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风水应该这样看

洪丕谟 陕西人民
出版时间:

2008-1  

出版社:

陕西人民  

作者:

洪丕谟  

页数:

267  

字数:

22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前言丕谟从1982年1月《历代题画诗选注》处女作出版以来,才思泉涌,在此后的二十三年里,竟一鼓作气出版了一百二十多种著作,其中书画创作类14种,书画文玩类16种,随笔散文类16种,医学养生类7种,谈佛说禅类16种,神秘文化类7种,法律杂著类13种,诗词选注创作类7种,古籍整理类16种,还有主编、副主编及参编参写类12种。不仅著作多,涉及书画、文史、中医、饮食、养生、命理、风水、儒、释、道,以及法律古籍整理等多个领域,而且往往选题角度独特,善于化深奥为浅显,可读性强,故令世人叹为“奇才”。那些年,人们都惊诧于丕谟的出书速度,但作为与他朝夕相处的妻子,我深切地感受到在一本本著作的背后,凝聚着更多的是丕谟厚积薄发的学问、创造性思维,以及他的勤奋和毅力。仔细看一看丕谟的所有著作,除随笔、饮食外,书画、诗词、中医、命理、风水、儒释道、古籍等,基本上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范畴。书画对他而言是家学,自幼浸淫其中;根植于国学中的中医是他最初所学专业,是他的出身,况且古时医、卜、星、相,似乎怎么也难分清楚。有了客观条件,加上从小便迷恋国学的种种主观努力,使得他在传统文化领域中游刃有余,唐诗宋词耳熟能详,脱口而出,古文根基更是同时代人中的佼然出众者。在上海图书馆、藏书楼的频繁出入,又使他获取了极其丰富的资料和快速查找资料的本领,后来为了节省去图书馆的时间,他更是花钱买回大量资料,以便著书时随时备用。当第一本书问世时,丕谟已四十二足岁了,其实在此之前,他已有了三十年的苦学。这三十年的苦学该积淀了怎样厚度的学问?和他一起共同生活的二十年中,丕谟一直保持着每年平均出3~4本著作的速度,可却从未看到他才思枯竭的窘态,往往一本书尚未写就,第二、第三本书已经开始酝酿,今天一本书刚刚脱稿,明天马上又开始了下一本书的撰写。人们形容的“才思泉涌”,用在丕谟身上,一点也不为过。有时连他自己也惊奇地说,人家说写到后来,没东西可写,我怎么越写越感到有很多东西要写?除了厚积薄发的学问,丕谟创造性的思维也十分令人赞叹。他著书的选题往往能想常人所未想,比如他的《历代题画诗选注》,就属于填补题画诗空白的著作。古时文人学问好,一般诗、书、画俱能,作画之余,再据图配上一首诗,看画读诗,趣味盎然。然而从古到今,这些题画诗宝库却没人想去整理,去发掘。丕谟却独辟蹊径,开发了这个选题,书出之后,获得相当高的评价。再如《中国古代算命术》,也是新中国解放后,作为中国传统命理文化整理的第一本书,其他再如《中国名尼》、《淑女诗三百首》、《中国古代养生术》、《佛道修性养生法》、《佛教生活风情》……都是选题角度比较独到、可读性很强的著作。二十多年,百余种书,一字一字地写出来,需要何等的勤奋与毅力!每年新年伊始,丕谟即开始制订本年度几本书的写作计划,然后便是奋力地付诸实践。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丕谟“十年面壁”著书立说阶段,他一天的工作时间分割成三块:清晨起床到早餐前,写短小的随笔文章,应对社会各方纷至沓来的约稿,在约莫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可写成一篇千字文,文章虽然短小,不过长年累月的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他那一本又一本的散文集如《吃福》、《墨池散记》、《禅者的态度》、《霜秋红叶》、《读书是福》、《人生有味》、《天下美食》等,就是他这些日常随笔的汇编;早餐以后的白天整段时间,是他用来著书立说的黄金时段,为了不受外来各种干扰,他曾在《汲绠书屋约法》(汲绠书屋是丕谟曾经用过的书斋号)中特地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本书屋主人以笔耕为自己的终身事业,由于脑力劳动有着思维连续性的特点,故而凡在白天工作时间,诸君若非要事,请勿来本书屋空坐闲聊,误人误己。‘尺璧非宝,寸阴是金’,古人早已有过说教,否则谋财害命,莫此为甚。”并把《约法》张贴在书屋的大门上;最后的一段工作时间是在晚饭后,此时丕谟不再写东西,饭后翻一会儿报刊,看一段电视新闻,然后便看书查阅资料,为第二天的写作做准备。那时屋里没装空调,冬天冷,一个晚上总得换上好几次热水袋;夏天太热,看书查资料丕谟往往赤膊上阵,即使如此也是汗流浃背,看在眼里,真觉他很是辛苦。可是他却说人生苦短,活在世上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把人家唱歌跳舞、打牌搓麻将等休闲娱乐的时间用到工作上来。真是板凳坐得十年冷,“梅花香自苦寒来”。如今丕谟已经辞归,在生生灭灭轮回不断的娑婆世界,人的肉身消亡是不可抗拒且无可奈何的,可是我以为,肉身的丕谟虽已消亡,但神魂的丕谟依然与我们同在,这一百二十多种的著作就是他神魂的安身之处!我们读他的书,即能感受到他神魂的存在和神魂魅力。可惜丕谟很多著作由于出版时间较长,市面上早已不复再见。非常感谢陕西人民出版社适时地推出这套《洪丕谟精品集》,这不仅是丕谟的大幸,也是读者的大幸,社会的大幸。《洪丕谟精品集》首先推出的6本著作,虽说不能涵盖丕谟涉及的所有领域,却也尽可能地从书法、佛道、中医、养生、风水等多个方面体现他的文化贡献。在这些著作中,丕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入浅出、灵动自如的文笔,或高屋建瓴,或纵横捭阖,充满智慧地从不同的角度,把读者带入到一个个别具姿彩的洞天福地。尽管这些著作成书于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可至今却依然熠熠生辉,散发出无穷魅力。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著作出版距今毕竟已有十多年了,这十多年里,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丕谟当年在书中所举一些事例或某些当年的行政称呼与我们现今有了较大的不同。如有的书提到灵岩山寺僧人收到施主红包一律上交,然后年底统一分红的例子,其中每人50~100元那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具体数额,如今肯定有了一定的变化,但是这由于无关灵岩山寺僧严于律己、克己奉公、一心修持的大碍,所以我们便依然尊重原作,不作任何变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希望读者诸君见谅。另外,《中国书法史话和名作赏析》是由《中国书法史话》和《中国历代书法名作赏析》两书合编而来,主要也是从读者的阅读需要和节省购书成本的立场考虑,希望读者喜欢。姜玉珍于新百尺楼东窗2007年8月15日

内容概要

《洪丕谟精品集》首先推出的6本著作,虽说不能涵盖丕谟涉及的所有领域,却也尽可能地从书法、佛道、中医、养生、风水等多个方面体现他的文化贡献。在这些著作中,丕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入浅出、灵动自如的文笔,或高屋建瓴,或纵横捭阖,充满智慧地从不同的角度,把读者带入到一个个别具姿彩的洞天福地。尽管这些著作成书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可至今却依然熠熠生辉,散发出无穷魅力。《风水应该这样看》为丛书的其中一册。
《风水应该这样看》由洪丕谟编著。

作者简介

洪丕谟(1940-2005) 浙江宁波人,被学术界誉为“奇人”、“江南才子”、“上海滩上一枝笔”,曾任华东政法学院文学院文学与法研究所所长、华东政法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届学术委员、上海市大学书法教育协会会长、香港中医专业学院客座教授、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他还是一位勤奋的多产作家,一生创作撰写了百余部、2000万字文史方面的著作。

