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西方文学史 第一卷 古代-18世纪文学

陈惇主编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1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者:

陈惇主编  

页数:

365  

字数:

303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有新意的外国文学史著作。它把西方文学放在世界文学的总体格局和东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中,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其成就,注意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从古代到20世纪的西方文学的近三千年的历史,重点介绍了大约200个作家。全书史料翔实,论述具体,分析深刻,而且图文并茂,配有100幅作家图像。 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陈惇教育,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会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融会长、中国人民大学黄晋凯教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院长刘象愚教授等著。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古代文学 第一节 古代希腊罗马文学的渊源和发展过程 古代希腊文学的东方渊源——古代希腊罗马文学的发展过程——文化交汇的硕果 第二节 “荷马时代”和古风时期的希腊文学 神祗与英雄——“英雄时代”的史诗与荷马——赫西奥德——抒情诗——《伊索寓言》 第三节 古曲时期与希腊化时期的希腊文学 希腊戏剧的起源与雅曲悲剧——埃斯库勒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喜剧的演变与阿里斯托芬——散文与文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文化中心的东移 第四节 古代罗马文学 戏剧:普劳图斯与泰伦斯——“奥古斯都”时代的诗人: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演说、史传、小说——罗马特色:讽剌文学——早期基督教文学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一节 封建制时代的基督教统治 “中世纪”:封建制时代——三种文化融合与基督教统治的确立——中世纪文学的类型——拜战延文化——陈拉伯影响 第二节 早期中世纪文学 宗教文学——部落的英雄史诗与《贝奥武甫》 第三节 全盛时期中世纪文学 封建化时代的英雄史诗:《史兰之歌》——《熙德之歌》——《尼伯龙根之歌》——《伊戈尔远征记》——生气勃勃的民间创作——教士文学和宗教戏剧——骑士文学:诗化的贵族理想——市民文学和市民戏剧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一节 西方近代文学的开端 文艺复兴:一次伟大的思想文化革命——人文主义——东方文化的贡献 第二节 意大利文学 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但丁——人文主义先驱彼特拉克与薄伽丘——陈里奥斯托与塔索 第三节 法国文学 人文主义的不同倾向——拉伯雷——探索民族诗歌之路:“七星诗社”与龙萨——随笔式散文与蒙田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第五章 18世纪文学

