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文化演绎中的图像 中国近现代文学 /美术个案解读

姚玳玫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08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

姚玳玫  

页数:

35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主要以“图像”为线索,运用叙事研究、文化研究的方法,对发生于20世纪中国的关涉文学、美术诸领域的一组个案加以解读和剖析,主要涉及几方面问题:晚清至民国时期海派刊物“女性”主题图像的含义生成和图式衍变问题;早期媒体传播中女性肖像照的公共性与私人性僭越问题;“五四”背景下西方美术图像的引进、译介、阐释,与本土表达的衔接,这一过程所隐含的“五四”知识分子自我身份定位问题;20世纪中国女艺术家“自画像”与女性自我认知问题,20世纪中国美术的人文图式构建问题,20世纪二三十年代身处生存夹缝中的中国现代主义艺术家艺术追求的多熏性、分裂性问题,等等。本书经由相关个案解读,考察“图像”背后文化运作的迹象、内在意图及其在多方力量的制衡下形成的格局。

作者简介

姚玳玫,籍贯广东省汕头市,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读书》等刊物发表《1924—1926:生存夹缠与中期创造社的海派变异》等论文一批。出版专著《想像女性——海派小说(1892—1949)的叙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合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撰写其中的第二卷《多元共生的新局面(1928—1937)》(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

书籍目录

导论:近现代文化演绎中的“图像” “画报”与“绣像”:作为一种叙事样式的图像 图像的符码化:海派媒体图像的“女性”主题 城市镜像:图像背后的物质——视觉——心理置换第一章 文化象征?自我指涉?——图像中的女性形象 个案一 晚清至民国时期海派杂志“仕女”插图的文化脉象 确立模式:吴友如与“百艳图” 走向抽象:叶灵凤与“莎乐美” 重回脂粉世界:郭建英的“摩登女郎” 逆向演绎:张爱玲的“丑女” 结论:海派媒体图像文化演绎的轨迹 个案二 私人的?公共的?——早期女性肖像照/生活照的含义生成 清官佳丽:表演与摆拍、起步与定位 照相馆与早期的沪上“花照” “封面女郎”:虚拟与真实 你的“良友”:视觉说服与视觉认同 结论:被消费的早期女性肖像照 个案三 “自我”的真相:民国时期的女性自画像 第一代科班美术女性与自画像 眷恋与怜惜:潘玉良的自画像 精神独白:蔡威廉的自画像 自我探寻:民国女子的自画像 A.从中国老家庭里走出来的现代闺秀 B.受过“五四”洗礼的新女性 C.现代主义气息中的城市女子 结论:自我写真与女性表达 附录1 珂勒惠支与弗里达:从自画像看女性表达的两种途径 我是母亲:珂勒惠支自画像 我是女人:弗里达自画像 殊途同归 附录2 丑女自画像:张爱玲的漫画 临摹生命的图案 一双绣花鞋 蹦蹦戏里的花旦 长不大的“男婴孩” 附录3 从经验走向超验:关于喻红 个案四 介入世界的两种方式:《丁玲》与《对照记》对读 童年、家族根脉及个人身份 关于“母亲” 面对男性的世界 两种女子,两个世界 附录4 冰心·丁玲·张爱玲:“五四”女性神话的终结 冰心:建构神话 丁玲:重构神话 张爱玲:解构神话 个案五 自然生态想象中的女性与美:从竹久梦二到林墉第二章 图文对读:译介、图式及文化的异质制衡 个案六 鲁迅、郁达夫、叶灵凤、赵家璧与1933年麦绥莱勒木刻集的译介 1933年:麦绥莱勒木刻画的走进中国 一个系列故事,四种读法 阶级压迫主题?个人欲望主题?城市流浪主题?市井男女主题?——多元解读的背后 译介的多种可能性及其文化约束关系 个案七 面对“月份牌”的新中国年画 月份牌年画的登台与近代年画的城乡分道 左翼文艺大众化潮流中的乡土回归与解放区年画的图式定型 工农样式的引领主流与“新年画”的陷入窘境 大众制衡与“月份牌”样式的卷土重来 演绎八 与重建:20世纪中国美术的人文图式 抽象的人与具体的人:“艺术为人生”与“艺术为大众” 集体的人与理想的人:艺术为政治与为时代 存在的人与欲望的人:艺术为谁和为什么 附录5 历史视域中的“红色经典” 附录6 艺术:以成长的背景重构——“卡通一代"的追求第三章 雅俗僭越与文化博弈 个案九 1900—1930:雅俗制衡与文学的价值重建(以四组历史个案为例) 《新小说》到《玉梨魂》:20世纪初文学雅俗系统的重建 《小说月报》与《礼拜六》:“五四”精英文化语境中的雅俗制衡 先锋性与通俗性的交叠:沪上唯美/颓废派、新感觉派的雅俗同体 “京”“海”二维:乡土之雅与城市之俗 个案十 1924—1926:生存夹缠与中期创造社的海派变异 引论:创造社是海派群体? 落脚上海:选择及起点 成立出版部:利益觉醒及重新洗牌 从《创造周报》到《洪水》:“一条恶狗”式的定位 《幻洲》等的转调:从个人主义的“叛逆绝叫”到城市主 义的“泼皮垮掉” 结语:城市文化逻辑规约与创造社的海派变异 个案十一 “诗怪”与“泰斗”:从李金发的际遇看早期现代主义艺术在中国的困境 巴黎的两个面:诗与雕塑 水土不服:李诗在国内的遭遇 事关饭碗:艺术与生存 双重剪辑:现代主义艺术家在中国的困境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把基督教带有玄思超验色彩的爱导入日常生活之中,冰心笔下的女性蒙着一层圣洁的光泽。尽管现实的无奈、女性生性的敏感,也使她们常常沉浸在忧伤之中,但那种忧伤是有距离感的,带有某种优雅姿态的,所谓“冷月破云来,白衣坐幽女”,正是这种情调的写照。像云英(《秋风秋雨愁煞人》),少女时代在新思潮的影响下也曾有过济世抱负,只是不幸的婚姻捣碎了她的梦,她那自信自在的生活消失了,心理上出现了三种力量在相抗衡——一是在求进步求自由思想指导下对现实的抱怨与抗争;一是环境对个性的消蚀与磨损;一是起缓冲作用的爱的宽容与谅解。三种力量纠结在一起,构成人物既想维护道德理想又想维护个性自由的矛盾心态。而那个以牺牲个性,折衷追求来换得心的安宁与爱的自足的结局,总不免让人遗憾。云英们为爱而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这使作家不得不用如泣如诉的方式欣赏着她们的付出,把爱沉浸在悲凉的泪水中。从审美上看,这种怨而不怒的忧伤情调明显留有中国古代深闺作品的身影。以爱为信念,以忧伤为情态,以贤良为表征,构成冰心早期小说正面女性的形象。在冰心的世界里,人们着迷的是一些天使般至善至美的人物,作者努力以自己的方式向社会推荐一种以善感化恶、以美感化丑的救世良方。以理制情的平衡,使她很好地避开了爱与个性的冲突,让个性在爱的涵盖下消融。因此,在冰心的作品里,你很难看到那种为个人情绪而躁动而疾呼或奋起或颓丧的人物,她们纵然有艰难而不顺心的境遇,也很少出现仓仓惶惶的失落感和无从摆脱的幻灭感。在爱的保护伞下细细咀嚼美好情操己足以冲淡她们对现实的焦虑,那种宁静的精神境界,那种平和、敦厚的自足感,都得自冰心对生活所持的一种审美态度和博爱情怀。