书籍目录

引言
卷一 古人眼里的风水术
古人为什么特别重视风水
历代史籍中有关风水的记载
风水古籍通览
卷二 与风水术有关的两个问题
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和八卦
有关建造的择日吉凶
卷三 风水术基础
龙、穴、砂、水——风水选择的四个准则
入山寻龙和平洋龙法
择穴之道
穴周说砂
风水术中的水环境
风水中的一些其他问题
卷四 阳宅风水
阳宅择基概要
住宅地面几何形态、宅周环境及其他
宅基、宅屋的建筑形态和房煞
东四宅与西四宅
卷五 风水术的批判
我国历史上反风水的先驱——王充
张居正——明朝反风水的大旗
有关风水惑人和古人不信风水的论述
“阳宅三十六祥”和“观宅四十吉祥相”
对于风水术一分为二的批判
附: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1 古人为什么特别重视风水这个题目,大致相当于古书所说“开宗明义章节一”,因为失却了古人重视风水这一社会基础,也就无所谓风水之术可言。从字面解释,风水的意思,就是宅地或墓地周围风向水流的形势。晋代郭璞的《葬书》说:“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家们认为,宅地或祖宗墓地吉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导致住家或葬者一家以及子孙的祸福。从这一认识出发,风水家们反过头来又可通过仔细观察人家住宅或墓地周围自然环境的好坏,来推知住家或葬者一家的吉凶,这就又是由风水术引发出来的相宅和相墓之法了。所以如果从广义说,风水术除了指导人们怎样寻找生气结聚的宅地、墓地之外,还理应把相宅、相墓之法,也都囊括进来。由于懂得了怎么样的自然环境才是属于风水宝地的原则,相宅、相墓的吉凶也就迎刃而解,所以体现在风水术中,当以寻找生气结聚的最佳自然环境为第一要义。在传说中,有“禹始肇风水地理,公刘相阴阳,周公置二十四局,汉王况制五宅姓,管辂制格盘择葬地”的说法。考之实际,至少在战国末年齐、燕一派的方术中,就已萌生了风水术的芽苞。《水经注•易水》曾载燕宫遗地说:“一水经故安城西侧,城南注易水,夹塘崇峻,邃岸高深。左右百步,有二钓台,参差交峙,迢递相望,更为佳观矣。”可见择地筑宫,配合山水景观的建筑美学,在战国燕国等地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然而,风水术的正式兴起,并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开来,则还是在两汉之时。汉武帝时,曾会聚占家动问:“某日可取妇乎?”结果“五行家曰可,堪舆家曰不可,建除家曰不吉,丛辰家曰大凶,历家曰小吉,天人家曰小吉,太一家曰大吉”。由于“辩讼不决”,最后不得不“以状闻”。制曰:“避诸死期,以五行为主。”后来,主张选日的堪舆家,和主张“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吉凶”的形法家,由于在各自的实际活动中关系密切,所以时日一长,就慢慢合而为一,成了风水家了。东汉以后,风水术在社会上大为流行,所以风水家便也就称为堪舆家。关于两家合并以前的著作,形法家有《宫宅地形》二十卷,堪舆家有《堪舆金匮》十四卷。直到后来,清代钱大昕《恒言录》卷六还认为:“古堪舆家即今选择家,近世乃以宅相图墓者当之。”说穿了,风水术其实就是一门建筑学上有关选择土地的生态环境,旁及方位,以及择日的独特学问。因为古人非但重视生前住屋,并且重视死后择葬,所以从总体来说,风水术的标的就离不开建筑和筑墓了。人活着要住屋,这在风水术中叫做阳宅。《黄帝宅经•总论》说:“凡之阳宅,即有阳气抱阴;阴宅,即有阴气抱阳。阴阳之宅者,即龙也。”《水龙经•总论》也说:“若祗取大荡,阳宅尚有归收,阴墓必难乘按。”文中所称阳宅,就是生活中一天也脱离不开的住宅。古人重视阳宅的原因,《黄帝宅经•序》曾明确指出:“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夫博物明贤,未能悟斯道也。就此五种,其最要者,唯有宅法为真秘术。”接着又说:“凡人所居,无不在宅,虽只大小不等,阴阳有殊,纵然客居一室之中,亦有善恶。大者大说,小者小论。犯者有灾,镇而祸止,犹药病之效也。”为此,结论是:“故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即门族衰微。坟墓川冈,并同兹说。上之军国,次及州郡县邑,下之村坊署栅,乃至山居。但人所处,皆其例焉。目见耳闻,古制非一。”因为有着这种“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即门族衰微”的传统说法,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对于阳宅风水的好坏,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晋书•魏舒传》记载,魏舒幼年丧父,寄养在外祖父母的家里。后来“宁氏起宅,相宅者云当出贵甥”。外祖父母见魏舒年幼聪慧,认为一定会应相宅者所说的话。魏舒也说:“当为外氏,成此宅相。”这里,魏舒的意思虽然是说,我长大后要好好努力,干一番事业,以证实舅氏门宅当出贵甥的相法,并且从此以后,“宅相”还成了外甥的代称;可在另一方面,却为我们道出了当时相宅风气的盛行和人们对居宅风水的重视。在古人眼里,这种阳宅风水是好是坏,直接关系到“家代昌吉”或“门族衰微”的说法,并不是什么耸听的危言。在《晋书》里,还另有上党鲍瑗家因为“安宅失宜”而多丧祸贫苦的一则记载。当时,鲍瑗被丧祸贫困扰得焦头烂额,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便去请教淳于智。淳于智占卜后根据所得卦象说:“为君安宅者,女子工耶?”鲍瑗回答:“是也。”淳于智又问:“此人已死耶?”鲍瑗回答说:“然。”接着,淳于智说:“此人安宅失宜,既害其身,又令君不利。宅东北有大桑树,君径入市门数十步,当有一人折新马鞭者,便就请买还,悬此树三年,当得物。”鲍瑗听了他的话,前去市上买来马鞭,把它挂在大桑树上三年。后来鲍瑗浚井,“得数十万铜钱,杂器复可二十余万”,于是家道中兴,家里生病的人也都霍然而愈了。文献记载,三国时孙皓流徙丁奉一家。到了晋朝,丁家的旧宅先后住过的有周额、苏峻、衰真、司马秀等大户人家,然而结果却都“凶败”。此后,又由臧焘去住,“亦频遇丧祸”,所以大家都说这是“恶地”。当时有个名叫王僧绰的人,平时“常以正达自居”,认为“宅无吉凶,请为第,始就筑,未居而败”。为了望知人家宅第的吉凶,《地境图》“望百家宅法”的说法,很有奇趣。书说:“有赤气者,家有泛财。白气入人家,有财不保。黑气有五,其伏在宅中。青气者,有银,地宝也。”阳宅风水既然直接关联到一户一家“家代昌吉”或“门族衰微”的根本问题,那么阴宅风水的重要性又怎样呢?所谓风水术中的阴宅,指的就是坟墓。《礼•杂记上》说:“大夫卜宅与葬日。”疏说:“宅为葬地。”由于住宅和葬地都号称宅,所以为了加以区别,人们就把葬地称为阴宅。如《水浒传》一百二十回就说:“我若死于此地,堪为阴宅。”人死了要进墓,因为古人看重丧葬,故而在他们的心目里,阴宅风水的重要性非但丝毫不减于阳宅,并且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唐新语》是唐代刘肃的著作,书中卷十三说:“开府王仁皎以外戚之贵,坟墓逾制,襚服明器,罗列千里。坟土未干,家毁子死。”坟墓逾制,罗列千里,这样大摆阔气,还有什么吉利可言?而且这样千里罗列下来,显然也不符合风水术的择墓原则,所以两者合在一起,就难逃“坟土未干,家毁子死”的灾难了。宋代方勺在《泊宅编》卷上中,也曾谈及阴宅风水的重要性。会稽山是东南的巨镇,周围占地大概有六十里之广。山的北面延出好几个垅,由于风水奇佳,选择在这里落葬的人家纷至沓来,然而墓地占着正垅的,就赵、陆两家的祖坟而已。这垅上赵、陆两家祖坟的位置,下瞰鉴湖,湖外有山,横抱过来好像几案,而案外又有尖峰耸起,名叫梅里尖地,又叫文笔案。占着这样的好风水,所以陆氏葬后,孙子陆佃当上了尚书左丞的大官;赵氏葬后,曾孙赵抃也登上了太子太师的高位。结果“陆公赠太保,赵公赠少保”。