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光荣-朱德
2006-11
四川人民出版社
朱德故居纪念馆
676
500000
无
全书共分29个单元(组),每个单元由图片、绘图、文物、墨迹等照片资料和适量文字构成。文字包括单元(组)说明、朱德自述、回忆史料的精彩片断和发生在这个时期的轶闻趣事。本书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具有文献性、权威性,是学习、宣传朱德革命业绩与精神及研究朱德生平与思想的重要图籍。本书由中央高层领导组成编委会。朱德的第一任秘书、原国务院副总理黄华任编委会主任并作序,朱德的女儿朱敏、女婿刘真任编委会副主任。编写组由中国军事博物馆的老专家及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组的专家组成。 本书以清晰的线索展现了朱德光辉的、战斗的一生。从青少年时代就学、从军开始,他就在苦苦寻找革命和救国的道路。在留学欧洲时,他找到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他参与和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并为保存第一支人民军队而领导和发动了湘南起义,随后率部取得了粉碎敌人四次围剿的辉煌胜利。长征中,朱德任八路军总司令,亲上前线,开辟了敌后抗日战场;解放战争中,朱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领导和指挥全军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战略决战,打垮了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解放后,朱德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纪委书记、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本书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形象地再现了朱德一生的光辉业绩和崇高风范。特别是许多难得一见的历史照片,更是弥足珍贵。 全书以双色印刷,硬精装,大16开,约20万字,图片2000幅。 朱德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朱德元帅的一生与中国革命史有着密有可分的联系,他的思想,品格在中国人民中受着毋庸置疑的尊敬和爱戴。本书第一次以自述的形式对其作为一个献身于崇高理想和信念的革命领袖以及平凡而真实的人的心路历程进行了寻溯,所依据的恰是这位革命家本人在各个时期、不同场合的坦率谈话、回忆及自传文字,许多内容为首次公开面向读者,经过国家权威部门鉴定和编纂,遴选成书,极具认识及收藏价值。
第一章 佃农的儿子第二章 投身军旅第三章 赴欧求索第四章 在北伐战争中第五章 南昌起义和湘南暴动第六章 井冈山会师与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七章 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第八章 艰苦卓绝长征路第九章 准备迎接全面抗战第十章 八路军总司令第十一章 跃马太行山第十二章 坚持团结抗战第十三章 倡导屯田垦荒培育延安精神第十四章 指挥抗日大反攻第十五章 反对内战第十六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第十七章 人民的光荣第十八章 在战略决战中第十九章 命令向全国大进军第二十章 建立新中国第二十一章 新中国的卓越领导者第二十二章 情系人民军队第二十三章 关心经济建设第二十四章 重视科教文化事业第二十五章 团结共计大业第二十六章 对外友好交往第二十七章 革命到底第二十八章 家庭生活情趣第二十九章 丰碑永存
书摘朱德是一个佃农家的儿子。少年朱德经历了家庭生活的艰辛,目睹了社会上许多不平的事实,接受了知识渊博、有正义感的塾师席聘三的教育,耳濡目染了母亲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从而萌发了他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后来,青年朱德在顺庆府中学堂这所新学校里,系统地学习了数学、物理、化学等新知识,受到了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在四川通省师范学堂附设体育学堂学习期间,秘密传阅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深感清政府专制腐败,认定要推翻清朝皇帝,建立一个新的国家。一九。八年,朱德应聘回到仪陇县高等小学堂任教,通过与社会上旧势力的斗争,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现在的问题,就是非救国不可,并决定投笔从戎以求拯救国家和人民。 诞生在琳琅寨下 在嘉陵江东,仪陇——一个山地里的县城。