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易经求正解

郭扬 广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

郭扬  

页数:

384  

Tag标签:

无  

前言

    小引    《易》,可用之于卜筮,但并非纯然的卜筮之书,而是一部适应性很广泛的科学总纲性一类的书。    因为易是科学,所以我们将上古、中古、现代的十五门以上的重要科学同易进行比较,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以验证易的科学适应性到底有多宽广,是否确切可靠。    因为易是科学,对历史上一些言之凿凿的所谓“灵验之卦”,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分析:其灵,灵在何处。    因为我们相信易是科学,所以对一些咬定易是纯然迷信的易学先辈,书中作了一些批驳。本“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之义,诸祈谅解。    有人认为,通过对地心黄道面内月亮的相对运动的研究,这个原本为探索引力场中星体相互作用的课题,却导引出了量子化规律。本来不协调的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六十四卦点的探索,居然可以架通起来……    易学研究前景太美了!在此一瓣心香,祝易学发扬光大。    一、动机    我年轻时就喜读易学一类的书,虽不甚了了,但总觉得它有一种神秘而又诱人的魅力。在大学执教的数十年中,对易学所知略多,而对写一本有关的书,仍然兴趣不高,其中学力绵薄也是一大原因。    近几年来,易学奥秘的探求不仅在国内成果灿然,出现了不少前人所未发的新见解;国外有志于此的人士也纷起钻研,颇多创获,使人既羡且佩。与此同时,在易学许多问题上,学者们见仁见智,各执一端,流派纷起。这种争议热潮,就易学来说,称得上是历代已然,而今尤烈。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一》云:    圣人觉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诗寓于风谣,礼寓于节文,《尚书》、《春秋》寓于史,而《易》则寓于卜筮。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房)、焦(延寿),入于机祥;再变而为陈(抟)、邵(雍),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瑷、程子(伊川),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之字,其爻象则多戒占者,圣人之情见乎词矣……    这段引文概要地指出了两个方面:    其一是,易学流派极多,所以见仁见智之争执,历代纷起。今天我国和世界易学界所出现的争鸣,只不过是历代争鸣的余波泛滥,浸盈日广而已。一门学科能历数千年而犹新,诱人研讨,其本身价值如何,已不辩自明。    其二是,易学所涉及的学科极广,涉及的空间极大。易学大则可用于政治、军事、经济,小则可用于个人修身养性、齐家守业;于自然科学则可用于天文、地理,可用于化学、算学等等,至于用卜筮占气候,尤为自夏、殷以来各界所倚重。    以上所述,是《四库全书》为我们概括出来的,截至清朝乾隆、嘉庆时为止的历史情况。那么,从清至今,这160余年中,易学的发展情况又如何呢?归纳起来,这一段时间易学的研究可分为两宗四派。    所谓两宗四派,系大体而言:    其一是传统易学,这一派以钻研传统易学特别是《周易》的卦、爻、辞的变化与内涵为主。在历史流派中,又多以宋儒朱熹的易学为宗。近几年来,出土文物渐多,特别是长沙马王堆《帛书周易》的重见天日,使这派研究者又渐趋于对超宋儒而上的有关易学甲骨卦、爻与文字的探索。  传统易学中的另一派,则轻义理,而偏重于象数的研究。又有某些名家异口同声认为《易》为卜筮之书。最有名的代表如郭沫若先生,他断然认为《周易》是“观世音的灵签”,舍此而外,虽有辩证法和唯物论因素,也只是一些通过卜筮之辞所反映出来的、古代祖先生活实践的记录罢了。    