文末作者叹羡:“二垅同一山,而有曾孙追贲于九泉,盛哉!”在何薳《春渚纪闻》卷第一《杂记》中,作者曾提到“定陵兆应”一则道:信州白云山人徐仁旺,曾经上表奏说,和丁晋公“议迁定陵事”。定陵是宋真宗赵恒永定陵的省称,所在地在当今陕西省富平县的龙泉山。争议下来,徐仁旺“欲用牛头山前地,晋公定用山后地”,意见统一不起来。为了据理力争,徐仁旺一方面力诉后山之害,“坤水长流,灾在丙午年,丁风直射,祸当丁未年终,莫不州州起火,郡郡兴盗”;另一方面甚至立下了自己愿意先关进大理寺监狱,以待三年后的吉凶,错则处罚的决心,然而最后朝廷还是没能采纳他的意见。当时,朝中一班人听了徐仁旺慷慨激昂的陈词,都不以为然,直到后来,“金人犯阙,果在丙午,而丁未以后,诸郡焚如之祸,相仍不绝,幅员之内,半为盗区”,方才大家叹服,可是却已经来不及了。因为这牵涉到帝王之墓的风水,而帝王又是统治全国的天子,所以古人认为,如果帝王陵墓风水不好,非但朝廷覆亡,还会祸及全国。从上所说,《宅经》认为:“宅墓以象荣华之源,得利者听作遂心,失利者妄生反心。”再之,《宅经》还对宅和墓之间的关系作了括要的叙述:“墓凶宅吉,子孙官禄。墓吉宅凶,子孙衣食不足。墓宅俱吉,子孙荣华,墓宅俱凶,子孙移乡绝种。”对于宅墓的吉凶,青乌子的说法是:“其宅得墓二神渐护,子孙禄位乃固。得地得墓,龙骧虎步。物业滋川,财集仓库。子孙忠孝,天神佑助。”青乌子是“汉时人,精地理阴阳之术,而史失其名”。晋代郭璞的《葬书》曾推崇古来所传《青乌先生葬经》说:“先生之言,简而严,约而当,诚后世阴阳之祖书也。”为此,风水术在称为堪舆术之外,又得了个“青乌术”的雅号。而《黄帝宅经》还从子夏“墓有四诀”的话引申开去:“墓有四诀,商、角二姓,丙壬乙辛。宫、羽、徵三姓,甲庚丁癸。得地得宫,刺史王公,朱衣紫绶,世贵名雄。得地失宫,有始无终,先人受苦,子孙当凶。失地得宫,子孙不穷,虽无基业,衣食过充。失地失宫,绝嗣无踪,行求衣食,客气蒿蓬。”接着又引子夏论宅的话说:“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故不可独信命也。”古人大多是信命的,这在科学技术还不发达的古代,原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在风水术兴起以后,就产生了这样的矛盾,就是宅墓风水好坏可以影响到子孙辈们的吉凶祸福,而命又是与生俱来、不可违抗的。那么,宅墓风水和命运吉凶在不一致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宅墓风水好而子孙命不好,或者子孙命好而宅墓风水不好,又该听从于命呢,还是听从于风水?这里,子夏的回答是,命是必然有的,可是宅墓的吉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命运的吉凶,正确的做法是把两者综合起来考虑,子孙命好的不可忽视宅墓风水对于子孙命运的影响,子孙命不好的,谨修宅墓风水,又可在一定程度上作相当的挽回。也正由于以上种种因素在人们心理上引起的重大反响,所以在整个封建社会中,人们也就特别地看重宅墓风水了。还在秦始皇时,有术者说金陵有天子气。为了保住自家的江山,于是秦始皇就派遣“朱衣三千人凿方山,疏淮水,以断地脉”。地脉一断,也就坏了风水了。最有趣的要数明末崇祯帝和李自成之间的一场风水战,原来历代封建帝王为了保住自己的家天下并使之万代相传,都十分重视对于葬地风水的选择。一处墓地的选定,都往往要经过反复的踏勘和全国一流风水先生的参与。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当李自成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威胁到明王朝江山时,崇祯皇帝就派出专人到陕西米脂去平毁李自成的祖坟,想借风水的法宝来割断他蒸蒸日上的生气。而从李自成一头来说,当他的农民军队攻占凤阳朱氏老家以后,也一把大火烧毁了崇祯帝祖辈的皇陵。结果出于历史的安排,崇祯帝自缢煤山,李自成兵败身死。可风水家们却不这样去想,并因此而又捞到了一个事实依据。2 历代史籍中有关风水的记载长期以来,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风水之术,不仅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对之如痴如狂,深信不疑,就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文人学士,也都趋之若鹜,对于风水术有着极大的兴趣。由于有着这样庞大的社会基础,所以反映到史籍中来,也就不绝于书了。方回是尧时有名的隐士,传说他曾著有《山经》说:“山川而能语,葬师食无所;肺腑而能语,医师色如土。”文中,方回饶有深意地把看风水的葬师和医师扯在一起说,如果山川能够说话,那么葬师就没有地方吃饭了,同样道理,如果肺腑能说话,那么医师们也就因此失去作用而面如土色了。对于方回著《山经》的事,我们可以断言纯是出于后人的伪托,然而这里的一些话,却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山川是不会说话的,所以地师寻找风水宝地,就显得并不那么容易了。《周礼•夏官•司马下》说:“土方氏掌土圭之法以致日景(影)。以土地相宅而建邦国都鄙,以辨土宜土化之法而授任地者,王巡守,则树王宫。”结合《诗经•大雅•公刘》所说,可知这一时期,人们选择邦国都鄙,以及迁徙人宅,总要把考察山水自然形胜、测量日影、丈量土地提上议事日程,实为后世风水术的滥觞。至西汉,《汉书•扬雄传》卷上载有扬雄《甘泉赋》说,“属堪舆以壁垒兮……”张晏注解道:“堪舆,天地总名也。”孟康则认为:“堪舆,神名,造图宅书者。”后来,唐代颜师古判定:“堪舆,张说是也。属,委也,以壁垒委之。”可见到了汉代,作为风水前身一支的堪舆之术,是由“造图宅书”的神来命名的。翻开《后汉书•袁安传》,袁安父亲去世,袁安为他物色落葬之地,在道上碰到三个书生,三书生指着一块地告诉他:“若把你的父亲葬在这里,子孙辈便就可以世代为上公了。”结果袁安按照三书生的话把父亲下葬到了那块地里,果然自此之后,累世贵盛得可以。管辂是魏时著名术士,《三国志•管辂传》说他随军西行,过毋丘俭墓,倚靠在一株大树上独自哀吟,精神不乐,别人问他缘故,他说:“林木虽茂,无形可久;碑言虽美,无后可守。玄武藏头,苍龙无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以备,法当灭族,不过二载,其应至矣。”最后竟然应了管辂的话。玄武、苍龙、白虎,朱雀为“四灵”,当时管辂随军而行,因受启于《礼记•曲礼上》所载:“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北斗星)在上,急缮其怒。”加之班固的《白虎通义》中也说:“左青龙(木),右白虎(金),前朱雀(火),后玄武(水),中央后土(土)。”所以便就有此一番联想和发挥。《晋书•羊祜传》记载,有术士相羊祜祖坟上有帝王之气,羊祜听说,为了明哲保身,怕出乱子,便主动掘断地势,毁坏地形。当这以后,相地术士又说:“尚出折臂三公。”后来羊祜果然坠马折臂,但还是做到了三公的高位。又同书《周光传》记载,陶侃将葬亲,家里忽然跑失了一头牛,在寻找中,有老者告诉他说:“前面的山冈有只牛眠睡在那里,不知是不是你家里的。我看这地方的风水很是吉利,如果把这里选作葬亲的墓地,当位极人臣。”于是陶侃就把牛在山冈上的卧处选为葬地,这就是风水术中有名的“折臂三公”和“牛眠地”的出处。南北朝刘义庆撰《幽明录》说,有个名叫孙钟的人,平时种瓜为业。一天,家里来了三个清气飘然的异人,一番寒暄之后,孙钟设瓜招待了他们。交谈之中,三个异人对他说道:“示子葬地,下山百步,但不要回过头来看我们。”孙钟听了他们的话径直走下山去,然而要不了十六步,就忍不住回头看了一下,只见三只白鹤向高高的云堆里飞去。后来孙钟就在异人所示的地方葬了他母亲,并生了儿子孙坚。这则故事,虽然带有浓重的神话色彩,并且“孙钟设瓜”的成语,还被用作善有善报而广泛应用,然而在实质上,说明这一时期,人们虽然迷信风水,可是却又不能人人都懂,于是就借仙人来指点迷津了。南朝的梁武帝时,社会上曾流传有“鸟山出天子”的民谣。