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人的幸福观

(德)鲍吾刚|译者:严蓓雯//韩雪临//吴德祖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70-1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

(德)鲍吾刚|译者:严蓓雯//韩雪临//吴德祖  

页数:

517  

Tag标签:

无  

前言

每一种幸福的形式——不管是个人幸福还是集体幸福——根本上都是难以描绘的。它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那样无影无形,只有保持一段距离、当它披上色彩时才能辨识出来。如果想要忠实地描绘幸福是什么,那么情形总是如此:要么因太近而被蒙蔽,要么——更为常见的——因太远而模糊不清,只能感受到隐隐约约的一些轮廓。因此,在所有文化中,我们都能找到许多对荒凉之地和他世地狱的描写,它们被恐怖地呈现出来,在可感知的残酷中威胁着人类,人类于痛苦中是如此熟悉这些地方。但是一旦来到天堂,只有那入口是用清晰的笔调写就。所有的天堂都是已失落的天堂,存在于遥远的过去或遥远的将来,存在于另一片国土、另一个星球、另一抹苍穹中。当然,这就是为什么人类创造的所有关于幸福之国的图像是那么不真实、那么带有鬼魅色彩的原因,“使我们本来辉煌之心志变得黯然无光,像个病夫”①。

内容概要

  本书着重探讨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天堂观和乌托邦观念,分析了天堂观和乌托邦思想在中国人寻找幸福之途中的历史意义。作者认为,中华民族从一开始就没有放弃对幸福的期望和追求。和西文一贯所认为的“中国一直都在向后看,他们的全部理想都是从过去中吸取的,他们对未来不感兴趣”的观点不同,作者认为中国也有着对现世与未来的憧憬.在传统儒释道思想以及现代西方思想的杂糅下,呈现出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天堂观、乌托邦思想和有关理想世界的观念。《中国人的幸福观》按照历史的线索,分五个章节分别讨论了先秦不同学派对幸福的不同理想,汉代董仲舒的天道循环论对幸福的影响,以及魏晋时期的佛道思想、宋明理学和19世纪各种思想流派对幸福的探索。《中国人的幸福观》引征的材料不拘常规,自由广泛,不仅有常见的儒释道思想文本。还涉及到许多边缘的内容。除了材料丰富翔实外,作者的文笔也是细致而富有情感,由此勾勒出中国历史上幸福观的种种不同表现,常有些真知灼见值得我们掩卷深思。

作者简介

作者:(德国)鲍吾刚 译者:严蓓雯 韩雪临 吴德祖

书籍目录

译者的话前言第一章 确定范围(前1500一前200年)第一节 此界和彼界的统一整一的世界有关幸福的根本概念变化的困境第二节 漠然现世天孔子和中国人本主义孟子和第一个社会乌托邦墨翟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基础第三节 逃离社会道家的自然与生命《庄子》中的梦与死第四节 黄金现世和发现未来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荀子和以礼制序法家和以法制序法家的混杂形式第二章 在此世的边界上(约前200—300年)第一节 视作未来的过去文明与自然、过去与现在的再融合董仲舒和历史循环论宇宙目的论思想的开始和“大同”观念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第二节 位于世界尽头的国家北方和南方:作为象征与模式东方和西方:成仙得道与避难之地对上天的恐惧和对大地的依恋第三节 叛乱与和平道家与墨家观念的融合太平和军事的均衡道教的救世信仰第三章 对彼岸世界的迷恋(约300—1000年)第一节 自由和无政府状态无君论:隐士与起义者的理想自由,自然的浪漫主义与狂癫超脱、酒醉与创造力第二节 在西方天堂里的救赎佛教带来幸福处所的变化西方极乐世界北瞿庐洲时间的消失和佛教禅宗第三节 洞穴后的世界道教天堂的类型作为幸福体验的旅行作为再生之地的洞穴地下天堂与时间的转换第四章 现实的尘埃(1000—1800年)第一节 忠诚和异端儒教的胜利和世界的收缩忠诚的快乐宗教理想的压制秘密社团和他们的社会政治诉求民族主义的诞生第二节 “格物”儒家内部两极分化之现象宗族共产主义儒家理想中的怀疑第三节 等待和听天由命变革的急躁与市侩的沉着李汝珍的奇境第五章 曙光(1800年以后)第一节 沉睡与来自天父的讯息人造的天堂洪秀全与基督教太平天国在社会改革上的尝试上帝的王国与民族主义第二节 “大同世界”的愿景儒教的“改革”世界政府阶级、种族与家庭的终结教育、抚养以及惩罚“天游之学”第三节 理想混乱的时代东西方冲突之间的乌托邦“内”与“外”、“知”与“行”的两极之间孙逸仙的综合法新无政府主义与“机器达致大同”均力说与死亡作为拯救田园理想、生命哲学与民族主义温和观与对大独裁者的期待第四节 新中国与拯救世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源始行动意志与农村的变革角色马克思与孔夫子的对话及城市的变革角色毛泽东的崛起“矛盾”与“实践”“大跃进”与“大空话”“一穷二白”,运动与走向死胡同游泳与太阳的宗教性象征无法解开的结参考书目译后记

