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单行道

[德] 瓦尔特·本雅明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3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

[德] 瓦尔特·本雅明  

页数:

156  

译者:

王才勇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单行道》一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那些筑基于特定意义关联的实事,面对作者捕捉到的这些实事,现有的概念思维没有了用武之地,恰恰通过这样的思维短路,那实事间潜在的意义关联才跃然跟前,人面对实事的判断能力重又被激发了出来。因此,阿多诺写道:“本雅明首次在1928年出版的《单行道》一书并不像人们粗粗翻阅时所想象的那样是一本断想集,而是一本意象集。” 本书是本雅明的名作之一,一部意象集。这些意象都是他所生活的时代中的真实事物,比如邮票、加油站、早餐室、中国古董、手套、时钟,建筑工地、海报、啤酒馆等等,当然还有梦境。本雅明对这些事物的处理不是找一堆概念来辅佐,而是直接从事物本身深挖下去,找出文化深处与人的感性、理性深处的暗流。本雅明所观注的这些事物已随着时间而逝,但是本雅明的思想却仍然新鲜,对当今世界的学术、思想界依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作者简介

作者:(德)瓦尔特·本雅明

书籍目录

译者前言加油站早餐室113号致男人们标准时钟回来吧,一切都得到了原谅!精心装饰的十居室豪宅中国古董手套墨西哥使馆要使公众有所庇护应该有这样的栽培建筑工地内务部帝国全景地下挖掘工程为谨小慎微的女士服务的男理发师注意台阶!宣过誓就职的书籍审校者教学用具 德国人喝德国啤酒!禁止张贴!第13号武器与弹药急救室内装饰文具时髦服饰用品扩展古钟表和珠宝弧光灯凉廊失物招领处最多只能停三辆车的出租车候客处阵亡战士纪念碑火警报警器旅行琐忆眼镜商玩具综合诊所供出租用的墙面办公设备单件托运货物:运输和包装因改建而关门歇业!“奥吉雅斯”自助餐馆邮票交易如果有人说意大利语技术救急援助缝纫小用品纳税咨询给出书失败者的法律保护医生家夜间急诊用的门铃阿里娅娜夫人住在左边的第二个庭院供人脱下面具的更衣室竞赛登记处站着喝酒的啤酒馆禁止乞讨和兜售到天文馆去本雅明的《单行道》(阿多诺)

章节摘录

  帝国全景  德国通货膨胀巡视  Ⅰ.在展现德国市民由愚蠢和胆怯混合成之生活方式的所有日常用语中,有关这即将到来之灾难的用语尤其值得关注:“事情不会再这样继续下去了”。对过去几十年形成的安全和财产观念的一味固守使普通市民无法觉察到当前状况赖以立足的一种全新的、极为值得关注的稳定。由于一般市民从战前的相对稳定中尝到了甜头,因此他们坚信,凡是使他们失去财产的状况都必须被视为不稳定的。但是,稳定的状况大可不必是令人感到愉快的状况,就连在战前也还存在着这样的社会阶层,对于他们而言,稳定的状况就是稳定的煎熬。没落并不见得比兴盛少了多少稳定,兴盛也同样不比没落棒多少。只有承认衰落是解释当前形势唯一理由的那种看法,才能超越对每天重复发生的事情软弱无力的困惑,才能将没落现象看成是稳定的东西,也唯有如此才能将救援本身看成是几乎介于辉煌无比和不可理喻事物之间的非同寻常之事。居住在中欧地区的族群就像生活在一个被围困之城邦里的居民那样,他们的给养和弹药即将用光,而根据常理推测,解救简直无法企盼。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很认真地考虑投降,或许是无条件投降。但是中欧感觉到,与它对峙的那种沉默的、不可见的力量不想谈判。因此只能在对最后猛攻的持续企盼中,将目光转向非同寻常事件的出现,现在也只有这非同寻常事件才能拯救。但是,由于我们正在与围困城市的力量保持神秘接触,这种所需求的强烈而坚韧的目光转向也许真的会唤出某种奇迹。相反,那种认为“事情不会再这样继续下去”的企盼终有一天会获得教训:对于个体如同群体蒙受的苦难一样只有一个临界点存在,超越了它“事情就不会再这样继续下去了”,这个临界点就是毁灭。  [译后]  现代德语口语中碰到不如意之事持续存在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口头禅:“事情不会再这样继续下去了”(Es koenne ja nicht mehr so weit-ergehen)。作为遇到不幸之事而不要慌了手脚的一种勉励,所谓“坏事不会这样一直持续下去”。这固然有其积极意义,但一味坚守这种信念,以致不良现象出现时坐失及时应对的良机,那所获得的教训只能是无可救药的毁灭。本雅明所处的时代自1914年起恰是德国通货膨胀开始出现的时期,在他开始写作该文的1923年,这种通货膨胀已发展到了无以挽救的极度状态,以致给当时的经济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德意志民族尤以重安定、求稳固见长,但这种求稳的品性一旦过头,往往会使人对应该应变的事熟视无睹而坐失应对的最佳良机。德国通货膨胀最终发展到极点应该与整个民族的一些特定品性相关。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单行道 PDF格式下载



