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古迹卫士

[美] 罗伯特·M·埃德塞,[美] 布莱特·威特 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4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

[美] 罗伯特·M·埃德塞,[美] 布莱特·威特  

页数:

372  

译者:

谭勇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战争。我们听过那骇人听闻的死亡数字,也见过欧洲城市被夷为平地的惨相。然而,当我们漫步于罗浮宫这般雄伟的博物馆中,欣赏沙特尔这般巍峨孤寂的大教堂,或凝视列奥纳多·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这般伟大的画作时,心中是否想到:“这么多古迹和伟大艺术作品是怎么躲过这场战争的?拯救它们的是些什么人?” “二战”的大事件——偷袭珍珠港、D日、突出部之役——既成了我们集体良知的一部分,也同样成了许多书籍、电影的名字——《兄弟连》、《最伟大的一代人》、《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还有那些作家、导演和演员——安布鲁斯、布罗考、斯皮尔伯格、汉克斯,他们又一次为我们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史诗性事件和英雄主义。 但如果我告诉你,还有一个关于“二战”的重要故事未曾讲述,这个故事意义重大,发生在整场战争行动的中心位置,故事中的人物都是一群你闻所未闻的英雄,由最不可能的人物组成,你会作何感想?如果我告诉你,前线地区有一群人拯救了我们现有所知的世界,却没拿机枪,没开坦克,也不是正式的政治家,他们不仅具有远见卓识,理解什么是文明中最伟大的文化和艺术成就,而且接下来还奔赴前线,有所作为,你又作何感想? 这些无名英雄被称做“古迹卫士”,他们是一群士兵,从1943年起便参与盟军军事行动,一直服役到1951年。他们最初的任务是减少战争的破坏力,主要是指对建筑物的破坏,包括教堂、博物馆和其他重要古迹等。随着战争的升级,盟军攻入德国边境,他们的重点变为搜寻被盗或失踪的可移动艺术品及其他文化物品的下落。希特勒和纳粹党在占领欧洲期间,实施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盗窃”,没收了超过五百万件文化物品,并运送到第三帝国。以古迹卫士为排头兵的西线盟军作战因此也就成了“史上最伟大的寻宝行动”,这里头的故事离奇古怪、匪夷所思,都是些只有在战争中才会出现的事。这也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因为成千上万世界最伟大的艺术杰作被埋藏在最难以想象的地点,其中一些地方还为当代迪士尼世界的睡美人城堡以及《音乐之声》等深受大众欢迎的标志性作品提供了灵感。这些艺术杰作有许多是纳粹偷窃而来,其中包括一些价值连城的画作,出自列奥纳多·达·芬奇、扬·维梅尔和伦勃朗之手,还包括一些雕塑作品,由米开朗琪罗和多那太罗创作。而且,一些持有此类作品的纳粹狂热分子还打定主意,确保如果第三帝国无法拥有它们,则世界其他国家也都别想得到它们。 最终,有大约三百五十名来自十三个国家的男男女女在“古迹、艺术品和文献”部门(MFAA)服役——比起数以百万计的参战大军来说,这个数目少得可怜。然而,到战争接近尾声时(1945年5月8日),只有大约六十位古迹卫士尚在欧洲服役,大部分是美国人或者英国人。在遍地古迹的意大利,只有二十名古迹保护军官。在D日(1944年6月6日)后的头几个月里,只有不到十二名古迹卫士登陆诺曼底。