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唐太宗治官笔记

吴晶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6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

吴晶  

页数:

24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以第一人称的笔记手法,生动再现了唐太宗的领导艺术及其政治手腕,还原了历史本相,书中的案例无一不是当代官员的学习范本。
李世民登基后,放过了为兄长出谋划策的党羽,收编过来,为我所用,顺利地化解了流血政变后的不稳定因素。
唐太宗也从来不在乎官场小人,在他眼里,小人也是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驾驭得法,小人也能派上大用场。他深知那些拍马屁、说闲话、爱打小报告的官员虽然讨厌,但却可以在官场里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
唐太宗最厉害的治官手法,是折腾官员,让他们按自己的需要成长,贞观盛世的一大批名臣: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尉迟恭、李靖等在唐太宗的麾下服服帖帖,任他驱使,哪怕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足见唐太宗治官之道的博大精深。

作者简介

  吴晶,大学教师,自幼熟读历史,精研唐史十余年。曾任《新历史》周刊顾问。《唐太宗治官笔记》是他研习唐史的心血力作。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我这样管理部下
放死对头的党羽一条活路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我、建成、元吉之间的恩怨在玄武门了结,可要如何处理建成和元吉的上百位党羽?斩尽杀绝吗?有人大声高喊——刀下留人!
利益集团间需要最佳牵头人
河北和山东,自古以来便是天子的粮仓库府,帝王的肇业之基。然而这里也是我李唐天下最可能出问题的地方,因此,我必须用好安抚河北山东的最佳人选——魏征。
精选自己人进领导班子
玄武门之变,是一个全新的政治势力取代业已老朽的政治势力的过程,整个国家的权力,在转瞬间移交到了我手中。拟出一份新的东宫官员名单成为我的当务之急。
必须组建最贴心的智囊团
打天下,离不开武将猛士,而治天下,却需要文人学士。我设文学馆于秦王府西侧,聘请四方饱学之士共十八人。文学馆解散后,他们便立刻成为我在东宫的智囊。
用《氏族志》打造新贵族身份
传承了数百年的门第观念,在所有人心中已根深蒂固,但到大唐初年,许多门第早已失去了冠盖云集的气势和存在的价值。要重新整合门第身份的新秩序,真正确立皇权的无上地位,就靠这本《氏族志》了。
第二章 我只用这样的人
人才就要考出来
开科取士本始于隋代,无论门第出身,皆可以入选,但招考人数指标非常少。因此,要广揽天下人才,我就必须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并且还要把这条路拓得更宽。
抓住小机会上位
马周出身寒门,虽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他远赴长安,只做了中郎将常何的清客。贞观五年,我诏令文武百官上书进谏政事得失。武夫常何写不了,马周站了出来。
看准时机,用性命换信任
我把刚松绑的猛将尉迟恭单独请进了卧室之内。众人被卫士拦在外面干着急:卧室内只有秦王和尉迟恭啊,万一动起手,秦王性命难保……
没有立场,非死不可
单雄信骁勇过人,被誉为“飞将”,可他却几度弃主。虽然良禽择木而栖,轻于去就并不能定为大罪,但单雄信的问题在于,他实在是太缺乏职业道德了。
放对地方了就是人才
打天下靠武功,长孙无忌对此明显不擅长,到了治天下的时候,长孙无忌在治国理政上也只差强人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被我赐予了位极人臣的地位和尊荣。
第三章 我搞懂了身边的几个能人
魏征不是忠臣
魏征算是忠臣吗?我从来不觉得。其实,就连他自己也不那么想。有一次,魏征在拜相之后,表情恳切地对我说:“我宁愿做陛下的一位良臣,而不愿做一位忠臣!”
和熟悉自己的人斗法
魏征深知劝谏的艺术,而且对我了解颇深。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我逐渐发现,这位
“良臣”,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不要把事儿做绝了