《单行道》不同于那种结构严谨的长篇大论,而是些奇思异想的智慧灵光,整部书看似一些词条的个性化解释,但却是情感、写作、艺术等各个领域的真知灼见。它展示的不是理论,也不是阐释,而是生活中那些不易察觉的行为方式的意义关联,正是这些未做梳理而活生生的东西释解着不惑的心灵。按照阿多诺的说法这是一本“意象集”。意象是人直接从现实中捕捉到的意义关联。所有看似平常普通的事物,在本雅明独特的观察下,形成了一种结构清晰的联系。在这个意象世界中,本雅明是无可厚非的统治者。而箴言似的写作技巧,正是揭示这些意象的一把利剑。《单行道》由于本雅明天马行空而诡异的书写,给阅读带来了很多麻烦。尤其是被翻成中文后,更显得晦涩拗口和难以理解。而这也恰恰是很多人喜欢这本书的理由之一。关于爱,本雅明笔下刻画的就是那种伤感性地具有层层寓意的经验:“——认识人的唯一方式是不抱希望地去爱那个人。”唯有不带任何希翼地爱着,才能深切体会到所爱之人在自己心中的存在。“——相爱的两个人在一切之中最眷恋的是他们的名字”。这句话放在分手之后的恋人身上是非常贴切的。分别后,肉体成为记忆,精神进入虚无,只有那个人的名字不时提醒你,曾经有一个人和你那样熟悉、那样亲近。爱恋之中最舍弃不下的其实是名,而不是实。“——对于爱着的人来说,被爱的人总是显得那么孤独。”爱着的人有爱相伴,因而不会孤独。“——争执中如果被爱的人错了,真正爱着的人会感到高兴。”爱是一种自恋情节。“勿忘我。——所记住的被爱的人往往是缩简了的”。这句话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对象的时空限制和情感的复杂性。每个人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对特定的对象说“勿忘我”都可能是真的,只不过,一切都处于变化之中,时空在变化,人也在变化。留存在记忆里的恋人往往只是部分,而不是全部。关于美,本雅明说;“——在一切有理由被称为美的事物上都存在着这样一种似是而非的现象:它外在的显现着。”美不应是外在的显现本身,它应是某种实体性的东西。关于历史,本雅明说“裸体躯干雕像。——只有将自己的过去看作是由于压力而无奈的夭折的人,才能在当前的每时每刻充分地利用它。因为一个人所经历过的事情最好被比作在运输过程中摔掉了四肢的一尊美丽雕像……”本雅明的思想是有穿透力的,在看似毫无关联的言说中,他却阐明了每一个应当如何来对待自己的过去。作为优秀的收藏家,本雅明对于书籍的精彩比喻,是我们早已熟知的。他说:“书籍和妓女都能被带上床。”“书籍和妓女使时间交叠在一起。她(它)们将夜晚当作白天,将白天当作夜晚。”“书籍和妓女都有无数后代。”“书籍和妓女:占有过她(它)们的人很少目睹过她(它)们的结局。她(它)们往往努力在凋零之前自行消失。”“书籍和妓女——书籍中的注脚在妓女那里便是袜子中的钞票。”面对这样的比喻,先前那些把书籍作为面包、精神粮食的比喻多少显得有些尴尬和虚伪。作为一个生在20世纪上半叶的德国的犹太人,且又是一位敏感、细腻的天才,那么等待他的命运最终必定是悲剧性的。作为一个气质独特的孤独天才,人们记得他,并不光因为他写下了许多批判社会的文字,而恰恰是因为他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生体验者。书中在每一段原文之后,都有翻译者王才勇所写的导读性的“译后”。有关翻译的问题,其实我认为能够把现已出版的本雅明著作的中文版全部都买来,对比着阅读当是最好。阅读《单行道》时,我就是将王才勇和李士勋的译本对比着来看的。


