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周秦汉唐历史文化十八讲

田旭东 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

田旭东  

页数:

310  

内容概要

西部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人文传统积淀深厚。在西部高校中活跃着一批优秀的人文学者。本丛书将主要依托西部文史领域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有一定学术积累的中青年骨干为作者队伍,以西部人文学者有研究的学科领域或方向为主要 选题。“周秦汉唐在中国历史上占确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历史上国力强盛,疆域辽阔、影响巨大的著名王朝,中国古代文明的基本特点,在周秦汉唐文明中都得到最集中也最典型的体现。特别是兵学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历史总结。 本书是《西部人文讲座丛书》系列之一的《周秦汉唐历史文化十八讲》分册,书中具体收录了:以宗法制为根本制度的周王朝、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周秦汉唐的农业生产技术、“天府之国”的关中平原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田旭东,女,生于1954年,祖籍四川渠县。历史学博士,现任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中国秦汉史学会理事、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教学与研究,著有《二十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周秦汉唐历史文化十八讲》、《孙子译注》等及各类论文多篇。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讲 周秦汉唐——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朝代 第一节 周秦汉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最基本体现 第二节 周秦汉唐在古代世界的影响第二讲 政治制度——从宗法血缘到国家制度 第一节 以宗法制为根本制度的周王朝 第二节 秦汉王朝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 第三节 隋唐时期官僚政治的完善第三讲 汉唐盛世——从“文景之治”到“开元之治” 第一节 西汉的文景之治及武帝盛世 第二节 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 第三节 盛世的启示第四讲 农耕民族的根基——周秦汉唐的农业 第一节 周秦汉唐的农业生产技术 第二节 农业的命脉——水利工程 第三节 农学成就第五讲 千年古都长安——周秦汉唐的都城 第一节 “天府之国”的关中平原 第二节 西周都城丰京、镐京 第三节 秦都咸阳 第四节 西汉都城长安 第五节 唐代都城长安第六讲 礼制——中国古人的习俗与准则 第一节 礼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节 礼学和礼书第七讲 数术方技——周秦汉唐的科学技术 第一节 周秦时期的科学技术 第二节 两汉时期的科学技术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第八讲 精湛的技艺——青铜器的魅力 第一节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因素 第二节 青铜器之乡——发现青铜器最多的地方 第三节 灿烂的青铜文化第九讲 “历史的中国”——周秦汉唐时期史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源远流长的修史传统 第二节 周秦时期的史学成就 第三节 两汉时期的史学成就 第四节 唐代的史学成就第十讲 丝绸之路——中外交流的要道 第一节 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沿革 第二节 汉唐时期的中外交流第十一讲 中外交流的见证——陕西发现的粟特人墓葬 第一节 关于袄教的祭祀 第二节 关于葬俗 第三节 关于墓志内容第十二讲 “兵不厌诈”——中国古代兵学的辉煌成就 第一节 中国古代兵学发展概述 第二节 周秦的兵学成就 第三节 秦火未殃及兵书第十三讲 经典兵学的传承——汉代对兵学的整理 第一节 汉代对兵书的整理与研究 第二节 兵书的经典化、系统化 第三节 兵书四种之一兵阴阳家的学术面貌第十四讲 汉唐盛世的兵学成就 第一节 汉代的兵学遗存 第二节 唐代的兵学遗存第十五讲 珍贵的竹简鲁兵书——《曹沫之陈》 第一节 有关“论政”的部分内容 第二节 《曹沫之陈》论兵内容简析 第三节 曹沫其人 第四节 出土鲁国竹简兵书的意义第十六讲 《日书》——古代社会生活的宜忌限定 第一节 何谓《日书》? 第二节 出土简牍中所见的《日书》 第三节 《日书》中的有关宜忌第十七讲 周秦汉唐学术文化之一斑 第一节 从《汉志》著录及出土文献看战国秦汉间的黄帝之学 第二节 从里耶简“祠先农”看秦的祭祀活动第十八讲 中国考古学与中国古代史研究 第一节 国外学者对中国考古学的评价 第二节 中国考古学的特点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讲 周秦汉唐——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朝代  周秦汉唐在中国古代诸王朝中,是最重要、最令我们中国人引以为骄傲的时代,特别是汉唐两朝,今天我们常常用“重振汉唐雄风”而自勉自励,可见其在大家心目中的崇高地位。那么,这几个朝代在中国古代文明历史上究竟为何被人们所看重呢?在这里稍作一些分析。  