为了这个民谣,梁武帝派了专人四出,只要逢上用鸟来命名的山峦,就都毫不留情地凿断地脉,破坏风水,所以当时长江下游东南一带各种名称的鸟山,没有一处是完好的,只有长兴的雉山漏网。后来陈武帝霸先称帝,他的祖坟正是筑在这漏网的雉山上的,竟然应了民谣的说法。根据《北史》和《隋书》记述,萧吉字文休,博学而通阴阳地理之术。一次萧吉路过华阴,看到大臣杨素冢上白气连天,就暗暗对隋炀帝说道:“杨素家里当有兵祸,这是灭门之象,除非改葬,才可避免。”隋炀帝听后,就从容地把萧吉的话转告给杨素的儿子杨玄感,希望他早日改葬。可是,握着重兵的杨玄感对此却认为是个吉利的兆头,于是便以辽东未灭,一时顾不到私事为借口含糊了过去。不久,杨玄感起兵反隋,围攻东都洛阳不克,又转而西取关中,及至阌乡(今河南灵宝西南),被隋军赶上,兵败而死。从文献记载看,萧吉有关风水的著述有《宅经》、《葬经》等。《大唐新语》是唐代刘肃的笔记著作,其中卷十三有一则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正月,集贤学士徐坚请假去京兆为妻子岑氏落葬,临去之前,徐坚向张说讨教兆域之制,张说当即发了这样一通议论:“墓而不坟,所以反本也。三代以降,始有坟之饰,斯孝子永思之所也。礼有升降贵贱之度,俾存没之道各得其宜。长安、神龙之际,有黄州僧弘者,能通鬼神之意,而以事参之。仆常闻其言,犹记其要:‘墓欲深而狭,深者取其幽,狭者取其固。平地之下一丈二尺为土界,又一丈二尺为水界,各有龙守之。土龙六年而一暴,水龙十二年而一暴,当其隧者,神道不安,故深二丈四尺之下,可设窀穸。墓之四维谓之折壁,欲下阔而上敛。其中顶谓之中樵,中樵欲俯敛而旁杀。墓中抹粉为饰,以代石垩。不致瓦甋瓷瓦,以其近于火。不置黄金,以其久而为怪。不置朱丹、雄黄、矾石,以其气燥而烈,使坟上草木枯而不润。不置毛羽,以其近于尸也。铸铁为牛豕之状像,可以御二龙。玉润而洁,能和百神,置之墓内,以助神道。’僧弘之说如此,皆前贤未达也。桓魋石椁,王孙倮葬,奢俭既过,各不得中。近大理卿徐有功,持法不滥,人用赖焉。及其葬也,俭不逾制。将穿墓者曰:‘必有异应,以旌若人。’果获石堂,其大如釜,中空外坚,四门八牖。占曰:‘此天所以祚有德也。’置其墓中,其后终吉。后优诏褒赠,宠及其子。开府王仁皎以外戚之贵,坟墓逾制,襚服明器,罗列千里。坟土未干,家毁子死。殷鉴不远,子其择焉。”这种兆域之制和土龙、水龙,以及有关落葬奢俭得中的说法,在当时来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又如“不置朱丹、雄黄、矾石,以其气燥而烈,使坟上草木枯而不润”的理论,可以看出对于墓地上面的环境保护,古人也是十分注重的。当年,黄州(在今湖北省)有浮屠泓师精于风水,张说对他十分敬佩。《丑庄日记》曾载,一次,张说请浮屠泓师为他买宅,泓师告诫他不要在宅屋的东北打洞。后来,宅屋东北无故塌陷了一丈多,为此,泓师预测:“公当富贵一世,而诸子将不终。”张说想要平整土地,泓师说服他说:“客土无气,与地脉不连,譬如身疮痏,补他肉无益也。今之俗师妄言风水者,一遇方隅坎陷,则令补筑增辏,便谓藏风聚气,岂不谬哉!君子无惑焉可也。”五代之时,后晋大臣王建立对风水很感兴趣。《旧五代史•王建立传》说,王建立临终,在病榻前语重心长地嘱咐儿子:“榆社之地,桑梓存焉,桑以养生,梓以送死。余生为寿百,刻铭石室,死当速葬,葬必从俭。违吾是言,非孝也。”为什么王建立要如此这般吩咐儿子呢?原来原因在于:“榆林其冈重复,松桧蔼然,占者云:‘后必出公侯。’故建立自为墓,恐子孙易之也。”宋代名士洪迈著《夷坚志》,其书乙卷第十一有“刘氏葬”一则很是奇特,刘延庆少保从小失去父亲,后来祖父亡故,刘卜葬于保安军。这时有人对他说:“君家所卜宅兆,山甚美而不值正穴,盖墓师以为不利己,故隐而不言。若启坟时,但取其所立处,则世世富贵矣。”刘延庆闻言便照着他的话做,在勘地定穴时以墓师所立之处为墓穴,墓师见状不禁泪汪汪地说:“谁为君言之?业已尔,无可奈何!葬后不百日,吾当死,君善视我家,当更为君择吉日良时以为报。某日,可舁柩至此,俟见一驴骑人即下窆,无问何时也。”刘氏听他说完,心里也觉得很难受,可是对于“驴骑人”的说法,又不能不感到疑惑。待到下葬之时,刘延庆为等“驴骑人”经过,从早起一直等到中午,才见一个村民肩上背着一头小驴经过,于是及时葬了祖父。原来当时山下小民家里的驴子刚生了一头毛色奇异的小驴子,小民好奇,就把小驴子扛在背上去给主人家看,这就是“驴骑人”的来历。葬后过了三月,墓师果然一命呜呼了。后来刘延庆位至节度使,儿子刘光世官至太傅杨国公。以上这些,都是刘尧仁对作者洪迈亲口说的。其事看来虽然奇异得离了谱,可是作为一说,也不妨故妄听之。“客土无气”是《太平广记》卷七七引《大唐新语》和《戎幕闲谈》的一席话,这在明朝张岱的《夜航船》卷十四《九流部》中也有所提及。《夜航船》说:“浮图泓师(唐代齐安人,今湖北黄州)与张说市宅,视东北隅已穿十二坎,惊曰:‘公富贵一世矣,诸子将不终。’张惧,欲平之。泓师曰:‘客土无气,与地脉不连。譬如身疮痏,补他肉无益也。’”这种“客土无气”的说法,在风水术中也受到十分的重视。在《夜航船》同卷中,张岱还举“真天子地”一则道:“明王贤尚梦人授以书:读书可以绯,不读此止衣绿。数日于路得一书,视之,《青乌说》也。潜玩久之,乃以善地理闻。时为钧州佐,上取以往命相地,得窦五郎故址,曰:‘势如万马,自天而下。真天子地也。’”在诸多宋人笔记中,何薳的《春渚纪闻》是很有名声的一种。书中卷第二《张鬼灵相墓术》一篇道:三衢人张鬼灵,小时候父亲让他跟同里人学相墓术。后来忽有所悟,就以鬼灵作为名字。宋徽宗建中靖国初年,张鬼灵来到钱塘,请他相墓的人闻风而至。当时有个姓周的县令,括苍人,因为也爱好风水地理之术,于是就准备了饭菜把张鬼灵请到家里。周县令问道:“凡相墓或不身至,而指示图画,可言克应否?”张鬼灵说:“方位山势不差,合葬时年月,亦可言其粗也。”周县令听说,就起身指着墙上的一张坟墓所在地图请教,张鬼灵仔细看了半天,才说:“据此图,墓前午上一潭水甚佳,然其家子弟若有乘车坠此潭,几至不救者,即是吉地而发祥自此始矣。”周县令回答:“实在有这件事。”随之,张鬼灵继续话题:“是年此坠马人,必被荐送,次年登第也。”听到这里,周县令不觉起身握着他的手道:“吾不知青乌子郭景纯何如人也。今子殆其伦比耳。是年春祀,而某乘马从之,马至潭仄,忽大惊跃,衔勒不制,即与某俱坠渊底,逮出气息而已。是秋发荐,次年叨忝者,某是也。”又有蔡宏、蔡靖兄弟的先墓在富春白升岭,也请张鬼灵去看看吉不吉利。张鬼灵来到墓下端详道:“此墓当出贵人,然必待君家麦瓮中飞出鹌鹑,为可贺也。”蔡宏回说:“前日某家卧房米瓮中忽有此异,方有野鸟入室之忧。”张鬼灵应曰:“此为克应也,君家兄弟有被魁荐者,即是贵人也。”这年秋天,蔡靖“果为国学魁选”。平时,张鬼灵常对人说:“我亦患数促,非久居世者,但恨无人可授吾术耳。”两年以后,张鬼灵果然与世长辞,当时还只有25岁。《春渚纪闻》把张鬼灵的相墓术说得活灵活现,不可思议,显然有着极度的夸张成分在内,然而从另一面看,可知当时社会上对相墓术是相当注重的。由于阴宅风水到了宋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所以朝廷大官有时还会因皇陵的事而吃官司。宋人魏泰在《东轩笔录》中为我们陈述了这样一件事:宋真宗驾崩以后,丁晋公为山陵大礼使,宦者雷允恭为山陵都监。及开皇堂,看到泉脉坌涌,丁晋公便“私欲庇覆”,于是“更不闻奏”,擅自移开了好几十丈。当时有人认为,丁晋公这样一移,就把皇陵移到了绝地,以致朝廷大喧。这时,权知开封府的吕夷简对这一案件进行了审理。当时,丁晋公虽然早已失了天下人心,可是却还秉政,掌握着朝廷的实权。在审理案件时,具体经办人许公深知丁晋公为人机智而多心眼,因此“凡移行、推劾文字,及追证左右之人”,一切都推在雷允恭身上,一点也不关联到丁晋公。定案之时,许公要向皇上汇报,丁晋公心想,这总没问题了,便同意让许公面呈皇上。待到皇上接见许公,许公才将丁晋公擅自移动陵墓位置的事托了出来。这样,丁晋公“竟以此投海外”,而许公便开始参知政事了。案情在查办过程中尽管有些插曲,但却全由丁晋公为山陵大礼使时,“及开皇堂,泉脉坌涌”,“欲私庇覆,遂更不闻奏,擅移数十丈”而起,可见有关皇家的风水大事,是来不得半点差失的。皇家择葬如此重视风水,社会上也同样如此。宋代方勺的《泊宅编》卷上说:“吴伯举舍人知苏州日,谒告归龙泉,迁葬母夫人。已营坟矣,及启堂,见白气氤氲。紫藤绕棺,急复掩之。