本雅明的名作,需要好好研读,细品其中之味。至于译者的译后就有点多余啦!


还没读,但很喜欢本雅明,支持,什么时候当当多出些苏珊桑塔格的书就好了!~


不多说了,本雅明是我最爱的哲学家,他实在很睿智


本雅明的文字不能一瞥而过,这样就体现不了他的价值,如果你有足够的悟性,可以不看译后的文字,如果你不能理解原文,那么译后文将对打开你的思路非常有帮助。重申一下,本雅明的解读不是唯一的,就看你从什么角度分析。因为他探讨的都是比较根本的东西。


作为文化产业的先驱,单行道是不可或缺的思想补充。


--因此,单单被抄写过的文本就调遣着专心于该文本的人的灵魂,而单纯的读者决不会发现文本所开启的他内在的自我的新方面,决不会发现那条穿过越来越稠密之丛林内部的道路......古董读书,喜欢认真的摘抄,从中体味简单严肃的阅读气息。


意向的未来,敏锐的观感。对于时代的德意志民族的入木三分的观察。一部现代性的思辨之书。


酣畅淋漓的哲学思维与表述方式,值得玩味!


本以为是长篇大论的调子.想不到,竟然如此短小精悍,短短几行文字,如同诗歌一样,洞悉着身边的一草一木.译者的解释有些有点多余,有些到也是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文化背景.使我们理解作者当时的语境.


好书啊,很深韵味


开始几篇还没读懂,虽然现在还没读完,但已经受益匪浅


校内推荐书,暂未读。


曾经以为不会读懂这样一本书,没想到在丽江的咖啡馆里读他和卢梭,觉得很完满.


theauthorthinksinaincredibleway!reallyworthreading~~


毋需多言,自己去买,深刻体会


翻译的太差强人意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本雅明,就觉得此人非比寻常。《单行道》是本小杂文集,每一篇都能引发不同程度的思考。我觉得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让人获得知识,引发思考才是最重要的,《单行道》就是这样一本书


此书是本雅明的经典作品,但是我觉得没有他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写得好。有点难


本雅明不愧为大师,一两拨千斤,几个字就向你传达了洞穿本质的精深思想


当今时代谁都不可以过分依赖他的能力成就来自即兴的创造,所有来自决定性的一击都来自左手。
文学要具有社会效用同样无需直接面对整个社会现实,而只需找到社会系统的入口。
笃信是不具有创造性的。
不确定性其实是生命中至关重要之直觉的失落。
帆船的美来自于它亘古不变地建起的永恒意象。
真情实况想要的是有东西通过有力的一击将它从自我沉睡中激发出来,无论是通过喧嚣,音乐还是通过大声呼喊。
很好的一本书


作者对当时浮躁的德国社会现象作了透彻的解读,也表明作者的共产主义感兴趣,对现在的中国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用书中的理论进行解读,毕竟德国比中国发达几十年.....