此后一直到敌对状态结束,又有二十五人陆续加入,其职责范围涵盖了整个北欧,让人望而生畏。看上去,这项任务都似乎难以完成。 我编写此书,最初计划讲述古迹卫士在遍及欧洲的活动中发生的故事,通过在前线地带服役的八名古迹卫士——另加两名关键人物,包括一名女性——的经历,集中笔墨书写1944年6月到1945年5月的诸多事件。在讲述之中,将用到他们的实地勘察日志、日记、战时报告,还有更重要的,将用到他们在战争期间写给妻儿亲属的家信。由于故事庞杂,我又决心忠实讲述,最后的手稿篇幅太长,只能遗憾地把古迹卫士在意大利的活动内容从书中去掉。我将北欧——主要是法国、荷兰和德国——作为理解古迹保护工作艰辛程度的考验之所。 古迹保护军官迪恩·凯勒和弗雷德里克·哈特都是美国人,约翰·布赖恩、沃德·帕金斯则是英国人,他们和其他人一起,在意大利困难的工作中经历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我们的研究找出了一些见解深刻、情真意切的家信,详细展示了他们为保护无可替代的文明摇篮所面临的过重职责。在我接下来写的一本书里,我将使用这些英雄们的许多原话,把他们在意大利难忘的经历包括进去。 为了保证行文连贯,我自由创作了对话部分,但绝不影响基本事实,都是基于大量的文件记录而成。我一直力图不仅仅去理解和转述相关事实,并且去理解和转述相关人物的性格品质及观察角度,还有事件发生的那一刻他们的看法。由于我们已知后来结果,他们这些看法和我们的看法相去甚远:因此,描述这些看法,是对历史的巨大挑战之一。如有任何错误判断,都是我自己的问题。 《古迹卫士》在本质上其实是个关于人的故事,主题是人。下面,请让我再说一个关于人的故事。2006年11月1日,我乘机飞往马萨诸塞州威廉姆斯镇,去见古迹卫士S·雷恩·小费森,并对其进行采访。他当时也在OSS(战略服务办公室)服役,即CIA(中央情报局)的前身。雷恩于1945年夏天到达德国,又很快赶往奥地利的阿尔套斯,协助盘问被西线盟军关押的纳粹重要官员。这项特殊使命的目的,是要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关于希特勒艺术收藏和元首博物馆计划的相关情况。战后,雷恩在威廉姆斯大学担任艺术课老师。几乎快三十年了,他和学生一起训练,并分享其天才一般的深刻见解,师生双方既是奋斗者,又是收获者。他的职业传奇故事通过他的学生代代相传,尤其是担任美国一流博物馆领导者的学生:托马斯·克伦斯(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1988—2008)、詹姆士·伍德(J·保罗·盖蒂信托基金,2004至今)、迈克尔·戈万(洛杉矶县艺术博物馆,2006至今)、杰克·莱恩(达拉斯艺术博物馆,1997—2007)、A·“拉斯提”·鲍威尔三世伯爵(华盛顿特区国家美术馆,1992至今)和充满传奇色彩的柯克·瓦恩多(现代艺术博物馆,1986—2001)。 雷恩虽然九十八岁高龄,看上去仍旧精神矍铄。不过,他的四个儿子中,有个叫戈登的儿子事前提醒我说:“爸爸还没有醒着超过三十分钟的,所以如果你从谈话里打听不到太多东西的话,可别失望。”可那是怎样的一次谈话啊,竟持续了近三小时!雷恩翻着我的《拯救达·芬奇》,不时停下来盯着那些人物景象,似乎被带到了过去。那是我的第一本书,以照片形式向古迹卫士们致敬。随着他的记忆被唤醒,他的眼中一次又一次闪起亮光,讲述每一个让人惊奇的故事时,他热情地挥舞着手臂,一直说到最后我们两个都需要休息才结束。戈登完全不敢相信,后来他几个兄弟也觉得难以置信。 当我起身告辞时,我走到他的躺椅前伸手表示感谢。雷恩伸出双手,紧紧握住我的手,把我拉近他,说道:“我这一辈子都在等着见你。”十天后,就在他九十九岁生日的前一周,他去世了。那天是“二战”退伍军人节。

