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广东工业化进程研究

杨维 主编,左柏云 副主编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

杨维 主编,左柏云 副主编  

页数:

403  

内容概要

在这新的历史起点上,广东如何谋划未来、再创辉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明确提出,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通过半年多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提出了坚持面向世界、服务全国,努力把广东建设成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的战略目标,确定了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进一步为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该书以开放视野和敏捷思维,通过考察实证,较为客观地对广东工业化进程作出了阶段性划分,提出了广东工业化目前已进入后期关键阶段的新观点、新论断;通过不同角度,具体分析了广东工业化的成功经验、问题困难与现实挑战,对广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重要举措以及评估指标体系及其应用,提出了新见解、新建议;通过纵横比较,认真探讨了信息化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工业空间布局调整、制度创新、人才战略、法律保障等相关要素,较好地对广东工业化的转型提出了新对策、新措施。该书对广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杨维,广东梅州人。197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史学硕士。现任广东商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除在高校工作之外,曾任武汉市委处长、广东潮阳市副市长(挂职)、西藏林芝地委副书记、广东惠州市委副书记,现兼任中共中央党校校刊理事、广东省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曾获国务院、广东省政府分别授予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长期从事高等教育、地方经济与意识形态管理工作。其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先后在《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海军杂志》、《高教探索》、《武汉大学学报》、《马思主义与现实》等媒体、核心刊物发表文章60余篇,编著出版著作4部。

