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客家竹板歌研究

胡希张 胡希张 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0-07出版)
出版时间:

2010-7  

出版社:

胡希张 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0-07出版)  

作者:

胡希张  

页数:

563  

Tag标签:

无  

前言

广东一隅,史称岭南。岭南文化,源远流长。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融汇升华,自成宗系,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千百年来,为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增添了绚丽多彩、凝重深厚的篇章。进入19世纪的南粤,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的摇篮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启蒙之地,继而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策源地和根据地。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东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斗争中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用鲜血写下了无数彪炳千秋的史诗。业绩煌煌,理当镌刻青史、流芳久远。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摧枯拉朽,奋发图强,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卓有建树。当中国社会跨进20世纪80年代这一全新的历史阶段,广东作为国家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试验省区。,被置于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发展的前沿,沿改革、开放、探索之路突飞猛进;历十年艰辛,轰轰烈烈,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空前伟绩。岭南大地,勃勃生机,繁花锦簇,硕果累累。

内容概要

  《客家竹板歌研究》分源流、功能、队伍、种类、歌词、腔调、伴奏、表演、人物、曲目等共10篇,全书44万多字,是胡希张另一部作品 《客家山歌知识大全》(合著)的姊妹篇。

书籍目录

自序绪论第一章 源流篇一、竹板歌名称种种二、竹板歌起源的四则民间传说三、竹板歌的“鼻祖”——古代民歌四、竹板歌的“前身”——于都古文(一)竹板歌不是中原随迁之物(二)赣南寻根(三)何为“于都古文(四)竹板歌源于于都古文的根据五、竹板歌的发祥与传播(一)竹板歌的发祥地(二)竹板歌兴起的时间(三)竹板歌的传播六、竹板歌的嬗变(一)由古文到竹板歌的嬗变(二)由单一说唱到多种艺术形式的嬗变七、竹板歌的传承(一)新中国成立前竹板歌的传承(二)新中国成立后竹板歌的传承附录一:《中国音乐词典》“竹板歌”、“五句板”词条附录二:访问古文说唱老艺人肖秋林记录附录三:访问古文说唱老艺人顾亮光记录附录四:《悔心记》附录五:《摇钱树》附录六:《珍珠塔》附录七:访问竹板歌说唱艺人李云香记录附录八:访问竹板歌说唱艺人吴丙荣记录第二章 功能篇一、竹板歌的谋生功能二、竹板歌的教化功能三、竹板歌的宣传功能四、竹板歌的审美功能五、竹板歌的娱乐功能六、竹板歌的社交功能第三章 队伍篇一、竹板歌说唱队伍的构成(一)乞丐(二)说唱艺人(三)卖药人(四)革命党人(五)剧团演员(六)群众文化工作干部(七)词曲作者二、“阿排佬”的行规i、竹板歌民间说唱艺人的管理四、竹板歌说唱新人的培养(一)集中办班,培训骨干(二)以老带新,跟“班”学习(三)能者为师,加强“基训五、竹板歌说唱艺人的社会地位附录一:兴宁走江湖卖药人的行话(部分)附录二:《兴宁县民间艺人活动暂行管理条例(草案)》第四章 种类篇一、传本二、劝世文三、过街遛四、吵骂措五、风流散谈六、虚玄歌七、拆字歌八、竹板歌表演唱九、竹板歌小演唱第五章 歌词篇一、竹板歌的章句结构二、竹板歌的声韵规律(一)对“韵”的要求(二)对“声”的要求(三)声韵的特殊运用(四)换韵(五)“错”韵三、竹板歌的修辞手法(一)直叙(二)起兴(三)比喻(四)双关(五)歇后(六)反复(七)顶针(八)对偶(九)排比(十)铺陈(十一)对照(十二)夸张(十三)比拟(十四)烘托(十五)故问(十六)引用(十七)借代(十八)反语四、竹板歌的语言艺术(一)地域性(二)口语性(三)时代性(四)艺术性五、竹板歌的说白运用(一)道白(二)独白(三)对白(四)夹白第六章 腔调篇一、竹板歌腔调的特性(一)曲体……第七章 伴奏篇第八章 表演篇第九章 人物篇第十章 曲目篇后记

章节摘录

吴:先前拜师傅要写拜帖,大家证明你拜他做师傅,行到帖来,哦,他是我的师傅呀。我收一个徒弟,承认了,就做酒,师傅出钱,搞餐吃,请到师公、师伯、师叔、师兄来,以后大家证明你是他的徒弟,那就有人关心,有人保护着呢。三年满了,要赎帖了,师傅又做酒……胡:先是拜帖,后是赎帖。周:卖身契一样。吴:对。卖身契一样,现在我就赎身了,收回来。我做到的赎身钱,师傅都用了。胡:拜帖时也是师傅请呀?两次都是师傅请呀?吴:唔。他没钱呐。你都穷苦混嘛,你才等到阿排佬来扶持嘛。胡:都是师傅请?周:羊毛出在羊身上,还是他徒弟请,做三年啵!往日学工也是要三年。胡:三年一到就可以出师呀?还要什么条件么?吴:就照这个“八大段头”当真执行。周:人行就要执行了。胡:这就是行规呀,还有……周:这样,何为毕业?怎么就讲毕业了?胡:三年一到就得了么?吴:够不够毕业,要考过的。请到师伯师叔师兄来对歌子,这个撩·下你,那个撩一下你,看你应付得过来么。周:就是打擂台。

后记

笔者在梅州分管文艺工作,虽说前后将近二十个年头,但对于客家竹板歌的了解,还是很肤浅的。进入新千年,笔者着手写周天和、余耀南、陈贤英、汤明哲四位山歌大师的传记。在广泛、深入的采访过程中,也了解到大量的有关竹板歌的人和事,这才认识到,客家竹板歌与客家山歌实在是一对孪生姐妹花,它也是民间艺术的奇葩,从而引起了笔者对这一曲艺品种更加浓厚的兴趣与关注,特别是对它日渐式微的现状产生了一种忧患意识,萌发了要为它做点什么的念头。2003年年底完成了四位山歌大师的传记之后,笔者即着手准备写竹板歌的书。笔者决定从传承和存史的需要着眼写这本书,希望写得尽量详尽些,希望写得比《山歌知识大全》更“全”一些,更深透一些。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说,客家竹板歌还是一块处女地,笔者希望做一个拓荒者,工作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要写这样一本书,是自己给自己出难题。特别是竹板歌的源流问题,今日是大难题,久后更成死难题了。笔者下定决心探个究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两上赣南寻源,终于从那里仅存的两位古文老艺人口中解开了历史难题,大有“再迟来一步就悔之晚矣”的感慨。


编辑推荐

《客家竹板歌研究》:岭南文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客家竹板歌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