也许是比较边缘的书,估计在当当压箱底了吧?总之底面有残,不过比起上次那本书算好了。所以就签收了。是一直想看的书,内容不负众望。


作者的观点很特别,用比喻的手法来表达对社会的一些观点,有些隐晦,比较难懂——没有注释的话可能想不到。仔细体会吧……


许知远说,这本书是他最喜欢的一本书,于是买了看看,没打看懂,也许是阅历不够吧


非常喜欢它的装帧,虽然读不懂。。。


是一本好书需要反复阅读


精致短小的文章看后值得我读深深的思考


真的看不懂耶!!!


浪费资源啦!


冲着本雅明的大号买的,还有一本驼背小人,都属于欣赏不了的。这本更甚。除了流传甚广的13节,哈哈。可能俺们还得修炼吧。但是摆在书架上,没事摸摸,也好


是一本很薄 的书,代表着作者本人纯粹的思想,个人喜好而已.


书是不错,只是自己阅历不够,心不够沉静,有些个事还不领会。书中的隐寓太多,也太强。


特哲学,看不懂,越读越厚的书……


有些话不错,但是没看完,


虽然慕名而来...但是...毕竟是才疏学浅...看不太懂啊...唉````


囧就一个字


翻譯得很不知所謂,活生生地糟蹋了一本好書煩得很,10本翻譯書裏面有2本譯得好就算上帝保佑了。譯者不負責任,難道責編和雜誌社也不用負責人?吐了。


精神病患者语无伦次的独白,看完了基本上就不会说话了


关于《单行道》,我有4个译本,最好的还是石冰编的那本节选本,李士勋的这本页不怎么样,江苏人民版的那本有的地方还不错


很喜欢,无论是书本身还是内容


看了一些,不是很懂,但还是蛮喜欢这种叙事的感觉。是老师在课上提过,也用过里面的内容授课,非常好,所以想买来看看。


这是个注释本,译者在每篇后面都带有一片导读性质的文章,对理解或许多少都点帮助,但写得似乎并不高明。不过我更喜欢没有导读的本子。前言写得十分啰嗦。


快速浏览了一遍,又仔细阅读了一遍。说实话,大部分内容,我仍然没有看懂。或者说,似懂非懂。每段译文之后,都有译者的理解提示。对于译者的提示,读者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我认为,提示还是有帮助的。有前言,有后记,对总体上了解本雅明有帮助。


推荐。看了5年的书了。


很好 喜欢的书 书质很好


偶尔换一下阅读的风格也是不错的选择~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带着自己的想法和理解,会有更大的收获。


瓦尔特·本雅明 他的书是经典。


书很好,包装不错,朋友很喜欢


字体印刷质量很差,看不清楚,眼睛很花


不晓得啥时会有货。


感觉语言的绕口晦涩来自译者本身而非本雅明


咳,译者的“译后”纯属画蛇添足。我们读者想怎莫理解是我们的事,理解不了也认了。译者没权利干扰读者。


书不错,推荐阅读


单 行 道


本雅明先生的经典


坦白讲,很难懂


    真情实况想要的是有东西通过有力的一击将它从自我沉睡中激发出来,无论是通过喧嚣、音乐还是通过大声呼救。有谁想过要去数一下真正作家的内心世界存有多少警示信号?“写作”就是使这些警示信号发出响声,而不是别的。
  ——瓦尔特•本雅明
  
    写作是一件非常令我痛苦的事情。它生发于讲述——表达的欲望,但又与讲述不同:它要严肃的多。一个有故事的人未必是、甚至更难成为一个会写作的人,作家的地位往往因为这个身份充当了“失语者”的喉舌而来。会讲故事的人也不都能成为作家,“纸上谈兵”少了夸捧逗侃的表情辅助,想要收到同样的反馈往往要更智巧些,这就耗费不少脑汁。
  
    当表达欲望于外界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向内转向形成作品。写作乃是书写的过程,是与假想听众的对话,只有它完全独属于作者。作品脱胎之时,已然成为独立于作者之外的存在,它生发于作者的表达,最终却杀死了作者的表达,文学的悲剧性就在于此。
  
