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垮掉

[美] 比尔·摩根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1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

[美] 比尔·摩根  

页数:

223  

字数:

205000  

译者:

龙余  

Tag标签:

无  

前言

最近,安东尼·丹尼尔斯在对约翰·利兰德的书评中模仿艾伦·金斯伯格《嚎叫》(Howl)的开头语句说,“我看见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他还写道,“这源于我们对垮掉的一代进行了过多的关注”。对于这样的奚落,我并不感到吃惊;在过去的50年中,我已经读过太多类似甚至更加糟糕的评论,但令我惊奇的是,这些愤怒的保守派评论家们仅仅只把垮掉的一代定义为一群少年犯。 不久前,罗杰·金伯尔对这同一群体做了如下评论:“他们是一群滥用毒品的性狂热者和幼稚的自我中心者,”他说,“他们的不知羞耻让那些困惑和易受骗的公众们相信他们的言论是天才的杰作。”看上去金伯尔先生得出了一个不那么微妙的观点:如果你喜欢阅读杰克·凯鲁亚克、威廉·博罗斯、艾伦·金斯伯格以及同派别的其他人的作品,毫无疑问,你肯定就是那些困惑和易受骗群体中的一员。这是文学评论家从20世纪50年代《在路上》(On the Road)、《裸体午餐》(Naked Lunch)和《嚎叫》发表以来就使用的惯常手段。那时,诺曼·鲍德赫雷茨把垮掉派称为“一无所知的波西米亚人”。罗伯特·布鲁斯坦则认为他们是“一个无知教派”的领导们。而阿尔弗雷德·吉拉尔德的《阿布纳》(Li’l Abner)连环漫画甚至创造了一个叫做Ginzbird(金斯伯格的谐音)的角色,他被称为“地球上最易怒的不明飞行物”。随着时间的消逝,这些辱骂也变得更加荒谬。现在垮掉派第一代作家的一批书已经被视为现代经典,而那些指责过他们之前作品的评论家们又开始批评垮掉派作家后期的作品达不到初期作品的水平了。 当我告诉别人我正在写一本“关于垮掉的一代”的书时,通常会得到两种反应。一些人会茫然地看着我,完全不知道我在说什么,或许他们认为我指的是一群只吃甜菜(甜菜beets与Beat垮掉派谐音)长大的人。而第二种反应的人则表示完全了解并熟悉至少一位垮掉派成员的经典书中的细节描写。这些人中似乎并没有中间派:他们要么知道垮掉派大量的生活细节,要么对他们完全不熟悉。 我最初向我在自由出版社的编辑马丁·拜泽尔提出要写垮掉派历史的想法时,他建议这本书要针对那些对垮掉派甚少了解或没有了解的人,旨在告诉他们哪些是垮掉派作家或为什么他们的作品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很重要。而对于那些已经了解垮掉派的人来说,这本书则概述了这些与众不同的作家们在很多方面其实是相互关联的。在学术调查中,我研究过几十位垮掉派作家的个人传记,比如凯鲁亚克、博罗斯、金斯伯格、费尔林希提等,但是这种只关注单个作家的研究有时候会混淆整个垮掉派历史的年代顺序,我们很难清楚地了解他们的生活是如何相关的。比如,在博罗斯进行切碎写作的技巧试验时,凯鲁亚克在做什么?或者当费尔林希提因为《嚎叫》的出版而受审时,金斯伯格在哪里?又或者当卡萨蒂被关在圣昆廷监狱之时其他人都在做什么? 有关这本书的书写模式,我的编辑建议我仔细阅读苏珊·奇弗的《美国的布鲁姆斯伯里》(American Bloomsbury),这是一本在2006年出版的关于19世纪中期马萨诸塞州的超越主义派的书。当读到她的书时,我注意到她在超越论者和那个令我的大多数同龄人都记忆犹新的被称作“60年代”的群体之间做了一个强烈的对比。引用奇弗女士的原文:“从很多方面来说,19世纪40年代晚期就跟20世纪60年代一样,当个人冒险主义得到鼓励时,一切原有的规则就突然显得陈旧不堪了。”我发现自己完全同意奇弗女士的这个比较,我甚至更进一步地认为,20世纪60年代社会所经历的文化变革正是因为直接受到了“垮掉的一代”在50年代早期所树立的典范影响而造成的。 我们可以从《美国的布鲁姆斯伯里》中的几段话里发现与100年后的垮掉派相同的主张理念。“新一代的‘康科德学者’沉醉于自由、安逸、思想和享乐的生活”她写道。这也完美地诠释了40年代中期哥伦比亚大学校园中的那个小群体的精神。 但奇弗阐述的超越论者与我所讲述的垮掉的一代的故事有一个明显的不同:超越论历史中的人物就类似于一碗意大利面,对于整盘菜来说每根面的作用都是同等的;相对而言,我更愿意把垮掉派比喻成一列货运列车,而艾伦·金斯伯格就是拉动那些车厢前进的火车头。如果说没有爱默生,超越论者运动就不会如此受关注,那么没有金斯伯格,整个垮掉派则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我与垮掉派的结识还得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我的大学生活。