我取消了衡山公主与魏征长子的婚事,还亲自下令磨掉我为魏征撰写的碑文。这一切,全都因为魏征把事儿做得太绝了!
让手下那群人乱一点
总有一些出身寒微的人才,被排挤在既有的权力圈子之外。不拘一格地提拔他们,他们自然会与原来的既得利益者势成水火,并抓住一切机会来证明自己。
被同僚排挤的人更好用
刘洎在官场的人缘差到别人一有机会就想整死他的地步,但我还是要保护他,因为他只有一条出路——死心塌地跟着我。
假话也有利用价值
褚遂良在我面前毫不掩饰地诬陷了刘洎,而我给出的处理意见是:赐刘洎自尽!难道聪明如我,真会相信褚遂良的一面之词?
第四章 我不在乎官场小人
不露痕迹的马屁最受用
“今天陛下忙里偷闲,假如我这做臣子的还不能顺从圣意的话,您虽贵为天子,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啊!”
宇文士及如是说。
官场里要放一根刺头
我用权万纪为治书侍御史,所凭借的也正是他那无所畏忌的名声,让他狠抓当时朝廷上的坏风气。果然,权万纪一上任,便捅了马蜂窝。
烫手山芋只能冷处理
我最讨厌的人就是裴寂。但我登基后,对裴寂,就好像当年父皇对他一样,宠幸有加。因为,裴寂这个人,不是那么好动的。
心事就要让一两个人猜透
封德彝是官场权术之集大成者,以他的揣摩才能,可以对我的每一条意旨心领神会。在朝廷处处有谏臣的环境下,听话而又能干的封德彝就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臣了。
宽容坏脾气
萧瑀出身于当时一只手就数得过来的名门望族之一,脾气大、人缘差。然而这样一个老顽固却能五落五起、位极人臣,这一来得益于他的身分背景,二来则是因为我莫大的宽容。
第五章 好官都是这样“逼”出来的
贤能是被折腾出来的
房玄龄尽管一直大权在握,但他活得并不轻松。他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遭到我的责备。其实,如果没有我这样折腾他,便没有这位贞观第一贤相——房玄龄。
一打一拉更能服人
尉迟恭在酒席之上趁着酒兴居然打了同僚!第二天,我把尉迟恭叫到面前,一番严厉的斥责令他不寒而栗。敲打完了尉迟恭,自然还得拉上他一把。在这一打一拉之间,尉迟恭明白了自己的定位。
受罚之后的赏赐才有甜头
贞观四年春,李靖一举荡平东突厥,立下盖世奇功。然而回朝之后,等待他的不是封赏,而是御史大夫的弹劾和我的责罚。李靖一下子懵了,难道真的是“狡兔死,走狗烹”吗?
善用手中大权保护新人
马周出身寒门,在朝中没有奥援,又要承担我交给他指摘时弊的重任,无形之中肯定会得罪一批人。我必须运用我的权力给他上一道保险,这样才能让他尽心效力。
用最独特的东西收买人心
贞观十五年十二月,兵部尚书李世勣突患暴疾。药方有云,此疾须得人胡须做药引。而这副做药引的胡须,却在李世勣心中掀起了波澜。
聪明人,不能太一帆风顺
侯君集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然而,他内心过于浮躁、目光过于短浅,总有一天会被这份聪明害了。他的仕途虽然一帆风顺,但这实在不是一件好事。
第六章 我为官员定规矩
并非腐败打垮了杨广
隋炀帝即位之初的大业五年,隋朝仓廪丰实。不过在杨广看来,他的成就未可限量。有的人从不停下来想想,有的人从不想停下来,杨广同时是这两种人。
分权是为了更好地掌权
自古以来,一直有两条帝王之路供我选择。一种是“乾纲独断”,独尊帝王意志;一种是“垂拱而治”,可谁愿意把自己亲手打下来的江山,分给别人去管理?
律法才是长治之本
人是活的,官职是死的。每换一茬人,势必就要在大唐的政府机构中折腾一番。要想把国家治理好,就不能靠人,只有靠制度。
卖人情就要做到滴水不漏
我家的患难之交党仁弘贪污敛财达百万之多,定为死罪。但我最终决定演一出戏,法外开恩,免其一死。不过,这样的天恩,可一而不可再。
儒法道的真实用途
帝王之术,须得杂糅儒、法、道三家之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外儒内法,济之以道——正是历代英主御官的不传之秘。
第七章 我才是好官的官
在所有人面前显露慈悲
我赦免三百九十个死囚,是要用慈悲感化全天下之人。人心,是君主长治久安的基石。仅仅凭借刑罚威慑万民还远远不够,必须使仁义德行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心中去。
关键时刻就得用强权
我敬畏史官,不为别的,只为他们手中那一管毛锥。皇帝的一言一行,无论贤愚不肖,都会被他们如实记录,皇帝自己还不能翻阅。但在贞观十六年,我下决心要打破这一铁律。
不能传位给能力太强的人
李泰聪明但肤浅,而且心肠够狠。若是立了李泰,承乾和李治均不免一死。尽管李治懦弱,但立他为太子,却可以避免日后朝堂喋血、大唐倾覆的可能。
《帝范》就是我的遗嘱
辞世前,我要为儿子留下一份遗产。这份遗产,不是大唐的万里江山,而是我毕生心血的总结——《帝范》,想要寻找治国治官之道的人大可以从这本书中去寻找答案。