这一派学者的研究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他们重视《周易》的卦、爻、辞(包括易大传)的源义的研究,重视考据。这当然有必要,其意义是有助于后人对这门古老学科的了解,不至于为辞旨晦涩所难倒。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很难发现新意,也很难使人对这部古代的奇著有深入本质的了解。如果说《易》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储存宝库,那么,这一派的研究,并未能授予后人以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    二、由于他们的研究拘束在“易为卜学”的传统观念中,因此,他们对于甲骨文、金文中卜辞的研究,也仅仅限于为这“卜筮之学”服务,而缺少从古老的文物中g-求易学的原始意义的精神。马王堆及其他各地文物相继出土,易学钻研形势才焕然有所更新,但并不能由此得出结论:易学的研究已不存在任何分歧了。就以出土文物来说,其中某些东西明明与易学有关,某些甲骨文专家却不予以重视,或主观武断任意曲解;还有一些与易学密切相关的材料又迟迟不向全国公布,形成一种变相垄断,这都对易学的研究不利。    例如《甲骨文合集》第九册,二九·七四片上,既有卜辞“(于)桑亡哉……吉”一语,又有与筮法有关的“六七七六”一组数字,很值得重视,却长时期被忽视。    按这一甲片上的()号,本损缺一字,有人认为缺的是“于”字,“哉”即“裁”字。全文可释为“住从桑事无灾……大吉”。片上“六七七六”这组数字为倒写。依甲骨文写法:“六”有点像“入”形,上端二笔合成尖顶;“八”字则上端分开,如今天写法。“七”与“十”的写法也区别不大。“七”字写作“一”,横长竖短;“十”字则竖长横短,与“七”字正好相反。    据董作宾先生考证,上述甲片属商代世系中的廪辛至康丁时期。商代从汤开始,至帝辛(纣)灭亡,传十七世三十一王,历时六百余年。廪辛、康丁分别为商被周灭亡前的第六和第七代统治主,即公元前1200年前后。片上“六七七六送这组数字显然是表示当时占卜用的爻位,也可以认为当时八卦的用爻与《周易》不同,不用六爻而用四爻。近十年来出土文物上四爻还不少,它与三爻、六爻应当都是表示卦爻的一种。所以这些甲片(四爻等)不仅证明八卦的重卦并非文王时期所创,其时间还应该要早得多。    据报刊介绍,美国曾出土一个七千年前的彩钵,钵的内侧有七个易学复卦的卦象,有人说它们是《连山》的卦画。    把上述两条内容联系起来看,可见不仅易学的八卦起源甚古,连重卦的形成也同样很古老,这对于解决八卦起源问题极有价值,可是一些名家并未注意及此。所以,我们认为某些传统易学派于考订有功,而开创似嫌不足。其根源则在拘囿于《周易》的框框太甚。    与“易为卜筮之学”有关的另一些支流如奇门遁甲、六壬神算,下至《渊海子平》、《神峰通考》等书虽源自卜筮之学,然蔓延敷张,反而不及古代的卜筮有生活根据和某些科学上的因素,故并不足取。卜筮中确有些灵验的东西,应加以分析,不可一笔抹杀。    我们把上述各家称为传统易学派,为当今研究易学的一大宗。    当今研究易学的另一大宗,我们称之为创新派。这一派的特点是:在唯物论辩证法的指导下,力图从科学的观点来认识易学中的许多积极因素,进而弄清它与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乃至它与现代科学的关系。 这一宗中也有两派。    其一,认为易学并非纯是卜筮之书,它含有一定高度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的精神。但是,这类易家认为,《易经》属于唯心论哲学思想,如“七日来复”等内容是循环论思想的表现,等等。    对于这一问题,在以后的章节中,我们将作详细的讨论,此处只简单地谈一下。易学中的“剥复思想”是否就如同哲学大师黑格尔所讲的那样,像一条自己咬住自己尾巴的巨蟒,循环伸缩,毫无新的内容产生之可言呢?我们认为并非如此。    