一天晚上我参加了劳伦斯·费尔林希提在校园里举行的一场读书会。起初我并无多大的期望,但当费尔林希提朗读了一本陈旧的诗集——《心灵的科尼岛》(A Coney Island ofthe Mind)中的诗时,整个礼堂的观众都随之欢呼、大笑,完全沉醉其中。他这本薄薄的诗集在当时就如同热蛋糕一样在整个美国大学校园里备受欢迎。它不同于我之前所听到的任何诗,所以第二天我就自己买了一本。后来,在攻读图书管理学位时,我被要求编纂一名在世作家的书目,我选择了费尔林希提。当时我的导师建议在学校出版社发表这篇书目,我写信给劳伦斯请教一些问题,令我失望的是,劳伦斯回信说他实在太忙,无法通过邮件回复这些问题。但是,他建议我去旧金山待上一两周,在那里我可以翻阅他的文档,询问问题并可以住在城市之光出版社办公室楼上的公寓里。我们之间由此开始的友谊至今已经持续了四十多年,从旧金山到纽约,从雅典到贝拿勒斯,我始终追随着垮掉派的足迹。虽然我来得太晚,没有碰到卡萨蒂或凯鲁亚克,但我有幸在此后的若干年里见到并同垮掉派其他的人一起紧密合作过。 尤其在艾伦·金斯伯格生命的最后20年里,我每天都在协助他,成为了他的书目编作和档案保管人。在那期间,我找到了他曾经出版的以及关于他的所有的文章。这是一项极其烦琐的工作。但每天走进金斯伯格的公寓时,我总是对即将发现的新财富感到好奇,然而我真正得到的回报却是同艾伦工作本身。正如每一个见过金斯伯格的人所知道的,他是20世纪伟大的“引荐人”。他乐意介绍他的朋友们相互认识,我也因此被介绍给了他所有的朋友。在我将他的文档卖给斯坦福大学获得了100万美元后,艾伦又向我提及了其他人的作品。我因此开始有机会同劳伦斯·费尔林希提、安妮·德曼、戴安妮·迪·普瑞玛、艾比·霍夫曼、提摩西·里瑞以及拉里·瑞弗就他们的文档进行合作。通过艾伦,我与阿兰·安森、卢申·卡尔、麦克·麦克卢尔,当然还有彼特-奥尔洛夫斯基成了朋友。一天我坐在艾伦厨房的餐桌旁整理乌尔都语和泰米尔语翻译的诗集目录,比安卡·贾格尔正在走廊晾晒洗熨的衣服,她是到那里讨论尼加拉瓜的政治局势的。当然,当艾伦把我介绍为书目编纂的“天才”时,基思·理查德随后就请我对他的作品进行编纂。那一天一切如常,直到艾伦死在了他的公寓里,在他的周围是他的朋友和帕蒂·史密斯、菲利普·格拉斯,还有弗朗西斯科·克拉玛提那样的名人,他是他们每个人心中的英雄。 “垮掉的一代”的历史其实是一个男人想要把他周围他爱的和爱他的朋友们组成一个圈子的故事。不仅仅是对文学的热爱,更是因为金斯伯格极具亲和力的性格,一种接近于强迫症的特质使他们团结在一起。他们分享的是他们之间的友谊,而不是共同的文学风格、哲学或是社会理论。 在对其他艺术、音乐和文学运动的研究中,你可以发现在这些不同成员的作品中都有一个共同的风格或共享的特性。在毕加索和布拉克早期的立体派绘画中,你很难分辨得出哪幅作品出自于哪个艺术家,因为他们的风格如此相似。超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运动是由一群忠实于团队主张的艺术家和作家组成的,很难将他们的作品区分开来。但绝没有人会把博罗斯和凯鲁亚克的作品,或者把科尔索和金斯伯格的诗作混淆起来。劳伦斯·费尔林希提的作品与盖里·斯奈德的不同正如朗费罗与卡明斯的区别一样。友谊超越了风格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将他们联系在了一起,而艾伦·金斯伯格无疑成为了这所有友谊的核心。 一旦媒体把这些作家统一地称做“垮掉的一代”,团队中的某些成员就会开始对“垮掉”这个词的定义进行争论。杰克。凯鲁亚克最先创造了这个词,因此他被不断地要求就这个词的意思进行解释。最初他解释说垮掉的一代是由一群被击倒后疲惫而枯竭的人组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进行了重新定义,强调幸福、欢腾和他们这一代富有同情心的特性。 在凯鲁亚克与约翰·克列农·霍尔姆斯的谈话中首次提到这个词的十年后,他仍然试图解释他对此的想法。他在1959年3月24日写给艾伦·金斯伯格的信中提到“《美国大学词典》(American College Dictionary)发给我他们对于垮掉的一代的解释,并询问我是否需要修改、校正或重新更换一个。他们的解释是糟糕的,‘由约翰·凯鲁亚克提出的这个词是指“二战”后一些对现实生活失望而藐视社会道德,反对社会规则,逃避承担社会义务的一代青年们。’所以我给他们回复如下:‘垮掉的一代’这个词,是指‘二战’朝鲜战争后,一群崇尚社会和性自由,反对对外侵略和种族隔离,支持简单物质生活价值的青年,他们的出现是由于冷战战争的创伤。这是JK创造的。” 很多年来,无数的人都在尝试说明垮掉派作家都拥有相同的文学或哲学特性。作为一名语义学学者,威廉·博罗斯曾经告诉他的朋友说艺术仅仅是一种语言,它可以是任何人想要用它所表达的任何意思。或许他对于艺术的观点适用于垮掉这个术语,因为它可以代表你想要表达的任何意思。从这个方面来说,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需要我们注意,许多通常我们视为垮掉派精髓的作家们其实并不认为自己是垮掉派的成员,劳伦斯·费尔林希提、菲利普·拉曼提亚、加里·施耐德,还有其他一些人都多次否认他们是这个团队的一员。