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现代的诱惑

[美] 史书美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4月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

[美] 史书美  

页数:

474  

译者:

何恬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世界却并未因此而遗忘中国。令人嗟呀的是,60年代以后,就在中国越来越闭锁的同时,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却得到了越来越富于成果的发展。而到了中国门户重开的今天,这种发展就把国内学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们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不仅必须向国内读者移译海外的西学,还必须向他们系统地介绍海外的中学。  这套书不可避免地会加深我们150年以来一直怀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因为单是它的学术水准也足以提醒我们,中国文明在现时代所面对的决不再是某个粗蛮不文的、很快就将被自己同化的、马背上的战胜者,而是一个高度发展了的、必将对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大大触动的文明。可正因为这样,借别人的眼光去获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历史使命,因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中华文明就找不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  当然,既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就不能只从各家学说中筛选那些我们可以或者乐于接受的东西,否则我们的“筛子”本身就可能使读者失去选择、挑剔和批判的广阔天地。我们的译介毕竟还只是初步的尝试,而我们所努力去做的,毕竟也只是和读者一起去反复思索这些奉献给大家的东西。

内容概要

本书是英文世界第一本对“民国时期中国文学中的现代主义”进行全面考察的学术专著,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面,本书解释了自1917年五四运动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这一期间“中国文学中的现代主义”,不仅对主要海派作家的“现代主义”诉求进行了细致的探讨,而且对主要京派作家的“现代主义”努力也作了颇具理论深度的分析。在有关现代主义的理论研究方面,本书则为我们勾画出了中国、日本与西方的现代主义的交叉之处,并且从多重殖民方式和文化相遇中考察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跨国路线图,进而解构了比较文化研究中所习惯预设的“中心/边缘”、“东方/西方”的二元对立。在殖民和后殖民理论研究方面,本书指出了现代中国的“半殖民主义”特点,认为后者是一套不同于正式殖民主义的文化政治与实践。

作者简介

史书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比较文学系、亚洲语言文化系及亚美研究系合聘教授。其著述除本书外,还有《视觉与认同:跨太平洋的华语呈现》(Visuality and Identity:Sinophone Articulations across the Pacific),以及散见于美国各主要学术刊物的论文另外还编有《弱势跨国主义》(Minor Transnationalism)、《中外文学》各专辑,以及《后殖民研究》(Postcolonial Studies)专辑等。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书籍目录

序导论:中国现代主义的全球性视角和地区性视角第一部分 渴望现代:“五四”的西方主义和日本主义 第一章 时间、现代主义和文化权力:地区性的结构 第二章 进化论与实验主义:鲁迅和陶晶孙 第三章 精神分析与世界主义:郭沫若的作品 第四章 利比多与民族国家:郁达夫、滕固等的道德颓废 第五章 他恋(Loving the Other):全球语境下的“五四”西方主义第二部分 重思现代:京派 第六章 未曾断裂的现代性:对新全球文化的建议 第七章 用毛笔书写英文:废名的著作 第八章 地区语境下的性别协商:林徽因与凌叔华第三部分 炫耀现代:上海新感觉主义 第九章 现代主义与大都会上海 第十章 性别、种族和半殖民地性:刘呐鸥的上海大都会风景 第十一章 表演半殖民的主体性:穆时英的著作 第十二章 资本主义与内在性:施蛰存的“色情-怪诞”小说结论:半殖民地性与文化附:后来的现代主义——战争岁月及其后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一个对民国时代的半殖民现代主义进行理论化研究的学者,又是如何参与进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的这场怀旧浪潮的呢?虽然,作为种族上的而非国籍上的中国人,我可以拒绝参与中国的集体怀旧,但是,在过去的十年中,半殖民地的上海已经成为了美国学者所思考的重要怀旧思潮的场所,众多会议和大量书籍都围绕着这一话题展开,上海的现代主义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内的一个时髦话题。在一次有关上海的会议上,我曾经问了一个颇具自我指涉性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如此钟情于研究旧上海。我得到了一个充满感情色彩的回应。如果说在中国学者和中国的集体怀旧之间存在着某种共谋的话,那么,这些怀旧行为的性质也必然是各不相同的,因为这受到了各人不同的主观立场的感染。由于出生在国外,且接触过20世纪60年代中国台湾的现代主义,我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被多样的殖民主义经验所影响,且更具自省色彩:中国台湾的现代主义是如何被国民党的疯狂反共行为所支持,且使得西方文化的魅力得以加强,西方的现代主义得到承认;在战后韩国疯狂的现代化浪潮中的成长经历,使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对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文化表述;而我获得的英美文学学位则为我的这项中国现代主义研究提供了知识准备。

