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左读右读冯友兰

张克兰,王晓清 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作者:

张克兰,王晓清  

页数:

276  

Tag标签:

无  

前言

  肇端于20世纪初的中国新学术运动,缔造了众多具有创造精神的学术群体,深度变革着中国学术固守胶执的循袭传统。所谓新学术运动,实际上是晚清民初学术众流锱铢积渐、返本开新的结果。以东、西洋之思想、概念、术语,分切中国固有之学术资料,条分件系,部类以从,在其原初时代确实有开化思想、启蒙学术、一新耳目的认知观感。诸如《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中国通史》、《中国美术史》、《中国文化史》等类型的著作,蔚然风行于新旧交替之时,振刷崛起于空无依傍之域;甄慎析别,毛举细故;涵菁韵华,吐实结芬;有发凡起例、开辟草莱之功。但随着欧美学术原理输入的深化,学术视野的渐次扩大,研究程式的益趋精慎,止步于援引、因袭域外学术部类的方式方法,自然就不可避免地开始了自觉意识的文化理论转型。冯友兰以“释古”精神撰写的《中国哲学史》,之所以远轶前贤、迥异时辈而大张舍我其谁的学术气势,是与时代学术思潮、学人风气和学问之渐次结胎大有关系的。甚至可以说,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是晚清民国新学术运动之“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的终结型著作,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学术理论基准。

内容概要

以冯友兰这个20世纪中国学术领域巨大的哲学存在为经,以切磋师友、学侣同调、门人生徒、众说别派为纬,以新理学、中国哲学史为纲要,以学术创造、理性批评、学问忏悔为结点,通透扼要地钩沉了冯友兰学术世界、学人世界与思想世界的脉动轨迹。以沉静理性的思路,以点面切入的方法,以散点透视的手笔,以中直允洽的行文,纵深度地阐释了冯友兰为人为学的学问精神与中道力量。直面冯友兰问学途辙的曲折,居存敬意而阐发理性,洞察心理而萃取菁华。

作者简介

张克兰,1965年生,湖北潜江人,四川师范大学史学硕士,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曾在《史学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学术论著获武汉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主持“两湖地区学术群体研究”省级课题。

书籍目录

为往圣继绝学——代序言个人禀赋天底定 一 河南腔调 二 期期艾艾 三 “道貌岸然” 四 人文地缘 五 “人在曹营心在汉” 六 关于金松岑 七 赵俪生的回忆 八 自序与“题词” 九 孝道 十 “三不朽” 十一 永锡尔寿旧学新知加邃密 一 渊源“浙学” 二 跻身“古史辨” 三 诸子学 四 孔、老谁在前 五 正名主义 六 《人生哲学》 七 《一种人生观》 八 后来居上 九 “了解之同情” 十 谁在批评 十一 双刃剑平生风谊友兼师 一 沈兼士 二 梁漱溟 三 陈钟凡 四 黄建中 五 黄文弼 六 嵇文甫 七 张申府 八 谢无量 九 吴宓 十 张岱年道通天地有形外 一 “新理学”的方法 二 “能存在”之“能” 三 “有理必有气” 四 “无极而太极” 五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六 “民初人” 七 “境界” 八 贺麟:“新心学”的新开展 九 钱穆:诸子学的真推手 十 沈公武:《新知言》的知音 十一 朱光潜:美学论的先声 十二 朱自清:艺术核心论极高明而道中庸 一 忧时救世“新理学” 二 “旧邦”“新命” 三 “新理学”之“新” 四 戴震“理”论 五 “接著”与“照著” 六 论“唯” 七 “风流” 八 “学统” 九 语词与语言 十 “道统”臧否评骘两由之 一 众矢之的 二 李季与王恩洋:用专著说话 三 杜国庠:最年长的批评家 四 周谷城:“理样本”说不存在 五 赵纪彬:“正统派”为“逆流” 六 胡绳:反理性主义 七 侯外庐:刻意唱反调 八 曹聚仁:国学中的理学 九 杨宽:名家源起讼师吗一生文章半检讨 一 批判“新理学” 二 王瑶:批评第一声 三 蔡尚思:用著作批判 四 任继愈:文字表态 五 “新理学”检讨结束了吗 六 “一生文章半检讨” 七 “新编”之新 八 莫当寻常校勘看 九 暗中摸索总非真 十 《中国哲学史》之检讨是其所非非所是 一 《中国哲学史问题讨论辑》 二 冯氏《大字报》 三 没有被划成“右派” 四 艾思奇:新哲学的代表 五 陈伯达的“公式” 六 关锋:“左派新秀” 七 《论孔丘》 八 尊孔·批孔 九 《冯友兰的道路》学问功夫养气来 一 “云在青天水在瓶” 二 金岳霖:哲学同道 三 陈寅恪:思想同路 四 熊十力:儒学同宗 五 汤用彤:学问同趣 六 “耳川页” 七 “新儒家” 八 “写的历史” 九 “家有万贯,膝下无子” 十 “汉学派” 十一 “经学家” 十二 经学时代之终结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从冯友兰大学讲堂的口吃,我又阅读到近代不少学术大师语言表达也很困难的记载,当然,他们不是口吃,而是因为方音土语,让听讲者很难以了解清楚其讲授的内容。这个方面主要表现在“浙籍”教授的圈子里面。王国维、章太炎、朱希祖皆是。王国维是清华国学院著名导师,为甲骨文、金文研究专家,在文字、音韵、训诂、先秦古史领域有广博深湛的造诣。王国维的弟子毕树棠回忆说,“他讲话不利落,似乎还有点口吃。有一次,北京历史学会请他去演讲,听的人都几乎睡着,因为讲的题材太专门,干枯,他那份口才又笨,没劲儿,听的人不能干瞪着眼,只有睡觉”。毕树棠是北方人,对江浙方音不熟悉,自然就有听不懂王国维学术演讲的回忆(当然,也与学术讲演主题艰深有关系)。王国维在清华国学院的弟子徐中舒则说,“先生口操浙江音之普通话,声调虽低而清晰简明可辨”。徐中舒寄籍安徽,是南方人,对王国维的讲授是能理解的。这里顺带说一下,同为清华国学院导师的陈寅恪,他的江西义宁方言也让学生听不大懂。曾选修陈寅恪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开设课程的谢兴尧回忆说,陈寅恪讲课开始有三四十人听讲,后来教室里只有六七个人。“一是他讲话声音很低,后面的人听不见,二是他说话似江西口音,有些人听不懂”。  国学大师章太炎虽说没有在大学做专任教授,他的学术演讲也不怎么流利,甚至有些打结。1931年,章太炎北上讲学。他先后在北师大研究院、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国文研究所做学术演讲。史家钱穆曾听了章太炎的一次学术演讲,钱穆回忆说:“太炎上讲台,旧门人在各大学任教者五六人随侍,骈立台侧。一人在旁翻译,一人在后写黑板。太炎语音微,又皆土音,不能操国语。”


编辑推荐

  论究新知,榷商国故,解读冯友兰学术世界的真实底蕴;  推本求原,核始要终,透视冯友兰学人世界的分际脉络;  烛照幽隐,发皇心曲,钩稽冯友兰思想世界的内在情愫。  以沉静理性的思路,以点面切入的方法,以散点透视的手笔,以中直允洽的行文,纵深度地阐释了冯友兰为人为学的学问精神与中道力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左读右读冯友兰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