从文学风格上说,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他们都是艾伦-金斯伯格的密友,根据我的定义,他们因为友谊跟这个流派联系在一起,因此不管是否愿意,单从这一点看他们都被归入了垮掉派。 建立一个切实定义的问题延续到了那些想要描写垮掉的一代的学者们身上。1966年,《蒙多娜手册学习指南》题为《垮掉派文学》(Beat Generation)的文章中,作家格雷戈尔·罗伊将查尔斯.法伯、保罗’德雷福斯、马克-迪-苏威洛、钱德勒·布雷加洛和阿纳托尔.卜若雅作为了垮掉派作家的典型。有另外的评论还将查尔斯.布考斯基、芭芭拉。格斯特、查尔斯·奥尔森和保罗·布菜克本都增加到了垮掉派作家的花名册中。在最近出版的《盖尔批评手册》(Gale Critical Companion)系列的第3册中,旧金山的诗人杰克·斯本塞居然也被包括在了垮掉的一代中。斯本塞本人非常厌恶垮掉派,因为害怕被旁边书架上垮掉派诗人的书玷污,他拒绝让劳伦斯·费尔林希提在城市之光书店中销售自己的书。 不能说这些名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因为他们都完全依赖于理论家如何定义自己的主题。只有如下的一种定义能够经得起仔细的推敲:“垮掉的一代”基本上是一群在艾伦·金斯伯格周围的或跟他相关的朋友。他们中形成一些更小的团队并逐渐与其他文学圈进行融合。很多团队分裂并重新组合,但他们中的每个人在某段时间内都包括在金斯伯格最直接的朋友圈内。 将金斯伯格作为一个通用的标准,一些同他志趣相投的作家就有可能被包括到垮掉派这个标签中,不管他们自己是否承认。因此,一些作品很少的作家像尼尔·卡萨蒂、卡尔·所罗门以及皮特·奥尔洛夫斯基,甚至是像卢申·卡尔、琼·沃尔莫、比尔·卡纳斯以及大卫·卡梅勒尔这些根本没有发表过作品的人也被当做了垮掉的一代的成员。 这个定义或许会使一些相信凯鲁亚克,通常称他为“垮掉派之王”的读者们不安,他们认为凯鲁亚克是垮掉派中最重要的作家并尝试对他的自发性写作进行一个定义。虽然我也赞同凯鲁亚克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影响,但我并不认为他是推动垮掉派成立或使他们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凯鲁亚克或许是命名这一代的人,但在1997年金斯伯格去世前,金斯伯格一直都是垮掉派现象的旋涡中心。金斯伯格包容、支持的天性和培养他人的个性吸引了很多有意思、有能力的人。在这个团队中,没有其他任何人有能力让这么多不同的人集合在一起。 杰克·凯鲁亚克和垮掉的一代最先吸引公众的注意是在吉尔伯特·米勒斯坦1957年9月5日发表在纽约时报上的《在路上》书评,这次评论让《在路上》大获成功。米勒斯坦把这本书的发表称为“历史性的时刻”,并认为它是“凯鲁亚克多年前命名的‘垮掉派’所做出的最完美、最清楚和最重要的言论”。米勒斯坦的大力赞美是凯鲁亚克很久以来读过的有关他自己的最正面的评价之一。随之而来的就是被保守派抨击的“无知的波西米亚人”和“垮掉的一代是恶心的”的评论,它们都旨在攻击和诋毁凯鲁亚克和垮掉的一代的作品。 没有一位保守派作家能比诺曼·鲍德赫雷茨就针对垮掉派的评论更加直率大胆。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曾经是金斯伯格和凯鲁亚克的大学同学和同事,对他们都非常了解。在早期斥责垮掉派的一篇文章中,他写道:“这些所谓全人类最渴望的想法,其实是垮掉一代的谎言。”他批评凯鲁亚克“他完全无力用文字来表达任何东西”,这对任何作家来说都是最可怕的侮辱。在他恶毒的文章中,他断言垮掉派“是不能清醒思考且讨厌任何可以这样的年轻人”。他最后总结说:“垮掉的一代的精神就像穿着皮夹克的野蛮人带着匕首和自制手枪向着自己最后的时间狂奔。” 鲍德赫雷茨的论断只是垮掉派在更为广泛地得到读者关注后遭到保守派言论家强烈反对的一个例子。批评家们根据自己的目的来定义垮掉派的成员和他们代表的意思。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他们都认为有必要将每个人都划入一个单一的类别。金斯伯格决定对这种情况加以利用,他利用垮掉派的名字来推广自己和他朋友们的作品。 大多垮掉派的成员都曾经对垮掉的一代的定义进行过解释。格雷戈里·科尔索曾经说过“三个作家无法称为一代”,甚至在关于垮掉一代的书的开头也承认没有任何言论可以适用于整个团队的成员。垮掉的一代开始于一个很小的朋友圈,虽然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成员有所增加,但仍保持了一个相对较小的圈子。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个如此小的团队竟然可以在如此多的方面改变着我们的文化。