术人视处,知自是吉地,因即以为坟。然颇悔之,舍人竟卒于姑苏。”为了不懂风水而被人抢去为坟的吉地,竟至悒郁而死,可见风水宝地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了。南宋末年赵与时的《宾退录》中,还提到朱熹和宾客谈论风水的话:“冀州好一风水:云中诸山,来龙也;岱岳,青龙也;华山,白虎也;嵩山,案也;淮南诸山,案外山也。”可见理学家朱熹也是笃信并擅长风水之术的。在明清文人的笔记或文集中,奢谈风水的篇章也屡见不鲜。徐霞客是明代有名的大旅行家,在他一生北抵晋冀,南尽粤桂,西极黔滇,东至浙闽的大规模游程中,以科学求实的精神,对风水之学作了地质学和美学意义上的探索和考察。为此,当代杨文衡先生曾在1990年撰有《徐霞客的风水思想和活动》一文,提交“国际中国科学技术史学术讨论会”。打开《徐霞客游记》,当年潘来的那篇序文就曾提及:“其(指徐霞客)行不从官道,但有名胜,辄迂回屈曲以寻之,先审视山脉如何去来,水脉如何分合,既得大势,然后一丘一壑,支搜节讨。登不必有径,荒榛密箐,无不穿也;洞极邃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途穷不忧,行误不悔。瞑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实。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以性灵游,以躯命游。亘古以来,一人而已。”《檐曝杂记》是清代大诗人赵翼所著的史料笔记,书中卷二有《相宅董仙翁》篇,说赵翼家乡有个壬申年进士,名叫董华星的人,平时精六壬奇门之术,尤其擅长于相宅。壬申年会试之前,需要在贡院前借屋居住,赵翼曾和董华星约好同住一处。当时,赵翼先去座师汪文瑞家拜访,不料汪文瑞却为他借了一宅,因为碍于情面,于是就只得让内弟刘敬舆去董华星处一起居住,自己不能住一起了。其时董华星和另一位同乡符天藻已住在了董华星亲自择定的一处屋里。两场考试以后,赵翼前去董华星处叩问屋里有几个人会考取,董华星回答说是:“三人俱可隽,恐符君或失之,盖夜卧须各按本命定方位,而符怀疑,不我从也。”出榜,果然董华星、刘敬舆都中了进士,赵翼和符天藻落第。又有一次,江苏巡抚庄有恭请董华星去相察正在建造中的衙署吉凶,董华星指示改修了几个地方。不久衙署落成,庄有恭准备上堂办公,董华星让他择一吉时而出。到时庄有恭刚一坐停,辕门外就传来报喜的鼓声,原来这时传来了巡抚官加宫保的好消息。此外,有个康基田的县令,因为家里有子弟应秋试,就去问董华星吉利不吉利。董华星先问他祖坟朝什么方向,然后再叫他在坟的某一个方位立一灯竿,这样以后,子弟中某一年生的一个就可笃定考中了,结果果然应了董华星的话。因为董的相宅预言多有奇验,人家都叫他为“董仙翁”。尝鼎一脔,历代史籍中有关风水术的记载远远不止这些,然而我们却又不难通过这里的这些记载,了解到我国从古以来对于风水术重视到何等程度的大致情况。3 风水古籍通览我国古代风水著述,虽经历史风雨侵蚀,波涛汰刷,可是流传至今的,依然为数可观,卷帙浩瀚,如单就《中国丛书综录》所收,略参其他单刻本流传,除去重复,就达上百种之多。清人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曾经说过:“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现按《中国丛书综录》术数类所列“堪舆之属”,以及零星所见,开列要目如下,以供披阅:①《黄帝宅经》二卷后人托名上古黄帝所撰,有《正统道藏》、《道藏举要》、《夷门广牍》、《津逮秘书》等多种丛书本。②《葬经》一卷后人托名汉青乌子撰,金人兀钦仄注解。有《小十三经》、《夷门广牍》、《津逮秘书》、《学津讨原》、《古今图书集成》等本子。③《相地骨经》后人托名汉青乌子授,有《居家必备》、《说郛》等丛书本。④《管氏地理指蒙》旧题魏管辂撰,实为晚唐时期托名之作。内分“有无往来”、“山岳配天”、“配祀”、“相土度地”等多个章节,在后世相地书中,有着一定的影响。⑤《葬书》一卷旧题晋郭璞撰,别称《葬经》,又有二卷本。此书平时较为习见,有多种丛书本及单刻本,不难寻觅。⑥《青囊海角经》旧题晋郭璞所著,又名《玄女青囊海角经》,实亦出于后人依托。⑦《撼龙经》一卷唐代杨益撰,又有多卷本传于世。有《菊逸山房地理正书》、《地理大全》、《四库全书》、《正觉楼丛刻》等多种不同版本。⑧《疑龙经》一卷唐代杨益撰,又有多卷本传于世。后世《菊逸山房地理正书》、《地理大全》、《四库全书》、《正觉楼丛刻》等多种丛书都收采其书。⑨《葬法倒杖十二法》一卷唐杨益撰,有《地理大全》、《四库全书》等本子。⑩《青囊奥语(旨)》一卷唐杨益撰,《地理大全》、《杨曾地理元文四种》、《四库全书》等丛书都曾收载。⑪《都天宝照经》一卷唐代杨益原著,清人端木国瑚注解,收入《杨曾地理元文四种》。此外又有民国廖平注本,见《新订六译馆丛书•地理类》。⑫《天玉经》一卷唐杨益撰,清人端木国瑚所注,收入《杨曾地理元文四种》。⑬《杨公金函经》一卷唐杨益撰,明黄复初辑佚,有《地理真诀》本传于世。⑭《金刚钻本形法葬图诀》旧题杨再谪仙人撰,或谓杨再谪仙人即唐代地理大师杨益。书前《论葬》有言:“杨公一日执金刚钻谓门人曰……”可以推知大概。⑮《曾氏水龙经校》一卷唐曾文辿撰,有《地理真诀》本等。⑯《天机素书》四卷唐邱延翰撰,见载于《地理大全》第一集。⑰《卜氏雪心赋》一卷唐卜则巍撰,明黄复初辑,《地理真诀》收有此书。⑱《灵城精义》二卷南唐何溥撰,明初刘基注解,有《四库全书》本。⑲《博山篇》五代黄妙应撰,内容简明,时有可采。⑳《玉尺经》四卷,附《原经图式》一卷宋陈抟撰,元代刘秉忠集,载入《地理大全》第二集。《吴公教子书》一卷,附《四十八局图说》一卷宋代吴克诚撰,又名《天玉经外传》,《地理大全》二集曾收其书。《催官篇》二卷宋赖文俊撰,《四库全书》收载。又有清人尹有本作注的四卷本,入录于《四秘全书》。《理气穴法》一卷宋赖文俊撰,此书作为赖氏所著《催官评龙篇》二卷的附录,见载于《地理大全》第二集中。《七十二葬法》一卷宋赖文俊撰,清尹有本注解,有《四秘全书》本。《天星篇校》一卷宋赖文俊撰,《地理真诀》收载其书。《发微论》一卷宋蔡元定撰,《地理大全》、《四库全书》等丛书收有此书。此外,尚有《地理真诀》本《蔡氏发微论校》一卷,附《穴情赋》一卷。《九星穴法》四卷宋廖瑀撰,有《地理大全》本。《廖公四法心经》一卷,附《全局安坟立宅入式歌》一卷宋廖瑀撰,《地理真诀》采入此书。《十六葬法》宋廖瑀撰,书中以天、地、人作为大纲,统帅脉之四穴、息之四穴、窝之四穴、穴之四穴,则十六葬法的能事毕矣。《达僧问答》一卷宋人刘潜撰,清尹有本注解,《四秘全书》载有此书。此外,《地理真诀》丛书也收载此书,题为《司马头陀达僧问答》一卷,附《水法》一卷。《琼林国宝经》宋孙伯刚撰,在总述择地之法的同时,突出对于奇形怪穴的研究和选择。《乘生秘宝论》宋刘见道撰,全书计十四章,每章以四言绝句一首的韵文形式概述全章大旨,理解为难。《神宝经》宋谢和卿撰,书中反对针盘、卦例等项,主张作穴之法,当以明理为先,不可执板。《天宝经》宋谢和卿撰,又名《王元子天宝经》,其内容仅只十二段,在简明扼要的论述中,透露出作者对于择穴落葬之道,首先注重于阴阳之理的推敲。《堪舆总索杂著》宋李思聪撰,因书中有“嘉靖壬戌(明世宗四十一年)寺焚石现,倭遂破城”等语,所以有人认为,此书可能出于后人依托,但也不排除先为宋人所著,后世有所增益的可能性。《地理葬书集注》一卷元郑谧撰,被收载于《十万卷楼丛书初编》、《续金华丛书•子部》。《葬书问对》一卷元赵汸撰,见《十万卷楼丛书初编》所收《地理葬书集注》附,《续金华丛书•子部》所收《地理葬书集注》附。《风水问答》一卷元朱震亨撰,《奚囊广要丛书》入录。《披肝露胆经》一卷明刘基撰,《地理大全》一集载有此书。《堪舆漫兴》明刘基撰,以七言绝句的形式,掇出山祖、水源、北龙、中龙、南龙、枝干、干龙、支龙等风水要领,计一百余首。《地理正言》一卷明朱权(涵虚子)撰,收入《奚囊广要》丛书。《相宅要说》明高濂撰,见《居家必备•趋避》。《葬经翼》一卷明缪希雍撰,有《津逮秘书》、《学津讨原》丛书本,广中并同时收有缪氏所著《难解二十四篇》一卷,图一卷。《青乌绪言》一卷刘基《堪舆漫兴》(《古今图书集成》本)明李豫亨撰,有《学海类编》本。《新镌唐氏寿域》一卷明王福贤撰,见《五种秘窍全书•罗经秘窍图书附》。