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在天使与野兽之间-犯罪的童话

皮艺军 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9年4月1日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作者:

皮艺军  

页数:

463  

Tag标签:

无  

前言

  哲学系的女大学生伊弘,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毕业后非要去当刑警,也不明白她的男友为什么反对她干这行。在从事案件的审讯中,她从迷惘厌恶到痴迷钟情,对于探寻人类罪恶的渊薮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在梦中,方圆女娲传递了神谕,为她解开。寻罪情结提出了线索。她同深陷冤狱二十年的学者原一达等人,就犯罪学的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了交谈。同时,她审理的几起大案也成为她追根寻源的另一条线索。这些最终让她回忆起童年时的一段可怕遭遇,治愈了“心病”。

内容概要

  一群在法学领域内颇有造诣的学者,为了让法学走出象牙塔,步入寻常百姓家,便借助文学的魅力,传播法学的精华。读者在欣赏各种风格的文学时就能获得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在追循故事情节的发展时就能领略到法学的博大精深:在关注书中人物的命运时,就能感悟出人生的“游戏规则”。

作者简介

  皮艺军,1950年出生于武汉市。中学毕业后,到山西插队,去四川当兵,在北京做工人。后干了十年刑警。1986年调入中国政法大学。1995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作犯罪学访问学者。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法社会学与青少年犯罪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国际刑法学会会员。学术成果有《犯罪学引论》和《青春期危机》等专著。有关犯罪本源的《本能异化论》被列为辞条收入《犯罪学大辞书》。

书籍目录

前言引子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尾声后记

章节摘录

  曾有三个犯人,其中有一人是位老钳工,借用杠杆原理,用床腿把铁栏撬开跑了出来,在这堵高墙下用两张乒乓球台摞起来,又在电网上搭上两床棉被。他们成功地从牢中逃到院里,但他们最终没有成功地越过这道高墙。进了铁门,伊弘来到一座建筑物的侧面,在她身旁匍伏着一幢巨大的青灰色的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形状像一只硕大的六脚蜘蛛。蜘蛛的每条腿都是一条有二十间牢房的筒道。走进这支大蜘蛛的肚子里,你会看到一个中心控制台,六条筒道都通向这个控制台。从这个控制台,看守们可以从监视器中了解到发生在各个筒道和每所监号里的情况。  这是一座由钢铁和高标号水泥堆砌起来的装有高级监控设备的建筑物。它的设计者预想到人类最大的体能、最机敏的智慧。上千个人被关在这座建筑中,每个人都曾在脑子里设想过怎么能最快捷最安全地从这里逃出去。原先的钢筋不会像现在这么粗壮.原先的水泥也不会像现在这么硬实,原先的监控设备也不会像现在这么健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逃狱事件,看守们一次又一次地对它进行改进,于是就成了现在这副模样。伊弘第一次进到里面的时候。看到那栏杆那铁门那钢锁那无处不在的监视器,心想,这个家伙被造得太结实了。比动物园里的笼子要坚固一百倍。就好像里面的人真的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凶狠最狡猾的一种猛兽。花这么多钱修这么个东西有必要吗。没多长时间,伊弘就改了主意,当那三个人真的从这蜘蛛肚子里跑了出来,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这已经足以让外面的人感到心惊肉跳寝食不安了。伊弘依稀感到,现代人的监狱设施和对人身的监控技术,能够发展到今天这种无以复加的地步,功劳还应当算在被关在里面的那些人身上。

媒体关注与评论

  把哲学、文学同犯罪学融为一体。这对于科普读物的创作是一种可喜的尝试,对于读者的知识积累也是一条新的途径。  ——戴宜生(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  一段关爱人性的历程,满纸沉重的人和事。你可能困惑她的情节,不经意罪与罚的诠释,但她显现的鞭辟入里的思辨性,使你感悟人生,体味科学美。终难以忘怀。关注人学的人们,不妨换个口味,读一读学者编织的故事。  ——马金华(资深编辑)  驾文学之轻舟,涉学术之长河。这是一本很特别的法学小说。对人类犯罪问题感兴趣的人们一不论是专家,还是老百姓一都会对这本书感兴趣的。  ——周良沱(教授)  又看到《焦点访谈》、〈法庭内外》、还有那些凸显人心善恶的事情,每每会记起这本书里说过的那些耐人寻味的话。  ——晓晚(第三个读到书稿的一位女性)  各类“法制文学”侪身文坛时已经年,也到了由犯罪学专家来解说这类故事的时候了。让更多的人在直面犯罪现象之前,了解犯罪学原理,终归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肖剑鸣(〈社会公共安全研究》主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在天使与野兽之间-犯罪的童话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