内容概要

  关于《垮掉》
  一代人的“嚎叫”,几代人浪迹“在路上”。
本书讲述了一群疯狂的作家以朋友身份组成了独特的社会团体,追溯了他们从“二战”时期到他们声名狼藉的20世纪50年代的历史,以及他们对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转型的深远影响。
有人说,“垮掉的一代”是一群滥用毒鼹的性狂热者和幼稚的自我中心者,是他们的不知羞耻让那些困惑和易受骗的公众们相信他们的言论是天才的杰作。
也有人说,垮掉一代的精神,就像穿着皮夹克的野蛮人带着匕首和自动步枪向着自己的最后时间狂奔。
所以,本书同时也讲述了这群人的叛逆与自由心灵的故事。他们逍遥不羁的生活、成堆的性丑闻、对名誉的矛盾反应,想到这些。我们中的一些人也许会觉得他们的人生并不值得敬仰,但是我们都无力否认他们的打字机留下来的文字是如此永恒、圣洁。
本书作者比尔·摩根,被誉为当今世界最了解垮掉一代的人,他是垮掉派领袖人物金斯伯格人生最后的陪伴者,是唯一一个结识所有垮掉派成员的人。与市面上以垮掉派人物为主线的传记体书写方式不同,本书以时间为顺序,突出了整个垮掉派作家之间鲜为人知的无数羁绊。

作者简介

  比尔·摩根
垮掉派研究作家,曾撰写了十余篇研究垮掉派的专著,其中包括有《我为自己庆祝:艾伦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以编辑和整理咨询者的身份进入垮掉派核心圈子,并与他们交往了近40年,这些作者包括艾伦·金斯伯格、劳伦斯·费尔林西提、杰克·凯鲁亚克、加里·施耐德、威廉.博罗斯等。他是当今世界最了解垮掉一代作家的研究人员。

书籍目录

前言
1 友谊与谋杀
2 流氓世界
3 丹佛的阿多尼斯
4 疯狂
5 地下人
6 文学生活
7 这一代人的名字
8 到达西海岸
9 摩洛神的梦魇
10 六画廊
11 荒凉与孤独
12 审查与辩护
13 声望
14 思想解放
15 扩大的圈子
16 拼接写作
17 苦果
18 登上世界舞台
19 翻天覆地的文化变迁
20 六十年代
21 路的尽头
22 后 果
23 受尊敬的人
24 认可
后记
致谢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虽然纽约是垮掉派作品最大的市场,但它却不是产生各类活动的唯一温床。在旧金山,像草原、测量和白兔子一样的小出版社大量出现。甚至是乔纳森·威廉的术语社会出版社,也因为出版了像查尔斯·奥尔森和罗伯特-克里莱这样的黑山诗人的作品而著名,它在旧金山成立并出版了几本垮掉派作家的著作。鲍勃·考夫曼是这一群体的中心人物,他在北滩出版了名为《祝福》的油印本小册子。他们关注那些新兴的作家,并曾试图在短期内制作出一本关于旧金山现在流行诗歌的周刊。虽然只有少数出版社能够获得商业利润,但他们都致力于把新诗展示在更多的读者面前。随着对垮掉一代兴趣的扩大,旧金山北滩和洛杉矶威尼斯如同西海岸的格林尼治村一样成为了有才华和抱负作家的避风港。新来者中有一些努力创作和参加社交聚会的诗人,但也有一些人只致力于结交朋友。与日益增长的公众吸引力相对应的是正在形成中的新艺术和文学。北滩被增加到旅行路线中,而所谓的比特尼克游览也进行了广泛的推广。每到周末,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都蜂拥到北滩,他们紧盯着街区咖啡馆里那些看上去疯狂的、留着胡须背诵诗歌的怪胎们。而一个有魄力的波西米亚人则组织了一个“老派社会旅游”,他将一车的比特尼克载到百货公司门口去观看那些购物者们。虽然大多数旅行者都是为了来参观这里的居民,但这一小群波西米亚人则俘虏了其他一些人的想象。想要逃离中产阶级思想的年轻人不断涌入这里。垮掉派的生活方式也因此被媒体所扭曲,他们只关注自己无忧无虑、不负责任的行为,而忽视了整个团队的理性基础。受到《时代》和《生活》杂志影响而概述出来的垮掉派文化跟垮掉的一代毫无关系。随着人们迅速涌入北滩,威尼斯和格林尼治村由初期参与者建立起来的社会意识也遭到了破坏。