媒体关注与评论

  史书美不但是一位出色的文学批评家,而且她也能够对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作出颇具说服力的语境化处理。她对上海的分析(包括城市及其文学运动)极具文学敏感和历史敏感。从很多方面看来,本书都是对处于形成期的中国现代文学所作出的最为全面的历史研究。  ——杜赞奇(芝加哥大学教授)  本书是迄今为止对中国现代主义所作的最为彻底的研究。作者的理论分析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于跨文化研究中所存在的殖民现代性和比较风险的理解。本书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的一大贡献。  ——刘禾(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本书是对中国早期现代主义之美学特征和意识形态特征的出色分析。作者不仅仅讨论了上海的新感觉主义,而且还分析了北京的现代主义运动,其中后者的努力一直由于前者的存在而被遮蔽。通过将第三世界现代主义的棘手问题与“半殖民主义”相参照,作者为本书的讨论增加了另一个可供探讨的维度。当然,本书最值得赞赏之处在于,作者对自一十年代始、三十年代止的中国现代主义者的谱系进行了完整的追溯,而如此的追溯在英语世界中还是第一次。  ——王德威(哈佛大学教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现代的诱惑 PDF格式下载



“本书是英文世界第一本对“民国时期中国文学中的现代主义”进行全面考察的学术专著,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一本好书,正在阅读。


这本书这么好,出乎我的意料,尤其它的作者是一位女性学者——这句话虽然在女权主义者看来充满着男性话语霸权的色彩。是否有见地,并且这种思考是否切中要害,是评价一本学术著作的首要标准。可以说史书美女士的这本书达到了这一高度。事实上,她说出了不少人心中靠直觉感受到的问题——中国近现代以来在“现代性”这一充满诱惑和危险的西方语境中的迷失与摸索……,然而显然一般人是无法达到史书美女士的理论高度的。此外,史书美的视野也相当开阔,并像一把手术刀一样,把西方现代主义和日本现代主义做了区分——这个区域以往总是比较含混。还有一点也极其重要:史书美没有像许多遭受过威权政治阴影的知识分子那样,用一种近乎歇斯底里地复仇式的心态来贬低共产主义、毛主义等左翼意识形态。她客观地看到,这些思想也都是中国面临西方危机时的拯救性回应。唯一遗憾的是,问题提出了——这个问题就是长久以来,我们所极力要完成的“现代性”,很大程度上是由西方资本主义帝国所规定的,那么中国的“现代性”探索之路究竟该如何走?——,但现代性的新内容是什么?我们该如何走?中国的方向和目标在哪里?


每一种文化的解读方式都会导致看不见的影子出现。我们的话语中间很少听到了这样的海外汉学的特别的看法。很启发我的研究!感谢dangdang的支持,很便利,很迅速,没有什么风险!


他山之玉


不错!经典!!


知識的誘惑


我觉得这本书很有文学研究价值,但纸质不大好,甚至很低级.


史书美唯一一本中文译本


喜欢这本书喜欢这套书就是质量太一般


还没看完,只能说开始有点后悔,不过我声明,本人是所谓自由主义者,也许对左派,本书是正中下怀,所以我不想破坏销量。我对这套丛书是大大的拥护。我没想到,她会引用瞿秋白之类的泛泛之言,瞿秋白临终的遗言说明他对自己所谓信仰的认识,非常深刻。对鲁迅,对阿Q我倒有新的收获。先到此。


没读 帮别人买的~但是感觉还不错!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