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少年夏之秋
2009-9
贵州人民出版社
殷健灵
167
11
无
上世纪上海的孤岛和沦陷时期,12岁的少年夏之秋在战乱中失去了父母和妹妹。成了孤儿的他与从未谋面的舅舅一家生活在了一起,后来又因舅舅几乎将家底败光,被送去条件艰苦的寄宿学校。寄宿学校谜一样的校长、性格各异的孤儿、崇敬的女老师也只是过客,重新回到家里的夏之秋不得不担负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他当邮差、去药号做伙计,在他的努力下,舅舅悔过自新,舅妈对他充满感激,这个家终于像点样子了。更重要的是,他始终坚信妹妹活着的信念得到了证实…… 作者试图通过少年的眼睛还原那个时候的世象和普通人的命运。
殷健灵,生于上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1989年开始发表作品,以青少年文学作品为主。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纸人》《月亮茶馆里的童年》《风中之樱》《橘子鱼》《千万个明天》,中篇小说《米兰公寓》《一滴秘密的眼泪》,短篇小说《画框里的猫》,散文集《
幕启 上部 壹 变故 贰 求证 叁 镜子 肆 天窗 伍 秋寒 陆 转校 柒 早操 捌 熬 玖 听鬼 拾 教堂 拾壹 栀子香 拾贰 灰暗 拾叁 苏尔瑞 拾肆 放晴 拾伍 起惑 拾陆 失踪 拾柒 新闻 拾捌 探秘 拾玖 失色 廿 门里 廿壹 解脱中场 下部 壹 幻影 贰 流水 叁 阿香 肆 恺生 伍 夜半 陆 阿桑 柒 邮差 捌 济华堂 玖 失业 拾 去留 拾壹 迷惘 拾贰 线索 拾叁 贝当路 拾肆 探访 拾伍 深入 拾陆 白洋烛 拾柒 兄弟 拾捌 同乡 拾玖 真相 廿 秋老虎 廿壹 假设 廿贰 又一春剧终后记
第二天,我才听说事情的原委。各大报纸都出了消息,说日军兵舰“出云号”是炮击闸北的罪魁之一。前一天,“出云号”正停泊在黄浦江码头补充燃料,中国战机想趁机发动报复性突袭,将它就地炸沉。国军出动四架轰炸机轮番向“出云号”投弹,没想到却无一命中目标。其中有四枚炸弹甚至鬼使神差地被误投到华懋饭店门前。这时,日舰开动全部防空炮火对国军战机进行猛烈还击。一架国军战机尾翼中弹,冒起黑烟。这架负伤的战机原想飞往虹桥机场降落,为了减轻负重,计划将一枚机携炸弹投降至跑马厅广场引爆,未想却又误投至大世界十字路口,导致了一场更加惨重的自伤事故。《申报》上说:“此为不可避免之意外。”整个百花巷、整个上海都在议论这件事。可是,不管是出于怎样的原因,不管是谁投的炸弹,对我都不重要了。我只知道,我的爸爸妈妈没了,妹妹也没了。我头脑里只有一个念头。只有这一个念头。阿香用手摸着我的额头说:“少爷,你已经在这里站了大半天了。”我听见她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她说完,别过身去,有气无力地用抹布将箱柜上的薄灰揩掉。从早晨开始,我一直站在靠门的镜子前面不肯挪步。这是我家最大的一面穿衣镜,正对着门,镜框是铜制的,雕着花。每天爸爸都在它面前整理完衣装出门,妈妈也是,做了新衣服,都要在镜子前面照半天。妹妹更加臭美,一天至少三次对着它做出各种表情自我陶醉。我对着镜子发呆,恍惚看见里面照出他们三人的影子,还有那天他们离开家的背影。恍然间,我好像在大白天看见自己的梦——也许,什么也没有发生。我不相信这是真的。这时候,门铃响了。看见门外的人,我和阿香都呆住了——是车夫有顺。仍旧是那天的装束,不同的是,他的衣服前襟上烧出了一个鸡蛋大小的黑洞,右手手臂用纱布吊着。看见我,有顺用左手捂住脸哭了,哭得像个孩子一样。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开始断断续续地讲述。我低着头听。“开完茶会老爷、太太和小小姐从酒楼里出来,刚上车,小小姐说口渴,想吃冰淇淋。太太就差我去买……我跑了三四条马路才买到冰淇淋,赶紧拿了往回跑。眼看着就要到了,就听见头顶飞机的轰鸣,很多人站在马路牙子上看热闹……国军刚刚在闸北八字桥打了胜仗,大家都欢欣鼓舞呢……可是,不容我细想,只听轰的一声,我觉得脚下一震,竟什么都不晓得了……醒来已经在医院里,我的右胳膊断了,医生说我命大,是被震晕过去的,还好只伤了手……可是我活着又有什么用啊!”有顺蹲下身子,大声地抽泣,样子很吓人。“可是,我们没有找到小小姐的……”阿香看着我,轻轻说。爸爸曾经这样解释眼前发生的事情,日本人来了,但是租界是安全的。