《心得要旨》一卷明金星桥撰,《木樨轩丛书》收录。《山水忠肝集摘要》一卷明萧克撰,《续知不足斋丛书》第二集。《石函平砂玉尺经纂》一卷明赖从谦辑,采入《地理真诀》丛书。《秘传水龙经》五卷明无名氏撰,蒋平阶辑,有《借月山房汇钞》、《指海》、《丛书集成初编》等本子。《阳宅指南》一卷明蒋平阶撰,清尹言本发义,有《四秘全书》本。《阳宅三格辨》一卷明蒋平阶撰,有《四秘全书》本。《地理辨正补义》五卷明蒋平阶补传,姜垚辨正,清尹有本补义,《四秘全书》收录。《玉函真义古镜歌》三卷明蒋平阶撰,清尹有本发义,《四秘全书》收采。《地理古镜歌》一卷明蒋平阶撰,见《艺海珠尘革集》庚集。《相地指迷》十卷明蒋平阶(大鸿)撰,清凌堃辑,见《凌氏传经堂丛书》。《地理微绪》一卷明罗明祖撰,见《罗纹山先生全集》。《阳基部》一卷明黄复初撰,入采于《地理真诀》。《龙部》一卷明黄复初撰,入采于《地理真诀》。《穴部》一卷明黄复初撰,入采于《地理真诀》。《作用部》一卷明黄复初撰,入采于《地理真诀》。《警世要言》一卷明黄复初撰,见《地理真诀•附》。《理气部》一卷明黄复初撰,入采于《地理真诀》。《水部》一卷明黄复初撰,入采于《地理真诀》。《砂部》一卷明黄复初撰,入采于《地理真诀》。《搜玄旷览》十四卷明李国木撰,见《地理大全》一集。《索隐玄宗》九卷明李国木撰,见《地理大全》二集。《地理秘窍》一卷明甘霖撰,《五种秘窍全书》收采。《罗经秘窍图书》十卷明甘霖撰,《五种秘窍全书》收采。《江氏百问目讲禅师地理书》一卷明释目讲撰,采入《三馀堂丛刻》。《地理索隐》一卷明释目讲撰,采入《三馀堂丛刻》。《阴阳宝海三元玉镜奇书》三卷明释目讲撰,又名《三白宝海》,采入《选择丛书集要》。《阳明按索》五卷明陈复心撰,陈汉卿补注,采入《选择丛书集要》、《阴阳五要奇书》。《平洋论》明无名氏撰,见《地理大全一集•披肝露胆经附》。《潮水论》明无名氏撰,见《地理大全一集•披肝露胆经附》。《罗盘解》一卷清赵榆森撰,见《三馀堂丛刻•江氏百问目讲禅师地理书附》。《征验图考》一卷清尹有本撰,《四秘全书》入收其书。《地理精语》四卷清尹有本撰,《四秘全书》入收其书。《八宅明镜》二卷清箬冠道人撰,采入《阴阳五要奇书》。《宅谱指要》四卷清魏青江撰,《阳宅大成》收采其书。《宅谱迩言》二卷清魏青江撰,《阳宅大成》收采其书。《选时造命》四卷清魏青江撰,《阳宅大成》收采其书。《宅谱修方》五卷清魏青江撰,《阳宅大成》收采其书。《阳宅摄要》二卷清吴鼒撰,见《借月山房江钞》第十二集。《泽古斋重钞》第十集。《阳宅辟谬》一卷清姚文田(梅漪老人)撰,见《榕园丛书续刻》、《咫进斋丛书》第三集、《丛书集成初编•社会科学类》。《青囊天玉通义》五卷清张惠言辑,收入《大亭山馆丛书•子类》。《葬书》二卷清陈确撰,有《乾初先生遗集•别集》、《葬书五种》等版本。《地理骊珠》清张沄撰,见《檀几丛书》第四帙。《翻卦挨星图考著》一卷清戴鸿撰,见《艺海珠尘革集》庚集。《葬考》一卷清邵嗣宗辑,见《娄东杂著(土集)》。《地理末学》六卷清纪大奎撰,见《纪慎斋先生全集》。《地理水法要诀》五卷清纪大奎撰,见《纪慎斋先生全集》。《周易葬说》一卷清端木国瑚撰,见《杨曾地理元文四种》附。《地理真踪》一卷,附录一卷清黄锡绂撰,有《逊敏堂丛书》本。《风水祛惑》一卷清丁芮朴撰,有《月河精舍丛钞》本。《慎终录要》一卷清王载宣著,吴骞校订,入采于《葬书五种》。《菊逸山房山法备收》一卷清寇宗辑,见《菊逸山房地理正书》。《堪舆谱概》一卷清张桂林撰,入录于《张氏杂著》。《诚是录》一卷清孟超然撰,见《亦园亭全集•孟氏八录》。《罔极录》二卷,附记一卷清许楹撰,入采于《葬书五种》。《蜀山葬书》二卷清范鲲撰,入采于《葬书五种》。《丧葬杂说》一卷清张朝晋撰,入采于《葬书五种》。《地理枝言》清洪枰撰,见《赤城遗书汇刊》。《地理辨正图说》一卷清徐迪惠撰,见《杨曾地理元文四种附》。《水盘八针法》一卷清无名氏撰,见《逊敏堂丛书》。《地理答问》一卷民国廖平撰,见《新订六译馆丛书•地理类》。《地理辨正补正》三卷民国廖平撰,黄镕笔述,见《新订六译馆丛书•地理类》。《撼龙经传订本注》一卷民国廖平撰,黄镕笔述,见《新订六译馆丛书•地理类》。此外,尚有不明著述朝代如沈祖绵所撰《玄空秘旨通释》一卷,《玄机赋通释》一卷,《飞星赋通释》一卷,《紫白诀通释》二卷,刘紫芝传《豁落斗》一卷等。再如近人孙殿起的《贩书偶记》所载,尚有王达琮《葬经注》一卷、《地理纯孝渊源录》五卷,孟浩《雪心赋正解注》四卷、《辨论篇》一卷,李文田《撼龙经注》一卷,吴景鸾《秘传夹竹梅花院纂》三卷,郝镕量《地理钩玄论》一卷,赵祐《地理紫囊书》八卷,张绍林《游南龙记》,张亘《地理玄机》、《地理全书》五卷,冯起震《阳宅易简》,李邦祥《阳宅真传秘诀》六卷,方成郊《地学犀精》二卷,秦宫璧《葬书八种》八卷,曹安峰《地理原本说》四卷,程永芳《地理水法宗旨》二卷,金六吉《地学臆解》三卷、《指迷篇》二卷,秦蕙田《地理元宗图说》二卷,倪化南《地理形势集》八卷,汪思回《地理薪传》十六卷,董得彰《阡厝要诀》一卷,江元林《地理裘腋集》五卷,青江子《地学答问》二卷,汪沅《青囊解惑》四卷,陈诜《地理述》八卷,吴楚《地理卜兆真机》六卷,焦循《相宅新编》二卷,熊起磻《堪舆泄秘》六卷,袁培松《风水本义》一卷,张觉正《阳宅爱众》四卷,李三素《天机贯旨红囊经》四卷,史易《阳宅吾说篇》六卷,高云龙《地理青囊粹编》一卷,罗金鉴《地理支陇乘气论》四卷,王增杰《罗经新解》五卷、《疑龙补注》三卷,姚承舆《阳宅正宗》二卷、《阳宅指正》四卷,张际盛《阳宅易知录》一卷、《阴宅易知录》一卷,许扬芬《堪舆演易前集》五卷、《后集》四卷,歙方奇《修元大道》三卷,杨芳《三元透易》等。以上这些风水著述,看去头绪纷繁,为了便于对其中的某些经典之作,有个提纲挈领的了解,现把《四库全书•术数类》所收风水著作八部十七卷,作个约略的介绍。在《四库全书•术数类》中,风水著作不称为“堪舆之属”而称为“相宅相墓之属”,自有它的一番道理。按相宅相墓,自称“堪舆家”,考《汉志》(《汉书•艺文志》)有《堪舆金匮》十四卷,列于五行。颜师古注引许慎曰:“堪,天道;舆,地道。”其文不甚明,而《史记•日者列传》有武帝娶会占家,问:“某日可娶妇否?”堪舆家言“不可”之文。《隋志》则作“堪馀”,亦皆日辰之书,则堪舆占家也。又自称曰“形家”。考《汉志》有宫宅地形二十卷,列于形法,其名稍近;然形法所列,兼相人、相物,则非相宅、相地之专名。今题曰“相宅相墓”用《隋志》之文,从其质也。有关《四库全书•术数类》所收“相宅相墓之属”八部十七卷的情况为:①《宅经》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此书旧本题为《黄帝宅经》。从《汉书•艺文志》形法家类著述收有《宫宅地形》二十卷分析,可见相宅之书的出现,大致要比相墓之书为早。再从《隋书•经籍志》收有《宅吉凶论》三卷、《相宅图》八卷,《旧唐书•艺文志》收有《五姓宅经》二卷,都不说出自黄帝来看,可见旧称《黄帝宅经》,原系出于依托。又从书中提到黄帝两《宅经》,以及淮南子、李淳风、吕才等《宅经》二十九种进行推敲,可知其书写成之初,并不伪称出于黄帝,加之黄帝之时,尚无文字出现,如此看来,此书只是方技之流,为了抬高风水术的身价和神奇,才把黄帝给抬了出来。打开《宋史•艺文志》五行类,内载《相宅经》一卷,很可能说的就是此《宅经》。那么,《宅经》即使出于依托,但在术数之中,还是可以说是最为近古的一种。关于《宅经》的一些情况,《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说:“其法分二十四路考寻休咎,以八卦之位向乾、坎、艮、震及辰为阳,巽、离、坤、兑及戌为阴。阳以亥为首,巳为尾;阴以巳为首,亥为尾。而主于阴阳相得,颇有义理,文字亦皆雅驯。”②《葬书》一卷(通行本)《葬书》又称《葬经》,旧本题为晋人郭璞撰。我国三代以上,葬不择地,没有阴宅风水的说法。此后直到班固著《汉书》,才在《艺文志》“形法家”中,把宫宅地形和相人相物之书同时并列。随之,《后汉书•袁安传》进一步载述袁安父亲谢世,袁安为他寻求葬地,在路上碰到三个书生,三书生指着一块地说:“如果把你父亲葬在这里,世世代代当为上公。”袁安听了三书生的话,就把父亲葬在那块地里,结果累世贵盛。由此推测,阴宅风水之说,当在东汉之后方才流行开来,只是由于擅长其术的,首推晋人郭璞,所以后世说起阴宅风水,就把郭璞推为鼻祖了。若问《葬书》究竟是否出于郭璞手笔,答案是否定的。《四库全书总目》曾考证为:“考璞本传,载璞从河东郭公受青囊中书九卷,遂洞天文、五行、卜筮之术。