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危机中的变革

萧功秦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

萧功秦  

页数:

268  

字数:

304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这是一本考察晚清帝国改革运动如何走向失败的历史著作,它出版于十年以前,本书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前夕有幸再次出版,分享着百年祭的厚重历史感。作者很希望这本书能为理解百年前发生在中国国土上的那场新政改革,以及由此引发的辛亥革命的背景,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从世界历史来看,为什么有的改革能消弭革命,有的改革却会成为革命的催化剂?这也是本书作者所关注的问题。如果要让我用最简单的几句话,来表达这本书写了什么。我要说,我在这本书中试图回答两个与20世纪中国历史命运密切相关的问题。一个是,帝制中国为什么总是在陷入重大的危机以后,才得以过迟地进入了变革的时代?另一个是,危机时代的变革,会陷入什么矛盾与困境?我所考察的正是危机时代的改革所面临的挑战,我把这本书取名为《危机中的变革》,就立意于此。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香港学术界,在论述清王朝变革失败的问题上,以往占主流的观点是这样的:保守的清王朝统治者镇压了戊戌变法之后,中国又遭受了八国联军入侵的灾难,然而,此后的清末统治者却并没有改革的诚意,在巨大危机压力下,才不得不进行虚假的新政。日俄战争中,由于立宪的日本战胜了专制的俄国,统治者在强大的压力下,被迫实行预备立宪。由于清王朝统治者对权力的垄断使国人失望,于是立宪派发动四次请愿运动,统治者仍然无动于衷,此外,清廷还将民营股份公司收为国有,破坏了人民应享有的筑路权,于是,人民为了保卫自己的产权不受掠夺而奋起抗争,发起保路运动,并最终转向排满革命。

内容概要

《危机中的变革:清末政治中的激进与保守》是一本考察晚清帝国改革运动如何走向失败的历史著作,它出版于十年以前,《危机中的变革:清末政治中的激进与保守》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前夕有幸再次出版,分享着百年祭的厚重历史感。作者萧功秦很希望这本书能为理解百年前发生在中国国土上的那场新政改革,以及由此引发的辛亥革命的背景,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从世界历史来看,为什么有的改革能消弭革命,有的改革却会成为革命的催化剂?这也是本书作者所关注的问题。

作者简介

萧功秦,湖南衡阳人,1981年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教授,台湾大学《政治科学论丛》编辑委员,海峡两岸学术交流委员会学术委员。研究领域包括:当代中国政治转型,近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史,近年来从事二十世纪中国史及当代变革思潮研究。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中国近代变革的文化背景
第二章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中国对西方挑战的基本反应
第三章 清末变革新阶段的来临
第四章 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与政治战略
第五章 政治冲突的两极化与戊戌变法的失败
第六章 戊戌激进主义与中国“极致性”政治文化
第七章 清末新政:走向现代化的第三次选择
第八章 辛丑变法:清末新政的序幕
第九章 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立宪的“文化误读”
第十章 英国模式与日本模式:清末立宪派的两种选择
第十一章 保守与激进:反对派与立宪派的思想论战
第十二章 立宪缓行派为什么主张“开明专制”
第十三章 科举制的废除与清末游离态的社会动员
第十四章 慈禧、光绪之死与清末权力真空的形成
第十五章 从速开国会运动看清末政治参与危机
第十六章 清末的权威危机与保路运动
结语
附录一 走向静悄悄的革命
附录二 清末新政与改革的政治学

章节摘录

可以认为,如果光绪皇帝仅仅面对的是两千年中国社会的传统问题,那么,他的庸常禀赋与才干,他作为一个中国皇帝所处的特殊的封闭环境,现实生活的贫乏的信息来源,以及刻板而单调的生活方式,并不至构成严重的问题。所有的传统性质的社会问题与矛盾,都可以按古老的程序与规则加以理解、解释与解决。他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守成”的人主而终此~生。然而,他却生活在20世纪前夕的中国,面对的是险峻的国际环境,他的人生经验并没有能为他提供应付新问题的知识与能力。而他却注定要去实现中国专制政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大变革。中国需要彼得大帝,但在中国19世纪末的特定时期却并没有产生彼得大帝的历史条件。同样,就戊戌变法派人士一方而言,这些具有热诚、激情和献身精神的布衣之士,同样缺乏传统政治体制下从事政治活动的经验。除了谭嗣同是后补知府外,其余的人几乎没有做过官,他们对于中国传统的官僚体制和这一体制下的复杂的人际关系,可以说只是一知半解。然而,历史又恰恰让这些没有当官实践的书生政治家,进入变法的最高决策层,去从事改造这一官僚体制的最为艰困复杂的使命。因为他们年轻、热诚而且敏锐,所以,对于中国面临的危机比大多数陈腐的官僚们更为焦虑;正因为少年气盛,血气方刚而又缺乏实际阅历,他们也把中国改革的问题看得更为简单。大胆而简单化的判断与思维,反而会产生一种政治激情,他们对皇帝的吸引力正是这种“初生牛犊”式的激情。在单调沉闷的宫廷气氛中,光绪皇帝以往见到的只能是那些暮气沉沉的老迈官僚。这位涉世不深的皇帝和他们同样年轻,变法派的激情与热诚,深深地激动着他的心,使他看到了希望与前途。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帝师翁同稣与徐致靖向皇帝保荐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这样一批与皇帝年龄相仿且同样满腔热血的志士,毫无疑问,他认为这正是他心目中的国士。于是也就“一意向用新人”了。这里,我们特别要指出的是,从变法政治势力的结构组成来看,中间派官僚以其在传统体制内较为丰富的政治经验与较为温和、平实与中庸的态度,可以在皇帝与新进的变法派之间,在守旧派与改革派之间,以及在太后与皇帝之间,起到一种缓冲、中介与沟通作用。然而,在甲午战争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失去了对光绪皇帝的影响。


编辑推荐

《危机中的变革:清末政治中的激进与保守》:从百年前新政改革的失败与革命的两难中寻找历史经验资源对专制帝国变革矛盾的应对之道的冷峻审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危机中的变革 PDF格式下载



目前我们面临着危机 所以一定要变革 书里面的内容讲的很好


萧功秦老师,写的很客观


一本旧书但至今仍不失其学术价值,是当代学者研究近代中国思想史的佳作


喜欢,有看点


给同学买的,觉得挺好


据说是好书,我虔诚拜读。


可能对工作有益吧


作者力求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历史,去评析一段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历史,对专制帝国变革矛盾应对之道的冷峻审视,值得我们去思索。


萧功秦先生是新权威主义的大师,著作值得一读。


书中观点比较客观,分析也比较到位,想了解清末改革的朋友,本书值得一读!


以前看过这本书的推荐才买的,果然不错,接着推荐。


读懂中国的必读书,内容不错,值得购买。


书挺好的,为共产唱赞歌的,有点看不进去


有自己的观点,不同的视角


有历史,有评论,值得认真读一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