    自我否定是写作经验的核心。以自我为主题的写作目的有两种:一是掩饰,一是剖析,二者都带着否定的意味。作者对于作品的态度颇值得玩味,或捧或埋,不外乎是。像我这种极端的自我否定者,处理手段往往更为彻底:撕碎焚毁,不给它任何重见天日的机会。究其行为根源,在于恐惧真实、恐惧自我。回望作品时,矫饰、虚言、恐惧、疑虑、狂妄都现出本来面目。更由于一种无以言表的不确定感,对过去呈现的简单状态而羞愧难当,只能以粗暴的形式对其抹销,如此才得到安慰。
  
    在决定要书写一份不会被我人为湮灭的作品之前,我夜夜拷问内心是否具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它。这是一个痛苦之旅,面临的是完全的未知,有着数不清的谬误、混乱。自我到底于此间何去何从、何以自处、何以展现、何以评价……此类问题太多太多。写作于此时不复最初的讲述意义,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的精神体验。在这样的观照之下,要提防的是:“说出的话语征服了思想,写出的文字支配着思想。”(本雅明语)一不小心,作品就把自我带上了冲向地狱的列车,可抵达终点之前,你只是莫名地战栗,为那无声的怖恐。
  
  来源于小站:http://site.douban.com/218126/room/2971053/


  
  
  单行道几号
  
  关于本雅明的《单行道》
  
  
  
  赵松
  
  
  
  
  
  “这种感觉是无法言喻的,吸毒后,成长与自立的意志就全然消失了……”某一天,某位朋友在闲聊时说起了本雅明对吸毒体验的描述,我不动声色地听着,希望他能讲下去,但他却并没有满足我的愿望,忽然地就转到了别的话题上。在从窗户透进室内的夜色与灯光的交界处,吸毒这两个字让我几乎是下意识地想起了本雅明那副忧郁的面孔,额头宽阔而明朗,低沉的眉眼与犹疑的眼光、还有那抹浓重的胡子,在下面构成了他所特有的滞重的表情,而额头之上,是凝固的黑色火焰般的略带卷曲的头发,这个是个敏感、多疑、粘稠气质者的形象。在我手里这些本雅明的书里是找不到那句话的出处的。后来,从一些网上资料里知道,朋友引用的那句话,来自本雅明写给监护他吸大麻的医生的记录。那时本雅明在经济依附和内心困扰的状态里挣扎多年,想在父母金钱帮助下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可又不得不先后在父亲与命运的压力下自立谋生,有时他会藉由吸食大麻来逃避现实。这些信息让我意识到的是,以往我对这个本雅明是多么的不了解,而他的那些洒脱自在的散文以及锋利的批判文字所给我的只是一个异常独立的“漫游者”的形象。“漫游者”的观念左右着他的思维节奏,也清楚地表现在他行走的姿态上。麦克斯-雷希纳(Max Rychner)把这个姿态形容为:“走走停停,亦行亦止,怪不可言”。作为一个自觉的漫游者,他更多的时候都是处在那种游离而旁观的状态里,与现实始终保持着相应的距离。就像当年在他恳请下,那位妓女领着他逛街,从一个反常而特殊的角度观察城市街道的细节一样,如今,在他的引领下,我们通过他的那种掷出的色子般变幻莫测的文字,进入了这条梦境般的同时也是被他的眼光异常冷静地剖析过的“单行道”。
  