后记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垮掉一代是促成六七十年代更广泛的社会反抗的催化剂。作为志趣相投、决心在沉闷的保守主义管辖下的社会实行绝对个人自由的小群体,他们树立了一个受下一代拥护的榜样。我们所说的t·60年代’’的全面剧变时期如果没有垮掉一代很可能也会发生,但它肯定会以不同的风格和不一样的步调前进。从垮掉派第一次冲破生活和艺术的现状时起,他们就为将来的运动奠定了基础。 衡量艺术家、团体或运动重要性的最好方法可能就是看他们对将来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由此判断的话,垮掉派毫无疑问能够跻身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群体之列。早在40年代中期,垮掉一代的创始成员就提出了自己对新社会的看法,并在五六十年代,通过他们的文学作品将这些想法与日益增长的读者进行了交流。当普通的美国人都满足于现状并想静静享受战后的繁荣时,垮掉一代却感到社会失去了基本的精神元素。他们认为人类的环境已经遭到原子弹爆炸的破坏,对垮掉的一代来说,这种行为证明了像大屠杀一样的暴行并非是孤立的事件,但每个国家都有能力去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在美国,被主流社会排斥的人——同性恋者、少数民族、吸毒者以及任何与众不同的人,都可能成为下一次大屠杀的受害者。垮掉派想知道人们为什么能如此轻易地无视这些不公平。他们开始担心如果不在社会观念和行为上进行彻底的改变,人类终将走rS,X~。 垮掉派对个人重要性的设想与真正美国梦的信念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他们否认个人成功必须依赖于经济繁荣的观念,他们将“更好、更富有和更幸福的生活”定义为精神的成长和知识的自由。垮掉派重申了独立宣言和宪法中所表达的基本原则,并将此作为这一信念的基础,国家建立所依据的平等概念是非常关键的。对垮掉派而言,生命、自由和对幸福的追寻是不能被量化为经济指标的,这是人人都能达到的理想。事实上,垮掉派真正反抗的是以牺牲人性的代价来获得自由、繁荣和安全的想法。对他们而言,所有人的个人解放是最重要的,而社会联系的日益加深,则让个人个性的吸引力普遍减少。 然而,不能解决的矛盾是垮掉一代自己对自由的追求往往以损害他人的利益为代价。凯鲁亚克不能信守对他人的承诺使他甚至无法承担对自己唯一女儿的责任,而日复一日的酗酒也阻碍了他在写作外与人交流的能力。金斯伯格经常无视朋友们在与毒瘾斗争时所遭受的痛苦,而他的慷慨也常使他周围的人感到无法独立和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从而对自己的生活做出糟糕的选择。博罗斯鲁莽的性格有时太过火,使他身边的人不断遭受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琼就是因此而丧生的,以至于小比利在给他的信上甚至署名为“你的从一出生就受到诅咒的儿子”。 博罗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找到灵感创作出了精彩的作品,但他却让别人感到与他难以相处。卡萨蒂也似乎从未意识到他的自我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他的家庭遭受到的、由他的自私带来的伤害跟他吹嘘偷窃的500辆车的受害者一样多。要在个人自由与共同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总是很难。垮掉一代的出现是在少数派被多数人压制的时期,他们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但他们对个人自由的信仰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垮掉一代进行变革所带来的连锁反应仍然在继续,批评家对这些影响深远的变革阻止得太晚了,美国已经不可能返回到垮掉一代出现前那样极端拘谨的社会结构了。如今,由垮掉一代新愿景所带来的变革已经不可挽回地融入到我们的文化中,60年代伟大的解放运动正是得益于垮掉派的努力。 过去有很多,将来也会出现很多反对垮掉一代所带来的这些变革的人,但社会必须接受目前的状态并继续前进,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发展。垮掉派推翻了既定的秩序,美国社会永远也不可能返回到早期沉闷而墨守成规的状态了。 垮掉派对战后传统价值的质疑在这个传统、充满偏见和艺术停滞的时期引发了大量的社会变革。更重要的是垮掉派相信个人的重要性,并带给他们一种有关个性的全新评价。这有助于引导艺术各领域的广泛变革,尤其是在垮掉一代获得审查制度的胜利后。正是他们的努力,言论自由才能在美国再次得到恢复。 金斯伯格本人创建了垮掉的一代,因此最后的总结应当属于他,当他说陪审团也被垮掉派击败了的时候,他是完全正确的。“没有人知道我们究竟是催化剂或是创造了什么,抑或只是顺应了历史本身的潮流。而我认为这三者皆有。”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  ——“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垮掉》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垮掉派成长史著作。垮掉派作家那些璀璨熠熠的作品使当代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书描写了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伯格、尼尔·卡萨蒂、威廉·博罗斯以及其他垮掉派成员的迷人生活。这群人是20世纪60年代最伟大的文学冒险者,没人能比比尔·摩根更了解这群人了。  ——蒂尼提亚·史密斯,《魔术师和记忆》的作者我们终于有了一本讲述垮掉派的一流著作了!这就是比尔·摩根的《垮掉》。这本书不仅探寻了“垮掉的一代”所引发的文学革命,还告诉了我们鲜为人知的垮掉派艺术家们的日常生活。  ——道格拉斯·布林克利,莱斯大学历史系教授,《风吹的世界》的编者“垮掉的一代”是一群人,虽然他们拥有各自不同国籍,但他们持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就是那个时代不可救药了。  ——阿米利·巴拉卡,美国作家,独幕剧《荷兰人》的作者


编辑推荐

《垮掉》关于“垮掉的一代”的最完整冒险史。他们是一群滥用毒品的性狂热者和幼稚的自我中心者?他们夜复一夜地作贱自己的躯体,用梦幻,用毒品,用清醒的恶梦。他们是一群迷惘的柏拉图式的空谈家?他们两眼发光沉入七天七夜的深沉回忆,他们整夜信笔涂鸦念着高深的咒语摇滚,为卑怯的早晨留下一纸乱语胡言,与“垮掉的一代”交往40年的比尔·摩根将告诉你,一代最杰出的头脑将以怎样的方式毁于疯狂!!!垮掉派代表人物的自白——杰克·凯鲁亚克:但是,然而,悲伤。为那些把“垮掉的一代”等同于罪犯、不良、无德的人而悲伤;为那些根本不了解人类灵魂的渴求和历史便恶毒攻击“垮掉的一代”的人而悲伤;为那些拍出“披头族”强奸无辜主妇的电影的恶毒的人而悲伤;为那些向“垮掉的一代”吐口水的人而悲伤——大风会把他们的口水原路刮回去的。艾伦·金斯伯格:没有人知道我们究竟是催化剂,还是发明物,抑或只是实验中产生的一堆没用的泡沫。我想,我们三者都是。最富细节的独特文化史稿,比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更强的灵魂自白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垮掉 PDF格式下载