即便战事发生,我们的住处也不会被波及。前一阵,爸爸读着报纸说,战事山雨欲来,可是今天说非战不可,明天又说可以妥协。爸爸和妈妈议论这些事情时,我都似懂非懂。至少,我感觉身边是平静的,每天玩耍、睡懒觉,一切照旧。没想到,它会突然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扔到我的面前。现在,爸爸和妈妈都不在了,没有人能给我作解释,我仍旧不明白眼前究竟发生了什么。一周后,爸爸妈妈的遗体下葬,因为没有找到妹妹的遗体,只好做了一个小小的衣冠冢,和爸爸妈妈葬在一起。葬礼那天,来了很多陌生人,都是爸爸妈妈的朋友。很多人伸手抚摸我的脑袋,眼睛里含着泪水。主持葬礼的薛公公是爸爸的上司,他把我拉到跟前,对所有的人说:“你们都看见了,这是绍棠的儿子,他只有十二岁。绍棠不在了,如果以后他的儿子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会不会伸出援手?”“会!”下面的大人们齐声回应,然后是一片压抑的啜泣声。我一直低着头,不敢看那些怜悯我的眼睛。很奇怪,整个葬礼我都没有哭,也许是悲伤太重,反而流不出泪水了吧。我只是看住脚尖,几乎要把地面看出一个洞来。在葬礼上,我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亲舅舅,妈妈的弟弟。妈妈叫林牧言,舅舅叫林牧辉,只差一个字。这么热的天,他戴着顶黑色的礼帽,帽檐压得很低,眉目间有妈妈的影子。舅妈挽着舅舅的胳膊,默默地打量我。我听说过有这样一个舅舅,他早年去了外埠,却在妈妈去世后回到了上海。舅舅和舅妈就这样突然出现在我的生活中,他们作为唯一的亲人,成了我当然的监护人。葬礼后不久,我便在家里见到了他们。再以后,舅舅和舅妈带着他们的儿子,我的表弟惠明,成了升平街百花巷58号的新主人。一切都没有变,但一切都变了。他们重新装修了房子,换了家具。我只提出了一个要求,别的都可以动,但我的房间和门口的穿衣镜一定要保持原样。
对我来说,工作犹如幸福而艰辛的探险,登山无疑比走平地来得有意思。我喜欢尝试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题材,成功或不成功,都是一种累积。写这部小说,也是出于这种“自私”的想法。小说的灵感源于一个听来的故事。抗战时期,一个自以为资质平庸的少年,受到年轻女国文教员的鼓励,重新发现自己,并且对女教师产生纯洁而美好的情愫。在战乱中,他依旧S-受着青春生命带给他的悸动与向往。但是变故突然发生,女教员当着学生的面被敌伪人员带走,从此杳无音讯,少年再也没有见到心目中的偶像,直到……这个离奇而温情的故事,立即引发了我的创作冲动。故事起承转合,直至出人意料的结尾,似乎注定就是一个好小说的素材。这点素材不足以化作一个像点样子的小长篇,但它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引领我回到七十多年前的时空。我笔下的人物大多数是女孩或少女,她们住在城市或者乡镇,并且活在当下,至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群。那都是我熟悉的生活。但这回,我直觉要写一部以少年为主人公的作品,生活在上世纪上海的孤岛和沦陷时期,身处乱世,遭际曲折艰辛。我试图通过少年的眼睛还原那个时候的世象和普通人的命运,而少年,他成长中的灵魂处于可变的状态,内在的不确定、摇摆与外在环境的倾斜、混乱,这两股力量纠缠在一起,将构筑一个好看的故事内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大量的史料里寻找那个年代上海的踪迹,也向老人讨教。大至当年的新闻事件,小至拗口的路名、零碎的小道消息、风俗小吃、街头风景、生活细节……我尽力让自己熟悉和沉入,通过文字和图片,但终是无法亲手触摸的隔膜。因此这部作品,更可看作是一部“伪纪实小说”,她承载了我个人对那个时代的想象。我一直觉得当下的儿童少年小说应该有一些新鲜的面目,不仅仅是校园内外、家长里短、幽默调侃、温情朦胧、忧郁缠绵,她还可以更宽广一些、厚重一些、旷达一些。我在查找资料时,阅读到一段当年的重要新闻:1937年8月14日下午,中国空军在淞沪会战第二天,一枚炸弹误落上海大世界游乐场门前十字路中心交通指挥亭,造成四百余人死伤。所配照片形状之惨,令人发指。这一场惨剧将改变多少人、多少家庭的命运?炸弹落下,充满偶然,新闻背后又有多少纷繁复杂的人世故事?