璞门人赵载尝窃《青囊书》,为火所焚,不言其尝著《葬书》。《唐志》有《葬书地脉经》一卷,《葬书五阴》一卷,又不言为璞所作,惟《宋志》载有璞《葬书》一卷,是其书自宋始出。其后方技之家,竞相粉饰,遂有二十篇之多。蔡元定病其芜杂,为删去十二篇,存其八篇;吴澄又病蔡氏未尽蕴奥,择至纯者为《内篇》,精粗纯驳相半者为《外篇》,粗驳当去而姑存者为《杂篇》。新喻刘则章亲受之吴氏,为之注释。今此本所分《内篇》、《外篇》、《杂篇》,盖犹吴氏之旧本,至注文出于刘氏与否,则不可考矣。书中词意简质,犹术士通文义者所作,必以为出自璞手,则无可征信。或世见璞葬母暨阳,卒远水患,故以是书归之欤。”书中所述内容,《四库全书总目》概括为:“其中遗体受荫之说,使后世惑于祸福,或稽留而不葬,或迁徙而不恒,已深为通儒所辟。然如‘乘生气’一言,其义颇精。又所云‘葬者原其起,乘其止’,‘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诸条,亦多明白简当。”可见古代明达之士,对于风水吉凶也是一分为二,并不盲从。③《撼龙经》一卷(通行本)、《疑龙经》一卷(通行本)、《葬法倒杖》一卷(通行本)以上一部三种,无名氏著。后来题为唐朝杨筠松撰。杨筠松名益,字叔茂,筠松是他的号,自称“救贫先生”。祖籍窦州(今广东省信宜县)人,后来寓居江西。术家传说,杨益曾掌灵台地理,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唐僖宗广明初年(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进入长安,杨益乘乱窃取禁中玉函秘术,逃之夭夭。此后并往来于虔州一带。这些术家传说,多为无稽之谈,难以凭信。以上三种风水地理著述的一些情况,《四库全书总目》掇要叙为:“《撼龙经》专言山龙脉络形势,分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九星,各为之说。《疑龙经》上篇言干中寻枝,以关局水口为主;中篇论寻龙到头,看面背朝迎之法,下篇论结穴形势,附以《疑龙十问》,以阐明其义。《葬法》则专论点穴,有倚、盖、撞、粘诸说;《倒杖》分十二条,即上说而引申之,附二十四砂葬法,亦临穴时分寸毫厘之辨。”三书旧本有明人李国木的注释,并且附有图版,后来《四库全书》在收采其书时,认为书中所注和附图庸俗浅陋,一无可取之处,所以就一起删掉了。④《青囊奥语》一卷、《青囊序》一卷(通行本)《青囊奥语》旧本题杨筠松撰,《青囊序》为杨筠松弟子曾文辿所作(后来曾文辿又把杨筠松之术传给陈抟)。有关本书的由来和原名,《四库全书总目》所作考证,可供参考:“按赵希弁《读书后志》有《青囊本旨》一卷,云不记撰人,演郭璞《相墓经》;陈氏《书录解题》有杨公遗诀《曜金歌》,并《三十六图像》一卷,注云‘杨’即筠松也。今是书以阴阳顺逆九星化曜,辨山水之贵贱吉凶,未审与《曜金歌》为一为二,惟郑樵《通志•艺文略》别载有曾氏《青囊子歌》一卷,又杨、曾二家《青囊经》一卷,或即此书之原名欤?”书中大意,按照《四库全书总目》概括,大致为:“其中多引而不发之语,如‘坤壬乙巨门从头出’一节,历来注家罕能详其起例。至《序》内‘二十四山分顺逆’一条,则大旨以木、火、金、水,分属甲、丙、庚、壬、乙、丁、辛、癸,互起长生,如甲木生于亥,库于未,乙木生于午,库于戌之类,因以亥、卯、未、寅、午、戌、巳、酉、丑、申、子、辰为四局,反复衍之,得四十八局。阳从左旋,阴从右转,盖本之说卦阳顺阴逆之例,为地理学家之权舆。明人伪造之《吴公教子书》,刘秉忠《玉尺经》,盖即窃其余绪,衍为图局。逮僧徹莹作《直指元真》,专以三元、水口,随地可以定向,于是谈地学者舍形法而言理气,剽窃附会,俱以是编为口实,然不以流派多歧,并咎其创法之始也。”书中原有托名为刘基的注本,后来李国木又加润饰。由于注文芜蔓殊甚,又妄据《玉尺经》篡改原文字句,所以《四库全书》在采编此书时,在更正原文的同时,把注文都删除尽净了。⑤《天玉经内传》三卷、《外编》一卷(通行本)旧本题为杨筠松撰,但郑樵《通志•艺文略》,陈振孙《书录解题》所提到的杨、曾二家著述,都未见有《天玉经》的书名。所以关于其书是否果真出于杨益所撰,还是出于后人伪托,便就一时难下结论了。后来,风水术中崇尚理气一派的,都很推许此书。书中所述,语多隐涩,《四库全书总目》曾提挈其纲领为:“《内传》首言江东一卦,江西一卦,南北八神一卦,术者罕通其说,近时潘思榘作《天玉经笺》,许清奇作《天玉经注》,始推绎下文有父母三般卦,又有‘天卦江东掌上寻’之语,疑所谓江东者即天卦,所谓江西者即地卦,所谓南北者即父母卦。大抵以甲、丙、庚、壬四阳干左旋起长生者为东卦,阳数奇,故曰天卦,曰八神四一;以乙、丁、辛、癸四阴干右旋起长生者为西卦,阴数耦(偶),故曰地卦,曰八神四二。又以山家之坐向为南北一卦,由天地而及人,故曰父母卦。盖自神其说,故为隐奥之词,使人惝恍迷离,骤不得其指要,方技家之谲智,往往如斯,不独此篇为然也。《外篇》专言四经五行,其以子、寅、辰、乾、丙、乙为金,午、申、戌、坤、壬、辛为木,卯、巳、丑、艮、庚、丁为水,酉、亥、未、巽、甲、癸为火,又谓之元空卦,亦莫能明其所以然。”书中有天谷散人所作注文,可供阅读时参考。⑥《灵城精义》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旧题南唐何溥撰,明刘基注。由于书中推许的元运学说,起源于明朝初年,而其时刘基注文所列引用书目如《八式歌》等二十二种著述,又大多为明代中叶以后的伪书,所以大致可以认定,其书既非出于何溥手笔,注文也并非刘基所作。话虽如此,但这并不等于说,这书就没有参考价值了,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但就其书而论,则所云‘大地无形看气概,小地无势看精神’,‘水成形,山上止,山成形,水中止’,‘龙为地气,水为天气’诸语,于彼法之中颇为近理。注文亦发挥条畅,胜他书之弇鄙,犹解文义者之所为。”同时并认为:“术数之书,无非依托,所言可采,即录存以备一家,真伪固无庸辨,亦不足与辨也。”书中上卷论形气,以山川形势,辨龙辨穴为主;下卷论理气,以天星卦例,生克吉凶为主。书中以元运学说为主,提到宇宙有大关合,气运为主;又提到地运有推移,而天气从之,天运有转旋,而地气应之。关于元运学说的要领,主要以甲子六十年为一元,由上元而中元而下元,历一百八十年为一周,三周为一运。这样下来,实际经历九个甲子,也就是九个六十年,计五百四十年为一运,以与《洛书》九宫学说相配。结合相地,每元之中,又以二十年为一个小运,以卜地气的旺、相、休,囚。如上元甲子一白司运,便就坎得旺气,震、巽得生气,乾、兑得退气,离得死气,坤、艮得鬼气就是。这种卜法出于明初宁波幕讲僧,其法大抵依照《皇极经世》进行推演,在相地书中可谓别具一格。⑦《催官篇》二卷(通行本)宋赖文俊撰。赖文俊,字本素,处州人。当年,他曾在处州(今福建省建阳县)当过官。由于平时爱好相地之术,便就弃职浪游,自号布衣子,人家都称他为“赖布衣”。他的著作除《催官篇》外,尚有《绍兴大地八钤》、《三十六钤》等书,可惜后因佚失,故而无从得见。《催官篇》二卷,内分龙、穴、砂、水四篇,各为之歌。龙篇以二十四山分阴阳,以震、庚、亥为“三吉”,巽、辛,艮、丙,兑、丁为“元秀”,从而揭示其变换受穴吉凶之应。穴篇仍然以龙为主,而受气则分挨左挨右,各不相同。砂篇、水篇也都以方位为主,判断吉凶。由于书中时涉神怪,所以较难理解,但也不乏采用阴阳五行之理进行发挥之处。为此,《四库全书总目》指出:“如谓寅、甲二龙出疯跛者,木盛生风,又星应尾箕而好风,震为足,风淫末疾,故主疯跛。丙方上应星马,故有蚕丝之祥;丁方上应寿星,故多寿考之兆。兑龙辰水,辰有金杀,兑为口舌,为毁折,故主阙唇露齿。又辰酉逢合,土塞金声,故主重舌含糊。其言虽颇涉神怪,而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实能言之成理,视悠谬无根之谈,侈其休咎而不能明其所以然者,胜之多矣。”书中原有无名氏所作注解,阐发原文较为详尽。⑧《发微论》一卷(通行本)宋蔡元定撰,但《地理全书》所收此本,题为蔡牧堂撰。牧堂老人为蔡元定父亲蔡发的自号。《发微论》中所述风水侧重,《四库全书总目》括其要领为:“大旨主于地道一刚一柔,以《明动静》、《观聚散》、《审向背》、《观雌雄》、《辨强弱》、《分顺逆》、《识生死》、《察微著》、《究分合》、《别浮沉》、《定浅深》、《正饶减》、《详趋避》、《知裁成》,凡十有四例,递为推阐,而以《原感应》一篇,明福善祸淫之理终焉。