章节摘录

版权页:放死对头的党羽一条活路玄武门,玄武门!在天下人眼里,它不过是都城长安的众多城门之一。在我眼里,它就是天下!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我、建成、元吉之间的恩怨,终于以这种方式画上了句号,在元吉接连射出的三支弓矢从我耳边呼啸而过之时,我就知道,大局已定。在决定生死的一瞬间,建成懵然地看着我。也许他以为我的下一个动作将是抽箭还射元吉,而他,只是无辜的旁观者。他错了,我一箭射穿了他的咽喉。一直到死为止,建成都没想明白,我和他最大的差别,是在于我不出手便罢,一旦出手,我只有一个目标,最关键的目标,制敌死命的目标,心无旁骛,如此而已,这,是我十几年来纵横天下克敌制胜的不二法门。不过,走到今天这一步,事情远没有结束,只是刚刚拉开序幕。这个赌上身家性命的宝座,我夺到了手里。但是,我轻声地问自己,我守得住它吗?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随我一起举事的秦府部将们正群情激奋,他们怒吼着,要求不但要诛灭东宫和齐王府之人,还要连带诛杀建成和元吉的一百多位僚属,斩草除根,永绝后患。因为在这天以前,这帮人朝夕在我的两位兄弟面前出谋划策,商量怎样除掉我这个秦王,现在,是建成和元吉的这帮党羽为过去的举动付出代价的时候了。不过,有一个人改变了我的想法。他,就是尉迟恭。这个魁梧剽悍的莽汉在愤怒的众将中坚持自己的意见:罪孽只及于建成、元吉二人而已。如今大势已定,再株连余党,那就不是与东宫和齐王府为敌了,而是与天下为敌!此言一出,众皆哗然,大家纷纷斥责尉迟恭是妇人之仁,甚至有人怀疑他刻意标新立异。太子和齐王已死,其党羽一蹶不振,放眼四海,还有什么人可以与秦王一争雄长呢?


编辑推荐

《唐太宗治官笔记》:听帝王的心语,懂领导的心思!当代官学基础读本,历代官员奉为圭皋的中国人自己的领导学!帝王心语:我这样管理部下、我只用这样的人、我搞懂了身边的几个能人、我不在乎官场小人、好官都是逼出来的、我为官员定规矩、我才是好官的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唐太宗治官笔记 PDF格式下载



太有意思了~颠覆性的著作,80、90、00都可以读一下。
  唐太宗最厉害的治官手法,是折腾官员,让他们按自己的需要成长,贞观盛世的一大批名臣: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尉迟恭、李靖等在唐太宗的麾下服服帖帖,任他驱使,哪怕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足见唐太宗治官之道的博大精深。