  有些人将垮掉的一代定义为一群滥用毒品的性狂热和幼稚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团体,毫不知羞耻让那些容易困惑容易受骗的公众相信他们的言论是天才的杰作;也有些人将垮掉的一代定义为新一代的“康科徳学者”沉醉于自由、安逸、思想和享乐的组合,就像穿着皮衣的野蛮人,带着匕首和自动步枪向着最后的时间狂奔。虽然分歧比较大,但是都无力否认他们留下的文字是那么的圣洁与永恒。
  垮掉的一代的历史是“猜火车”的真实版的再现,都是歇斯底里的生活着。记得《猜火车》电影里有段经典的对白:“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他妈的一个大电视。选择洗衣机,汽车,雷射唱机,电动开罐机。选择健康,低卡里路,低糖。选择固定利率房贷。选择起点,选择朋友,选择运动服和皮箱。选择一套他妈的三件套西装。……选择你的未来,你的生活。但我干嘛要做?我选择不要生活,我选择其他。理由呢?没有理由。只要有海洛因,还要什么理由?”垮掉的一代就是这样,不去选择那些非要做的选择,酗酒、吸毒、疯狂……其实在这些表象背后是一个向往自由不希望受羁绊的心。《垮掉》这本书带我们走进垮掉一代的生活,最近距离了解金斯伯格、凯鲁亚克、罗伯斯、柯尔索为首的垮掉派的成长史。
  《垮掉》的作者比尔·摩根是当今世界上最为了解垮掉一代的人,是垮掉派领袖人物金斯伯格人生最后的陪伴者,是唯一一个结识所有垮掉派成员的人。本书从一段谋杀案开始,青涩的罗斯伯格和凯鲁亚克、罗伯斯他们组成了小的团体,可内部之中关系复杂,同性恋、性错乱、吸食毒品总是充斥其中。作者写作手法也偏于冷色调,罗斯伯格始终带着黑边眼镜,眼镜背后隐藏着的是那种略带神经质的疯狂。高大帅气的凯鲁亚克一边艰难地生活一边坚持对文学的孜孜追求,用文字释放自己的灵魂,就像一个骑士,优雅的拔出剑来。而这种精神也感染了罗斯伯格,他也开始了文学创作。由于对文学的热爱以及金斯伯格极具亲和力的性格,一种接近强迫症的特质使他们团结在一起。
   《垮掉》这本书让我真正了解了这个团体,他们的成长史就像一个激情燃烧喷发的过程,凯鲁亚克在《在路上》曾写道:“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带着最初的激情,追寻着最初的梦想,感受着最初的体验,我们上路吧。”这段话其实是垮掉一代心里最真实的写照,他们喜欢在路上听着风吹的声音,不受任何羁绊的奔跑。他们就像一列快速行驶的火车,而罗斯伯格就是列车长,带他们从起点走向终点,任中间的乘客来来往往上上下下,任一个个站牌从眼前晃过,任列车把他们带到那孤独的终点,他们依然在疯狂着、大叫着、歇斯底里着,他们不需要别人的理解不需要看别人的眼色不需要了解行止,只需要活跃在属于他们的“猜火车”之中。


《垮掉》里比较真实的写出了垮掉一代成长史,从当初的向往自由隐藏内心,到后来的寻觅志同道合者以笔为器像这个社会呐喊。很多人只看到了表象,以为垮掉的一代是堕落的结合体,冠以毒品的狂热者以及幼稚的自我为中心者。垮掉一代的代表人物凯鲁亚克说:“但是,然而,悲伤。为那些把垮掉一代等同于罪犯、不良、无德的人而悲伤;为那些根本不了解人类灵魂的人而悲伤;为那些根本不了解人类灵魂的渴求和历史便恶毒攻击垮掉的一代的人而悲伤;为那些拍出披头族强奸无辜主妇的电影的恶毒的人悲伤,为那些向垮掉的一代吐口水的人而悲伤,大风会把他们的口水吹回去。”其实垮掉的一代只是释放了身体里最原始最不愿羁绊的对自由的向往,就像穿着皮夹克的原始人拿着匕首和步枪向着自己最后的时间狂奔。
  垮掉的一代成长史更像是在“猜火车”,他们的人生就像快速前进的列车,列车有许多车厢,装满了来往的乘客。陪你在车头的乘客未必陪你到车尾,时间就像车速一样逝去,总是有人下有人上,直到你到达终点你才不会看到这一幕。当你在这其中,遇见了和你志同道合的人,就会很快组合在一起,可以大声的呐喊畅谈,可以歇斯底里的狂热,可以摇滚颠覆的疯狂,一切的一切,只为释放,释放······
  也许有曾经你有这么一个念想:荣华富贵受之坦然,贫寒落魄不以为贱,发达时居高位行事,落魄时洒脱去漂泊。纵使大火烧尽居所,知其不可救大笑拂袖去。魏晋时代的嵇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家中虽富有,却不为之所动,找一个村口暗自打铁,与那些所谓的权贵绝交。他的知己好友向秀探视,双方也是不言语,嵇康依然打铁,向秀拉风箱鼓风。权臣钟会摆着排场来访嵇康,嵇康对之视而不见,最终被致谗言。临死之前,请求弹奏一曲,而后洒然就刑,《广陵散》自此而绝,令后人唏嘘不已。这也许就是垮掉的气质。
  《垮掉》作者比尔·摩根,是当今世界上最为了解垮掉一代的人,他是垮掉一代领袖人物金斯伯格人生最后的陪伴者,是唯一一个结识快掉一代所有成员的人,通过文字最真实再现了垮掉一代激情燃烧背后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代最杰出的头脑将以怎样的方式毁于疯狂。


