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样式的对策

冯原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

冯原  

页数:

41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建筑兼具艺术与生产的双重性造成了一种对立的幻象:在艺术史和建筑美学的范畴内,建筑样式是建筑师的风格特征和表现手法:而在社会吏和社会学的范畴内,表征为艺术的建筑样式却是各种阶级性利益的载体。以马克思王义的生产关系学说为基础去解析建筑生产关系的形成与演化的历史性进程,隐藏在建筑艺术背后的真相便昭然若揭--建筑样式不仅是一种符号工具,它也是权力意志的代言人。建筑的艺术生产遵循着象征的逻辑,常常表现为符号的支配与控制。  《样式的对策:建筑的符号生产及象征的逻辑》试图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出发,把建筑艺术从建筑史的范畴中抽离出来,纳入到社会学的视野之内,从而迈向一种建筑艺术的社会学,其目的就是要透析建筑生产关系的发展史,揭示不同的社会条件与建筑样式演进的辩证关系--以显示各种具体社会情境中的复杂对策--建筑样式是如何被观念所渗透,又是如何被策略性运用的全过程。

作者简介

  冯原,1964年出生于桂林。早年学习美术,分别于1984年和1990年在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取得本科及硕士学位。在艺术经纪和设计领域有多年实践经验,后转向建筑学相关历史与理论的研究,2004年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现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学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0年以来,主要从事以建筑、城市、当代艺术为主题的文化研究、艺术批评和观念艺术的创作活动。研究的重点包括建筑社会学、现代中国的视觉文化和艺术经济学等诸个领域。在从事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参与城市形象策划、景观设计与公共艺术创作等社会实践活动。

书籍目录

导论 “样式一符号”的辩证法第一章 :样式的认知1.1 形与名1.2 原真性:复制与语言1.3 原型与变异:以柱式为例第二章 感知与价值2.1 认知的横向轴:从建筑到城市2.2 认知的纵向轴:历史的价值第三章 表象与意义3.1 象征的门槛3.2 样式一观念:对称的解读第四章 符号生产:从物质到信息4.1 外观与内值4.2 向信息转化:可视的和隐蔽的第五章 象征的逻辑5.1 筑巢竞赛与鸟类的建筑学5.2 象征的收益:钟摆现象5.3 客观权力与象征的逻辑第六章 由生产反观艺术6.1 单面的在场:建筑史的两重性6.2 “六合彩隐喻”:社会学研究的困境第七章 角色、利益与生产关系7.1 建筑生产关系概述7.2 支配与交换7.3 话语的力量:自主性的诞生第八章 样式的对策:演化的政治经济学8.1 顶替与妥协:布鲁内莱斯基的大穹顶8.2 创新与匹配8.3 象征空间的再生产结论样式的旅程:符号、资本与博弈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世界之窗”难道不是一个构造大众与艺术品关系、创建一个符号共同体的现代实例吗?既然建筑是人类生活的容器。几乎所有人类的生产与生活行为或多或少都必须与不同类型的建筑物产生关联。实际上,我们完全有理由把人类社会看成是一个“建筑化”的社会。建筑的历史对应着的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历史。它们是这条漫长的历史路径上的路标。也是各个历史阶段的形态证据。要挑选最典型化的符号来直观展示整个世界的意象,还有什么比把宏伟的历史建筑集中、浓缩在一起的更好的途径呢?  在“世界之窗”内,虽然各种闻名遐迩的建筑物都被按比例缩小,有些小到我们甚至可以俯视那些人类在历史上所生产出来的最庞大的“人造物”。观者被这些建筑带入了文化历史的氛围之中,并受到这些建筑/路标的暗示--在意识中主动拼合出文明世界的外貌。在这个意义上,那些建筑模型已不仅仅是代表着整个建筑历史上的典型建筑,它们既是各种具体的建筑样式,同时又早已超越出了建筑自身的范围。因为,它们在向所有的观者昭示着人类世界的文明和成就。“世界之窗”使建筑的这个功能一览无遗--建筑具有精神形态,它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不过我们再认真想想,在这个建筑的“嘉年华会”里,虽然观者可以由建筑而联想到文明的成就,但是他们真的看到了建筑吗?  我并不想否认“世界之窗”确实可以唤起人们对于建筑、历史和艺术的无限遐想。但有一个很恰当的事实却告诉我们:一个“建筑的迪斯尼乐园”给予人们的仍然不过是由一系列建筑模型所构成的新奇娱乐而已。显然,尽管有如此之多的历史上最宏伟的建筑模型被并置于同一个景区之内,其距离之近简直就像在召开一次盛大的建筑模范代表大会。不过真正的建筑却并没有亲自到场。真正的建筑,不论是金碧辉煌的明清故宫,还是雄伟壮观的金字塔,我们甚至连想象它们到场的勇气都没有。那可是多么疯狂的念头。在一个以生产游乐快感为主要产值的主题公园内,参观游览的人们走马观花地从一座建筑模型走向另一座建筑模型,在逼真的背景衬托下,模型与真实的建筑物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不清。一方面人们心里都很清楚,无论是多么精巧的复制模型,也不是现实中的建筑,那仅仅只是模型而已;另一方面,面对着这些沉默无声的“替身演员”,又会有谁去严肃认真地追究模型替身与真实建筑之间的反差来呢?我们看到了伟大建筑的“模型替身”已足以使我们产生了那种“与文明历史同在”的虚拟感觉。  无论怎么说,要认识那些“著名”的建筑一点也不难做到,“世界之窗”的实践告诉我们,作为观察者去正确地区分建筑物的外观形象是非常普遍的能力。越是具有典型性的、著名的建筑,其外观形象就越是易于识别。所以,外观形象完全可以从真实的建筑物身上“剥离”下来,这就是复制。一旦我们要对建筑物加以复制,正如“世界之窗”所做的那样,复制的重点是外形--从样式到样式的复制。对于观察者而言,一切表现在真实建筑中的所有物理性状特征,诸如材料、功能、体量等等,在复制中都可以被取消。仅仅通过外观样式的复制,就能引导观察者进入到建筑认知的情境之中。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样式的对策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