《唐太宗治官笔记》里很多新颖论断并非作者哗众之论,而是有根有据,在《唐史》中多次记载,唐太宗有一个爱好,总是喜欢在闲暇无事的时候,把满朝文武挨着个儿的拎出来品评一番。这就好像一个守财奴总是会在夜深人静之时,偷偷把自己收藏的奇珍异宝从库房中翻出来,细细擦洗检阅、摩挲把玩,试想一位能力超群、阅人无数而又酷爱钻研人性的皇帝,治理百官的水平岂能仅仅流于俗套、被世人一眼看穿。所以,品读这位千古一帝,不能仅仅停留在世俗的说法,以及站在“重臣轻君”的角度,而应该如作者般站在帝王立场、通过现代视角、挖掘内心世界,揭示帝王的人生哲学和心术,尤其书中摹写其面临某种历史状态时的独特体验,对于我们更好的认识李世民、学习李世民有很大的帮助和深远的意义。虽然不能和《明朝那些事》比,毕竟那个算是经典了,但这本书也还是很有意思,重要的是,可以给我们现在在公司的为人处世方面有一定的指导。太宗皇帝的经典思想理念,值得借鉴思考。封面也比较大气,总的来说还是不错~~


唐太宗治官笔记(听帝王的心语,懂领导的心思)很好


都说唐太宗是古今不二之帝王,说的虽显夸张,但也有其道理,唐太宗少年英发,随父李渊东征西讨,建立军功,包括直到玄武门政变,夺取政权,也显示出他高超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并且在他即位以后,他所建立的文治武功更是青史流芳,无可厚非,一批人才诸如:褚遂良、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等等,都受到太宗信任和重用,他的气度胸襟、雄才大略、识人用人都是帝王中屈指可数不一不二的,所以要向李世民同志学习,这本书也不错,所以我给满分。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是贤君的代表。以往了解皇帝,除了书籍,就是电视剧。但电视剧里,除了经典的乾隆、和珅、纪昀经典的三角戏之外,其他描述权力的古装戏很难让人有印象。读了这本书,画面感很强,唐太宗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主要大臣的形象跃然纸上,皇帝的喜怒哀乐也刻画得比较生动。读起来轻松是优点,但由于史书一般都比较晦涩,这本过于“容易”的书也会让人感觉不是那么厚实。


历史上的皇帝,最欣赏崇爱的当属唐太宗李世民。这本书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展现了一代伟大皇帝的治国之才用人之道。对管理工作者也有借鉴意义。


通过第一口吻,了解唐太宗的内心活动,学习了解领导意图。


唐太宗果一代明君,气度恢弘,堪称千古帝王楷模


要是这学真的是唐太宗自己写的就好了。


讲述为官和治官之道,值得一看


此书对治官之道诠释的很好,值得一读。


从唐太宗的个人内心想法写,很新颖


刚考上公务员没多久,看这本书的简介有点意思,就买了,本来以为随便翻翻就行,没想到作者写得这么精彩,光看标题就能让我若有所思,像什么“我不在乎官场小人”、“被同僚排挤的人更好用”、“官场里就要放一根刺头”、“不露痕迹的马屁最受用”等等,大牛啊!看来歪打正着,我可以提高我未来的“业务水平”鸟。


很好的一本书,听帝王的心语,懂领导的心思


听帝王的心语,懂领导的心思,做好自己。


作者用自己的人称来写,感觉很亲切,学得官场一些东西。


第一人称写的,象日记似的。这样的写法真实感极强。学些帝王心术,利于今后与人打交道。其实人在社会中,无论哪个集体里都会有一个被默认的领导者,学着怎么样和这样的人打交道是有好处的。如果不想心机太重,权当看故事吧,看盛唐时每位权重之人的命运走向也是不错的。


采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看起来通俗易懂,喜欢!