于~八八六年(是产生了五一世界劳动节的这一年)我就出生在距县城东七八十里,距观音河四十里中间的马鞍场琳琅寨下。因为家里是佃户,种人家的田地,也就是在人家那里生长的。环境很好,有着幽美的风景。山、水沟、水田、树丛——好多地主住在附近。那是一家大户,差不多几十里路都是姓丁的。我们家种的田地,也就是姓丁的。位于半山上,山窝里一处独立家屋。多数正房是瓦房,耳房都是茅草房。后山及两侧是树木,屋背后是一片竹林。前面是一片水田,对面是山林及深沟。 祖籍是客家,从遥远的广东韶关,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到这里来,已经是第七代了。一直就在耕田,家庭却始终保有客家风味,到现在还说广东话呢。财主丁家拥有很多土地,有钱,是个相当大的地主,收约五千担租——我们家租的田种一年,除去五十担纳租以外,余下的将将够吃。家里有十几口人,从我出世就有十一二个人,有三百吊钱本钱做为压头,种人家的田地是要压头的……幼年时家里一般说来都很勤苦,很有规则。祖母是一个能干的人,管家很好。祖父是个老农民,有经验,很勤苦,处处以身作则,父亲这一辈是四兄弟,也都种地,有的读过\书也不多,认识一点点字。家里一年四季的生活,都是忙着庄稼工作,总是天一亮就爬起来。农忙时,晚上八九点钟睡。不忙时,天一黑就睡觉了,从我稍微懂得事起就是这样。 祖母是家庭里的组织者,什么事都是在她的管理和督促之下进行的。母亲很贤淑和气,有着一般农妇的强壮的体力。整天只是很有耐性的做着事——我们一共六弟兄,二姐妹,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自己算老三。还有三个弟弟,一个妹妹。母亲生十多个小孩子。后来生下的女孩子,却没有要。她也从来不发(脾)气,不打人骂人。这样多的孩子,没让人招呼过。同时,l也还要种粮食,收拾东西,做饭 人口的增多,要家里很节省才够吃。遇上好年成,有一件新衣服,不然就没有。都是吃粮食,从来没吃过白米,多是吃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油盐很少。十多个人,过年杀一条猪,管一年,只过年过节吃一点,分起来不过一个人一块两块——我在小的时候是过房的,父亲是老二,我过给伯伯做儿子,我又成为一个独的了,以后也没分过家,在一块住,这样就是有两个父亲两个母亲了。过房这边很好,三叔、幺叔也都很好。 因为家庭的勤苦,没有一个人敢懒,这对我影响都好——母亲整天忙着,从没有空去抱抱小孩子。我们都是在地下爬着长大了的,大了身体很强壮,能背能挑,还要种地。有时读书回家,母亲在做饭,我就去挑水了。家里管束很紧,谁也不闹什么,舒舒服服的。过年的时候,便由祖母分下一年的工。春秋四季,天还没亮,做饭的就先爬起来,在灶边烧饭了。然后祖父起来。大家起来,哪一个没起就不得下台,不起来不行。起来后,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做饭的做饭。各有各自的任务,我们小孩子做帮手。有时上午去读书,下午去种地,农忙也有时半个月、一个月不去读书,先生也懂得答应我们。我们当小孩子的时候,什么都是自家做的。吃饭穿衣,纺棉花,织成布拿去染了,拿回来请裁缝缝了;油是自家种菜子打的,还有鸦片叶子做的油,点灯是自己打的桐子油,什么都是自己做的。花钱就是花到买盐、纳粮、成租和纳典。鞋子都是自己做的。假如谁街上买东西回来,那会挨骂的。 祖父真是中国标准的老农民,到八九十岁,他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后来一直到临死的时候,他还是要种地。父亲、叔叔身体也都是健壮结实的。家里人很少害病。因为小时人多,劳动分工,吃穿都有分派,不是自由的,所以自由心很少。对家里是惧十白的……我小时喜欢捉鱼,门前池塘鱼很多,田里水沟头都有大鱼、小鱼,栽秧时,放鱼进去,我们家养的鱼很大,但田主不让我们捉,他却用网打去。家里照例是容忍的。我们小孩子就恨他们。 “为什么把我们的鱼捉去呢7” 还有那些果树,有很好的梨、胡桃、枣、李子,成熟了,老板要我们摘下送去;树林子柴很好,可是一根小树都不准砍,竹子也是一根也不许动的。 我们屋后生着斑竹、刺竹、贡竹、料茶竹。竹林里雀很多。有雀子、竹鸡……我和大哥、二哥常在那里玩。二哥是个怪人,会打枪打乌,家里骂他,他也不管,那枪是防强盗用的土枪。他们还会拉胡琴、吹箫,搞得蛮好。我因为读书搞不好——他们因为我舅父家的影响,舅父是会吹唢呐拉弦子、给人抬媳妇的。他们家总是很快乐,也耕田。我们的快乐也有着这样的遗传的。外祖母穷得要死,可很舒服,不过我很少去,距离三四十里,叫柏林桥,我因过房给伯母,就有另一个外婆了,在新市场有四五十里路,去的次数倒多。 (节选自《朱德自传·手桫稿本》)P1-6
朱德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朱德元帅的一生与中国革命史有着密有可分的联系,他的思想,品格在中国人民中受着毋庸置疑的尊敬和爱戴。本书第一次以自述的形式对其作为一个献身于崇高理想和信念的革命领袖以及平凡而真实的人的心路历程进行了寻溯,所依据的恰是这位革命家本人在各个时期、不同场合的坦率谈话、回忆及自传文字,许多内容为首次公开面向读者,经过国家权威部门鉴定和编纂,遴选成书,极具认识及收藏价值。
无
内容不错,照片很多,但纸张一般,照片的清晰度一般,书的封面有点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