垮掉的一代,是一群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们用自己的文字影响着大众文化的进程。垮掉的一代,是斗士和旗手,他们用行动表达着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执着。他们个性鲜明,但绝不是放荡不羁,也非波西米亚艺术家那样的生活古怪,偏执。这类人,一旦下定决心,找到所好,便全力以赴,振臂高呼,对所好之事甚是关注,像下赌注一样把命运孤注一掷。 他们曾被评价为“一群滥用毒品的性狂热者和优质的自我中心者”,但真正了解他们的人会说,这就是一个男人想要把他周围他爱的和爱他的朋友们组成个圈子而已。他们只是一个群体,在分享彼此之间的友谊,也包括文学、哲学和社会理论。


“垮掉”这个词对于我们早已不陌生,从“垮掉的一代”的滥用就可以看出来。但国内对垮掉的一代的挪用,也正好体现了大家对这个词汇的误读和误解。“垮掉派”阵营既有杰克·克鲁亚克和艾伦·金斯堡这样的知名作家,也有赫伯特·汉这样的瘾君子小偷。提及这样垮掉的一个群体,总是不禁让我想起魏晋时期的风流人士,对自由的极端向往,处事和生活的放浪形骸实则内心深处对生命最真诚的渴望。垮掉派在战后麻木不仁的人们面前,唯有通过极端的方式向世人挑战,触动颤抖的神经,才能让人体会到真实的意义。通过本书,大家会对垮掉一代了解的更加全面,也会对其精神内核有更加透彻的理解,否则,你在一切当代文化、艺术面前都是茫然。


看到这本书,我想起了诗人金斯堡,他对垮掉的一代有最透彻的认识,这一期最美好的印象被我们毁于疯狂,拖着身躯走在黎明前的黑暗角巷,歇斯底里,浑身赤裸地嚎叫……垮掉即是一个人的遭遇,又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或者是无奈,就像迷惘的一代。到底是人造成了一个时代的悲哀,还是时代赋予了人悲哀的气质,谁能评判?有时候,我们也对自己的罪恶自责,但大多数人都在自责的同时还继续着罪恶的行径,就像一边犯罪,还一边向上帝祈祷……


垮掉的一代是那个时代赋予了一种自由的灵魂而产生的,但超越了人们所能接受的限度。他们不羁的行为、叛逆的态度就是在现在的人们身上依然有体现。我们每个人身上也许都有垮掉一代的影子,只是有些被暗藏在身后,而有些可能一不小心暴露出来,而暴露过猛的就走上另一条不归路。看看《垮掉》,如果可以找到这些放荡与自由灵魂背后的东西。


这本垮掉既可以被视为一本文学研究,也可以被视为BG一代人的传记,当然我更乐意视其为一本纯粹的文学作品,记录回忆了BG一代的纪实性文学作品。BG爱好者或研究者不可或缺的一部作品~


垮掉一代,其实每个人的生活不是垮掉的呢,谁又能真正主宰自己的生活。只是他们的生活更另一类,大多数人只是冷漠的旁观者。好奇着,议论着。


挺好的一本书,了解垮掉的一代不错的资料,慢慢看!


买这本书的时候,有人说我们这个年龄的人,看不懂垮掉,因为离我们太遥远。似乎这是有点年纪的人才会有共鸣的书。但是看完后我倒有一点点不同的想法。 你不必去跟别人辩论他们究竟是做出的贡献多,或者留下了不少不好的影响,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CARE你怎么说。 其实“垮掉”只是一个形式吧,也有不少人说......


记录了垮掉一代的欲望


很有意思的一群人,扩展你对人生的看法,


对在路上、嚎叫等感兴趣的人,这就是一本绝对的好书


可以看看诗人们是些什么人。


西方不断出现各种思潮和流派,一波又一波层出不穷,恰是文明发展的脚印。而我们某些人把什么国学捧为圭臬是多么的狭隘。


此类型图书中最棒的一本,还有很多BG的帅照哈哈


收到书了。看过之后觉得很好。但是可能是不习惯欧美风格,我还是更喜欢亚洲的文学风格吧。


可以细细读的一本书籍!


书挺好的,来了包装也好好的,送货也很快,不错,


很有名的小說,要洗洗讀!


描写生动有趣,妙趣横生。


  那年夏天,我在池塘边,握着钓竿,读着一本名叫《在路上》的书。我憧憬着有一天自己也有一辆车,一帮狐朋狗友,四处游荡,飘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壮丽风景。但我又惊恐着书中所描述的抽烟、酗酒、吸毒、乱性的生活,迷乱失去自我确实不是我所想要的。那天艳阳高照,读着书的我忘记自己在钓鱼,被“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的言语所折服,我记住了作者的名字——杰克·凯鲁亚克。
  
  一直到很多年后的夏天,我知道了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威廉·博罗斯,在很多人眼中,他们和他们所代表的“垮掉的一代”等同于罪犯、失去道德感和失去自我。但是,结合当时的背景看来,物质化的美国让人们精神空虚,面对迷茫所有人茫然无措。敏感的年轻人倍感迷茫,而“垮掉”也顺理成章。但是,“垮掉的一代”多指的是肉体的垮掉,他们的精神并没有随之下坠。相反,从现在来看,我们更赞赏他们对社会敢于说“不”的精神;那些如《在路上》、《嚎叫》等作品,经住时代的考验成为了经典之作。
  