内容概要

  《古迹卫士:“二战”中不为人知的艺术珍品争夺行动》由美国作家罗伯特·M·埃德塞,布莱特·威特所著。
  《古迹卫士:“二战”中不为人知的艺术珍品争夺行动》内容如下:
  希特勒图谋征服欧洲之际,他的军队也在有条不紊地劫掠欧洲最精美的艺术品,从米开朗基罗、达·芬奇,到凡·艾克、维梅尔。
  古迹卫士们领命于罗斯福总统,受助于艾森豪威尔将军,却没有车辆,没有汽油,没有打字机,也没有实权。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与强盗的争夺中,他们或使用从遭到轰炸的教堂和博物馆里寻回的记录文献,或使用罗斯·瓦朗——一位秘密追踪纳粹劫掠行为的法国博物馆雇员——所写的便条和日志,甚至从牙医那里得到的内线消息,将这些零星碎片和各种蛛丝马迹汇总起来,勾勒着自己的寻宝图。
  这些让人无法想象的英雄大半是些中年居家男人,为了不让世上最伟大的文化瑰宝毁于纳粹狂徒之手,他们抛开成功的事业,来到了战争的震中地带,他们甘冒生命危险——一些人甚至献出了生命。
  这便是他们的故事。

作者简介

作者:罗伯特•M•埃德塞 译者:谭勇罗伯特•M•埃德塞,“古迹卫士艺术品保护基金会”的创始人,2007年荣获“国家艺术勋章”。他与研究人员、历史学家共同努力,发掘了无数珍贵的历史文件,并全部捐给国家档案馆。这些文件是纳粹掠走的艺术品目录,也是纽伦堡审判的关键证据。2007年,罗伯特•M•埃德塞成功说服国会通过法案,将6月6日定为“古迹卫士”全国纪念日。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使命
 第一章 出德国记
 第二章 希特勒的梦想
 第三章 号召备战
 第四章 一个阴郁空寂的世界
 第五章 大莱普提斯
 第六章 初战
 第七章 蒙特·卡西诺
 第八章 古迹、艺术品和文献
 第九章 任务
第二部分 北欧
 第十章 赢得尊敬
 第十一章 实地工作中的会议
 第十二章 米开朗琪罗的圣母像
 第十三章 大教堂和艺术杰作
 第十四章 凡·艾克的《神秘的羔羊》
 第十五章 詹姆士·洛里莫造访卢浮宫
 第十六章 进入德国
 第十七章 实地探查
 第十八章 挂毯
 第十九章 圣诞愿望
 第二十章 格莱兹的圣母像
 第二十一章 火车专列
 第二十二章 突出部
 第二十三章 香槟
第三部分 德国
 第二十四章 一位美国陆军中的德国犹太人
 第二十五章 战役之后
 第二十六章 新古迹卫士
 第二十七章 司道特和他的地图
 第二十八章 转移中的艺术品
 第二十九章 两个转折点
 第三十章  希特勒的《尼禄法令》
 第三十一章 跨过莱茵河的 第一军
 第三十二章 藏宝图
 第三十三章 受挫
 第三十四章 山脉之中
 第三十五章 迷路
 第三十六章 难忘的一周
第四部分 空虚
 第三十七章 盐
 第三十八章 恐怖
 第三十九章 纳粹省长
 第四十章 遭受重创的矿场
 第四十一章 最后一个生日
 第四十二章 计划
 第四十三章 绞索
 第四十四章 发现
 第四十五章 绞索在收紧
 第四十六章 赛跑
 第四十七章 最后的日子
 第四十八章 翻译
 第四十九章 音乐之声
 第五十章 路之尽头
第五部分 余震
 第五十一章 阿尔陶塞的真相
 第五十二章 疏散
 第五十三章 回家之旅
 第五十四章 拯救文明的英雄们

