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经济与管理论丛
2012-8
湖北人民出版社
刘传红,朱蓓 主编
260
383000
《资源环境经济与管理论丛》主要内容包括:在会见国际地科联执行局成员时的谈话、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基本假设与可持续经济系统特征、环境经济学:中国的进展与展望、中国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综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批评综论、自然的经济贡献及其GDP显示等。
【高端讲话】
在会见国际地科联执行局成员时的谈话
【理论探索】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基本假设与可持续经济系统特征
环境经济学:中国的进展与展望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综述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批评综论
自然的经济贡献及其GDP显示
自然资源参与分配
——兼顾代际公平与生态效率的分配制度
我国循环经济的立法研究
源于“循环”高于“循环”的循环经济深入发展研究·
【宏观视野】
贫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环境保护转型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生态化及其路径选择
破解资源节约与扩大内需的矛盾
经济学视角中的“两型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城镇乡公平发展
从西方环境治理范式透视科学发展观
……
修正具有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假设的第二个理由是源于人在复合生态系统中角色的多重性。人在复合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不仅是具有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也是众多生物种群中,唯一具有理性的生物种群,而且还是负有社会责任且享有社会权利的社会公民。作为具有理性的生物种群,人类追求的是自身的生存与持续发展。作为负有社会责任且享有社会权利的公民,其目的是实现社会和谐、安全与进步。因此,应把具有有限理性经济人从事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的修正为:在满足作为特定生物种群的人类自身存在和持续发展以及社会和谐、安全、稳定和进步要求的约束条件下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第二个假设是关于自然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尤其是智力资源稀缺性的假设。 当人类走到能否可持续存在与发展的十字路口、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抉择时,才如梦方醒地察觉到清洁空气、干净的水和其他能源与自然资源并不是能够无限免费提供的,它们也都是稀缺的资源。正如斯蒂格利茨在解释稀缺性时所说的:“不存在免费午餐。若想多得一些这种东西,就必须放弃其他什么东西。稀缺性乃是生活的基本事实。”如果为了扩大生产而向自然索取所需的更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必须在总预算支出中减少用于生产钢铁,计算机和食品等方面的支出,转而投向保护环境和恢复与培育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因为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乃是生活中的基本事实。 与此同时,人类也意识到,虽然自然资源数量有限,但是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利用效率,以及通过开发利用替代资源来弥补耗竭资源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而为了使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就需要有关这方面的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技术,就需要有能够开发这类科学知识与技术并使之付诸实施的人力资源,尤其是智力资源。 这类人力资源、智力资源也不是“免费午餐”。若想拥有更多素质更高的人力资源、智力资源,同样必须从总预算支出中减少用于生产钢铁、计算机和食品等方面的支出,转而投向开发人力资源,特别是智力资源。因为,人力资源,特别是智力资源的稀缺性乃是生活中的基本事实。 ……
“法国启蒙派哲学家爱尔维修(claud—Adrien Helvetius)曾把利己主义解释为人类的自然特征和社会进步的因素。亚当·斯密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利己是人类的本性,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无不以追求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为动机和目的,但是只有在为别人提供服务、愿意以自己的劳动去交换别人的劳动时,才能达到这一目的,从而引出了劳动分工,乃至其他一系列的经济范畴。”这是来自刘传红等主编的《资源环境经济与管理论丛》的节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