    这本小书题献给一个叫阿丝雅-拉西斯的拉脱维亚漂亮女人。1924年他们在意大利相遇并一见钟情,1926年重逢时,本雅明将这部作品赠给了她,似乎是为了感激她在那个特定的时段帮他打通了残酷现实生活中的障碍。就像这段感情是他生活里的一个片断一样,这本书也是他创作中的一个片断。阿丝雅-拉西斯给了他一段情感的高音和长久的泛音,而这本书本身,则是个一些诡异而自由的练习曲般的断片存在。书中隐含的是另外的一种更为隐秘的个人情感――对于记忆中的某个世界局部的某种清晰而又晦涩的理解与想象。“像紫外线的光那样,回忆在生命之书中对每一个人显示出一种文字,那种文字是看不见的,是对文本作着注释的预言。”他信手拈来,随手指点和敲击着那些现实投影在他的记忆与想象中留下的碎片,让它们发出光来,发出声音,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样子,或归于另外一种沉寂。尽管他曾用过相当的笔墨对柏林的童年有过深入的描述,但我感觉他并不是一个喜欢用惯常的方式抒发情感的人,包括他的诗人气质也没有促使他过多的沉浸于情感的涡流里,他是个天生的批评家,沉重现实的压抑以及对漫游生活的迷恋,使他获得了对世界与生活有了与众不同的非体系化的视角与阐释方式,他的思想里有着层出不穷的哲学火花,而另一方面他走的路线与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家又是那样的不同。他无比关注现实结构与意识结构相交融碰撞时的随机性以及变幻不居的特征。
  
    《单行道》这本书里的第一篇文字是这样写的:“生活的结构目前更多地取决于事实的而非信念的威力。而且是取决于这样的事实,似乎它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没有变成过信念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文学主动性不可能要求在文学的范围里发挥作用――更确切地说,这是文学不育性的通常表现。……观点对于社会生活这部巨大的机器来说好比机油;人们不是站到一台涡轮机前用机油浇它。人们只是将其中的少许一点点儿注到那些必须熟悉的、被掩盖着的螺丝和缝隙上。”事实常常是令人绝望的,因为它们有着太多的牵扯与关联。而所谓的信念可能往往就产生于与事实相反的基础之上,它意味着某种无视与无知。观点使人们习惯于机械化的运转以及相应的那种习惯性活动,所有的观念都在被这样的事实所消耗着,当然最终被耗尽的只能是人本身,而不只是原来就易逝的观念。所以他就像面对自制的万花桶一样,将自己的记忆与想象的碎片、还有针对现实生活的观念置于一个有限的空间里,漫不经心而又意味深长地转动着,节奏缓慢而轻巧得令人心惊。
  
    他是个不知忏悔、无心回头的家伙。面对家庭以及社会的那种日常的召唤和疑虑,他毫不犹豫地声称:“幸运生活的结晶从那几年四十八小时的叛逃经历中像在碱溶液里那样凝成。”叛逃的生活对于他来说是一种即兴创作般的过程,而即兴创作的状态在这本小书里体现的尤为集中和充分。他甚至不无自得地这样写道:“在这个时代里,任何人都不可固执于自己的所‘能’。实力表现在即兴创作里。一切决定性的打击都是用左手(顺便)打出去的。”在一种反思却又拒绝概念化的叙述过程中,他将自己的遥远童年的某些在旁人看来可能是微不足道的瞬间和缠绕他内心深处的梦境熔为一体。“我们继续向前走去,把它抛到身后,从远处看,它虽然还依稀可见,但却已经模糊,隐隐约约,因此更神秘地缠绕在一起。”童年是一切的根源,甚至是整个世界的根源,如果这个所谓的世界在人的意识里存在着所谓的根源的话,那就只能是童年了。人们对自己的不了解,对世界的误解,都可以通过他们如何对待自己的童年记忆以及身边的儿童现象看得通透。在无知中失去童年的人们所努力制造的不过是理解的假象,他们甚至会以爱的名义不停地述说着这种假象,以使其越来越显得合理而正常,在日常的状态下构成了潜意识的法律,从而制造了全无生机与活力的安全地带。而在此地带存在并延续的人际关系则有着与生俱来的不堪一击的脆弱性。缺乏自信的人们不得不在一种单薄无力的虚伪乐观的情绪里越聚越紧密,越聚人越多,关系也越来越复杂,有着谁都脱不开干系的混乱与堕落,并以此来不断规范出新的道德底线,给自己某种幻觉般的些微光亮,也让那些胆敢叛逃的人越来越无处容身。“但在这里,只要报章杂志还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在讨论着各种最可怕、最摸不透的命运,分析着各种虚假的原因和虚假的后果,却不去帮助任何人去认识自己生命所依从的黑暗势力,那就没有任何指望。……在他们面前,每一个自由的人都像个怪物。……温暖正从物体中逐渐消失。”
  
