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宗统与法统

叶德荣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70-1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

叶德荣  

页数:

475  

Tag标签:

无  

前言

  由于一份美好的因缘,我在嵩山少林寺曾经工作了15个年头。这15年的工作经历,使我很自然地对少林寺产生了感情,于是也很自然地对少林寺的未来有所思虑。这种思虑积淀下来,便成了本书写作的内在动力。  佛教从印度传播到东亚地区,是人类历史的重大事件之一。佛教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个体生命自觉和精神自由,它不仅提升了人类历史文化品质,而且已经成为推动当代和未来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佛教传人中国后,佛教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改变了佛教。这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历史过程,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它是中国的宝贵经历,也是人类的宝贵经历。不同时期、不同人群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回顾、思索这一历史过程,都会获得有益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是礼制文化。中国礼制是以血缘群体与其父系祖先联系为核心的社会生活秩序体系,是中国传统家族为了生存、发展而形成的一整套生活制度。它在周代已经确立、并经过历代的不断完善,具有强大的统率成员、调配资源的组织功能。佛教传人中国后,在中国礼制社会环境中采取相应的生存、发展策略,自觉地走上了礼制化道路,这是中国佛教历史最基本的面相。在我看来,宋儒倡导的庶族礼制普行以来,佛教寺院的宗统制度和法统制度,与世俗社会的宗统制度和学统制度,在基本面上已无本质区别。基于上述的认识,我将佛教视为中国礼制文化的一部分,置于社会学的框架内,尝试以中国汉地社会传统的礼制知识和立场。

内容概要

  《宗统与法统:以嵩山少林寺为中心》尝试以中国汉地社会本有的传统礼学立场和知识,通过引入“宗统”(指僧人出家剃度时的师徒传承关系)和“法统”(指僧人学习佛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师徒传承关系)两个概念,对嵩山少林寺自元代至民国近800年的宗统和元代至清初400多年的法统结构及其演变,进行整体性描述,呈现中国佛教礼制化的实态,并由此探讨:一、汉地佛教文化与汉地社会传统的礼制文化环境密不可分的关系:二、汉地佛教主体宗统和法统的关系变化与汉地佛教兴衰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宗统与法统:以嵩山少林寺为中心》对于汉地佛教文化主体——僧人群体内部宗统、法统结构的专注,拓展了传统佛教学术研究的视野,希望有益于读者对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了解。

书籍目录

自序导言上编宗统凡例雪庭福裕宗统字辈第一世 福第二世 惠第三世 智第四世 子第五世 觉第六世 了第七世 本第八世 圆第九世 可第十世 悟第十一世 周第十二世 洪第十三世 普第十四世 广二十七、自然本性二十八、无方可从二十九、拙庵性成三十、古山可仙三十一、归源可顺三十二、古梅祖庭三十三、月舟文载三十四、隐山可贤三十五、静庵悟榻三十六、玉堂宗琳三十七、竺东悟万三十八、浃庵洪洽三十九、悟纳四十、大章宗书四十一、幻休常润四十二、无言正道四十三、寒灰慧喜四十四、彼岸海宽征引材料目录嵩山少林寺住持法统谱系元明清嵩山少林寺住持一览表一、雪庭福裕二、乳峰德仁三、圆明四、复庵圆照五、足庵净肃六、灵隐文泰七、中林知泰八、月岩永达九、还源福遇十、古岩普就十一、凤林珪公十二、菊庵法照十三、淳拙文才十四、月照江公十五、息庵义让十六、损庵洪益十七、无为法容十八、海印澄公十九、嵩溪子定二十、松庭子严二十一、凝然了改二十二、人山毅公二十三、竹庵忍公二十四、桧庵班公二十五、俱空契斌二十六、松堂本连二十七、自然本性二十八、无方可从二十九、拙庵性成三十、古山可仙三十一、归源可顺三十二、古梅祖庭三十三、月舟文载三十四、隐山可贤三十五、静庵悟榻三十六、玉堂宗琳三十七、竺东悟万三十八、浃庵洪洽三十九、悟纯四十、大章宗书四十一、幻休常润四十二、无言正道四十三、寒灰慧喜四十四、彼岸海宽征引材料目录

章节摘录

  翻看诸家灯录,如果我们对汉地禅宗寺院的宗统传承有所了解,就很容易看出,明嘉靖以前,禅宗各宗派的法统与宗统的关系是交叉的;明嘉靖以来,法统与宗统的关系开始重合。这是汉地佛教兴衰的关节点之一。如果法统与宗统的关系是交叉的,各宗派之间相互容纳,相互激荡,活力充沛,表现为开宗立派的局面。如果法统与宗统的关系重合,那么,各宗派之间相互排斥,自限门户,保守衰退,故起僧诤。法统和宗统的合流,已经标志着汉地佛教走向衰落。法统和宗统合流后而发生的围绕严统、争统的僧诤,更是汉地佛教的可悲。严统、争统的目的是身份和权力。如果佛教界的僧诤,不是为了佛法的结集和提高,而是为了外在的身份和权力,那么,宗教的品质就丧失了。  僧伽,梵文原义指和合众,为出家僧众共住制度。其生活方式的来源,有神学传统文化的背景。若依世俗社会常理来理解,人类生命个体出家,放弃世俗生活,放弃血缘群体的宗统传承,就是为了营造更有利于修行的生活空间,创造更多的修行时间,以期更有效地体证佛说的人生真谛,进入佛说的觉悟境界。出家作为修行生活方式,是超越了以血缘群体宗统传承为核心价值观的汉地传统礼制社会的生活方式。所以,在佛教传人汉地早期,就遇到了关于“出家不孝”的舆论阻力。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生活方式,努力融人以血缘群体宗统传承为核心价值观的汉地传统礼制社会,实为中国汉地佛教形态演变过程的最重要表征。随着汉地社会宗统制度自王族、到士族、再到庶族的逐步完善,中国汉地佛教也走完了宗统化的历史。明清以来,中国汉地佛教在主体制度层面所表现出来的法统与宗统重合现象,渐渐丧失活力,确与汉地传统礼制社会的大环境相关联。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宗统与法统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