章节摘录

书摘 索福克勒斯拥护民主制,痛恨暴君,痛恨僭主的专制统治。西西里僭主和马其顿国王都曾向他发出过邀请,他一概拒绝。他认为“谁要是进入了君主的宫廷,谁就会成为奴隶,不管去时多么自由。”(见他的残诗)但是,他属于温和的民主派,一方面宣扬民主精神,同时又认为传统的宗教观念和古老的习俗不应否定;他对传统的命运观念有所怀疑,同时又认为命运无法抗拒。这些方面构成了作家思想上的矛盾。但是,作为雅典民主制的繁荣时期时代精神的代表。他更多地肯定人的创造能力和独立自主精神。他在悲剧《安提戈涅》的第一合唱歌中,歌颂了人征服自然的能力和人的聪明才智。这支合唱歌的第一句:“奇异的事物虽然多,却没有一件比人更奇异”,已经被公认为古希腊文化中人本精神的名言。在人与命运的关系上,他强调的不是人对命运的服从,而是人的自主精神和人对命运的反抗。命运在他的心目中,已经不是具体的神物,而是在冥冥之中存在着的一种力量,一种超乎人类之外的抽象观念。 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在当时获得很大的成功。公元前468年的,,戏剧竞赛中,他第一次得头奖,赢了埃斯库勒斯。后来又连连在竞赛中得胜。他大约写了一百三十多部剧本(一说123部),流传至今的只有七部完整的悲剧,即《埃阿斯》 (约公元前442年演出)、《安提戈涅》(约公元前441年演出)、《俄狄浦斯王》(约公元前431年演出)、《厄勒克特拉》(公元前419年至415年之间演出)、《特刺喀斯少女》(约公元前413年演出)、《菲罗克忒斯》(公元前409年演出)、《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公元前401年演出)。索福克勒斯在埃斯库勒斯成就的基础上,又推动了希腊悲剧向前发展。他首先在悲剧演出中采用第三个演员,这就使剧本的情节和人物可以表现得更加丰富,更加复杂。同时,也使对白在剧中占有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增加了戏剧的成分,减弱了合唱队的作用。索福克勒斯最重要贡献在悲剧的结构布局方面。他的作品结构复杂,富有悬念,同时又严整简洁,和谐完美。他特别善于在封闭式的结构中,运用各种手法,把悲剧冲突的发展处理得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从而使剧本产生巨大的震撼力。索福克勒斯善于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他说过,他是按照人“应该是怎样”的原则来塑造人物的,因此他的人物具有理想性。他们既不是神,也不是普通的人,而是理想的英雄人物;他们比埃斯库勒斯的人物更接近现实,然而又不失其崇高性。索福克勒斯剧本的语言洗练有力,对白紧凑,文字富于联想,许多段落可以独立成章,被认为是抒情诗的典范。另外,索福克勒斯还打破了三联剧这种传统的戏剧形式,介绍了可以转动的剧景,改进了服装和音乐等。 索福克勒斯的作品没有直接涉及当时的现实生活,但表现了公元前5世纪中叶雅典的时代风尚,即提倡民主精神,鼓吹英雄主义思想,重视人的才智和力量。他的最重要的作品是《俄狄浦斯王》。剧本取材于一个古老的神话。忒拜王拉伊俄斯无嗣,去得尔福求神。阿波罗神说,他将有一个儿子,但那孩子将杀父娶母。后来。王后伊俄卡斯忒果然生下—个儿子。拉伊俄斯命仆人弃之山野,而且在婴儿脚跟钉上钉子,自以为即使有人发现也不会收养这个残废的孩子。谁知那仆人怜悯孩子,把他送给了邻国科任托斯的牧羊人。科任托斯国王波吕玻斯同样无嗣,便收养了这个孩子,取名俄狄浦斯(意即脚肿人)。俄狄浦斯长大后,从一个醉汉口中得知。他不是国王亲生,便去得尔福询问阿波罗神。阿波罗没有告诉他父母是谁,却预言他将杀父娶母。俄狄浦斯为逃避厄运,离家出走。在一个三岔路口,遇到一个老人,带着四个随从。那伙人非要俄狄浦斯让路,双方争执起来,以致动手。俄狄浦斯不慎将老人和他的三个随从打死,剩下一人逃回忒拜,谎说是遇到一伙强盗,主人才丧命。此人正是当初受命丢弃俄狄浦斯的仆人。忒拜人祸不单行,国王死后,又出现人面狮身妖斯芬克斯。此妖坐在城外山头,向过路人提出一个谜语:什么动物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腿最多时最软弱。回答不出的人就被它吃掉。多少人就此丧生。正在忒拜人无望的时候,流浪的俄狄浦斯路过此地,道破了谜底是;人,因为人幼年四肢爬行,成年双腿行走,晚年加拄拐杖助行。斯芬克斯遂跳崖自杀。忒拜人拥俄狄浦斯为王,王后也嫁给了新王。俄狄浦斯想要逃脱杀父娶母的命运,然而阿波罗的预言还是应验了,他无意中犯下了这两项大罪。 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不是从头开始描写这个神话故事,而从十六年之后写起。那时,城邦发生了瘟疫,麦穗枯萎,牛羊瘟死,妇人流产。克瑞翁回来报告神的指示:天神降灾是因为杀死老王的凶手还生活在忒拜,必须把他驱逐,忒拜才能免除灾难。俄狄浦斯向众人表示自己查明案情,为城邦复仇的决心。他发誓:“假使他是我家里的人,我愿忍受我刚才加在别人身上的诅咒。”他恳求预言者拯救城邦,说出谁是凶手。预言者却不肯道出秘密。俄狄浦斯指责他如此不忠,可能就是罪行的策划者。被激怒的预言者才说出,国王就是那杀人的凶手。俄狄浦斯怀疑这是克瑞翁的阴谋,指控克瑞翁谋害他,意欲夺取王位。二人争执不下,王后出来劝架,说预言者和神示都不一定可信,当初有预言说国王将死在他儿子手下,可是,他却是在三岔路口被一伙强盗所杀。俄狄浦斯闻听此话,想起了往事,不禁紧张起来。他向王后打听拉伊俄斯的长相和被害的经过。知道事情的经过与他的经历大体相同,出入只在打死老王的凶手是一伙强盗还是一个人。他急于找到那逃回的仆人问个究竟。科任托斯的报信人来到忒拜,报告那里的国王去世,人民要求俄狄浦斯回国继承王位。但是,娶母的预言使俄狄浦斯不敢回去。恰好那报信人就是当初接受弃婴的牧人,他告知预言无效:因为俄狄浦斯本不是波吕玻斯亲生。此话使俄狄浦斯大为惊讶。王后却明白了事情的真相,阻止他追问,随即冲进宫去。人们找到了从三岔路口逃回的随从。报信人认出,交给弃婴的就是他。在国王的威胁下,他才说出那婴儿不是自己的而是拉伊俄斯家的。俄狄浦斯的身世大白于天下。他也看到了自己的罪责,冲进宫去。王后已经上吊自杀,俄狄浦斯用金针刺瞎了自己的眼睛,带着他的女儿离开忒拜。 悲剧中的俄狄浦斯是一个优秀的人物。他追求高尚的道德原则,他聪明机智为民除妖,他治国贤明,被国人视为救星。但是他一生都处在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之中,并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独立自主的精神。为了逃避厄运,他放弃高位,四处流浪。在剧本集中描写的追查凶手一事中,他为了拯救国家而穷追不懈。一旦发现自己有可能无意之中犯下了弥天大罪时。他不掩饰,继续追查,不相信命运具有不可违抗的威力。最后证实自己有罪,他自我流放.承担责任。俄狄浦斯的独立自主精神与不可抗拒的命运之间,构成了激烈的悲剧性的冲突。俄狄浦斯的事与愿违的经历,使悲剧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媒体关注与评论