易的八卦和六十四卦,既可以排成“图于外者为阳”、“方于中者为阴”的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即所谓“先天之学”图;也可以排成文王八卦次序和文王八卦方位,所谓“后天之学”图(各图均排录于正文各章)。易卦排列方式不少,但总的来说,它是关于世界一种发展模式的描绘。易卦以两种极为简易的线条“-”、“——”的组合,来描绘古人对世界发展和变化关系的认识。这种关系模式,可以归纳为“一变为二,二变为多”。“多”,就是无穷无尽之意,因此,我们并不能仅从八卦或六十四卦的排列成“外圆内方”之形,就说它“巨蟒自吞其尾”。宋·张载在《正蒙·太和篇》中有一段话很能说明易卦的这种精神和实质:    “游气纷扰,合而成质者,生人物之万殊;其阴阳两端循环不已者,立天地之大义。”    文中也提到了“循环不已”,但指出它的要旨是说明运动和变化的永无穷尽之义。《易·系辞》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伸)也,屈信(伸)相感而利生焉。”这就进一步说明易所说的循环实指日往月来、寒来暑往、屈伸相感等内容,并且这种循环并不是一种纯循环,即无所增、无所减的循环,而是所谓能“生明”、“成岁”、“生利”的运动,所以易作者又强调地、概括地作出“生生之谓易”这个定论。关于“生生之谓易”后有专章,此处从略。    因此,说易是唯心主义的循环论,实在是大谬而不然。黑格尔对易学八卦的贬低,既可能是出自偏激之见,也可能是对易学接触太少和太浅的缘故。    除上述外,当今易学二宗中的另一派,则肯定易学具有唯物思想和辩证思想,并且还把它和现代科学联系起来,把易学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不仅中国某些易学家如此,连西方的一些著名的科学家也孜孜致力于此。    我自认:我属于当今易学研究阵营中第二派的马前之卒,不过,我绝不会对这一学派的观点、理论无条件地膜拜信从。我的不成熟意见是,我们不能盲目地把易学拔高,绝不能认为易学中会生产出氦弹,能不战而屈人之国。有人说,《宇宙物质成因学》是世界四大基础理论科学的根本,而《周易》演绎,是为了推演出宇宙万物演变之基本规律,实际上也就是为了建立“宇宙学~统一场论”。此论一立,就为爱因斯坦解决了苦恼了四十年未曾解决的问题。我真希望易学成为这样一门根本科学,但是谈何容易。    在上述二宗四派中,我认为最值得一提的是郭沫若先生关于易学的观点。由于他在中国政治界、学术界、教育界的崇高声誉,他的研究往往起权威的作用。    郭沫若关于易学的研究,兼括文字、马列主义和历史科学之长,其贡献是肯定的、主要的,至少在国内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因而在此就不必多作介绍了。    下面谈谈我对郭沫若有关易学研究的意见。    首先,郭氏在《郭沫若全集·历史篇·周易时代的生活》第37页中写道:    “《易经》是古代卜筮的底本,就跟我们现代的各种神祠佛寺的灵签一样,它的作者不必是一个人,作的时期也不必是一个时代。”    这一段话后半截的意思非常正确,而前半截的话,则不敢苟同,因为它“是中有非”。    在同书第57页郭氏又写道:    “《易经》全部就是一部宗教上的书,它以魔术为脊骨,而以迷信为其全部血肉的。”    在否定《易经》这一点上,可以说再也没有人比郭沫若先生更为彻底和全面了。在郭氏心目中,《易经》简直是十恶不赦的东西。它的产生则是由于“它的父亲偶然的凑巧,它的母亲是有意的附会。它的祖父不消说是蒙昧的无知”。    可惜,郭先生的这些论断,并不能解决下面这么一个问题:    从中国古代来说,至少有医学、天文学、地理、数学、政治、军事、建筑乃至修身、齐家这许多学科与易学挂得起钩来;在今天,又有计算机语言、生物细胞学说、人脑学说、统一场论等不少尖端科学与易学挂得起钩来。世界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公开宣称,西方的实证科学,要到东方古代哲学中去找寻理论根据,以便找出一个被爱因斯坦探求了四十年而无结果的有关宇宙的统一原理的认识。自然,我们并不想把易学说成是概括宇宙的总认识或独一无二的原理,并不认为八卦、六十四卦以及易传中那些理论能代替各种古代的和现代的科学,但有一点不容抹杀,从古至今,那些聪明才智不下于郭沫若先生的科学家、哲学家却把自己的科研活动与易学联系起来,并且科学越昌明,这种现象就越普遍,其间的原因又何在呢?