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文化名人的个性

陈明远 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

陈明远  

页数:

296  

Tag标签:

无  

前言

  这一部名为《文化名人的个性》的书,也应该具有自己的鲜明个性。  我们通常看到一些名人传记、回忆录和访谈,在形容名人性格的时候,往往使用诸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热情善良、为人正派、襟怀坦白、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以及(如追悼会致辞)“他的一生是革命奋斗的一生、为人民服务的一生”这一类泛泛而谈的套话大话。如此这些形容词几乎装在谁身上都可以,以至于印象模糊,不得要领。正如某些画家要描绘一个人的容貌,总是“两个眼睛一张嘴,一个身子两条腿”类似的几种平庸无奇的模式,甚至千人一面,相互混淆。  然而“文化名人”的价值恰恰就在于他们各有千秋的个性(特殊性),而不仅在共性(普遍性)。人们的个性不同,恰如其面。  现代心理学的个性(人格)心理分析方法,给予我们有力的工具,用以解剖各个名人的言行特征和内心世界。这一部书,就是通过这种心理分析,将许多文化名人的个性本质,鲜明生动地展现在读者们眼前。  20世纪是我国现代知识分子——“文化人”解放个性、发展独立人格、弘扬新思想新道德的新时期。有人将这一时期称作“中华民族的文艺复兴”,或与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做对比。  满清末年洋务运动、维新变法逐步推行以来,首先在一些通商口岸,过去热衷科举功名“学而优则仕”的文人发生分化,开始出现一批志在引进西方学术文艺,以著述、教学新文化知识为生的“文化人”。  特别在1905年,正式废除了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以后,我国的新式学堂(清末称学堂、民国以后称学校)大量涌现,教学内容开始根本改变。现代启蒙知识逐渐传授开来,现代新闻出版业蓬勃发展,出国留学蔚然成风。文化市场初步形成以后,全国各地又出现一批以专门从事教学研究或自由撰稿为生的文化人。他们根本不同于过去“读书做官”的旧式封建文人。  这时期,新派文化人的最大特点就是“个性解放”。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最早的新派文化人,数量并不多。我根据历史资料估计,在上海一带的新派文化人大约有一千名左右,在北京天津一带的新派文化人也只有一千名左右。其他各地(如武汉、长沙、成都等)零星的新派文化人,分布如同星星之火苗。但是他们的能量非常可观。当时新派文化人的传播大致上通过报刊、书籍、学校、讲演等(一般书报发行量少则千份、多则上万份),活动场所、势力范围逐步扩大,形成“燎原”之势。  这一时期新派文化人以康有为、章太炎、严复、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陈独秀……为代表,他们迅速打开了局面。不久,赴日本留学生李大钊、鲁迅、周作人、郭沫若、田汉、夏衍……,赴欧美留学生胡适、陈寅恪、吴宓、徐志摩、闻一多、赵元任……,这些生力军纷纷投入新文化运动,唤起了“民主与科学”的五四精神。整个20世纪的文化史,也即争取实现“民主与科学”的奋斗史。  现代文化人的发展史,正是我20多年来孜孜不倦的研究课题。  对20世纪文化人进行“个性(人格)分析”  十年前,我在《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一书《后记》中说——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探讨现代文化人和知识阶层的发展史,除了撰写访谈记回忆录、并作惯行的文本分析以外,我还从两个特别的角度切入:一是从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发掘他们各自的个性、个性特征及其心路演化过程;二是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考证他们在各阶段的生活条件和经济背景,也就是统计归纳、比较分析‘金钱收支和生活费用’的实际情况。这两个切入点……在社会实践中人们无不承认它的重要性,而在文化理论中往往被研究者所忽视。”  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到如今仍然处于并不成熟的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我国许多心理学家对于“个性、人格”等术语,作如此翻译和定义(区分)——  个性(individuality)即个体性,指人的性格的独特性;  人格(personality原先又译为“个性”)是一种复杂的内在组织,包括人的思想、态度、兴趣、气质、潜能、人生哲学以及体格和生理特点等。  《心理学大词典》反映了当时多数学者的看法,即:“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及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  一、完成某些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  二、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  三、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即性格;  四、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  这些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错综复杂交互联系、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  蒋梦麟从教育学的角度,在1918年所写《个人之价值与教育之关系》一文中认为:“新教育之效力,即在尊重个人之价值。所谓自由、所谓平等、所谓民权共和、言论自由、选举权、代议机关,皆所以尊重个人之价值也。”他又在《进化社会的个性教育》一文中认为:“何谓个性?本人固有之特性,具独立不移之精神。……以此为目的之教育,即所谓个性教育也。”他说的人格,也就是“个性”(individualcharacter)。  在现代汉语的语义中,“人格”还带有伦理道德的因素,如说“人格的魅力”、“人格高尚”和“人格卑微”等。  本书主要采用了“个性”这一术语,而将“人格”作为近义词。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24位文化名人的个案。  气质(temperament)  我国最早引进“气质”概念的是王国维。1907年他翻译出版了《心理学概论》,且在1909年《录曲余谈》中论述了:“罗马医学大家额伦,谓人之气质有四种:一热性,二冷性,三郁性,四浮性也。我国剧中角色之分,隐与此四种合。”这就是说,气质(temperament)分为四种:多血质sanguine、胆液质choleric、抑郁质melancholic、粘液质phlegmatic,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指在人的感性、理性和言行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度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类型。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表现的隐显,以及行为的灵敏度等。它与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脾气”、“性情”等含义相近。  气质是在人的生理基础上,通过生活实践,在后天影响下形成的。  人们的气质不同,表现了人的神经系统中某些固有的特性。正如人的神经系统没有好坏之分一样,人的气质也没有好坏之分。每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气质”基础上,由于各人的素养、经历、环境各异,而发展出千变万化的各种个性。  类型(type)和特质(trait)  研究个性(人格)的理论有两大类:类型论和特质论。  这两种描述个性(人格)的理论各有特点,类型论认为个性可以划分为互不相容的几种类型,如:在四种基本气质的基础上,可划分为4个类型:九型个性理论,则将个性划分出9个类型;  特质论主张每个人的个性可以通过因素分析,得出若干种“特质”加以描述;而这些不同的、互不相关的特质,组成各自的“区别性特征”。本书采用16种特质的说法。