  凤凰决定出版的《垮掉》,讲述了这群世人眼中疯狂的群体或团体,如何声名狼藉又如何声誉鹊起;如何归于寂静又怎样不甘寂寞。他们矛盾着反思着,和其他文艺巨匠不同的是,这群人并不具备多少美德,也没有非常值得景仰。他们只是因为理想或者因为要去寻找理想而冲动和尝试的人,或许终生都不曾捕获理想或找到理想,但他们比我们勇敢和执着,尽管可能狂热和自我,但他们确实在用生命去反抗一个时代;也许当时的美国并非无可救药,但这群人用自己的想法和实践来影响了时代:“因为我很贫穷,所以我拥有一切。”
  
  《垮掉》的作者比尔·摩根与“垮掉的一代”中的核心成员有着近40年的交往,他不像凯鲁亚克一样,通过《在路上》这样的半虚构作品来展现“垮掉的一代”的心灵之旅和身体历程,在这本纪实回忆作品中,比尔·摩根从垮掉的一代故事开始的1943年一直纪录到这群人最后的元老柯尔索去世。这群人为什么在一起?在1944年,博罗斯向金斯伯格推荐叶芝的《幻想》时,可以看到“垮掉的一代”原初理论:“真理和爱情都只能通过艺术获得”。最初的这群人,追逐的是艺术的新视角和新规则。但另一方面,他们期望冒险和发掘自身的欲望,厌倦于现实的生活,并烦闷于所处的时代。
  
  这一代人的叛逆,从每一个人都笃信自由主义理念开始,也从药品、酒精、同性恋和谋杀开始,他们在安非他命和大麻的刺激下开始了神圣艺术之旅,在双刃剑(更多的是伤害)的影响下,每个人都完善着自我的信仰和独立的人格。时至今日,这也成为“垮掉的一代”为人所诟病的重点,当然这种寻找自我的途径也并不值得提倡。但是,撇开这些不谈,仅仅是谈叛逆,这是困在时代中的人群的挣扎和抵触,是克服恐惧后的一种自我新生的方式。他们垮掉肉体是为了刺激精神下的自我存在,而垮掉的根本原因是对不合理体制的反对,对束缚自我的种种的破坏。行为放荡和自我堕落的表象后面,与普通流氓、混混不同的这群人,追求的是艺术的秘密。
  
  所以,凯鲁亚克执着的创作着小说《小镇与新年》,金斯伯格在精神病中心记录着所罗门和其他病人的轶事,博罗斯为逃避美国法律在墨西哥创作《瘾君子》……他们都在寻找着自我的表达方式,想象自己伟大创作的诞生,他们从创作中提取新的观念和新的模式。个人生活的混乱,金斯伯格的同性恋困惑,凯鲁亚克的婚姻风波,博罗斯的毒品和酒精依赖,让他们的作品变得怪异。他们有没有意识到自己呢?金斯伯格在《嚎叫》中写道:“我看见我这一代的精英被疯狂的毁灭,饥肠辘辘赤身露体歇斯底里……”但是,当我们感觉到生命失去意义,个人寻找不到解脱时,又能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拨开迷雾找到真理呢?
  
  “写作是一个净化的过程,让他能尽情地宣泄”,比尔·摩根写金斯伯格创作诗歌时这样分析。“垮掉的一代”努力用自我去适应甚至改变时代,无疑在《垮掉》中可以看到,他们在有生之年终究还是未能真正将时代翻覆过来。在文学上的树碑立传为这群人中的“天才”们获得了名声和地位,也便有了20世纪60年代“垮掉的一代”积极参与到政治活动中。他们不再趋向于自我的文学,更希望能带来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革,而这些都是通过写作来表达和作为武器。在利益集团强势的时代,文艺无疑仅仅是少数人的玩意而不能也不足以影响大多数人受到“老大哥”的影响和蛊惑。终究我们从《垮掉》中看到的,也仅仅是“垮掉的一代”中的部分人取得的文学成就,更多的结局是,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当我们看到凯鲁亚克功成名就后的偃旗息鼓,金斯伯格最终成为学院教授时,不由得也感叹再坚强的内心也抵挡不住被收编和被改变。
  
  当我再回想起很多年前的另一个夏天,看到电影《猜火车》时,想起那段关于选择关于生活的对白时,我那颗同样不再悸动的心突然有些痉挛。我曾经憧憬放纵和颓废的生活,我也曾经憧憬文学和艺术的创作,我也希望在青春的时候有机会悄悄“垮掉”,但最终还是被无从选择、没有自由的生活所湮没,也不知道这究竟是幸还是不幸。


垮掉的一代~垮掉的一代~


里面对垮掉描写的很符合当时实情,但该书纸质有点儿差


作者对80这代人描述的很清晰,认识也很深刻,知道一读。


感觉都是些有所为的人啊,真是人生变幻。


不知是看的时候心境的问题还是书本身写的太急躁


整体看上去不错啊。无论是图片文字还是其他什么的。就是送货慢了些的样子。


读高中的孩子点名要读的书,我还没读。孩子的阅读速度、阅读量已经远远超过我,我得只争朝夕了。


书不错 里面还有照片


内容很好,就是包装运输,后面被撕了十几页


了解美国垮掉的一代


其实是在黄燎原的微博上看到了推荐 本来就很喜欢他写的烂生活书虽然有点小瑕疵 但不影响~书的内容很丰富 这是介绍一代人的书垮掉的一代 我很好奇 很感兴趣他们是出色有才的一代很难说现在的中国少年也正逐步迈入这样的一代迷茫颓废但是找到自己人生的出口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真的很重要书还没看完希望能给自己的生活启发期待了


有点枯燥,,记事的那种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