少年夏之秋逐渐成为一个丰满的形象来到我的面前,之前的故事雏形只是缩减到小说中的一小部分,夏之秋有了自己的命运走向。这个十二岁的男孩一瞬间从优渥的生活跌入命运的炼狱,投入到云诡波谲的乱世之中,跌跌撞撞,孤身成长。他被冲往生活的谷底,又以自己的力量返回,支撑他的是梦想、豁达和爱……这部作品于2008年2月28日动笔,6月写成初稿,2009年1月修改完成。前后大致历时一年。待到正式出版,又差不多半年。我给小说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每个读者都是续写者。正如生活从来不会画上完美的句号,站在今天,我们无法看清明天的样子。夏之秋生活在什么年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夏之秋的眼睛看见这个世界,它的乖戾,它的温存和美好。感谢在写作过程中给过我启发与帮助的诸位亲朋。创作之初,耄耋之年的任溶溶先生寄来长信为我详尽介绍他亲身经历的孤岛上海,令我感动备至;长期担任我责编的颜小鹂女士曾和我有过多次有益的思想碰撞;小友Winifred在紧张的备考前夕用相机寻找和小说有关的上海影像,为插画家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未曾谋面的画家樊嵘用细腻感性的画笔让小说中的一切变得真实可感;作家陈丹燕在小说出版前夕给予我宝贵的建议,使得小说更臻完善。感谢为这本书的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所有人。2009年5月16日晚于上海
这是我读到的第一本故事书,从上海普通小孩子的视角反映的太平洋战争,不是英雄王二小的故事,也不是《小兵张嘎》,六十年前的战争,在此呈现出独特的面貌。 ——著名作家 陈丹燕时间如同磨砂玻璃般,往往将历史的真实变得模糊朦胧,这就是为何至今仍然有那么多人对昔日的上海怀揣着眷恋和怀想。其实,那时的上海滩也并不只有百乐门和法式大餐,光怪陆离、纸醉金迷的背后,更多隐藏着无数普通人的无奈、苦涩、悲凉与凄楚。少年夏之秋的人生遭际便是如此。《1937·少年夏之秋》以少年的眼睛观察生活中的悲欢离合,还原出真正属于那个时代的生命底色。小说情节曲折离奇,但熨贴自然,毫无斧凿痕迹。更重要的是,读来没有血淋淋、冷冰冰的感觉;相反,从麻木和绝望中,可以看到希望、美、关爱和理想。 ——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 曹可凡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这回,我们要分享的是一个12岁男孩的故事——他叫夏之秋,生活在1937年的上海。 对夏之秋来说,1937年是个特别的年份,因为这年夏天,他的命运一夜之间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读者将在少年夏之秋的生命变奏曲中感受梦想、豁达和爱,体味这个世界的乖戾、温存和美好。
无
一赞其独特的设计:
拆开塑封包装,一下子就被其独特的包装设计所吸引:浅灰底色的目录表从左向右纵式排列着“幕启”、“上部”、“中场”、“下部”、“剧终”、“后记”,给人感觉一部上时代的电影正被慢慢拉开序幕。书中的插图是一幅幅精致的素描画,黑白的图画,细腻感性的画笔一下了把我带到七十多年前那个特殊的年代,让小说中的一切变得真实可感。插图作者樊嵘,赞一个!
二赞其独特的文字叙述:
小说以1937年上海大世界游乐场门前遭受一枚误投炸弹轰炸为故事背景,12岁的小主公夏之秋一瞬间成了孤儿。故事叙述了从优渥生活中跌入命运炼狱中的少年如何在乱世之中跌跌撞撞孤身成长,真实而真诚的活着。作者文笔清新流畅,娓娓道来,别具一格,人物刻画深刻,使人读了欲罢不能。阅读中耳边依稀传来时断时续的警报声,仿佛看到一个少年在路上跌跌撞撞的奔跑着。。。。。。
三赞其独特的故事设计:
小说的结局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夏之秋最后能见到他妹妹吗?见到后又如何?是把妹妹带回来一起生活,还是。。。。。。正是这未完的结局,更能给想象力丰富的小读者带来无限遐想。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设计的这么个开放式结尾并不会带给读者一种不知结局而深感遗憾的感觉,因为我们在少年夏之秋的生命变奏曲中感受到这个世界的乖戾、温存和美好。虽是乱世,但我们对他的命运却是能释怀了。作者殷健灵,赞一个!
