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古蜀时期-成都通史-卷一

段渝 编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1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者:

段渝 编  

页数:

40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成都通史:古蜀时期(卷1)》是记录从古至今成都这一特定地域范围内文明演进历程的大型通史著作,涵盖成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方面面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旨在揭示成都城市文明的基本发展轨迹和主要特点,突出成都城市文明的闪光点,为成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思想养料,为成都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来自历史深处的智力支撑。

作者简介

段渝,男,汉族,出生于1953年8月4日,1983年7月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现就职于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担任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民族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地方志协会副会长、四川省社会科学系列高评委、四川省文博考古系列高评委、四川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历史学科评委等。出版个人学术专著9部,合著14部,主编学术专著5部、学术丛书5套、论文集6部,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考古》、《文物》、《史学理论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社会科学战线》、《考古与文物》、《史学月刊》、《史学史研究》、《光明日报》等国内以及海外学术期刊等发表论文近300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年度项目3项、西部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重大项目2项、中央对台办项目1项、省级和国外科研项目12项。获中国图书奖1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史、巴蜀历史文化、长江流域古代文明、南方丝绸之路与欧亚古代文明。爱好读书、走路、谈学术。

书籍目录

《成都通史卷一》目录: 概述 一、先秦时期成都历史的时空范围 二、成都平原古蜀文明演进的地理环境与文化生态 三、先秦时期成都平原的主要居民 四、成都平原古蜀文明演进的阶段与特点 五、成都平原古蜀文明在先秦史上的位置 第一章 三代蜀王与古蜀开国 第一节 蚕丛、柏濩、鱼凫:成都平原古蜀王国的起源 一、酋邦与文明起源 二、从蜀山氏到三代蜀王 三、三代蜀王与古蜀酋邦 第二节 鱼凫王朝:成都平原古蜀王国的形成 一、国家与文明形成 二、古蜀王国的建立 三、古蜀文明中心的诞生 四、鱼凫王朝的国家形态 五、鱼凫王朝的统治范围 第二章 杜字与开明:成都平原古蜀王国的盛衰 第一节 杜宇王朝的兴起 一、杜宇王朝的建立和发展 二、文化与政治变革 三、杜宇王朝的国家形态和政治制度 四、杜宇王朝的疆域 第二节 开明王朝的兴起 一、开明王朝的建立和发展 二、开明王朝的政治制度 三、开明王朝时期古蜀的社会结构 四、开明王朝的疆域扩张 第三节 古蜀王国的衰亡 第三章 成都平原城市的起源与形成 第一节 城市与文明形成 第二节 宝墩文化:成都城市的起源 一、成都的史前城址群 二、成都史前古城的性质 三、成都史前古城与酋邦 第三节 三星堆文化:夏商时期成都平原城市的形成 一、三星堆古城的发现与确认 二、三星堆古城的形成 三、三星堆古城的功能、结构与布局 第四节 十二桥文化与金沙遗址:商周时期成都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成都城市的形成 二、成都城市的功能、结构与布局 第五节 春秋战国时期成都平原城市群的兴起 一、蜀都成都的发展和变迁 二、成都平原的其他城市 三、成都平原早期城市体系的初步形成 第六节 成都平原早期城市的中外比较 一、城市规模比较 二、早期城市体系比较 三、城市起源模式比较 第四章 成都平原青铜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第一节 青铜器 一、青铜合金技术 二、青铜器种类 三、青铜文化的中外比较 第二节 黄金及其他金属工业 一、黄金 