    这条单行道几乎是可以穿越他意念中的整个世界的。它是如此有限而又是这般的遥遥不见尽头。他的思考是沉寂平和而又随意散乱的。他以这种自娱自乐式的随意对抗两侧的那些古老建筑和装饰物,对抗路边的行人和路途中川流不息的不同样式的车辆。他是个傲慢的人。他的傲慢来自他的深层的冷静。所以他的傲慢也就表现为某种不可理喻的冷静与少言寡语的状态。他顾左右而言他。因为他的眼光可以轻易地穿透那些坚实的墙壁,就像获得了特异功能的人,又像一个不想回家的想更久一些滞留在外面的孩子,随意地捡起那些不起眼的东西,翻来覆去地玩着,放在自己的永远无法成形的与成人无关的童话故事里,他用它们说话,说出自己的瞬间思想,用它们打出火花,照亮另外的空间与物体,哪怕只有几秒钟的停顿也足以让他的思想畅游其中,同时又不会陷在里面不能脱身。对于那些人为的象征着不朽的东西,他是不以为然的,他知道没有人真的会驻足在那里做出恰当的理解和询问,它们不过是大人们用尽心机制作出来摆在那里给大家看的玩具,而他们自己则是转眼就会把它们忘在脑后,说到底它们什么都不是,从一开始就失去了真实的特质。在单行道上他永远都可以安于那种漫游者的状态,他知道这只是个形式,走到哪里,都是个形式,真正的漫游只能在文字里达到极致,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存在,而不会被任何现实的苦难与坎坷所纠缠。他不是个纠缠不清的人,在现实里,他要的不多,永远都不会多,只有那么一点点的可以任其自由走动的地方就可以保证他的完满了。
  
    从日常的角度上说,似乎没有谁比他更缺乏安全感的了,这从童年就伴随着他的感觉一直在跟着他漫游,不安全几乎就是他的意识本体的基础,因为他知道只有这种不安全的状态才可能是自由的。但这并不能影响他得到“幸福”。“幸福就是能够认识自己而不感到惊恐。”他的表达从来都是这样的简洁明了。他艰难,但从不会陷入沉重的泥沼,从他的文字里你可以轻易地发现轻盈的气息自在地流动着,他通过自己的文字获得力量、展示力量并不断地均衡自己的内心世界,他知道这是一种艺术。他知道如何把这种艺术转化为写作的艺术。“假如烟头上的烟缕和笔尖上的墨水具有同样轻盈的特征,那我可能就到达自己写作生涯的阿卡狄亚之境了。”艺术是一群无忧无虑的孩子,而不是一本正经的标价昂贵的古董。要成为无忧无虑的人,就得远行,为了这种远行,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用来作为燃料以制成远行所需的能源。包括爱情和幻想。“大多数人在爱情中寻找着永恒的故乡。另一些人,虽然很少,寻找的却是永恒的旅行。……幻想是一种天赋,它可以在无限小的事物中插入,为被看作扩展物的每一种强度虚构出新的丰富多彩的内容……思想活在全部皱褶里和所有的隐蔽处。”
  