是否能说古今的科学家都是那么“蒙昧无知”,都是那么“悟懵”然呢?恐怕未必!    郭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在《周易》研究中曾一再宣称易具有“辩证的观察”,并且还深刻地指出:“……辩证法的形式虽然是一样,各个时代的内容是进展着的。自然的观察和自然的认识今人比古人详密到不可思议的地步,辩证法自身也在不断进展。”(同上书第65页)这些观点都很正确。可略加补充的是,“详密”二字之前应加上“深刻”二字,因为今天的辩证法比古代的辩证法,其间的差别不仅在量的详密上,更重要的是在质的深刻上。    郭老一方面承认《周易》在宇宙观上是合乎辩证法的正轨的,但是另一方面一接触到社会就不行了,就成了“折中主义”、“机会主义”,原因是《周易》未鼓吹“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个意思请参阅同上书66页),没有阶级观点。郭老在这里也犯了点急躁病,我们凭什么可以把今天的立场、观点强加到两三千年以前的古人头上呢?这未免太缺乏一些历史观点了。    其次,既然郭老在该书一开始就全盘彻底地否定了《周易》,认为“把金字塔打开,你可以看见那里只是一些太古时代的木乃伊的尸骸”,何以后面又说《周易》对于整个宇观的认识是“变化”和“运动”的,因此,也就合乎了辩证法的“正轨”的呢?这岂不自相矛盾?    进一步说,埃及的金字塔里有木乃伊是事实,不过据西方科学家的研究,它在建筑上、天文上还存在着许多了不起的成就和秘密。其成就,值得后人敬佩;其秘密,有待后人探索。对于中国古代的易学来说,我认为也同样如此。    郭老通过多方面的探索得出了两点结论:在《易经》和《易传》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两个变革的时期,其一,《易经》是由原始公社制变为奴隶制时期的产物;其二,《易传》是由奴隶制变成封建制时期的产物。  这两点结论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和概括性,我非常拥护。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郭老在《之制作时代》一文中,却作出了另外一种结论,他说:“总之,八卦是既成文字的诱导物,而其构成时期亦不得在春秋以前。”又说:“八卦既不能出于春秋以前,所谓文王把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再以卦辞爻辞的说法,不用说完全是后人的附会。”(《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381-382页)郭老是中国甲骨文研究泰斗“三堂”之一。由于他在1978年春天就去世了,因此,这以后的许多有关易学的出土文物(殷墟、周源出土的龟片、牛胛骨、陶器……)他都没有看到过。这十年来,出土文物已确凿无疑地证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问世,比郭老生前所断定的要早得多,上溯的时间可以以千年计。郭老的考证被彻底否定了,这并不足怪。我感到奇怪的是:他一方面说“《易经》是原始公社制时期变为奴隶制时期的产物”,而在另一方面却又断言八卦与六十四卦其“构成时期不得在春秋以前”,这种时代上的差距和矛盾,令人惊异不已。当然,这里还存在一个历史断代问题,就不多谈了。    在郭老研究易学这一问题上,我们得到的启发是,只有从不断出土的文物中去整理和钻研,才有可能彻底弄清易学中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凭主观判断有时也能发生作用,有时却离事实很远。    真理的特性最常见的有两个方面:时间上历久犹新,空间上历久愈广。易学,的确具备了这两个特点。它历经千载,不仅没有被骂倒,反而流传至今并引起全世界的重视,必然有它不可磨灭的真质存在。这就是我近年来致力于易学的最根本的动机。    即令易卦及卦辞、爻辞真是“佛寺的灵签”,那么,它既然有灵,也应当加以研究,它为什么会灵?