这本书值得领导干部一读,对于提高管理干部能力会有借鉴作用。


读这本书真的给我一种不忍卒读的感觉,书中作者以第一人称透彻的分析各种利害人际关系,受益匪浅!


一口气读完!历史人物再现


第一人称看着怪怪的 哈哈


当小说看,认真当做历史你就输了


翻了翻,看看,领略到另一种读史、了解心理学的风格,简单翻了翻,还没读到精髓,应该抽时间细读。


很生动,四天就把这本书看完了,受益匪浅


非常不错!书中有大量的管理学问!令人耳目一新。


好评。不错。值得购买。


非常好,值得买,值得一读再读。


深刻,新颖


首先书的包装是不错的,最起码没坏了


应该好看的书。。。。


书内容挺好读的,很有意思。


书质量相当好,也喜欢易中天的书,买来慢慢看。送货也挺快。不错。


书拿到了,是喜欢的类型,不错


书不错,通俗易懂,比看古文强多了


要想做事,得研究研究1


作者文笔流畅,故事写得很有可读性。读后过瘾,有所启发。


很有新意,可以仔细阅读一下


这本书真的很不错,写的很有见解,作者是我老师,很有建树


已经看完了,觉得非常有收获,很好


还没有细读,希望不错


非常好的东西,到处了管理的真谛。


确实不错,而且活动期间买的很实惠啊。


感觉不错,还没有正式看,整体感觉还行。


搞活动买来囤着慢慢看的,内容暂不清楚,不过质量蛮好


感觉还不错嘎


写的还可以吧。


\好书


快递也提速了


不过纸张挺好


每晚看一点,希望一个月能看完


内容不错 看完有心得体会,正好适合现在自己的角色


包装没问题,性价比很高


  中国人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那就是盛世情结,而盛世的标准主要有:上有圣君,下有贤臣,内修文德,外拓疆土,四夷宾服,万国来贺。生在这样的时代,就算是一个平民百姓也活的意气风发、无比豪迈。所以中国人不约而同的将一个朝代首选——唐朝,而对于这个盛世的缔造者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奉若神明。他符合老百姓对圣君的一切期望,既能纵横疆场又能治国安邦,既有威服四海的霸气,又有怜悯宽恕的人道。在某种意义上,李世民是中国男人的偶像,他代表着常人不可企及的伟人梦,也代表着常人可以接近的英雄梦,因此塑造李世民、分析李世民乃是对一种理想人格的剖析,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提高。而了解李世民最重要的就是了解他的用人之术,他战争年代总是把天下武功最高强的英雄豪杰集中于自己军中,和平时期则把四海最优秀的学人智者收罗于秦王府内,成为帝王后更是名臣如云、尽忠职守,可以说正是由于李世民治官的高水平才有了大唐百年盛世。《唐太宗治官笔记》便是带我们“附身”于这位千古一帝,站在他的立场和高度,体验圣君是如何修炼而成的,看清君臣之间利用与被利用、制衡与反制衡的微妙关系,把王霸杂用的分寸把握到了极致,生动再现了唐太宗的领导艺术及其政治手腕,还原了历史本相,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走下神坛但更加可敬可畏的李世民。
  
