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我们内心的冲突

卡伦・霍妮 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05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作者:

卡伦・霍妮  

页数:

169  

字数:

145000  

译者:

王作虹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我们内心的冲突》较之于《我们时代的神经人格》,不仅在理论上有重大的发展,而且达到了早期著作中鲜有的哲学的高度。 本书讨论了人内心的主要的冲突类型和它们的各种表现形式,分析并归纳了各种相互矛盾的态度和倾向,指出了被这些冲突所扰之人旨在解决冲突的努力结果怎样导致失败并陷入恶性循环,提出了解决这些冲突的切实可行的建议和设想。因此,即使读者已经从作者早期论著如《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中初步接触了她的理论,但要真正认识、全面了解作者及其代表的学说,则只有在进一步细读她后期的成熟之作——《我们内心的冲突》之后才能实现。

书籍目录

中译者序前言序第一部 神经症的冲突和解决的尝试 第1章 强烈的神经症冲突 第2章 基本的冲突 第3章 亲近人 第4章 对抗人 第5章 回避人 第6章 理想化意象 第7章 外化作用 第8章 假和谐的辅助手段第二部 未解决的冲突的结果  第9章 恐惧 第10章 人格衰竭 第11章 绝望 第12章 虐待狂趋势结论 神经症冲突的解决