章节摘录

不管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之间的对抗有多强烈,它们至少共有同一个前提,这前提对我们的研究来说极其重要:即他们所有的思考都坐落于社会存在的框架之内。他们从来都将个体视作为人类整体的一部分,而且深深相信个人的幸福和众人的幸福密不可分。当他们急切寻找过去作为典范时,也从不超越和人类社会同步产生的历史界限。对他们而言,圣人所处的时代建立了一个无法逾越的边界。是那些圣人教会人类将自己从“四足动物和鸟类”中区分出来。对儒家和墨家来说,“世界”实际上就是“天下”,它是由蕴育文化的圣人创造的——圣人创世这个事件比他们毫不关心的宇宙创世事件要无限重要得多——而世界的产生是最首要也是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事件。对儒墨两家来说,不管是在时间上想回到文明初始之前,还是在空间上想避世山野,背弃现世这种想法都属于未开化人之所为,而且几乎难以想像。然而这恰恰是道家着眼之处。道家认为,儒家和墨家的所有理论都关乎合法的文化和政治,因而,尝试用人和人之间的合法关系来治疗所有病症是无望的,其真实病因要到文化和统治的发展中去寻找,要到圣人那些出自善意但其实颇有害处的行为中去寻找。因为道家敌视文明,反对历史,所以,比起儒家来,我们对它的产生情况所知非常有限。从许多方面来看,似乎它最初是多种不同思想的贮积处。后来,随着思想的分化,各种分支产生了。有时候,所强调的东西发生的奇怪变化,给人一种印象:其学说已发生了大规模的再定位。很显然,道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某种实践传统——吐纳术,辟谷术,房中术——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要延长人的寿命。

后记

本书由原著英文版(China and the search for,happiness:Recurring themess in your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 NY:The Seabury Press,Inc.,1976)译出。序言、第一、四章由严蓓雯翻译;第二、三章由韩雪临翻译;第五章由吴德祖翻译。全书由严蓓雯统校。译者才疏学浅,译文中有错误或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由于原书引文较多,暂时未找到原文的,均按英译本译出,特注。


编辑推荐

《中国人的幸福观》: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人的幸福观 PDF格式下载



你幸福吗?央视曾做了一系列的报道。你觉得怎么算是幸福,想看看自己的幸福指标是否更其他人一样。


不错,很好的书!值得购买!


鲍吾刚是德国著名汉学家,他的汉学造诣很深,这本书研究可谓全面,从三代一直说到新中国,可以说是研究中国古代人的幸福观念的一本好书。不过毕竟是德语写作,汉语翻译,有许多艰涩难懂之处,而且十分厚重,需要认真研读。


现代中国人感到不幸福,是有复杂原因的。古代中国人生活水平很低下,却不见得比现代中国人痛苦多少。其实中国人幸福观念很强烈,很注意追求幸福,不像有些人说的,中国人只是在追求远古时代的幸福。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