  历来的开国帝王难免会做两件事,一是杀人,二是用人。中国历史上充满了太多的杀人灭国的强人,但仅仅靠杀而没有人道和仁爱精神净化,便可能沦为野蛮的杀伐之气,那不是阳刚之美,而是恶魔的化身。通过《唐太宗治官笔记》我们看到,杀人和用人都是李世民做了并做好了的事情,杀掉了亲兄弟却重用他们的谋臣;杀掉骁勇的单雄信却重用同样骁勇的尉迟恭;而杀掉曾经重用的刘泊等用人,都是服从和服务于他心中唯一的目标,那就是成为帝王并创建一个强大的帝国。因此要杀人,但仅仅是那些必杀之人,如虽为手足却已反目的兄弟、那些有才无德有勇不忠的强将以及政治斗争中不得不杀的臣下,而李世民的杀人是理性的,杀一是为了儆百,杀人的目的是更好的用人,用人是一门学问,但更是一门艺术,所谓艺术,便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李世民身上,既具有曹操的武略,又具有刘备的笼络术,但远比二人规模弘远,这些在他如何有效的任用贤臣、良臣、能臣乃至佞臣、小人等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当你认为这就是李世民高明之处的时候,作者却更深刻的告诉你,这只是表面现象,韩非子就曾如此说过:“再圣明的君王,他也只是一个人,而他面对的臣下却有成百上千人之多,要想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和群臣斗智,怎么可能忙得过来呢?”所以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是把功夫下在如何建立良好的制度上面,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某一个贤臣身上。因此成就贞观之治开创大唐盛世的,是一个圣君、一群能臣和一套好的制度以及他们之间高效的配合。
  
  《唐太宗治官笔记》里很多新颖论断并非作者哗众之论,而是有根有据,在《唐史》中多次记载,唐太宗有一个爱好,总是喜欢在闲暇无事的时候,把满朝文武挨着个儿的拎出来品评一番。这就好像一个守财奴总是会在夜深人静之时,偷偷把自己收藏的奇珍异宝从库房中翻出来,细细擦洗检阅、摩挲把玩,试想一位能力超群、阅人无数而又酷爱钻研人性的皇帝,治理百官的水平岂能仅仅流于俗套、被世人一眼看穿。所以,品读这位千古一帝,不能仅仅停留在世俗的说法,以及站在“重臣轻君”的角度,而应该如作者般站在帝王立场、通过现代视角、挖掘内心世界,揭示帝王的人生哲学和心术,尤其书中摹写其面临某种历史状态时的独特体验,对于我们更好的认识李世民、学习李世民有很大的帮助和深远的意义。


李世民是本人比较喜欢的历史人物之一,这本书用第一人称写的,构思新颖,拿到手粗略翻了几页,还行,读完想必必有所获


开始是看新旧唐书,在网上看到"笔记"时,里面有些内容我没在唐书里看到过,以为是作者辛苦考证出来的,后来看了资治通鉴才发现中有的都能在通鉴里找到.


读出小人,也能读出君子!


视角独特,第一次阅读这种以第一人称叙述的书,还是很有用的


闲着读读挺好的,比较喜欢历史类的书


用第一人称写比较通俗易懂,但是内容的深度不够,当做闲书还行


要有历史知识读起来更好


书到后花了2天的时间看完,第一次看关于唐朝的书,有点味道。


做活动买的书,内容尚可,闲暇读读。


折价后7块买的,字间距较大


内容不错,值得品读


这个书总体不错!呵呵!真的,你不相信自己看!


书不错,对工作有很大帮助


很好的书,喜欢看,非常喜欢。。。


很真实的社会现象的反应,


有意思,看着不枯燥


写得还不错,喜欢文字的风格


还不错,开拓眼界,增长见识。


还没来的及看 包装不错!


文笔很到位,很容易让人读下去,有能印发人的一些思考,值得推荐。


作者可能对秦琼有偏见,在民间大名鼎鼎的这位门神几乎没提。


一般吧,没有预期的好。


写的不咋滴


一般而一般


才买的这本书,一拿起就放不下,想一口气读完。有趣的第一人称形式,读着妙趣横生。


引人入胜、爱不释手、清晰明了、受益匪浅。谢谢先生。


看过最为有特点的一部历史书,以自传体书写的历史书籍语言诙谐幽默,接近现代社会,阅读起来很有意思。


适合行政 公务员 等观看毕竟 社会由人组成


虽然我吧,还不在管理层,看这本书纯属过过干瘾,但是知道头头们是怎么在管我们还是挺有用的,至少可以适当配合下,别跟上司杠上了还不自知。其实撇开这些功利的目的,书中的故事也还行。什么是好书?有意思的书呗!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