学系中似乎很难为他提供一个职位了,不过好像芝加哥大学的一个科研机构为他提供了一个职位。哈耶克在1936年出版《经济学与知识》(这一年《通论》也同时出版)以前,对于纯粹经济学的研究还比较多。但随着由于别人对自己的误解,导致自己在与奥斯卡.兰格的社会主义计算大论战和对于国家干预的批判中全面落败。哈耶克认为,在当时依靠纯粹的经济学知识已经不足以批判计划经济和国家干预,他又从他的知识分工论的角度出发进行自己的跨学科研究,从此就不再归属于纯粹的经济学家。但是这不代表哈耶克不再进行经济学研究,哈耶克在《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当中对于均衡的定义,竞争的意义都作出了深刻的描述,认为通常所说的完全竞争是静态的,不能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竞争的意义,他认为竞争对于收集隐性信息,实现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认为均衡也是要建立在个人对其他人的决策所建立的心智基础,如何作出决策的过程有着充分的了解。这也充分体现了哈耶克的的"演进理性”的观点。《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是哈耶克最具有影响力的论文之一。这篇文章不仅在经济学领域,而且在泛社会科学领域也有着很深远的影响。它大概意思是说,只有显性知识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表述,而隐性知识只能通过扩展秩序来传播。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所能掌握的知识所占社会总知识的比例将会越来越少。(不管此人的心智有多高,呵呵)。而在《致命的自负》当中,哈耶克对于自己对福利国家的认识作出了阐述,他也并不是反对福利政策,而是说明福利政策应该慎重,需要认识到“骑士精神”所带来的弊端,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复归“动物精神”,而且他反对国有企业的原因在于他认为国有企业可以享有一些私有企业所不能享有的优越条件,使得国有企业的生产激励不足。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负》当中对于当时凯恩斯学派的宏观经济学的分析基础作出了批判,认为当时的宏观经济学是建立在静态一般均衡的基础之上,而这就忽视了学习的过程(这是奥地利学派的“主观价值论”所体现的核心),他认为应该建立宏观经济学应该建立在动态基础之上。这一点被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等人采纳,在如今随机动态一般均衡(虽然与哈耶克的观点有所差异)已经成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析基础。哈耶克早期对于资本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方面也有着很特别的经济学分析,但是自从他从知识分工的角度研究多个学科之后,他逐渐的放弃了对于这些理论的研究。不过有意思的是,哈耶克最终在197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时候依靠的还是在自己早期的理论。而且他和瑞典的缪尔达尔同年获奖。
哈耶克来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是受到当时的自由主义的倡导者罗宾斯的邀请,共同反对国家干预主义,但后来他们疏远了,据哈耶克推断,罗宾斯倒向了凯恩斯主义。哈耶克后来还先后来到了芝加哥大学,维也纳大学等等。他终身都在倡导自由主义。哈耶克虽然在早期经常被认为他的思想已经过时了,但他坚定的认为当时早已经被英国遗忘的英国式的自由主义最终还是有很强的生命力。哈耶克又是幸运了。他亲眼见到了东欧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逐渐瓦解。撒切尔夫人的上台,古典自由主义重新在世界上占据主流地位。而且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对于美国100年左右的美国货币史的分析也验证了经济萧条并不是由于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所造成的,而是由于错误的政府干预所造成的。
哈耶克在他的书当中也体现了自己对于理性的态度,他似乎更青睐进化理性,而仇视建构理性。哈耶克在对于道德的看法上与大卫.休谟的看法一致,他认为,道德不是可以通过理性进化的产物。哈耶克还是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他对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也持不赞同的态度。他同时认为法律平等意味着收入不平等,由于人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影响的不同,导致人力资本出现差异,因此,一定的收入不平等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正如阿克洛夫在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上的演讲中所提及的对于长期赤贫的描述:短期贫富差异是取决于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差异。而长期的赤贫要取决于社会学因素,如歧视。因为歧视因素所造成的“自我放弃”,会造成某个人终身一蹶不振。
当然,哈耶克对于“现代自由主义”的批判,也并不能否定“现代自由主义”存在的意义。必须要建立在不误读某种思想的基础之上,事实上《通论》以往在很大程度上被误读了。哈耶克也并不是完全反对政府干预,只是认为政府的功能要限制在最低限度,不要把自己看成一个无所不能的万能补救者。而且如何约束政府权力也是重要的。哈耶克对于政治经济学的分析也是很深刻的。这说明哈耶克早就认识到经济发展制度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正式制度,这在《法律,立法与自由》当中已经充分的阐述出来。
手头有两本哈耶克传,一本就是这本自由的牢笼,另一本是这本: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57779/?i=0
两本的观点不同,一本是关注于哈耶克作为一名政治学家的论著,另一本则主要讨论哈耶克作为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一员的人生和著作。后一本对哈耶克生平落笔比较多,对哈耶克为什么可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学术上的成就,三十年代关于社会主义的那场大论战都讲的比较清楚,颇有英国学者写东西缓缓道来的精细。相对来说这本自由的牢笼就没有写的那么好。
但这本自由的牢笼我是作为对了解自由主义思想的启蒙读物来看的,如果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啃哈耶克的那几本比较枯燥的书,读读这本算足够了。
竟然有的学者称哈耶克是研究经济学失败了,才转而从事政治思想的研究。总有那么一些所谓的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以为别人都是和他们一样无耻的。
建议一定要读一读《通往奴役之路》,另外商务印书馆也出了一本哈耶克的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