章节摘录

1945年4月6日,就在沃特•“哈奇”•哈奇豪森牺牲两天后,有两个人佝偻着身子慢慢走在尘沙弥漫的路上,一辆美国吉普车低速赶了上来。“女士们,上午好,”一名宪兵手指放在枪的扳机上,说道,“你们知道现在正执行严格的宵禁,对吗?是巴顿将军的命令。”随后,他注意到一个女人怀孕了。她们都是法国难民,正步行去附近的基瑟尔巴赫村找接生婆。在美国第十二军团宪兵司令办公室接受盘问后,她们所说的话得到了证实,于是宪兵们主动开车送这两位妇女返回镇子。就在默克斯镇外面,司机注意到山坡上有裸露的岩石,便问经过的是什么矿场。一个妇女指着一个小小的出入口,说道:“Or。”这是法语词,表示黄金。宪兵停了车,“Or?你确定?”妇女点点头,“Lingots d’or.”(金条)。两天之后,即1945年4月8日下午,美国第三军古迹卫士罗伯特•波赛和林肯•科尔斯坦来到了矿井。他们只要用用心,就不可能找不到入口。每走几步,他们都会经过一队站岗的士兵,高射炮沿着狭窄的道路一字排开。波赛猜测值勤的有一个连(超过一百人),可随着他经过更多巡逻岗哨,他认为有半个营的人(至少两百人)来了。实际上,整整两个步兵营在守卫着默克斯,另外还有两个坦克营的兵力作为支援。升降梯散发着一股硫磺味,像旧楼梯的木板一样吱呀作响,里面挤满了从法兰克福总部送来估测黄金和货币数额的军官。科尔斯坦的耳朵很快就因压强改变而痛了起来。“这矿井多深?”他问升降梯操作员。 “两千一百英尺,大约半英里,”一名军官说,“顺便告诉你,操作员是个德国佬。一个词也听不懂。” “我希望他可别是什么潜伏的党卫军军官。”“别担心,列兵。这里来的都是三颗星的大官。他才懒得答理你呢。”升降梯门开了,他们进入的地方犹如但丁所描绘的酷热地狱:黑咕隆冬 ,鬼影憧憧,人们四下奔跑,随处可见蒸汽、水、电线,到处都有昆虫一样的金属设备,军官们咆哮着下达命令,声音在岩石上不停回荡。电灯、至少是还起作用的那些电灯,在墙上投下稀奇古怪的影子,照出了大部分人颈上臂上的层层白霜。人们拿水管往人和装备上浇水,水又汇集在地上泥泞不堪的水洼里。似乎才几秒钟,科尔斯坦就因为潮气而湿了衣服。他抬起手来擦擦眉毛,再揉揉自己疼痛的喉咙。 “是墙壁上的矿物盐在作怪,”有人说着,给他递上一块抹布,“拿这个捂住鼻子。等你上去时把靴子擦擦。那种盐水一天之内就能蚀穿皮革。” 他们经过了更多站岗的士兵,只见一群人把丢在升降梯附近的一大堆纸币拖走了。纳粹银行官员本想前一周疏散货币,但当时是复活节的星期天,火车站没人管事。纸币的那一边,有一个用沙袋围起的大炮掩体,由几名头戴防弹钢盔、沉默不语的美国士兵在负责操控。越过美国兵再朝那边看,能看见一扇巨大的钢制银行保险门。很显然,没人有钥匙,因为保险门一圈厚达三英尺的砖墙已经被炸出一个洞。波赛和科尔斯坦从那洞里爬了过去。他们首先看见的,是一名美国军官在拍照。他手里捧着一个装满了金币的钢盔,他身后便是8号房间——纳粹巨大的藏宝室。林肯•科尔斯坦往上方看去。只见巨大的石头房顶在上百只灯泡的映射下闪闪发光。他估计那屋顶至少有一百五十英尺长、七十五英尺宽,连一根支撑柱都没有。高度多少?也许有二十英尺。房间中央,悬挂着一排电灯。灯下面,是一条铁道。房间另一端,有一些运货推车,人们正往上堆箱子。波赛觉得,那一排排箱子看上去并没有多长,没什么特别。但他随即意识到,那是因为视角问题。那些箱子比正在装货的士兵都还高。箱子前面,是数以千计的袋子,把大部分地面都遮住了。它们都一样:颜色淡棕,德国默克斯,1945年4月。绝大部分纳粹德国的黄金储备和纸币都藏匿在默克斯盐矿内。几乎所有来自柏林腓特烈皇帝博物馆的最大型绘画作品为安全起见,也都存在那里。以今日美元换算,在默克斯发现的黄金价值接近五十亿美元。大约一条面包大小,袋口扎紧。它们堆了有四英尺高、五英尺宽,二十排一个单元,每单元之间留有通道。科尔斯坦试图去数有多少单元,但却数不清。最靠末端的一些单元离他太远,以致他看不出通道和单个的袋子。