这就是我的想法。    二、题解    我们这本书的书名是《易经求正解》,第一个要加以解释的是“易经”二字。    我这里说的“易经”,为一个包涵时间很长的概念,把《归藏》、《连山》、《周易》都包括在内。《易》的内容被称为经,大致可以肯定是在汉代才有的。中国在战国以前只有《诗》、《书》、《礼》、《乐》四种为经。战国以后才加上《易》、《春秋》成为六经。汉儒认为《乐》有谱无经,所以把它去掉,成为五经。“经’’字的原意本指串联当时竹简的丝线,把一些竹简用线串在一起就称为“经”,是个书籍通用的名词,并不含有今天所说的“经典”之义。五经都有传,传是解经的辅助读物,《易传》也不例外。    有人认为《易》的称经,出自西汉田何。他专治《周易》,并被汉朝立为今文易学博士,主授今文《周易》,从条件上说,完全有此可能。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云:    “自鲁商瞿子木受易于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肝臂子弓;子弓授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丑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庄……”    同书又云:    “汉成帝时,刘向典校书考易说,以为诸易家皆祖田何……”    从易学渊源上看《易》称经始于田何,的确有此可能。    汉代把《尚书》称经,出自对孔子的崇敬,以示把这些书与其他书区别开来。我们此处的称《易经》,并无什么特殊的含义,也并不专指汉儒重视的《周易》,而是重视易学的历史继承和发展。    经,本指某一著作的本文,如《易经》所指为易的八卦、六十四卦及卦辞与爻;“十传”为辅助读物不在经内,故另外立为《易传》。研究经,必然要联系到传,但传并不是经,传义也并非与经义相同或相等,有必要说明一下。    书题“求正解”三字的含义是“追求”与“寻求”。拨开《易经》上的迷雾,追求它本来面目的认识是我们的目的;寻求则是方法问题。我们将尽自身的力所能及去探索八卦、六十四卦等的起源及其与古代科学的联系。尽可能做到言之有据,合乎历史状况,合乎情理,求实求是。我们尊重前人成果,但绝不盲从。“求”字还表示我们想这样做,并不等于做到了这些。    三、本书一些有关易学探索的提要    (一)从总体上我们认为《易经》是中国古代关于世界发展模式的科学。八卦和六十四卦描绘了这个模式。它以“元气”为其本体。    《易经》向我们展示了这个模式的三个方面:    其一,它从对自然直观的具体观察出发,转化为抽象的符号模式;    其二,它从自然现象出发,推向人类社会;    其三,它的总体原则,就是从简单的“一”出发,变化为复杂的“多”。这种进展是在运动和变化过程中产生的。    (二)有关《易经》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是在历史长河中,通过人类的生活实践逐步形成的。它并非一朝一代之作,也并非个别人的创造发明(但个别人在其中起了大作用也是历史事实),因此,我们不打算纠缠在“人历三圣,时历三代”这些专题的考证上,因为这些考证并无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英国的斯宾塞说得好,“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易经》在历史上建立了它自己的体系。有卦有爻,有卦辞有爻辞,还有“十传”为之辅翼,因此,它是一门科学。我们认为,它既是一门旧科学,又是一门新科学。说它旧,因为它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说它新,因为直到今天还有待我们用新的科学方法和眼光去认识它。在易学的研究上也可以用“新旧合参”这句话来概括,即旧的(出土的)材料,与新的科学的态度相结合。    这非常必要。    全书的主要设想、论点和论述,由序者负其文责。顾凤威同志撰写了其中第六章“筮法”一节,对全书的搜集材料和整理,她付出了很多的劳动。于明君副教授在洛书幻方方面出了大力。国防科委肖崇光同志对牛顿和爱因斯坦学说,指教甚多,在此一起说明致谢。