书籍目录

序言导论第一章 广东工业化进程的阶段划分 第一节 工业化进程阶段划分的方法论 一、广东工业化进程阶段划分的几种观点 二、工业化进程的阶段划分必须建立在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上 第二节 广东工业化前期阶段(1952年以前) 一、广东工业化前期阶段的划分依据 二、工业化前期阶段广东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广东工业化初期阶段(1953—1978) 一、广东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划分依据 二、广东工业化初期阶段的特点 第四节 广东工业化中期阶段(1979—2000) 一、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一般特征及广东的相应特点 二、广东工业化结束中期阶段的主要标志 第五节 广东工业化迈进后期阶段(2001—2020) 一、工业化后期阶段的一般特征及广东的相应表征 二、广东工业化后期阶段的发展目标第二章 广东工业化的模式 第一节 工业化模式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工业化模式的概念 二、几种典型的工业化模式 三、研究工业化模式应考察的因素 第二节 计划经济时期广东工业化模式 一、计划经济时期广东工业化模式形成的背景 二、计划经济时期广东工业化模式的特点 第三节 经济转型时期的广东工业化模式 一、经济转型时期广东工业化模式形成的背景 二、经济转型期广东工业化模式的特征 三、经济转轨时期广东工业化模式面临的问题 第四节 经济转型时期广东工业化的几种典型模式 一、深圳模式 二、东莞模式 三、广州模式 四、顺德模式 五、南海模式第三章 广东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演变 第一节 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演变 一、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二、产业结构理论发展的实践依据 三、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 第二节 广东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状况 一、建国以来广东产业结构演变过程 二、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产业结构的优化 三、现阶段广东产业结构的特点 四、现阶段广东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广东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内部结构的演变 一、广东工业内部结构演变过程 二、广东工业内部结构调整的成就 三、广东工业内部结构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经济转型时期广东工业化进程中第三产业的结构演变 一、广东第三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状况 二、广东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特征 三、广东第三产业发展的国内外比较第四章 广东工业化进程中的效益分析 第一节 关于效益的两个基本问题 一、效益的涵义 二、效益分析的基本要义 第二节 广东工业化进程中的经济效益 一、经济效益整体分析 二、经济效益的具体分析 三、经济效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第三节 广东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效益 一、广东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效益现状 二、提升社会效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第四节 广东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和资源效益 一、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现状 二、环境和资源问题及其成因第五章 广东工业化进程的区域分析 第一节 工业化进程的空间分析框架 一、工业化和区域经济 二、工业企业区位选择的有关理论 三、不同工业选址主体的行为特征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广东工业空间布局的调整 一、深圳、珠海、广州工业地位的变化 二、广东各区域工业地位的变化 三、广东工业空间布局调整的总体现状 第三节 广东工业化进程的区域分析 一、广东各区域经济及工业发展概况 二、广东各区域工业内部行业结构分析 三、广东各区域工业成分分析 四、广东各区域工业发展的整体理解 第四节 广东工业化进程的结点分析 一、广东各区域城市发展概况 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工业化 三、珠三角周边区域的城市化和工业发展 第五节 广东工业空间格局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空间分布过于集中 二、各区域工业化进程存在较大差异 三、非珠三角地区次级增长中心带动乏力 四、珠三角城市群功能的协调有待加强 五、传统工业推动力量有待提升第六章 广东工业化后期的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 第一节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理论概述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的背景 二、新型工业化的概念和特征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第二节 新型工业化是推进广东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一、广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 二、广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实基础 第三节 广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和重要举措 一、基本思路 二、主要目标 三、重要举措第七章 新型工业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 第一节 构建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构建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二、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第二节 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 一、反映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指标 二、反映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指标 三、反映工业化科技含量的指标 四、反映工业经济效益的指标 五、反映可持续发展的指标 第三节 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的应用 一、反映新型工业化进程指标的应用 二、反映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指标的应用 三、反映工业化科技含量指标的应用 四、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指标的应用 五、反映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应用 六、各指标应用的综合分析第八章 推进广东新型工业化的对策研究 第一节 以信息化推动新型工业化 一、明确优势和问题,寻找推进信息化的突破口 二、推广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信息化水平 三、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四、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第二节 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一、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基本原则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框架 三、重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八大载体 四、推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互动协调发展 第三节 加快技术进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一、加大科技投入、培强科技后劲 二、正确处理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发展的关系 第四节 不断提升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效益 一、经济效益提升对策 二、社会效益改善对策 三、环境保护对策 四、节能降耗对策 第五节 调整工业空间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一、广东工业区域调整的外部环境 二、广东工业区域调整的目标 三、广东工业空间格局调整的途径: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 四、广东工业区域调整的建议 第六节 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推进制度创新 一、新型工业化制度创新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二、新型工业化制度创新策略与内容 第七节 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一、高素质人才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根本保证 二、高层科技人才缺乏是制约广东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因素 三、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大力推进广东新型工业化 第八节 加强法制建设,发挥法制在新型工业化中的作用 一、法制在新型工业化中的作用 二、改革开放后,广东工业化进程中的法制建设 三、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法制建设对策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工业化的综合功能与特征,是人均国民收入水平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改变,通常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国民收入水平逐年增加。工业化不仅表现为工业活动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结构的不断高级化,而且意味着从落后的农业经济向现代的工业经济转变,标志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的综合表现就是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工业化的衍生功能和特征,是指由于基础、扩展与综合功能和特征的变化,或者说由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人均国民收人水平的变化而派生出来的工业内部结构、城乡人口分布结构、外贸结构、需求结构等的变化及特征。工业化虽然本质上是物质产品生产方式的改变,但在社会再生产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系列变化。例如,工业化改变物质生产结构,从而改变了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的变化又必然带来就业结构、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而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人口结构变化又必然使消费结构、需求结构、外贸结构等发生变化。又例如,工业化是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过程,其间必然带来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和选择自由度的提高。再例如,工业化虽然不等于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但工业化是以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取代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以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社会化大生产取代分散的、简单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个体生产,这必然要改变社会生产单位的基本组织形态和管理制度,最终也为社会经济制度的改变提供条件。这一点已为历史事实所证明,是工业化使资本主义最终完全取代封建主义,是工业化造就了工人阶级,使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薄弱环节诞生。所有这些后续变化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派生出来的,所以属于工业化的衍生功能和特征。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广东工业化进程研究 PDF格式下载



比较系统,有用!不错的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