从远处望去,它们就像是一些小点。这种袋子不知是有一千个,一万个,还是十万个,但每一个里面都装着黄金。存在附近房间里的艺术品主要是绘画。有一些被装入了箱子里,有一些则装在做有标记、带有转轴盖子与挂锁的容器里,其余的则只是用牛皮纸包了起来。有许多作品被堆得方方正正,放在木制的存放架中,跟廉价商品店里的宣传画没什么区别。科尔斯坦翻了翻那些画。只见一幅由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创作,画着远方一艘纵帆船的可爱画作,在画着天空的部分被撕出了一个难看的大口子,其余作品看上去没受破坏。 “整体来看,东西不多嘛。”波赛说。“嘿,东西可不止这点儿,”一位经过的军官笑着说道,“这下面有好几英里长的隧道呢。” 比起8号房间来,靠外面的通 道里景象就没那么壮观了。这里人也少很多,在地底下小小的石头通 道里走上半英里,你就能头一回体 验到幽闭恐惧是什么滋味。科尔斯坦开始想象周围埋有雷管,德国鬼子就等着艺术专家们到来,好炸掉隧道,把他们都困在地下坟墓里。把受害者诱惑到地底下来,这多像埃德加•爱伦•坡写的那个恶棍和一桶蒙特亚白葡萄酒的老故事啊。“不知道我们头上现在有多少吨土啊?”科尔斯坦说着,从一条狭窄的通道中挤过去。他心里这会儿正在想着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画中浩瀚天空下面的那艘纵帆船。 “唯一比在这隧道里当兵更苦的差事,”波赛说道,“就是在这里当挖矿的工人。”他不可能知道,还有比这更悲惨的:那些成吨的黄金和艺术品全是靠强征来的劳力运到地下的,他们大部分都是东欧犹太人和战俘。 慢慢地,古迹卫士意识到默克斯矿场到底藏了多少东西。雕刻品被装在箱子里,匆匆忙忙堆在一块儿,再配上从博物馆目录中剪下的照片,以显示内为何物。古埃及的纸莎草纸装在金属箱子里,矿井中的盐分将其蚀刻得像湿纸板一样不结实。没有时间检查里面价值连城的古物了,因为其他房间还有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装饰性作品、拜占庭时期的马赛克、伊斯兰地毯、用皮革和硬麻布装订的卷宗盒。在一间不起眼的房间里,他们还找到了阿尔布雷希特•丢勒于1498年创作的《启示录》系列的著名木刻原作。还有更多箱画作——有一幅鲁本斯的作品、一幅戈雅的作品、一幅克拉纳赫的作品和一些次要作品堆在了一起。 “没有条理可言,”科尔斯坦说,“时期和风格都混在一块儿,大师作品和新近作品放在一起,箱子也来自不同博物馆。这里发生了什么事?”“它们是按尺寸大小堆放的。”波赛说着,指了指其中一个箱子里大小划一的画作。他们当天晚上离开了矿场,开车返回法兰克福汇报发现结果。同行的还有佩雷拉上校,他是第三军派来检查黄金和货币的军官。佩雷拉将最初统计结果进行了汇报,有八千一百九十八块金条,七百一十一袋美国面值二十美元的金币,一千七百六十三袋其他金币,几百袋外国货币,二十七亿六千万元的纳粹德国马克,还有许多外国货币和德国政府用来印刷纸币的冲压板。一名在矿场里被发现的银行官员威克先生确认说,这相当于德国国家财产的大部分储备。波赛报告说,据初步估计,艺术品也有来自柏林的。但是纳粹对艺术品的包装马虎而匆忙,可能只是简单抓了些能带的东西就出发了。不过,这矿场有数千幅艺术品,没有一幅看起来像是从其他国家掠夺来的。第二天上午,罗伯特•波赛给乔治•司道特打了电话。 指挥官、英国学者杰弗里•韦伯正巧在凡尔登和司道特会面。波赛建议他俩立即赶来。随后,他和科尔斯坦动身去了附近的洪根,第三军最近刚刚攻克这座市镇。几个小时后,在布朗费尔斯宫、一座1246年建成的要塞城堡中,他们发现了古版书、古手稿和神圣的犹太经文,数量多得足以开博物馆了。被掠夺来的这些材料本来打算要给ERR幕后操纵者阿尔弗雷德•罗森堡主抓的种族研究所使用,该研究所的创办目的就是要证实犹太种族的劣等性。 “我觉得写一封短一点、乏味一点的信,总比不写信要好,”波赛那天晚上给妻子写信说 道,“现在的情况是,我太忙了,每天都在赶工作进度,最后筋疲力尽,实在累得想不出什么能写在信中。每天大约十六个小时,每周七天,我实在没有多少空闲时间。”战争越是接近尾声,古迹卫士的工作就越发重要,他们能和家中深爱之人讲话的时间或者自由也就越少。乔治•司道特于1945年4月11日来到了默克斯镇。他刚结束齐根储藏库的勘察之行,并说服第八步兵师派出一名能力极强的警卫前往储藏库,还以为在默克斯这里只会见到一座快被人遗忘的矿场,没想到默克斯遍地都是西线盟军军官、德国向导和来自民政事务部所有分支机构的专家。这里的警卫此时多达四个营(超过两千人),还包括从前线召回的一个步兵营。即便如此,士兵数量似乎仍旧不如此地的战地记者数量多。正如科尔斯坦所写,“由于艺术品……是作为纳粹黄金储备的附属物被发现的,媒体对这个话题给予了非比寻常的待遇。”换句话说,记者们不大在乎德国的伟大艺术品——实际上,他们总是把信息搞错,例如,把著名的娜芙蒂蒂头像说成了一具木乃伊——但是一个藏满纳粹黄金的矿场实在是一个难以让人抵挡的话题。对于这一发现被透露给了媒体,巴顿感到十分恼火,以致解雇了负责的信件审查员,尽管他无权这么做。但是,影响已经造成。《星条旗报》连续一周每天都在进行报道,全世界其他报纸也都纷纷效仿。三天后,一个更大更夺人眼球的发现登上了国际新闻头条,至少在有人意识到新发现的“默西斯”矿场不过是“默克斯”的误写之前,媒体都很兴奋。司道特 接到通知,让他15点整 来,不要带他的上级(但却是英国的)军官杰弗里•韦伯。他们拒绝让韦伯进入民政事务部的金融分支机构。司道特14点45分乘坐第三军提供的吉普车到达后,立即被引到一位中校面前。这位中校给他安排了一个住所,告诉他除非接到通知,否则不能离开。住所里全是金融部门人员。到了21点15分,艾克的民政事务部及军事政府金融顾问伯恩斯坦上校过来通知司道特说,他已被任命为MFAA负责此次行动的军官。当司道特抱怨为何把他上司排除在外时,伯恩斯坦给他看了一封巴顿的信,上面讲明了由伯恩斯坦负责矿场地区。不许争辩,也不许错误领会讯息:这是一次美军行动——虽然对不住韦伯,但是英国军官不许参与。而且,这还是一次美军的金融行动。至于艺术品,那是次要的。闷闷不乐的司道特先是派林肯•科尔斯坦去通知韦伯这个坏消息,告诉他巴顿“不想有该死的英国佬”待在矿场里,然后又用那一晚上的剩余时间面试一位肖沃博士,他觉得这个德国图书管理员“既笨手笨脚,又没来由地心怀恶意”。第二天上午,司道特和保罗•奥尔特温•赖夫见了面。赖夫是一位德国艺术专家,从4月3日起便带着他的家人、个人藏书和贵重的地毯收藏,住在了此地。有媒体报道说,赖夫是德国国家博物馆的副主管,而实际上,他只是主管的助理。不过,他可不是什么普通的虾兵蟹将。他是一位献身于事业的博物馆专业人士,由于他拒绝加入纳粹党,事业才受到了影响。赖夫解释说,在战争刚开始时,德国各大国有博物馆的珍品都从陈列馆运走了,放在了柏林城及周边地区的银行保险库和防空塔里。1943年,赖夫建议将收藏品从柏林地区疏散开来,当时柏林已开始处于盟军空军轰炸范围之内了。有人告诉他,这是很危险的失败主义思想……也许会招来杀身之祸。但到了第二年,他还是再次努力提出了建议,但也再次遭到拒绝,他的生活也再次受到威胁。直到苏联远程地面火炮将城市炸得稀烂,才终于有人下令把艺术品运送到默克斯。在最大的绘画作品中,有四百幅——包括卡拉瓦乔和鲁本斯的作品——被留在了柏林防空塔里,一起留在那儿的,还有众多雕刻和各种古物。赖夫估计,要把其他所有物品运完,需要八周时间;而政府部门只给他两周时间。最后一批货品于1945年3月31日运达。五天后,第三军就占领了这一地区。 “两周时间运走这么大数量的艺术品,”在赖夫讲完故事经过后,司道特评论道, “真奢侈啊。上级部门只给了我们六天。”