内容概要

千百年来关于《易经》的论战,硝烟未曾散过。近年来,“废除中医”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呼声更是甚嚣尘上,《易经》也不免面临着同样的命运。 《易经求正解》的翻新再版,适当其时。 本书客观公正地审视《易经》,积极评价。可视为“易经版的《思考中医》”。全书系统全面,尤其是论辩了《易经》与十五门以上古今中外科学的关系,详述六十四卦经传源流。旁征博引,详实厚重。纵观浩如烟海之易学专著,确实难有出其右者。真正的易家,当对本书有所重视。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章 易的含义三易易诸家 第一节 易的含义 一、蜥蜴说 二、《参同契》的“日月相接为易” 三、甲骨文“易牙”说 四、《易纬·乾凿度》的“易一名而含三义” 五、喻国人“生生之谓易” 六、毛奇龄“易有五义” 第二节 三易 一、连山 二、归藏 三、周易 第三节 易诸家 一、两派六宗 二、今文易与古文易第二章 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 第一节 太极 一、太极即气 二、关于《太极图》的说明 第二节 两仪 一、几种元气论 二、古人对阴阳的认识从生活实践中来 三、乾“—”与坤“--” 四、阴阳与阴阳家 第三节 四象 第四节 八卦 一、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图及其说明 二、八卦的起源及其他 三、“四大”、五行与八卦 四、八卦的排列次序 第五节 六十四卦 一、六十四卦的形成 二、六十四卦的排列组合 小结第三章 易与科学(上) 第一节 易与上古科学 一、易与天文历法 二、易与古代数学 三、易与古代医学、养生术 四、易与古代农学 小结 第二节 易与中古科学 一、养生术——《参同契》及其他 二、对京房等人之易的再认识 三、易学与音乐第四章 易与科学(下) 第一节 关于易学的两种认识 第二节 易与电子计算语言的关系 一、莱布尼兹之说 二、《方位图》与矩阵 三、乾坤之门与电路之门 四、电子计算语言与八卦的转译 五、从朝鲜易学家李混的理论谈起 第三节 易与生物细胞学说 一、引易入生物细胞学说 二、生命的物质基础 三、癌细胞与八卦 第四节 易与牛顿力学、相对论及其他 一、爻、卦、阴阳和道 二、爻、卦与占筮 三、古代历法与现代物理学 四、阴阳学说的时空观 五、月亮相对运动六十四卦点是量子化规律 小结第五章 《易经》究竟是一部什么书 第一节 《易经》的科学性 二、易是科学,抑或纯然的卜筮之学 二、《易经》的科学性来自生活与生产的实践 第二节 《易经》的世界模式 一、《易》模式的第一特征是其广泛的适应性 二、《易》模式的第二特征是其一元性 三、《易》模式的第三特征是其有序性 第三节 《易经》的规律 一、“理在物中,即物见理” 二、“生生之谓易” 三、易哲学的两大特点 第四节 研究《易经》必须解决的观念问题 一、忌偏 二、忌以末为本 三、忌割断易的历史 四、是科学,就要重视应用第六章 筮法及卦的变化种种 第一节 筮法 一、正规筮法 二、简易筮法 三、其他民间筮法 第二节 卦的变化种种 一、内外、上下、本之、贞悔 二、互体与约象 三、错与综 四、卦变与变卦 五、卦主说 六、相感与相斥说第七章 六十四卦(上)第八章 六十四卦(下)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章 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    第一节 太极    一、太极即气    《周易·系辞上》云: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列子·天瑞篇》:    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由气之始到形之始、质之始,这是中国古代关于物质世界发展的三个阶段,这一提法并未触及哲学中“无”与“有”的问题,并不存在什么唯心论因素。    《白虎通·天地》云:    始起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日太素。    这不过是《列子·天瑞篇》的补充。所谓“形兆既成”的太素,即有形有质的具体物;有形而无质名为太始等等,在今天看来都未免显得幼稚和机械了一些。因为有形就有质,况且气也存在形和质,既无形又无质的东西是不存在的。由于古人是从直观自然出发,因此,他们所谓“太初”、“太始”、“太素”云云,乃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加以猜想和推衍,不能要求古人能够像今人一样,进入微观物理世界,钻人原子内核来认识物质。所以古人只谈到气为止,没有再向前推进。    易学的“太极”观,有它自己的特点。    对“易有太极”这句话,一般的解释有很多种:其一是北宋邵雍在《心学》中认为“心为太极”。之后的张载《正蒙·太易篇》云:“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欤!”所谓“两体”,在天为“阴阳气也”,这与明代的王廷相在《太极辩》中所主张“天地未判(分)之前,太始浑浊清虚之气是也”的意思相同。南宋朱熹在《朱子语录》中认为“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    据上述可知,以元气为太极的为一派,以心、理为太极的为另一派。    我们先不忙于在此处分析唯心论与唯物论,而是要把“易有太极”和“阴阳气也”这两句话的内涵弄清楚。    “易有太极”的“有”字作何理解呢?    在此可以作“存在”解,也可以作“具有”解,还可以作“本有”解。这些都不错,但我们认为还可以作“易以‘有’为太极”解。    证明之一:张载《正蒙·参两篇》云:    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在故,不可测),两故化(推行于一),此天之所以参也。    “一物”就是太极,故太极又名为“太一”。    张确定太极就是气,他又进一步对“太虚”进行阐述。《正蒙·太和篇》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又说:    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顾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从来,则深于易者也。若谓虚能生气,则虚无穷;气有限,体用殊绝,入老氏“有生于无”自然之论,不识所谓有无混一之常。