第一节 周秦汉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最基本体现  周是陕西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在夏朝时,周部落首领弃为“后稷”,负责管理农事,故而,周部落是一个善于农业耕作的部落,这大大促进了周的经济发展。经过数代人的发展,周人以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的周原为活动中心,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成为臣属于商的一个方国。之后,周人逐渐向东发展,至周文王时,周已发展成为一个可与殷商抗衡的大诸侯国。文王是周朝历史上卓有政绩的统治者之一。他在位期间,在军师姜尚的辅佐下,开始了“剪商”的准备,先后灭了商的一些属国,迁都于丰(今西安市西南),完成了对商都的钳形包围。在迁都后的第二年,文王卒,其子发继承王位,即赫赫有名的周武王,他继续周人的灭商行动,并将都城进一步东迁至镐(今西安市西南)。武王九年,周于孟津大会诸侯,并与诸侯结下同盟,共同讨伐商纣。此后,武王击败商军于牧野,攻占商都朝歌,结束了商朝的统治。  西周是我国继夏商之后的第三个王朝,是中国早期国家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宗法制的基础上,周王朝封藩建卫,建立起一个以周天子为共主、诸侯林立的邦国统一体。周公制礼作乐,为周朝建立了一套完整礼仪制度,有官制、兵制、刑法以及礼制。其疆域,东起海滨,西到甘肃,北达辽宁,南到长江以南,《左传》昭公九年所记周大夫詹桓伯之言:“我自夏以后稷,魏、骀、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不仅疆域较之以今河南中部为中心,“邦畿千里”的商代,扩大了很多,而它的文化影响,比其“政治力量所及更为广大”。到春秋晚期,孔子还在崇尚周礼,他梦寐以求的是回到西周盛世,他毕生努力的是克己复礼,可见周文化对后代的影响之大。西周华夏族的壮大和礼乐文明的构建,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对中国古代政治影响深远。盛极一时的古代周代农业和手工业,科学技术及众多的发明,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源远流长的周代文化,既具有独特的文化素质。又积聚了中华民族精粹主体文化的意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世界范围来看,当时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大国正在走向衰落,而印度和希腊的奴隶制国家则正在走向形成,唯有东方的西周处在一种集大成性的发展时期,无论其政治制度,还是经济文化水平,都居于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行列。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历史的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这就是中央集权的帝国时期。这一时期,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基本形成,并且在经历了多次社会动荡的历史考验后更趋完备。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实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开了以后两千年中国专制王朝的帷幕。这一时期,以农耕经济为主,兼有畜牧、渔业、林业、矿业和其他多种经营方式的经济形态走向成熟,借助交通和商业的发展,各个经济区域互通互补,共同创造了物质的繁荣,共同抵抗了祸乱灾荒;以儒学为正统地位的文化,也在这时建立和发展起来。  秦人是源于东方而兴于西方的部族。春秋初年才开始被周王室封为诸侯,经五百余年的努力奋斗,它的势力由西向东不断发展壮大,最后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揭开了中国古史的新纪元。秦王朝的政治制度,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创新的意义。“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的确立,比较完备的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立,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为以后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格局开了先河。秦帝国的疆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比之西周要大得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汉是继秦之后的大帝国。汉沿用秦的政治模式立国,可以说是秦的继续和发展,历史上秦因短祚而未能发挥的作用,经由汉而充分发挥出来了。西汉初年,统治者认真总结秦王朝短命而亡的历史教训,对秦的暴政加以否定,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政局、发展生产、恢复正常社会秩序的措施,使秦以来的历史由急峻逐渐趋于宽和,取得了“文景之治”的成就。从社会经济文化进步的进程看,这是中国古代社会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  汉武帝时代,“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各项制度得以完善,中央集权获得了空前的巩固,服务于大一统政治的各项经济政策逐项实施,各地区间的文化进一步融合,儒学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周边地区的不断扩展,迎来了中国古代的第一个盛世。