章节摘录

  人际关系之外的感情压抑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其实我们在讨论自立与自强时已暗示到了这种原因。任何有可能使孤立者产生依赖性的欲望、兴趣或快乐,都被他看成对自己的背叛,因而加以压制。在患者看来,似乎在允许感情流露之前,需要小心地分析局势,以防可能损失宝贵的自由。任何对独立的威胁都只促使他把感情的大门关得更紧,但当他发现局势无害于他的自由时,便会欣然投入其中。梭罗著的《瓦尔登》①就很好地说明了在这些状况下可能产生的深刻的感情体验。患者心中既害怕耽于欢乐,又怕因此而使自由受限,所以有时几乎变成了禁欲主义者。但这是一种特殊的禁欲主义,其目的不是自我否定或自我折磨。我们还是称之为自我限制更好;我们如果承认它的理论前提,那么它并非缺乏明智。  自发的感情体验应该在我们身上有它的位置,这对保持心理的平衡有极重要的作用。比如,创造性才可能是一种拯救手段。假如这种才能先受到了压抑而不能表现,然后通过分析治疗或别的体验而被解放出来,那么对患者将产生极良好的影响,甚至使人觉得治疗中发生了奇迹。但在估计这种治疗效果时却需要谨慎。首先。如果把产生的疗效普遍化,则是错误的;它对一个自我孤立型患者不一定有好处。⑦甚至就是对那个患者本人而言,如果从是否改变了他的神经症的基本因素看,那么严格地说这种效果还不能称作治愈。它只提供给他一种更满意、失调程度更轻一些的生活方式。  感情愈是被克制,患者就愈有可能强调理性的重要。他的希望便是一切事情都能够只凭理智思维的力量便得到解决,好像只要知道了自己的问题就足以治疗自己的毛病了;或者好像单靠理性就能解决世上的一切麻烦了。  在讨论了自我孤立者与他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这些情况以后,有一点就很清楚了:任何亲密持久的关系都必然威胁他的自我孤立,因而可以产生很坏的后果;当然,如果与他交往的人也同样自我孤立,自愿尊重他对保持距离的要求,或者他的伙伴为某些理由能够且愿意顺应他的孤立需求,那么又当别论。一片痴情耐心等待培尔.金特归来的索尔维格①就正是这样一个理想的伙伴。索尔维格并不对他有任何要求,她对他如有什么要求,那将吓坏他,正像他如果失去对自己感情的控制也会给吓坏一样。可以说他不知道他自己给予别人的是多么少,而他却以为自己已经献出了未表达出口、未体验过的感情,把自己珍贵无比的东西已给予了她。只要感情距离得到足够的保障,他就能够保持某种程度的持久的忠贞。他也许可以卷入与他人的短暂的交往的关系,时隐时现,但这些短期关系是脆弱的,任何微弱的力量都会使他马上退缩。  与异性的关系之对于他,完全有如一张桥牌之对于别人。只要这种关系是短暂的,不干预他的生活,他就欣赏;而且,这种关系还必须严格限制在专门为之划出的时间、地点、范围以内。另一方面,他可能对这种关系极端冷漠,根本不愿哪个异性进入自己守护的“领地”。这时,他自然用完全是想象出来的关系来取代真实的关系。  我们所描述的这一切特殊表现,都出现于分析过程之中。自然,自我孤立者对医生的分析大为不快,因为那的确可说是对他私生活的最大侵犯。但他也有兴趣对自己作一番观察,医生的分析开阔了他的视野,使他看到自己内心的复杂的斗争,因此,他对此又感到神往。他可能对自己所做的梦的生动性感到好奇,或对自己偶然的联想的恰当性感到迷惑。在找到能证实自己的臆断的材料时,他就像科学家找到了证明那样快活。他感谢医生的努力,希望医生在某些地方给他以指点,但若是医生“强迫”或催促他走向自己未曾料到的方向,则会引起他的反感。他老是担心分析中的暗示会带来危险,而实际上对于他这种类型的人来说,危险性远远小于对于其他两种类型的人,因为他早就“全副武装”来防范外来影响了。本来,合理的自卫方法,乃是去证实分析医生的暗示是否正确,他却不这样做;相反,他的做法是:凡医生所说的若不符合他对自己的看法或对生活的总的看法,他都必然盲目地加以拒斥,尽管表面上他做到了礼貌周全,不直接反对。他尤其感到可憎的是医生居然要他来个改变。当然他希望摆脱扰乱他的那些东西,但不能触及他的人格。他一方面欣然观察自己,另一方面又无意识地坚决不改。他对外来影响的藐视只是对他态度的一种解释而已,而且这还不是最透辟的解释。我们以后将讨论另外那些解释。所以,他自然在自己与分析医生之间划出了很长的一段距离。在很长的时间以内,分析医生对他只是传过来的一个声音。在他的梦中,他与医生的关系可以表现为这样一种梦境:两个记者从相隔遥远的不同家相互打长途电话。乍一看来,这种梦似乎表现r他对医生及其分析工作的疏远感,但这只是清楚地再现于他意识中的态度。梦绝不仅是对现存感受的描绘,而且是寻求解决冲突的一种努力,所以,这样的梦自有其更深的含义。它表现了患者想让自己不与医生及其分析工作沾边的动机——不让这种分析触及自己。  最后,我们还可以在分析过程中以及过程以外观察到一种特点,那就是患者在面对医生的进攻时死命防卫自己的孤立。这种现象当然也见诸所有神经症,但这一类型的患者所进行的抗拒似乎更持久,几乎成了生死搏斗。患者想出一切办法来对付干预。事实上,早在自我孤立真正受到威胁以前,这种反抗就已经暗暗地但带有破坏性地进行着了。拒不让医生的分析来干预自己,只是患者意图的一个方面。如果分析医生试图使患者相信他与医生有关,他心中有冲突在发生,那么患者的抗拒便更巧妙、更委婉一些。患者至多会对分析医生表现一点通情达理的看法,假如患者的无意识产生出自发的感情反应,他也绝不会任其进一步发展。总之,患者常常对人际关系分析持有根深蒂固的对抗。患者与他人的关系一般都非常含糊暖昧,医生常难以得出清晰的印象。患者的这种抵制是可以理解的。他一直与他人保持着一个安全的距离,医生谈起他的问题只会使他震惊、不安。医生如果多次提说这些问题,患者便公开怀疑医生有什么动机。这个分析医生是不是要使我合群?这种方法只会引起患者的蔑视。如果后来医生成功地使患者知道离群索居的缺陷,患者便惊恐不安、烦躁易怒。他可能意欲离开医生。在分析过程以外,他的反应更强烈。平常本来是沉静温和、通情达理的人,可能会因恼怒而变得僵硬冷漠,或出言不逊,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孤傲与自由受到了威胁。患者一想到加入什么活动或专业团体,一想到别人需要他的是参与行动而不仅仅是交纳一笔会费,便真正恐慌起来。即使他不慎卷入了进去,他也会不顾一切使自己脱身出来。比起一个生命受到威胁的人,这种患者更有本事发现逃避的办法。