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丁绍光生活与艺术

郑重 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1-09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

郑重  

页数:

352  

内容概要

  如果把《丁绍光:生活与艺术》所要报告的主人翁丁绍光放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许能看出他的许多新名堂来。有不少作者为丁绍光立传,或者以别的形式为他写下了许多文字,大多着眼于他的画的市场价格。对于一位以画为生的画家,市场价格的高低对他来说固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价格总是在浮动的,总是在变化的,总是受着其他因素制约的。在丁绍光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他的确向西方展现了自己,展示了中国绘画艺术,站立在自身价值的天平上。这种展示又是双向的,他同时又把西方的艺术观、价值观、新的技术观念向中国观众进行了展示。这终将在历史上留下一笔。笔者以为还有比这一切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画家艺术生命的过程,是艺术家所经历一切的体验,这些体验又是如何通过他的艺术表现出来的。我所以要把丁绍光放在这样“画家西渡”的第三次高潮环境的背景下,是要寻找他的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的位置,要确定在中西文化大交融的趋势中,他所起的作用,是要发现西方人如何通过丁绍光的绘画艺术来认识中国绘画的。还有一点更重要的是,丁绍光又是如何探求中国甚至世界的多元文化在其绘画中的和谐。

书籍目录

历史的回响:中国美术家的第三次出国潮1939-19561、在彩色世界里出生的男孩2、占都和王府3、骨肉离情4、北京八中的美术组5、中央美院的高中画室6、学院派和民间艺术在打架1957-19627、“我是冲着张光字来的”8、庞薰琹的第一课:做一个艺术探索者9、张光宇的主题课:走“大美术”之路10、张仃院长的借书证:印象派、立体派、现代派11、主动出击:去老师家“吃小灶”12、从黄河到西双版纳6’1962-196613、骑着黄胄的毛驴进艺术学院14、廖新学留下的老家底:西方艺术15、引进人才:青年学子汇春城16、参加“四清”: “北京派来的大官”1966-197617、从红色队员到黑色“四类”18、老师被打倒了,师道尊严仍在他心中19、麦积山神庙“朝圣”20、西双版纳寻梦:爱情的梦?艺术的梦?21、“我们都该恋爱成家了”22、家:政治风暴漩涡中的艺术沙龙23、解放石膏像24、滇文化:养育了画家的和谐精神25、1976年的预见:不要多久,就可举办个人画展了1977-198026、致北京友人的三封信:憧憬中国的文艺复兴l匝27、黑白之美:丰富、美丽、神奇的两双版纳……1980-200028、壁画运动

章节摘录

  由于高中学生课程多,安排也比较紧,美术组的学生画画只能在课余时间进行。大多数美术组的学生都在中午吃饭和饭后午休时间去习画,丁绍光更是乐此不疲,有时,丁绍光中午从食堂买两个馒头,匆匆赶到画室,一边啃着馒头,一边拿出画夹习画。雷老师为了指导学生画画,经常是午饭后三步并作两步跑到画室,向学生讲解这些雕塑的艺术性和美学原理。反复讲明通过石膏像素描写生练习,认识物体的结构、光影及空间是提高绘画技巧的最基本的方法。  如果说丁绍光在小学和初中的绘画是出于自我的摸索,那么在雷老师身边,就是受到较为系统的正规的绘画训练。丁绍光从雷老师那里了解到素描习作的要素,懂得如何运用线条,表现出形体、光影、空间等特殊要求,不到一年时间,丁绍光的素描技巧突飞猛进,他终于能较好地掌握素描画法了。  在北京八中美术组,丁绍光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刘秉江。刘秉江出生于1937年,比丁绍光大两岁。在四十一中读初中时他们就在一个学校,刘秉江高丁绍光一个年级,见面知道都是一个学校的学生。到了北京八中之后,刘秉江仍然高丁绍光一个年级,丁绍光高一加入美术组,刘秉江高二加入美术组,同在美术组,又都喜欢画画,才算真正认识。他们都在美术室画雕塑,都师从雷健农,经常来往,在一起谈得很投机。美术组还有其他的人,关系都一般,他们两人却有一种相互吸引力,在艺术上特别谈得来,当然那时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很幼稚。他们两人的家距离很近,仅相隔一站路。刘秉江家住白塔寺,在政协礼堂那条大街上,丁绍光家住白塔寺附近紧挨政协礼堂墙的那条胡同里。他们经常在一起谈理想,互相鼓励。有时放学回家,功课做完了,就互相串门。在政协礼堂那条大街的灯下,来来去去。路上行人很少,他们就在那里聊天,谈艺术,谈理想,谈未来。当时状态很好,他们对艺术的那种追求,对艺术的那种执着,对艺术的那种兴趣。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丁绍光生活与艺术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