二、白银 三、冶铁 第三节 制玉和制陶业 一、制玉 二、制陶 第四节 竹、木、漆器业 一、竹、木器 二、漆器 第五节 纺织、建筑、矿业 一、纺织 二、建筑 三、矿业 第五章 成都平原稻作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成都平原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一、农业革命的遗迹 二、主要农作物种类 三、成都平原稻作农业经济区 四、古蜀其他农业经济区的分布 第二节 水利建设 一、大禹治水的传说 二、鳖灵治水 三、水利工程技术 第三节 渔猎与畜牧 一、家畜饲养业 二、畜牧 三、渔猎 第四节 制盐与酿酒 一、制盐 二、酿酒 三、蜀醴享祀 第六章 先秦时期成都的商业与交通 第一节 内外贸易 一、古蜀国境内通商的几种形式 二、古蜀与各地的贸易关系 三、蜀的货币 第二节 内外交通 一、境内交通 二、对外交通 三、国际交通线 第七章 先秦时期成都的文化与社会 第一节 巴蜀文字 一、表意文字 二、象形文字 三、巴蜀文字与汉语古文字的关系 第二节 神话、宗教和巫术 一、神话的构拟 二、宗教信仰 三、巫术 第三节 艺术、哲学和科学 一、艺术 二、方术神仙家 三、道家 四、杂家 五、古蜀文化与儒、法、墨诸家的关系 六、科学结晶 第四节 史学源流 一、《山海经》与蜀王旧史 二、中原文献所传古蜀史的材料来源 第五节 社会生活 一、风俗和行为方式 二、居住方式 三、丧葬习俗 第八章 成都平原古蜀文化与夏、商、周文明 第一节 黄帝、颛顼、大禹与古蜀 一、黄帝族与古蜀族 二、大禹与古蜀 第二节 古蜀文化与夏文化 一、蜀与夏的关系 二、三星堆文化中二里头因素的来源 三、夏末的蜀夏关系 第三节 古蜀文化与商文明 一、殷墟甲骨文中的蜀 二、蜀与商的政治经济关系 三、蜀与商的文化交流 第四节 古蜀与西周王朝 第九章 成都平原古蜀文化与巴、楚、秦和西南夷文化 第一节 蜀与巴 一、蜀与巴的和战 二、巴蜀文化的形成 第二节 蜀与楚 一、同源异流 二、东进与西上 第三节 蜀与秦 第四节 古蜀与青衣江、大渡河流域古文化 第五节 古蜀与雅砻江、安宁河流域古文化 第六节 古蜀与云南青铜文化 第七节 古蜀与黔西北青铜文化 第十章 成都平原古蜀文明与世界古文明 第一节 古蜀文明与东南亚文明 一、古蜀文化南传东南亚的几点原因 二、蜀王子安阳王的南迁 第二节 古蜀文明与印度古文明 一、海贝、象牙、青铜剑与印度古文明 二、“支那”与成都 三、“赛里斯”与成都 第三节 古蜀文明与近东和欧洲古代文明 一、金杖、雕像与近东文明 二、“瑟瑟”来路觅踪 三、成都丝绸的西传 大事记 后记 《成都通史》编纂委员会后记 …… 《成都通史卷二》 《成都通史卷三》 《成都通史卷四》 《成都通史卷五》 《成都通史卷六》 《成都通史卷七》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蜀国黄金制品的艺术风格、加工工艺,尤其是黄金面罩的礼仪和祭祀功能体系和金杖的权力象征系统,与西亚近东文明如此惊人地相似,绝非偶然。尽管文化史上不乏彼此相似的例子,但必须以彼此都有自身的发生演变序列为基本前提,否则就必须考虑文化交流和文化采借的问题。蜀国金杖、金面罩既然无论在蜀本土还是当时的全中国范围内都没有起源演变的痕迹,那么就应当考虑它同西亚近东文明之间的文化交流问题,这与上述三星堆大型青铜雕像群以及后面将要述及的琉璃珠的来源问题,是一样的情形。 西周以后蜀国考古中,已很少有黄金制品出土。战国时代一些蜀文化墓葬中出有少量金块以及错金器物。从当时中原列国在内政外交上多将黄金作为赏赐、馈赠等情况看,蜀国大概也是将黄金作为贮藏手段,故一般不再大量制作礼仪性黄金器物,黄金也很少用在艺术品和其他装饰品上。 蜀地自古富产金。《尚书•禹贡》该梁州贡物首推“璆”。璆,郑本《尚书》、《汉书•地理志》、《释文》引马融等并作“镠”。《尔雅•释器》:“黄金谓之□,其美者谓之镠。”郭璞注:“谬即紫磨金。”紫磨金为黄金中的上品。《水经•温水注》:“华俗谓上金为紫磨金。”《尚书•禹贡》中贡黄金的只有梁州,说明梁州的金是先秦质量最高的优质金。《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涪县(今四川绵阳市)、晋寿县(今四川广元市)均产金,其民“岁岁洗取之”。岷江、沱江、涪江、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流域亦盛产沙金,或为山石中所出金,或为水沙中所出金。这些自然金的颗粒绝大多数极小,“千百中间有获狗头金一块者,名日金母,其余皆麸麦形”。披沙拣金,来之不易,而水中洗取,亦属难事。淘出的细碎沙金须经熔炼纯化,成为赤金,方能制作各种器物,也才能作为金块入贡。由此可见,蜀国不仅有精湛的金器制作术,而且有发达的黄金淘洗术,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编辑推荐

《成都通史(1-7)(套装共7册)》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古蜀时期-成都通史-卷一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