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自由的历险

张育仁 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1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

张育仁  

页数:

62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中国的第一部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同时也是著者在学术旅途中的一次精彩的思想历险。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将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及实践的产生与发展,直至走向悲剧结局的历史,置放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主义思潮和中国百年来现代化进程的探险背景之下,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独到的阐释,不仅视野雄阔、气象宏大,而且追根溯源,见解精辟,尤其引人格外注目的是,著者跨越了新闻知识和技术的狭窄局面,同时从文化、哲学、伦理、政治、经济等多种角度去审理和读解自由主义的悲剧涵义,并且以大量鲜人为知的思想史实,连缀成一幅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家和实践家血肉丰满的精神长卷,使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凸显出了非常特殊的精神意义。

作者简介

张育仁,作家、评论家、大学教师、理想主义者;世居重庆,巴人后裔,火锅性可知,杂文脾气;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七七级学人;做过编辑、记者,最钟爱的是教师职业;平生所好者有三:教书、读书、写文章。20年来,有350余万字的杂文、随笔、新闻评论和学术文章发表;1999年曾率先生发表批评余秋雨“文革写作”的尖锐文字而引起文坛轩然大波:其代表性重要学术专著有:《毛泽东诗化哲学评传》、《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十六个断章》和《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现供职于重庆师范学院,为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教学部主任、重庆作家协会评论委员会秘书长。目前正在撰写专著《大公报与自由主义传统》。

书籍目录

总序守住我们的精神谱系绪论第一章 西方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传入 第一节 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西方报刊自由主义新闻实践历程 第三节 西方传教土与出版自由观念的渗入 第四节 西方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中国化历程第二章 启蒙救亡与西方报刊思想的先期传播 第一节 第一代国人报刊的自由主义尝试 第二节 中国最早的报刊自由主义大师——王韬 第三节 体制中的异质:从魏源到郑观应第三章 维新派报刊思想中的自由主义要素 第一节 维新派报刊思想与实践的认识论背景 第二节 中国的马丁·路德——康有为 第三节 激进派自由主义烈士——谭嗣同 第四节 中国自由主义运动的思想鼻祖——严复 第五节 变化多端的自由主义大师——梁启超 第六节 悲剧政治家和新闻奇才——汪康年第四章 清末民初政治报刊与自由主义思潮 第一节 党派报刊与自由主义的流布与冲突 第二节 伟大的革命家和报刊思想家——孙中山 第三节 佛学革命家和道德宣传家——章太炎 第四节 诗心苍凉的报刊革命家——于佑任 第五节 黄远生:中国的卢松与第一个被狙杀者第五章 自由主义新闻观与新文化运动 第一节 自由主义新闻观及哲学伦理依据 第二节 陈独秀:从“总司令”到客死的自由思想者 第三节 胡适:中国自由主义运动的悲剧灵魂 第四节 李大钊:若隐若现的自由主义豪侠 第五节 蔡元培:中国自由主义运动的审美旗帜第六章 瞬息万变由主义新闻学术及教育体系的确立 第一节 学术建构与教育垦拓期的自由群像 第二节 徐宝璜: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教育的开山鼻祖……第七章 专制与激进夹缝中的报刊自由主义第八章 “文人论政”与自由主义的终结余论:对自由主义的检讨与清算后记重印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自由的历险 PDF格式下载



来自重庆的自由思想家。国内真正有思想的新闻教育家之一。


作者从自由主义的视角去描写中国的新闻史,真是独特的尝试。作者是否有别的用意不得而知。但通观全书,文笔优美,风格统一,思想不乏犀利之处,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作者也是当前中国不可多得的一位真正的有思想的学者。值得推荐和购买。!!


无论是作为历史还是专业常识都会让人受益匪浅!那些历史人物的魅力,悲欢,为追求新闻自由而甚至殒身不恤或者失踪,再看今日的新闻环境和社会现实,不仅让人追昔抚今,扼腕叹息。


要写毕业论文,老师推荐了这本书,于是买了下来,准备好好研读一下,好好写论文。买回来一看,的确不错,把自由主义史梳理的非常清晰明了,按照年代和人物来论述,非常有益于对历史的把握,尤其是自由主义新闻史的把握,足见作者的功底很深厚,而且是下了一翻苦功夫的,支持!


1949年前中国已有了非常成熟的新闻制度、新闻从业人员、中立客观独立的报纸,不幸中道夭折,大是遗憾!


一直都很喜欢这本书。虽然作为学术作品,有些文学化的表达,但思想性还是很好的


服务很好,谢谢最近较忙,评论这会儿才到,抱歉


写得不错蛮有才


没有外包装,书看起来不像新的,但物流很快


史上最经典的中国自由主义发展著作。以史的脉络梳理中国自由主义的发展。


视角很独特,还没读完,还不错吧


还没有读,希望内容可以


这本书作者已经有了自己强烈的逻辑建构,史料方面也没有创新。感觉只是让读者一起读并跟着作者一样的态度而已。我是后悔了买这么贵的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