内容概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陈明远先生一直尝试从两太角度探讨现代文化人的发展史:一是从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发撼他们各自的人格、个性特征及其心路演化过程:二是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考证他们在各阶段的生活条件和经济背景。缀济学视角,多部著作已经出版并引起广泛影响;心理学视角,即是本书对文化名人的个性人格的心理分析。借助陈明远先生对各卞交化名人的个性特征和内心世界的剖析,可以看到他们的个性不闷,恰如其面。这种独创性研究视角,也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作者简介

陈明远,男,1941年生于上海。写过诗,研究过语言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角度研究现代文化人和知识阶层的发展史。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亲受过许多文化名人的信任与关怀,故由他书写的文化名人在史料丰富详实之外又多了外人所

书籍目录

第一辑 四种基本气质——四条汉子的个性 活跃型:田汉 求全型:夏衍 魄力型:周扬 平和型:阳翰笙第二辑 九型个性 奉献型:李大钊 实践型:胡适 情感型:梁启超 观察型:王国维 质疑型:郁达夫 享乐型:徐志摩 支配型:陈独秀 和谐型:蔡元培 苛求型:鲁迅第三辑 几种典型 胆液质型:康有为 神经质型:章太炎 粘液质型:周作人 刚直型:傅鹰附录1:什么是个性(人格)特质附录2:个性(人格)分析的史料说明附录3:20世纪我国四大演员的气质附录4:影剧“四大名旦”的个性后记