拿到塑封的书,一个晚上就酣畅的读完。我是殷健灵的超龄粉丝。这本书如同介绍所说,是不同一般的原创战争题材的少年小说,在这之前,关于战争,我们印象中只有王二小和小兵张嘎,但《1937·少年夏之秋》还原了一个战争中的普通少年,让我想到《太阳帝国》《穿条纹衣服的男孩》,印象中,国内这样的小说是第一部。且不说作者一贯擅长的语言强项,小说的故事曲折,还原了二战上海的世象,看得出来,作者经过了很详尽的调查和研究。不但可以了解当年的历史知识,更可以从故事中得到希望和力量。
这本书写的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小男孩夏之秋一下从少爷变成一个孤儿后,从害怕、无助到成熟,直到勇于担当生活的责任,最后找到失散的妹妹的成长经历。我想孩子看了肯定会对她有所触动的。
上海沦陷后的孤岛生活,没有短兵相接,没有国共之争,只是一个普通的少年一段普通又不普通的日子。淡淡的,就像秋日下午,窗台上淡淡的阳光的影子,若有若无,却实实在在地存在。
一个少年眼中的乱世, 看了之后很感慨, 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吧
本书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内容很符合当下少年儿童的阅读情趣,读后有感,可以让孩子们尽情发挥想象。了,拿到书就说非常好看,现在连我和妈妈都喜欢上了。不仅适合孩子阅读,也很适合家长
我读了一遍,感觉乱世中的人活着挺不易的,还没给孩子看,有点太沉重了。
个人觉得作者的文笔是不必多言的,看过的应该知道,这本书觉得棒的是那些铅笔画似的插图,黑白基调的怀旧,那些老上海的场景,加上夏小秋的人生看着不禁黯然神伤。
这个是我买来自己先看的,等宝宝看可能要等她长大一些了,知道这本书是先接触了作者殷健灵的甜心小米,之后再找的这本书,相信不错的
小说还不错,妈妈喜欢,儿子不是特别喜欢,可能女孩会更喜欢一些。
看颜小鹂老师推荐书单送人的
我和孩子都喜欢殷健灵的书,这本非常棒!
儿子9岁,很喜欢,内容很吸引人,一个晚上读了半本.
很不错的一部小说。女儿很喜欢。
还可以吧,了解那个时代的事情,对孩子有帮助,只是似乎不如外国小说更趣味性。还可。
好,能让小孩了解战争时期的情况,使他能做个对比。
一开始儿子没看,我看完之后,建意儿子看一下.没想到他一口气把它看完了.说很感人.从中也了解了当时的历史及生活.
非常看好的书,非常满意。感谢推荐!回到家女儿一口气就读完了。很感人!
好书 好故事 我喜欢 其实很想看原作写下去。。。
一个男孩独自闯荡
温馨的感觉,值得回味的童年
很感动的故事,小孩很少感动
内容挺好,书也给人陈旧的感觉
同时买了几本,这本相对来说,孩子没那么喜欢
殷老师的书都很赞,觉得看完了值得捐。听说没有结局,很期待
书的内容小孩不爱看,经典书。
这个题材很特别,值得一看
这本书我儿子特别喜欢,晚上一口气读完了,还和我讨论了半天呢!
很好 自己正在看
包装很好。是孩子要的那本。
文字很美,插图很美,感动中蕴含淡淡的忧伤
非常棒的书 买的时候就告诉孩子这是一部关于日本侵略中国的书 孩子非常愿意了解
这本书的包装十分别致。我喜欢
一本好书。但是儿子太小,看了一半就哭着说太伤心了。
非常感人,书不错。
孩子喜欢,一口气就看完了。
好书!女儿很喜欢,我也喜欢
战争留给人们太多遗憾和恐惧,觉得看完很心疼
女儿一口气看完了,好看的书,真不鏎
她的书我女儿基本都有,很不错的。
送给亲戚的孩子了,我大概翻了一下,让孩子喜欢阅读吧
在儿子看时,我看了几页,写得不错。
发货快,性价比挺高的
书面是那种不光滑的感觉,可能会比较容易有毛边和弄脏,但是拿在手上挺有感觉~。
有不同的角度写了战争的残酷,很有教育意义.