盖术家惟论其数,元定则推究以儒理,故其说能不悖于道。如云水本动,欲其静,山本静,欲其动,聚散言乎其大势,面背言乎其性情,知山川之大势,默定于数理之外,而后能推顺逆于咫尺微茫之间。善观者以有形察无形,不善观者以无形蔽有形,皆能抉摘精奥,非方技之士支离诞谩之比也。”除上所收各书,《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术数类存目二”并列有相宅相墓之属十八部,一百三十七卷,附录一部十卷。现从简开列所存书目,以供浏览:①《汉原陵秘葬经》十卷(《永乐大典》本)不著撰人名氏,前有自序。②《葬经》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题云《青乌先生葬经》,大金丞相兀钦仄注。③《天机素书》四卷(通行本)旧本题唐邱延翰著。邱延翰字翼之,闻喜人。④《内传天皇鳌极镇世神书》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旧本题邱延翰正传,杨筠松补义,吴景鸾解蒙。⑤《地理玉函纂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不著撰人名氏。⑥《天玉经外传》一卷、《四十八局图》一卷(通行本)旧本题宋克诚撰,其子景鸾续成之。一名《吴公教子书》。⑦《九星穴法》四卷(通行本)旧本题宋廖瑀撰。⑧《玉尺经》四卷(通行本)旧本题元刘秉忠撰,明刘基注。⑨《披肝露胆经》一卷(通行本)旧题明刘基撰,《明史•艺文志》亦载有其目。⑩《地理大全》一集三十卷、二集二十五卷(通行本)明李国木撰辑,为风水地理类丛书,但其对于所集诸家之书,多所窜改。⑪《地理总括》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罗珏撰。罗珏,字世美,鄱阳人。原书刻于明神宗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⑫《罗经顶门针》二卷(内府藏本)明徐之镆撰。徐之镆,建阳人。万历年间诸生。⑬《堪舆类纂人天共宝》十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明黄慎撰。黄慎,字仲修,海阳人。其书刊于明思宗崇祯癸酉(公元1633年)。⑭《罗经消纳正宗》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沈升撰。沈升何许样人,不详。⑮《寸金穴法》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不著撰人名氏。⑯《画图》一卷、《撼龙经》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清孙光惖撰。孙光惖,字丹扶,余姚人。清世祖顺治辛卯(公元1651年)副榜贡生。⑰《定穴立向开门放水坟宅便览要诀》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清梅自实撰。梅自实,字有源,宣城人。⑱《山法全书》十九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清叶泰撰。叶泰,字九升,婺源人。附录:《尚书天地图说》六卷(河南巡抚采进本)清潘咸撰。再之,从历史上曾经出现的风水地理类著述看,还远远不止这些。比如打开《二十四史》“艺文志”或“经籍志”,以及各种文集、笔记、书目等著述,乃至其他民间秘集,就可发现好多这里还没列入的书目。这些浩如烟海的典籍,除少数出于学者大儒手笔,或托名为仙师所传,或标榜为异人所授,内容难免驳杂混乱,以伪乱真,使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所以乾隆时吴元音《葬经笺注》在凡例中揭出:“地理之说,以伪乱真,甚于他书十倍。盖自《青乌》、《孤首》而后代有传文,其见于《人天共宝》、《仙婆集》、《天机会元》、《地理统宗》、《地理大全》、《山法全书》、《人子需知》等集者不下百十余种,而别刻单刻,为各集之所未载,又不啻千百余家。”只是由于书海茫茫,个人精力有限,故而博涉为难。然而无论如何,尝鼎一脔,去其粗而取其精,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些所列书目中,窥知古代风水著作的大致情况。至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开掘,又存乎未来的有志者了。1 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和八卦我国古代的风水术,由于处处受着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和八卦等哲学思想的支配,因此如果不懂得这一套,就不可能进而奢谈风水。【阴阳】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对于世间一切事物的属性,差不多都可用阴阳五行来加以概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逐渐地认识到,自然界众多事物的种种变化无不具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和不断的运动,正是世间万事万物得以生长,变化、消亡和重新生长的根源。正因为这样,所以《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易经•系辞传上》也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说得更具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结合具体事物,运用阴阳这种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道”来作“纲纪”性的概括,就是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明为阳,暗为阴;动为阳,静为阴;热为阳,寒为阴;出为阳,入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升为阳,降为阴;向为阳,背为阴;表为阳,里为阴;左为阳,右为阴;成为阳,败为阴;乃至雄为阳,雌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直至无穷无尽,网罗万象。大至天地日月,小至每一具体物象的表里内外,靡不都在牢笼之中,所以有“神明之府”之称。要妙在于,不仅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具有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并且在两个方面的任何一方,又都可以用阴阳来作再一次的划分,以至无穷。太极图是群经之首——《易经》描述的宇宙模式图样,这一图像外表的圆形,代表着天地混沌的原始状态,由无极生出的太极。图中分为黑白两方,就是所谓太极生两仪的阴阳两个方面,其中明亮的白色代表阳,阴暗的黑色代表阴。然而神奇的是,白色的一方竟有着一个小小的黑点,而黑色的一方也同样有着一个小小的白点,这就明白无误地向人们展示了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道理。对于这种道理,《素问•金匮真言论》举一昼夜的时间为例进行划分,则就更加具体了:“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这种阴中有阴,


编辑推荐

《风水应该这样看》是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风水应该这样看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