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十五封鸡毛信

陈丹 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

陈丹  

页数:

166  

内容概要

  当听到“鸡毛信”时,已经模糊的儿时记忆被唤起。在那部闪着雪花点的黑白老影片中,海娃将一封黏着三根鸡毛的信藏在绵羊的大尾巴下面,机智地瞒过日军,冒着生命危险将信送到张连长手里。八路军根据鸡毛信里提供的情报,炸毁敌人炮楼,并活捉了猫眼司令……那信封上粘有鸡毛以示十万火急的“鸡毛信”,就是当时抗日军民创造的一种传递紧急情报的特殊邮件。 谁曾想到,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鸡毛信”时代早己过去的今天,在5·12大地震造成信息网络全部中断的情况下,却是这些小小的纸条,为部队成功营救高川乡6500余名群众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无数战士揣着它们一站站地传递,才保障了56公里生命线信息的畅通,各点位上的官兵根据信上的指令及时调整兵力部署、确定攻坚目标、商讨营救措施、传达后勤补给需求……使得如此紧急而艰巨的救生任务没有因现代通讯网络的中断而延误。

书籍目录

开篇第一封:“进驻高川乡很困难” 挺进死亡谷 中巴车内唯一的幸存者 开辟生命通路——老地图上的骡马道第二封:“有一位百岁老人” 初见高川 确立救援方案 百岁老人获救第三封:“准备向外输送伤员” 紧急动员令 “重量级”伤员马勤勤第四封:“炮兵营没有水了” 团长归来 调水解渴炮兵营 送水的志愿者队伍第五封:“大量伤员已陆续送出” 各点要确保畅通 严情勇的意志力第六封:“衔接真空地段” 战略点位调整 年纪最小的灾民“震生”第七封:“收拢伤员宿营” 露宿甘沟村 劫难中的一夜安宁第八封:“在香村进行搜救” 电台依然无法建立联系 “走吧大爷,我们求你了!”第九封:“装步营急需榨菜” 心急如焚的军需股长 战斗在最前线的兄弟们第十封:“各单位各取一包盐” 严重缺盐会怎样第十一封:“向炮连兄弟好” 战友如兄弟 战士们长大了第十二封:“昨天装步营的热食没有传到位” 赶制热食 变质的米饭也香第十三封:“发现两处山体裂缝” 余震的威胁没有停止过 “差点成了烈士”第十四封:一封丢失的鸡毛信 一张意义重大的登机牌第十五封:“晚8点后下撤” 数千生命脱险 政委遇到“麻烦”了尾篇 一位女医生眼中的装甲团战士 柳邓秋月和李永恒的新爸爸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封:“进驻高川乡很困难”  挺进死亡谷  高川,从名字就能感觉出它的地形——高山中的峡谷,的确是的,它位于绵阳市安县以南30多公里的地方,通向高川乡的公路一边是河流,一边是山崖。乡政府坐落的地方高山环抱,中间一条窄窄的河谷,四川人客这种地形叫“夹皮沟”,地理学士称其为高山峡谷区。高川乡面积43平方公里,辖有7个行政村,常住人口加上流动人口共约6500人。这里有着丰富的矿藏,农村经济搞得生机勃勃,人们过着怡然自足的生活,地震以前,这里可以说得上是一个美丽富足的祥和家园。  由于高川正好处于汶川至北川地震带的中段,强烈的震波袭击了这个高山夹持的小乡镇,垮塌的山体和地震造成的堰塞湖将几个寨子完全埋葬,此外,乡里90%的房屋轰然倒塌,300余人死亡,500余人受伤,100余人失踪,成为汶川地震重灾区之一。雪上加霜的是,当时水、电、通信全部中断,乡民自救困难,而且消息不能及时传出去,同时,通向高川的公路也被垮塌的山体掩埋完全阻断,救援的队伍无法快速进入。  夜幕降临,在这个震后的孤岛上,失去家园的人们身心疲惫地聚在一起,没有吃喝,饥饿的孩子们在哇哇地哭;没有足够的急救药品,伤员的血在慢慢地流淌;没有生的希望,幸存下来的人们眼光渐渐黯淡……人类被灾难折磨得伤痕累累。  另一边,在通向高川乡唯一的公路上,成都军区驻滇某师副师长刘清泉带领的装甲团先遣部队被阻断在雎水镇,心急如焚。雎水至高川的公路长18公里,其中雎水镇到柿子园8公里的路段几乎全部被垮塌的山体掩埋,巨石、碎沙、植物覆盖的公路上。路,完全没有了。更可怕的是,当时被堵在路上的百余辆车被砸得七零八落,情状惨烈,触目惊心。官兵们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上百辆车像被捏瘪了的易拉罐,有的掉入谷底,有的几乎全被砂石掩埋,有的挤压成烂铁一块,有的变形后相互粘在一起。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十五封鸡毛信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