章节摘录

  活跃型:田汉  田汉(1898~1968)是湖南长沙人,字寿昌。我国20世纪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诗人、剧作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的作者。一生从事于文艺事业,创作话剧和歌剧六十余部,电影剧本二十余部,戏曲剧本24部,歌词和新旧体诗歌近2000首。(详见下文“田汉活跃型的生平经历”。)  田汉的个性基本上属于活跃型(popular)。这一类型的性格特点是:外倾、乐天、健谈、好动。田汉正是如此。  一、田汉给人们的活跃型印象  田汉真是一条堂堂男子汉,感情丰富而且坦率、开朗、豪放,乐于跟人们交往,“见面熟”。他很好客,坐落在北京市东城区细管胡同的四合院家中经常是宾客盈门,欢声盈耳,不仅“谈笑有鸿儒”,而且“往来有白丁”。客人中间有我们这样的小孩子,也有梅程荀尚那样的大腕,更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三教九流。  据老前辈们说:新中国成立前田汉在上海、南京、重庆、桂林的家中也是这样。再穷、再苦,条件再简陋,也要尽其所有款待朋友。  几十年一贯,他家里是文艺界、戏剧界的茶室、饭铺、招待所。他爱热闹,不耐寂寞。交游众多、见多识广,他的许多名剧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创造出来的。  田汉的特色是“情与诚”。他的剧本以抒情见长,真诚感人,他的才气天马行空。活跃型的个性决定了他艺术上的优势和欠缺:情真意切,但不够含蓄;大笔淋漓,但难免粗放。从早期的《名优之死》,中期的《丽人行》,到后期的《关汉卿》《文成公主》《谢瑶环》,都贯穿一个“情”字、一个“诚”字。  在我们少年时的印象中,田汉擅长也习惯于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天生的好自我表现。大嗓门,喜欢滔滔不绝地说话、讲故事给别人听,而他自己很少有耐心长时间地听别人讲到底。别人交谈的时候他会打岔,有时节外生枝、东拉西扯。聚餐以后,田汉拿手的“余兴节目”是唱京剧,也不管在座的人要听不要听。老前辈开玩笑说:田汉才是饭桌上“卡拉0K”的创始人。  据夏衍回忆:20世纪30年代左联聚餐,一到田汉要唱京剧时鲁迅先生就不满意,站起来就走(鲁迅属于奇求型)。鲁迅与田汉个性不合,造成偏见。田汉尤不知趣,嘴巴无遮拦、行为欠考虑,轻信传言,在一次谈论胡风的时候,无心得罪了鲁迅先生,但他自己却浑然不知。活跃型的个性,祸从口出,以致如此。  田汉是马大哈,很难记得清准确的日期、地点、事件的具体经过等。他经常无心地忘记赴约、忘记自己曾允诺的事情。他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对于日常生活琐事,他有些“健忘”。但他有独特的能力记住多姿多彩的生活花絮,特别是色彩。田汉曾向我们讲述他在外地看过的一场演出,其中有些手法很精彩,他手舞足蹈地模仿表演,对很小的细节都津津乐道,但他想不起来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的。有时他说故事张冠李戴,但不是故意的。他就是这么个活跃型的性格:大活宝。  田汉爷爷的年龄跟我们相差半个世纪,但他一直很天真、甚至简单幼稚,到老年时也会像个孩子一样。所谓“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也”,用来形容田汉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另一方面,也说明他胸无城府,不利于仕途、难容于官场。只能在野,不能从政。政治上的幼稚,是田汉的致命伤。  他天性浪漫、好奇,不愿意错过新鲜的事物。他的思维善于跳跃:“浮想翩跹”。富于想象力,脑海里经常产生新奇的念头、刺激性的主意。所以在1958年“大跃进”群众运动中,田汉是最热心、最积极、最投入的。他情绪冲动、易受感染,精力充沛、豪情满怀。所以,在十三陵水库参加义务劳动时,他能以几天工夫创作出大型活报剧《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剧本墨迹未干,立即交付同样活跃型的金山去导演、拍成彩色影片。但是没有获得成功。据老前辈说,田汉一直是“下笔万言,倚马可待”。但他做事有时虎头蛇尾,缺乏坚韧持久的耐力。难怪一些逞才使气的“急就章”往往随开随败。情贵于专而毁于滥,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然而田汉不愧是大家,他的创获多于败笔。只有他经过反复酝酿、深思熟虑、几度修改,也即努力克服了活跃型弱点的精心制作的名剧,如《关汉卿》《谢瑶环》等,才终于在文学史上站住了,流传后世。  田汉豪爽任侠,好管闲事,爱打抱不平。在“反右派斗争”中,因为他仗义执言的《为演员的青春请命》等文章,差一点被定为右派。而在“文革”中,他“情与诚”的个性,决定了他的受难和永生。田汉的骨灰盒中只有一支钢笔和一篇《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谱。这是他豪放不羁的活跃型个性的最精练的注释。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文化名人的个性 PDF格式下载



很浅的个性分析。


脖友们曾经推荐过此书,封皮的几个大字很是显眼,加之好长时间没有读新书了,就买来一读。翻看时却有点儿失望,俨然一本心理学著作嘛,什么气质性格一大堆。可开卷有益,相信耐心读下去定会有收获。刚读了二十多页,了解了田汉和夏衍,感觉这本书并不是单纯的心理学实例的罗列,完全可以体会到作者的那种情真意切啊……尚未读完,但我确定这是本好书!!
我属粘液质,看有没有和我气质相符的名人,呵呵o(∩_∩)o ~~


尝试从“个性”分析的角度谈百年中国文化先驱,我觉得是摆脱过去“意识形态”言说的一个思路必然。
作者按西方的多血、胆液、抑郁、粘液四型单一基本气质,或混合而成的九种个性,进行人物的范例言说,并予以相同的16种特质比对——方法上开了先河,但问题也暴露不少:
1、作为一种全书的分析基础,作者没能把西方的气质理论规范清晰,感觉一个人物一种个性人格,多一个少一个分析都行,缺乏系统上的个性关联;
2、作为一种非意识形态的个性心理学分析,作者应该尽量抱持客观的视角。但读者明显地可以看出,作者对某些名人明显地抱有溢于言表的情感;
3、百年中国文化名人的个性成长史,之所以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正在于他们体现、引领着中华民族“民主与科学”的群性的成长——这一个性分析的价值取向,作者在序言、后记里都着重指出。但具体到每个人物的个性分析篇章中,还没能找到一个贯穿的好办法;
4、另外,这些人物都离我们远去了。他们的风采,在每篇的个性言说中,要有一张照片映衬就好了。
——总之,这本书更像是从浩如烟海的人物资料中,所进行的一个个性分析案例汇编。近70岁、正眼疾治疗中的作者,下了大量的笨功夫,开了新思路;但深化研究的工作,更期待有兴趣的朋友,也加紧去做。——因为这样做本身,也是其个体人格,在中华文化这个大生命的人格发展中交汇、发展的一个进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