扩大了帝国的版图,使之东到今东部沿海和朝鲜半岛北部,北到呼和浩特一线,西到巴尔喀什湖及锡尔河上游一带,南到海南岛与越南北部,发展和巩固了汉国家的大一统。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唐谱写了最辉煌的篇章。“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特别是安史之乱以前,唐帝国政治清明,经济持续发展,文化艺术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之治的封建盛世。唐太宗以皇帝与天可汗的双重身份治理天下,体现了多民族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与友好亲善。武则天在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竞登极做了女皇帝,表明了帝国的开放气度与博大胸怀。唐的疆域,东曾至朝鲜半岛南端(熊津都督府),东北曾至萨哈林岛(黑水都督府),以及外兴安岭以远(室韦都督府),西曾至咸海西岸一线,最西至扎博勒(波斯都督府),北曾至贝加尔湖以远勒拿河、叶尼塞河上游地区(余吾州、坚昆都督府),南至越南北部(安南都护府),远远超出汉之版图。  周秦汉唐都是中国历史上国力强盛,疆域辽阔、影响巨大的著名王朝,中国古文明的基本特点,在周秦汉唐文明中得到最集中也最典型的体现。  如前所述,周文明集夏商以来邦国文明之大成。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可见夏、商、周文明是相互联系而持续发展的,中国古文明连续性特点在这里反映得十分清楚。夏立国不久,即发生太康“失国”,商代“不常厥邑”,多次迁都,这些都表明当时邦联式国家的不稳定性。西周国家,则是按宗法原则由周天子分封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统属关系明确、比夏商高一级的邦联式统一体。受封的诸侯,大多是同姓子弟,也有一些异姓,其或为周人亲戚,或为功臣及归附周的邦国首领。他们对天子要承担镇守疆土,捍卫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等义务;还要随时听从调遣,率军参战。这样的统一性,虽然未达到高度集权的形态,但却是周文明的显著特点之一,也是中国早期国家古文明特色的集中展现。  秦汉作为帝国文明的开端,其标志就是高度集权的大一统国家的创立。这个功劳自然首先要记在秦始皇的账上。不过,这种大一统国家的完善,特别是大一统理论的确立,是汉武帝时期才完成的。当时应贤良对策的董仲舒向武帝建议:“今师道异,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结果建议被汉武帝采纳,于是遂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举。这样,汉帝国不仅实现了疆土、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大一统,而且也实现了人民思想的大一统。可见中国古代文明的大一统特色的形成,秦汉时期迈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步。如果换个角度来看,秦汉文明所体现出的大一统特色,自然也是最完整和最全面的了。  古代中国曾经以宽阔的胸襟面对各种文化,热心吸收其中素的体现人类智慧的成分。众所周知,先秦时期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的大融合。为秦汉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从这种意义上讲,秦汉文明或可视为民族融合的结晶,它先天便带有多元复合的特质。秦人长期活动于少数民族聚集的西戎之地,自身的发展与壮大本身就是民族融合的结果。当然,这里面除了民族间的交会外,也包括地区间的交流。像秦人“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秦始皇在统一六国时,每灭掉一国,即仿造被灭国的宫殿模样,“作之咸阳北阪上”;张骞通西域后。许多西域的物产,如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胡桃等由西域进人中原,还有天马的远来,大量的乐器的传人,改变了中国人的日用习惯和音乐风格等等,似乎都显示出这方面的意义。中国人对外来宗教的接收与改造更是这方面的突出例子。在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人中国后,当时人对这种外来文化给予了中国式的改造。比如,中国最初的佛教被称为“黄老浮屠之祠”,这正如吕思勉先生所说的:“佛教流传,依附黄老”。继而佛教则被彻底中国化: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或言“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等等,不一而足。这样,原本是舶来品的佛教,乍看起来反倒成了地道的中国土产宗教。在此基础上,大量的中国化的佛教文明成果,陆续被创造出来。诸如此类,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中国古文明对外来文化不断吸收与兼容,使之表现出博大包容的特点。  唐文明的情况,更是如此。如所众知,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规模空前,内涵深刻,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不可比拟的。唐文明作为这次民族大融合结出的丰硕成果,所被打上的民族融合的烙印,比之秦汉要深刻得多,其所具有的多元复合特质,也比秦汉要明显得多。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周秦汉唐历史文化十八讲 PDF格式下载



周秦汉唐历史文化十八讲非常好


好,实用。


因为有门课要用,所以雪中送炭呀!质量很好……


当教材还可以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