编辑推荐

    关于《易经求正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再版,累计销量达16万册,风靡一时;全书通解古今中外易经文化,旁征博引,详实厚重,至今难有出其右者;作者郭扬虽已作古,然其观点之新颖、思想之锐利,至今锋芒不改。    江湖《易》VS科学《易》,谁更胜一筹?谁可做“易经版的《思考中医》”?    当今易学,本身鱼龙混杂、鱼目混珠。面对百姓的种种质疑,身为开明易家,你仁慈,你宽容,你甚至无话可说。然而面对江湖《易》的泛滥,面对其他非科学《易》的挑战,你是“是可忍”,抑或“孰不可忍”?    曾几何时,“废除中医”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呼声甚嚣尘上。无意间,《思考中医》率领中医界发起了绝地反击。那么,面临同样命运的《易经》呢?    事实上,千百年来关于《易经》的论战,硝烟朱曾散过。猛烈抨击者不可胜数;坚决拥护者同样不乏其人,且多为学界泰斗、名家大儒!    —部天下奇书,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无穷奥秘乃至魔力?或许只有它才有资格让天下的绝顶聪明入泾渭分明地分为两大派,投身于论战,捍卫思想的尊严。    谁说精彩不属于学术?谁敢断言学术只能在小圈子是打转转?等你真正走进神秘的易学殿堂一定会惊讶于易学的魅力:原来学术不仅可以深刻,还可以精彩。    从息想方面而言,《易经求正解》客观公正地评价《易经》,观点新颖,锋芒毕露,是一本真正—能沉得下来的易学大作,可视为“易经版的《思考中医》”。    从内容方面而言,《易经求正解》系统全面,详实厚重。纵观浩如烟海之易学专著,确实难有出其右者。且该书长销近二十年,经得起考验。真正的易家,应不容错过。    我社前期出过一本《周易大典——从入门到行家一本通》,通俗全面,可与《易经求正解》相配套而观,在此亦请关注。    古今中外,精通周易者,有而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真正的易学行家,一种是真正的江湖术士,学术懂周易者,有愧于易学家、哲学家的称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易经求正解 PDF格式下载



扩展了易经的研究学习视野,书的内容再排版上面欠缺一点,不过疵不掩瑕


书还算不错,只是书的封面上面的介绍实在有点哗众取宠的意思,生怕没人知道一样,老先生已经作古,出版社这么高调的宣扬,有点对不起老先生了


帮朋友买的,送货比较快,书的质量还不错~顶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