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云台山与竹林七贤

张新斌 等主编 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9  

出版社:

河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

张新斌 等主编  

页数:

463  

内容概要

  竹林七贤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从他们的作品与处世中,体现了人的觉醒,是人类思想意识的升华。竹林之会选择在南太行的云台山,那里所保留的大量题记、碑刻和传说,足以说明,竹林七贤是这片钟灵毓秀山水的最早体验者。

书籍目录


竹林七贤综合论
 竹林七贤的文化意义
 《世说新语》中的名士群像
 《世说新语》关于竹林七贤的记载
 竹林七贤的价值取向
 生命意识的觉醒——从《诗经》到魏晋士人对生命的理解
 论魏晋“雅量”及其理论依据
 魏晋的人生哲学
 试论竹林七贤的称名与“竹林”——兼论魏晋时期焦作地区的生态文化
 “越名教而任自然”——竹林七贤思想中的天道与人文
 竹林七贤对于魏晋神仙信仰的诗性阐释
 论竹林七贤嗜酒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竹林七贤诗文选读
 竹林七贤隐居山阳原因探析
 竹林七贤寓居“河内山阳”地望辨析
 竹林七贤史迹考
 “古山阳”考
 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
 20世纪90年代以来“竹林七贤”研究述评
竹林七贤人物论
 “龙性谁能驯”——嵇康的人格魅力及其历史贡献
 《世说新语》嵇康史料摭评
 嵇康与志怪小说
 论老庄的权变思想——兼论嵇康等魏晋玄佛学者对它的发挥
 论嵇康与二郭的赠答送别诗
 阮籍与嵇康的游仙诗及其与道教的关系
 阮籍丧母考
 朱熹、王夫之评嵇绍仕晋合说
 山涛居官品质论
 山涛举荐诸葛京背后的玄机
 向秀《庄》注疑案考辨述评
 刘伶《酒德颂》及其与道教服饵、饮酒之关系
 寻找刘伶墓
七贤文化开发论
 朝圣七贤——百家岩竹林七贤文化遗存开发的历史依据与设想
 焦作山水与焦作文化——以文化推介焦作山水的思考
 关于竹林七贤的旅游意象
 ……
 附录
 后记

章节摘录

  “正始之音”的名称,开始并非指文学,而是指玄谈《世说新语文学》篇谓王导与殷浩清谈彻夜,而谓:“正始之音,正当尔耳。”又《赏誉》篇记王敦的感叹说:“不意永嘉之中,复闻正始之音。”刘勰则用来对这时期文学作本质上的揭示。《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乃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论说》篇说:“迄至正始,务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论。于是聃周当路,与尼父争途矣。”《时序》篇又说:“于时正始余风,篇体轻淡,而嵇阮应缪,并驰文路矣。”在刘勰看来,玄学对文学的渗透是正始文学的重要特征。在内容方面,表现为论说文的“始盛玄论”、“聃周当路”和诗歌“正始明道,诗杂仙心”;在风格方面,则表现为“篇体轻淡”。因为正始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正始之音”在文学上的回响,而最能体现这一时期文学成就的是嵇康和阮籍。  把正始之音作为一“体”,则是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里提出来的严羽《沧浪诗话.辨体》说:“正始体,魏年号,嵇、阮诸公体。”并与“建安体、黄初体、太康体、元嘉体、永明体、齐梁体”等并列。把“竹林七贤”的核心嵇康、阮籍与“三曹”、“建安七子”并列,代表了诗学的又一个高峰。  文学之外,影响更大的是“竹林七贤”的思想、生命哲学和他们洒脱不羁的风度;他们过人的酒量、过人的才气、过人的至情和清新脱俗的风韵,都永远让后人景仰。  “竹林七贤”标志着人的自然观的改变;老、庄的人生境界,从此真正进入文学。竹林与诗人的关系,诗人与诗的关系,文学中的自然、物我的融合、人与自然的嬉戏、心与精神的翱翔,中国诗歌美学从此有了新的形而上的维度,并充分展示了人性的智慧与山水的亲善和绝对的优美。  中国历史上如果没有“竹林七贤”,魏晋时代如果没有“竹林七贤没有嵇康和阮籍,整个时代都将黯然失色。  ……


编辑推荐

“中国·云台山第三届竹林七贤文化研讨会”分为竹林七贤文化研讨、文化产业发展研讨和竹林七贤书画展及笔会等,会议主题是研讨竹林七贤的文化内涵,探索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富有民族特色的阮族音乐表演为研讨会增色不少。张新斌、徐学智主编的《云台山与竹林七贤》为该研讨会的论文集结,共分会议剪影、学术论文、领导讲话三部分,共计37万字。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云台山与竹林七贤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