绪论在外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的领域里,历来有“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的提法。所谓“东方文学”指的是亚非国家的文学。而所谓“西方文学”,指的是欧美国家的文学。其实,这种提法并不具有严谨的科学意义,但是,自有它的可取之处,因此被广泛使用,也能被大家接受。 “东方”和“西方”本来是一个地理概念。但是这种概念被历史、文化、政治等学科借用的时候,已经超出地理的意义而具有一种特定的涵义。欧洲人从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出发,历来把地中海东岸一带和亚洲西部称为近东,而把亚洲东部称为远东。15~16世纪后,欧洲一些国家相继进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它们为了寻找海外市场,大举进行殖民主义扩张活动。印度、中国等传说中的富庶地区,成为它们的主要侵略目标。后来,亚洲国家,也就是他们心目中的东方国家,陆续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于是,“东方国家”也逐渐成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同义词。相应的,“西方国家”就成了资本主义列强的同义词。“东方”与“西方”这两个词产生了新的特定的意义。非洲国家并不属于亚洲,但是,因为它们属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于是,当人们提到“东方国家”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把它们也包括在里面。约定俗成,“中人本菌家与“西方”国家,成了“亚非”国家与“欧美”国家的代名词。至于70年代以来出现的“东方主义”的说法,又有其特定的涵义,这里姑且不论。 但是,我们在研究世界文学时,运用“东方”与“西方”的观念,主要还不是从这种政治的意义出发,而是从文化体系的意义上来划分的。有文字记载的人类文化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世界上存在的文化也多种多样,然而就其总体来讲,就大的方面来讲,可以划分为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两大体系。欧美各国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共同的宗教信仰——基督教,而且又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和种族的政治的联系与纠葛,历来关系密切,交流频繁,其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进程也具有许多共同之处,因而形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联系比较密切的文化体系。与欧美国家相比,亚非国家的情况就很不一样了。它们的文化渊源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相互的联系也没有欧美国家那么密切,因此在文化上没有整体性和统一性,其中包含有相对独立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黑非洲文化。但是,近代以来的共同的历史命运,宗教、文化的交流,以及在文化形态上的某些有别于欧美文化的共同特征。又使它们具有某些共性,形成与欧美文化体系不同的另一个文化体系。人们借用政治概念,把这两种文化体系分别称之为“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文学的情况也是如此。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审美理念,不同的社会状况,不同的历史命运,使东西方文学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形成不同的特征。所以,在认识和描述世界文学的时候,把它分为西方文学与东方文学两个部分,是完全有理由的,符合实际的。本书是一本欧美文学史,之所以不用“欧美文学史”而用“西方文学史”的名称,主要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为的是突出其文化体系的意义。 文学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影响文学发展的因素也多种多样,要想在一部文学史中,把所有的文学现象包容无遗,把有关文学史的所有问题都说个一清二楚,那是很难做到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西方文学史 第一卷 古代-18世纪文学 PDF格式下载



这套书的编写方式非常好,对于西方文学是放在世界文学的大环境下写的


英雄所见略同了,此书同为北师老师之书,编写及内容选择精当是一贯的,考北师可看看,我也正在看呢


师大老师编写的~不错比南开的实在些


五星级


如果要考北师大文学院的研究生的话,这套书是应该看看的。


课本么~不好也得拿着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