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古代举士
2008-5
云南人民出版社
党乐群
573
《云南古代举士》是一部难得的云南古代教育(科举)史研究专著。其特点有三:一是地方性,二是史料性,三是系统全面性。像这样专就云南科举历史研究的专著,在我省可说是具有填补空白的性质。就其学术价值而言,首先是史料的翔实和丰富,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其次,以历代举士的方法以及录取的人物为实证材料,有说服力地理出云南历代教育发展的脉络,说明科举选士制度对云南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起的重大促进作用。再次,通过历史的史实,说明人才培养对一个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通过科举考试,可以看到中原文化(汉文化)对云南民族的深刻影响。
第一章 我国古代取士第一节 禅让制和选士制一、禅让制二、选士制第二节 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一、察举制二、九品中正制第三节 科举制的建立和完善一、科举制的确立二、科举制的成熟三、科举制的低迪第四节 科举制的鼎盛和终结一、“广被天下”的科举二、“天下至公”的科举三、“文有定评”的科举四、“必由学校”的科举五、科举制的终结第二章 云南举士第一节 云南举士概况一、两晋、南北朝举秀才二、元明清期云南举士三、云南进士累计和比较第二节 南诏大理人才选用一、南诏、大理国简说二、南诏的人才选用三、大理国的人才选用第三节 云南争取“广额”的努力一、清代云南科举取额变化二、云南争取广额第三章 云南科举路第一节 童生试一、考生员(秀才)二、岁考和科考三、生员数额四、生员的种类五、武童试第二节 乡试一、乡试的时间、内容和录取名额二、贡院规制三、云南秋闱四、武乡试第三节 会试和殿试一、会试二、殿试三、武进士考试第四节 异路功名一、异路功名的种类二、云南异路功名举例第四章 云南的童生和生员第一节 发蒙学童一、学童二、蒙馆和义学三、推学重臣陈宏谋第二节 童生及其他一、童生的范围二、童生应考三、童生的学习四、未进科举的人物第三节 生员(秀才)一、秀才的范围二、秀才的地位和修为三、秀才的出路第五章 云南的举人和进士第一节 考试与选举一、考场窘况二、科场弊案三、大挑和选举四、云南的官员及其收人第二节 云南举人一、举人的学习和考试二、举人任用三、举人德行第三节 云南进士及其他一、云南赴会试的路线二、考贡心态三、进士授官四、云南的“进士门第”五、云南进士的修为和表现六、有关状元第六章 云南学官和考官第一节 官员重教一、基层官员重教二、武官、政官重教三、省级大员重教第二节 教官和考官一、教官二、考官第三节 馆师和讲习一、馆师二、讲习附录云南进士征辟云南举人名录征引、参考文献后记
第一章 我国古代取士 建国固治,富民兴邦,都有赖人才。人才何来?我们的古人采用了很多有效的选才办法,创造了“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择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孙中山《五权宪法》)。 第一节禅让制和选士制 一、禅让制 《礼记·礼运》明白地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如果把“天下为公”作为理想社会状况的概括或发展目标,那么其首要表现、首要措施,则是“选贤与能”。选贤与能,就是通过选举产生部落、民族的首领,传说中的挚,尧、舜、禹更替即是。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禅让制”。禅让,不是某个人想让谁就让谁,而是公议公推的结果。譬如,尧让位以前,先征询“四岳”(四位部落首领)的意见:“咨,四岳——汝能庸命巽朕位(你们谁能接替我的职位)?”四岳都说不能,一致推举了舜。人选初定以后,还要进行多方考查: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史记·五帝本记》)不仅考查社会活动(外),还要考查家庭生活(内)的表现;不是一两个人、而是十来个人(二女九男)专司考察;不光考察为人处世,还要看治事管理(五典百官)能力。反复多方面考察定了,才禅位于舜。舜逊禹登,也经历了同样的推验过程。《史记·复本纪》说:“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为嗣,就是禹作为备用继承人被考核试用。 最早的这种禅让,离不开考和试,《尚书·尧典》有清楚的记载。为治理洪水,众推鲧主事,四岳建议:“试可乃已(一作:试不可用而己)”。后来,四岳推荐舜时,尧也说,“我其试哉”。舜继位前,尧召舜日:“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这些,都强调了试和考的必要。 对于文明初起的这种禅让现象,史家都是肯定的;至于禅让的细节,则有很多传说推演的成份。从传说中可以看出,那时的考试并不是一种制度,没有明确的稳定规矩,但却是选用人必用的方法。不经过推举考选,在生产资料公有的原始社会后期,是不可能的。即使在民间,儿童少年也要接受教育,参加一系列学习和训练。到将成年时,经过“成丁礼”,才能算合格的原始公社成员。实际上,成丁礼就是一种资格考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