不错,很感人,文笔也不错,很适合小学生看。
喜欢封面设计,还没来得及看
孩子没有看,我先看过了,蛮好的
小孩子都喜欢看
有可读性,儿子已经看过了
好看到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内容不错,希望有活动时告诉我。
这本是囤货,娃现在还看不了
帮同事买的!应该不错的!
听说是一本很好的书,儿子还没开始读
书中,侵略者的炮火将少年从天堂拖入地狱,然而地狱也有天使,少年是天使,少年身边的人也是天使,即便是寥寥的几个坏人,也被天使感化,于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呼之欲出。然而,可能吗?作为励志书,作为宣讲真善美的童书,真心以为乱世被作者当做了一个不恰当的背景。不是乱世不能做背景,而是日寇的恶行被作者极度虚化,虚化得若不是我刻意提醒自己,若不是少年在乡下寄宿学校几乎直面日寇,几乎看不出来这是发生在1937年的故事,这可以是49年之前任何一年的故事。给儿子念书,儿子问我:“妈妈,你说日本鬼子在中国烧杀劫掠,无恶不作,我怎么没觉得?”我该如何回答?我的祖母、母亲亲口给我讲述过她们的家乡如何被鬼子劫掠,她们的族人如何被鬼子杀戮,她们的家园如何被鬼子焚烧,这是她们亲眼目睹、亲身经历的。至今,她们的老家还保留着鬼子恶行之后留下的一片焦土,一片废墟(当地专门保留的,我亲眼所见)。夏之秋的1937年,日寇铁蹄下的上海,太平温馨得令我寒毛直竖。
1937 少年夏之秋--乱世少年的奇遇与梦想(蒲公英童书馆出品),老师推荐买的,还没来得及看。
以少年的眼睛观察生活中的悲欢离合,还原出那个时代的生命底色
这本书是给同学买的生日礼物,她一直都想要。自己也读了读。不错。至少有一种很清新的少年感觉。
买给家里弟弟的,希望能让他对文学产生一些兴趣
书真心不错啊,黑白看起来亲切,书中语言优美,故事情节也扣人心弦。
自己没看。是给14岁的弟弟买的,第一次给他买书,目的想让他静静心,没想到他居然会喜欢,还叫我再买几本上面推荐的书
没有结局的故事,总感觉少点什么
作者文笔很好,感觉适合高年级的学生看。
看网评不错 希望通过一本书 可以激发他看看书的好习惯
有点像《城南旧事》,让孩子懂点历史,挺好!
囤货中还没有来得及看。正版书这个是肯定的。
说实话,小朋友看了觉得很没意思,因为没有结局很不满,剧情相对太老套。
给孩子买的 他说挺喜欢 有空我也读读
适合青春期的孩子看
历史题材儿童眼,很温暖
小孩读了觉得不错
清新流畅,娓娓道来,别具一格。如果一味追求精彩刺激的就不要买了。
当当现在的速度就像蜗牛一样,说昨天下午到, 拖到今天下午才到!哎
结局有种没说完的感觉。。。
朴素是说这本书的内容,现在流行炫彩,看得人发晕,看了这本书,就像油腻的肠胃吃到了清粥小菜,感觉好极了。黑白的插画很古典也很怀旧,给这本书加分很多。书的内容都是两三页的小章节,很适合学生看,大人看也觉得不会累也不会腻烦。故事的情节发展流畅,都是用白描的手法,所以我说这本书朴素,不过人物刻画稍嫌不足,对于学生阅读的话是足够了,但是对于大人来说就是瑕疵了。总体来说,这本书比很多所谓的上榜书好多了。
送货太慢了2月21日下的单3月1日才收到
内容比较单一,通过一位母亲回忆她以前的家庭,平淡就是美
孩子说好看,我还没看
12岁的儿子不喜欢看,甚至当寒假作业强迫他看都不能坚持看完,我想可能不是书不好,而是孩子还不能理解吧,也许不是他喜欢的类型。
快递公司太差.服务太差,差 差 差 ,特**,
无意中在亚马逊发现殷健灵的书,买了两本,9岁女儿看了,很喜欢,要求我再多买这个作家的作品,她的评价是:这个作家的书一打开就让人想 直看下去,于是差不多快买全了,这本 1937,少年夏之秋,我先看了个开头,看得心酸,真是本好书,完全不亚于国际大奖小说,甚至会更好。
不仅适合学生读,更适合大人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