    “批评是一种保持恰当距离的事情。”而批评是可以有很多种形式的,即有显露的直接的,更有隐晦而曲折的,也可以是有形象的意象的。他就是通过他的隐蔽而又多样化的批评完成了这本小书的写作。他的批评是无时不在的,但又总是有着曲折而含蓄的过程,结果却又并是晦涩难懂的。他有属于自己的对直白的理解。但这直白并不是怎么想就怎么说那么简单,他非常清楚:“没有什么比怎么想就怎么说那样一种真实更贫乏的了。在那种情况下写出来的真实还不如一种拙劣的摄影。”他的文字干干净净。“面对思维的已经结成硬壳的表面,梦作为认识的源泉变成一种无法控制的经验媒介。”阿多尔诺那篇评论《单行道》的文章里的这句话可谓是种洞见。毫无疑问,本雅明在这本小书里既执著于某种曲折而明白的批评,又执著于梦境与记忆的重述,不仅如此,他还安静地在记忆的废墟里找到那些能够折射光亮(哪怕是微弱的)的残片,将它们随意陈列在身边,以只有童年才会有的光芒照亮它们的某一侧面。他的趣味不是建立什么可以理喻的秩序,相反,他更乐意看到它们从约定俗成的概念中脱离的那种状态,似乎只有这样,抽象思维才能恢复活力,恢复新鲜而陌生的本色。他的梦不是为了重建一条单行道,以便通往他所爱恋的俄罗斯女人阿丝娅-拉西斯那里,不,他哪都不会去,他只是个漫游者,没有终极的目的地。那些微不足道的具体事物,却可以通过他的梦和想象得以复活,而他的幽静眼光与抽象思维则像考古用的刀子似的,轻巧而准确地剔除了事物上面的土垢和锈迹,因而对于他来说,这种真实所重现的“单行道”比曾经存在过的那条单行道更具真实意义。“没有什么比怎么想就怎么说那样一种真实更贫乏的了。在那种情况下写出的真实还不如一种拙劣的摄影。”他拆解过去,从而使现在的思维获得自由。“单行道”是不可逆行的,就像过去不可重返一样,然而通过“单行道”可以离开,他也一直都在离开,带着那些有光泽的残片,逃到世界的尽头,结束。因为说到底,“目光是人的终结。”
                    2007年1月20日星期六


   那天包里放的就是这本书,和平常一样,去项目现场有一小时的车程,我坐在副驾驶,车子奔跑在高速上。《单行道》摊在膝上正读。
   汽车的右前轮以不可思议的方式飞了出去,车子在路上S型奔了一段路停了下来。惊魂甫定的等候维修车援助的时候,手里还捧着《单行道》,天下着微雨,五分钟前的世界跟之后没有任何区别,我死里逃生。正在看一个德国作家的作品。忍受了不顺畅的翻译、絮絮叨叨的注释、作者本人语焉不详晦涩的指代、啰嗦的后记文字……。耐心的一直读下去。本雅明那些灵光乍现的片段就被尽收眼底了。
   一部分文字宛如行走中的人突然激起的一点灵感和火花,文字是随意零碎的,可是像一柄闪闪发光的刀子,寒光一现,刺得人一下子醍醐灌顶。风趣、严肃、不失时机的幽默一下。又恶狠狠嘲弄人于千里之外。
   另一部分就好像德国的天气一样,阴冷、雾气弥漫。语焉不详,模糊,好像梦呓。非常压抑。
   其实本雅明的文字至今也没有人能完全得知他要表达的东西吧,但是那些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东西又让人心有戚戚,觉得文字中理性部分又好像说明了什么。
   这本书其实是献给他爱过的女人的书,大部分却跟这个女人无关,少部分语言非常优美,好像情不自禁似的诉说着自己的爱恋。对于本雅明这样压抑冷漠的德国人,实在是新鲜而难得的。
   如果没有发生意外,可能我看了前面几页就会放下它。单纯寻找阅读快感和哲学思辨的话,这本书都不是首选。但是,因为那一场小小的意外,我反而耐心读完了它,文字中那些吉光片羽的美好触动让我重新打量周围的人和事,重新看待自己。
   这实在是意外的所得。
  
  
  


如果后轮掉了你就无法在这里发这篇评了。亡灵焉。
本雅明要有耐性,最好当成枕边书,睡前读一小段。这种语焉不详也许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又或许是作者故意,谁知道?
明明白白有阅读快感的东西,太容易把一切说尽了,反而无回甘。就像宗教,宗教不是让人明白的,而是让人敬畏的,语焉不详的部分反而增加了神秘感,人们会自己为它赋予多重含义。
以上评价,全部放屁。本雅明我也没读完啊!呵呵。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