后记

我记不清楚是什么时候开始着迷于图像。这种着迷,大概与我家先生有关。他是读美术出身的,画画、摄影是他的本行。他有一句名言,叫“养目”——眼睛是要滋养的,悦目同悦心、悦耳、悦鼻、悦嘴一样重要。甚至于他而言,眼睛的享受,较之其他感官享受,更为重要。受他的影响,我的眼睛也开始变得敏感,对赏心悦目的东西迷恋不已,对各种图像过眼不忘,有时读图比读文更感兴趣。我夸大其词地将之称视觉觉醒。曾细读鲁迅的文章,发现鲁迅从童年开始,就是一个视觉极度敏感的人。能在他幽暗的记忆里划出几道亮光并留下深深印痕的,不是让一般孩子欢天喜地的吃喝玩乐,而是与他的视觉感受相关的几件事:看社戏,得到梦寐以求的图画书,在日本看日俄战争幻灯片受到刺激而改道易志……他羡慕后来的孩子能堂堂正正地读哪怕是印刷粗拙的《儿童世界》,而他自己,小时候图画书是不准看的,偷看而被先生发现了,轻则被呵斥,重则被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是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那是一段多么刻骨铭心的视觉经历!与此不无关系,鲁迅一生对图画怀有一种近乎痴迷的爱好——当年从阿长手里接过绘画本《山海经》时那种异样的感受:“我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编辑推荐

《文化演绎中的图像:中国近现代文学/美术个案解读》是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文化演绎中的图像 中国近现代文学 /美术个案解读 PDF格式下载



中国文化由于历史因素出现了断档现象,了解真实的文化演变状态很值得中国人去做的。图像的演变揭示了大众的文化发展过程,这也是一部与中国美术发展史的资料。


这本书很好,内容写的很出彩,赞!


图文并茂,好!


98


挺好的,喜欢这样的题材


等考完试慢慢看,现在偶尔翻翻都是赏心悦目


内容详实,个案解读角度蛮好。很有借鉴价值。


本书图文并茂,虽然是学术专著,但语言通俗易懂,而且书中的图片都是精选的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图片,本书真是一本值得收藏的精品图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