正如一个患者曾经说过的,假如是在爱情与自我孤立二者之中进行必居其一的选择,他会毫不迟疑地选择自我孤立。这又带出了另一个特点。他不仅用一切能够用上的方法来防卫自己的孤立,还觉得为了,孤立任何牺牲也值得。他把外在的好处和内心的价值抛弃了;在意识上,他把任何可能干涉自我孤立的欲望都清除掉;在无意识中,他便自动地实行了对欲望的压抑。  任何受到如此激烈捍卫的东西…定有一种巨大的主观价值。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译者序  美国心理学专家卡伦·霍妮的这本论著,在现代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史以及精神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卡伦·霍妮(1885~1952)生于德国汉堡,就读于柏林,于191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从1914年到1918年,她在柏林一朗克维兹研究精神病学,并在1918~1932年期间任教于柏林精神分析研究院。为逃避纳粹迫害,霍妮于1932年赴美并在其后两年中担任了芝加哥市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长。1934.年她来到纽约,在纽约精神分析研究院任教一直到1941年。该年,在她的发起下,精神分析促进会和全美精神分析研究院成立,她担任院长直至逝世。除了积极从事教学与精神治疗的研究和实践以外,她还是美国最权威的精神分析杂志的编辑、全美精神病学学会的成员;她经常为该学会撰写论文。霍妮的著述甚丰,主要有《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精神分析的新途径》、〈自我分析》、〈我们内心的冲突》等。  由弗洛伊德创始的精神分析,在近代和现代西方思想中具有突出的、独特的重要地位;但自从这一思想运动深入发展之时起,便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持不同见解的代表性人物,他们对弗氏的正统精神分析学或偏离,或背叛,这样,不仅开拓了精神分析的新领域,也从不同的、  全新的角度揭示了弗洛伊德思想固有的矛盾和缺陷。其中,卡伦·霍妮作为新弗洛伊德学派的代言人,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弗氏的学说作了重大的修正和批判。这主要表现在她以文化决定论取代了弗氏的生物决定论。比如,人的内心冲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神经症状一直是心理学的主要课题,但在霍妮之前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更少有人以科学的态度对之进行严密、细致的分析。有的心理学家即使触及到这一类问题,也未能作出较为中肯的、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比,书洛伊德就认为人的内心冲突是压抑与被压抑这两种力量之争,而强迫性内驱力则具有本能的性质,追求的是满足;总之,冲突的根源来自生物的、生理的因素。而本书作者认为,冲突发自于困扰人的内心的相互矛盾的神经症倾向,这些倾向的产生不仅可以归因于偶然的个人体验,更主要应归咎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后者归根结底决定着前者的特殊形式;这些冲突的出现表明一个人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发生了紊乱和失调,也就是说,冲突的根源在于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状态,与他的社会性——而不是生物性或动物性——生活密切相关。这样,作者使人重新回到他本来就生存于其中的社会这个背景之中,而不是把人孤立出他所属的社会文化环境,无视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只把人局限在像弗洛伊德的本能说那样一个极带片面性的狭小范围内。又比如,与弗氏的带有严重主观色彩的“里比多”理论不同,作者认为被弗氏看作“里比多”的那种东西实际上只是处于神经症冲突中的人对温情与友爱的渴求,其诱因是焦虑而不是性欲,其目的是在与人相处时得到安全感而不是性欲的满足。诚然,作者并不否认个人以往的体验所具有的意义,但她认为精神分析重心不应该是处处沿用的经验来解释现在的困扰,而应该是立足于当前在人的内心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帮助受困扰的人认识并改善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这就给我们提出了建设性指导而不是像弗洛伊德的那种悲观主义的决定论。  所以,这本论著不仅比它以前和同时代其他带主观唯心史观心主义局限的精神分析文工团献更明显的表现出客观的、唯心史观物主义的倾向,而且,较之于作者早期的论著(如〈我们时代的神经证人格〉)也更具实践的意义,更明晰、更系统,更有说服力。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我们内心的冲突 PDF格式下载



卡伦.霍尼的书,对那么多陷入神经症而苦苦挣扎的患者来说,莫不是一个巨大的福音,这本书从神经症产生的社会和家庭根源破开,对整个神经症结构的演化有身临其境的分析,透过它,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理解自我,理解那些痛苦的,令人绝望的冲突和烦恼,如果能够和她的另一本著作《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一起结合阅读,我想,或许就是一种自我治疗之路。


很好的一本书,翻译得也8错!


卡伦霍尔奈的书感觉更为公正地看待许多事。我喜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