编辑推荐

《古迹卫士:“二战”中不为人知的艺术珍品争夺行动》:他们手无寸铁,却甘愿为艺术牺牲,深入敌后,分秒必争,只为欧洲千年瑰宝免遭抢掠,“二战”期间,纳粹铁蹄横扫欧洲,欧洲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和价值连城的艺术品沦为希特勒及其手下高官们的私人收藏品,《根特祭坛画》、《布鲁日圣母像》、《天文学家》……即将在第三帝国垮台时毁于一旦八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博士、学者、考古学家、艺术史家……在战火中踏上了寻宝的征途,试图从纳粹的魔爪中拯救世界最伟大的艺术珍品。现在我们可以读到他们的故事——也许是“二战”中最不为人知的伟大故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古迹卫士 PDF格式下载



感觉不错,是我的菜


纸张质量好一般呀,难道这种带有历史色彩的书,要有古韵味才体现它的价值吗。。。欣慰的是内容还8错!


古代的战争,目的是争夺领土、人口和财富。现代战争也是如此。战争是浩劫,对艺术品的争夺更显示了人类的贪婪。好在有为正义献身的人们。向他们致敬!


  电影虽然是根据原著改编制作而成,不过两者还是有一些差别的。很多的东西在电影中并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比如盟军老爷们对待艺术品的粗鲁傲慢,对古迹卫士们工作支持力度的消极拖沓,这些在美国人拍摄的美国大片中显然不可能被展现出来。你懂的!
  第257页写到:让司道特和古迹卫士们心寒的是,伯恩斯坦仍旧认为,矿场里的所有东西,包括艺术品,都是被缴获来的敌军战利品。
  


是啊,电影和书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差别还是有很多的,要细细看细细品才能发现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