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王朝闻传

简平 宁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作者:

简平  

页数:

380  

前言

  这本书记录了王朝闻(1909~2004)的一生。他以勤工俭学的方式完成美术学业,在举国抗日的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又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奔赴延安。作为雕塑家、文艺评论家和美学家,他是新中国艺术理论的一位开拓者,也是艺术学科教育的实践者。  2004年秋,他走完了96年的人生历程。他留给世人的是不多的几件雕塑精品和一千万言的理论著作。这些作品曾经促进了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并且在时代的进步中仍然葆有价值。  已经4年过去了。有时候我会发生错觉:仿佛他仍然专注地在书桌前写作,或者玩赏心爱的石头;又仿佛他在客厅中与朋友们热诚的交谈,或者与小孩子逗趣……倏忽间幻象消失,桌子上摆着这本即将完成的书稿——《王朝闻传》。  这部书,早在他生前已经开始着笔。作为他的妻子,也是助手,我们共同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历程,我觉得有义务记述他的经历。但是我们两个人轮流地生病住院,找不到相对集中的时间去做。直到去年我和力田完成了他的影集后,才专心进行这一工作。  在20世纪特定的历史空间中,无论身处顺境或是逆境,王朝闻始终以繁荣祖国文艺事业为己任,特别致力于提高作品的艺术质量。持续多年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还有艺术家的审美敏感为他提供了独到的眼光,为社会作出影响广泛的贡献。面临不断掀起的政治运动,他曾经不得已“批判”过别人,更多地是自己挨整。难能可贵的是,在几乎无法把握个人命运的险恶环境中他仍坚持高尚的艺术追求,创建了独具魅力的艺术理论。本书还记述了改革开放20余年来,王朝闻本着党员文艺家的良心和责任感,著书育人,活跃在理论发展的前沿,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他注重个人修养,待人宽,律己严。他是性情中人,流连山水、童心不泯。他朴实节俭,珍惜物质财富,更珍惜有限的时间。  为了真实地再现传主的一生,我不仅直接引述了他未完成的《自述》中的一些原话,而且向熟悉情况的华夏、贾德臣、邓福星等同志调查,还要求三个孩子力田、小亚和力宇帮助我回忆。特别是力田,在繁重的科研工作之余,抽出许多时间斟酌文稿的表述。所以说,这部书稿也体现了孩子们的劳作。  简平  2008年12月20日

内容概要

《王朝闻传》以时间为线索,全书分为求学历程、时代潮中、十七年、在劫难逃、老树新枝、夕不甘死六章,真实记录了王朝闻先生的一生,并附录了王朝闻年表。王朝闻先生(1909年至2004年),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雕塑家,出生于四川省合江县。《王朝闻传》的首章和第二章记述了王朝闻从一名倾向革命的美术青年,成长为坚定的革命战士。他用自己的画笔和雕塑刀服务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事业,期间代表作品有浮雕《鲁迅像》、圆雕《民兵》等。第三章至第六章追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7年,王朝闻踏入理论工作门槛,陆续出版文艺理论著作《新艺术创作论》、《新艺术论集》、《一以当十》、《喜闻乐见》等。文革结束后,新出版理论著作《王朝闻文艺论集》、《论凤姐》、《再再探索》、《审美谈》等,并主编了《中国美术史》、《中国民间美术全集》、《中国石窟雕塑全集》、《八大山人全集》等。 朝朝闻道,载德以归。王朝闻始终以繁荣祖国文艺事业为己任,他持续多年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为后人留下了1000万言的著作。传记还记述了王朝闻本着党员文艺家的良心和责任感,著书育人。无论他诚善待人的品格,勤奋治学的作风,还是他稚真求道的精神,都已成为今日的宝贵遗产。在《王朝闻传》中,解驭珍女士首次披露一些珍贵的图片和事迹,以详实的资料、独特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王朝闻先生的风采。

作者简介

简平,女,原名解驭珍,1927年生于河北宁河。1946年3月入党,在北平和沈阳的大中学校从事学运工作。北平解放后担任私立笃志女中党支部书记。1950~1952年,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作协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1952年,调职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1974年,任《北京日报》文艺部副主任。1977年,任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文学评论》编辑部主任。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著有《微澜风雨见大波》《评贾大山作品》《没有休止的探索》《审美关系再探》等论文,编有《适应与征服》《王朝闻美术谈》《王朝闻论雕塑美》《王朝闻集》等著作。

书籍目录

求学历程 一、童年 二、离乡 三、出川 四、初进杭州艺专 五、再进杭州艺专时代潮中 一、浙江流动剧团 二、战地服务队 三、塑《汪精卫与陈璧君跪像》 四、去延安 五、延安鲁艺 六、浮雕《鲁迅像》与《毛泽东像》 七、整风审干 八、华北联大 九、圆雕《民兵》十七年 一、走进新生活 二、中央美院 三、主席的赞语 四、《新艺术创作论》论文集 五、交往白石老人 六、塑《毛泽东选集》封面浮雕像 七、圆雕《刘胡兰像》 八、中央宣传部与《面向生活》论文集 九、美术家协会与《美术》月刊 十、出访蒙、苏、波 十一、青岛疗养 十二、江丰蒙冤 十三、《一以当十》论文集 十四、快乐周日 十五、言传身教 十六、文祸累累 十七、主编《美学概论》 十八、《喜闻乐见》论文集 十九、寒风迭起 二十、山东“四清”在劫难逃 一、靠边站 二、抄家批斗 三、外调 四、长夜苦熬 五、子女忧心 六、五七干校 七、塑陈毅浮雕像 八、最后的检查 九、《论凤姐》专著 十、回延安 十一、悲喜1976老树新枝 一、编选《王朝闻文艺论集》 二、中国艺术研究院 三、《开心钥匙》与《再再探索》论文集 四、修改《美学概论》 五、招收美术理论研究生 六、再进青岛疗养院 七、曲艺会演与昆曲会演 八、民族性与民族化 九、《审美谈》专著 十、主编《中国美术史》 十一、住房风波 十二、《审美心态》专著 十三、出访欧、日 十四、《雕塑雕塑》专著 十五、雕塑考察 十六、故乡行 十七、无古不成今 十八、晋中憾事 十九、浙江行 二十、马不停蹄 二十一、《美术史论》的纠葛夕不甘死 一、离休不休 二、两个版本的《王朝闻集》 三、八十华诞 四、远方来客 五、行万里路 六、尊师重道 七、主编《中国民间美术全集》 八、《神与物游》与《吐纳英华》专著 九、主编《中国石窟雕塑全集》与《八大山人全集》 十、俭朴一生 十一、《石道因缘》专著 十二、九十华诞 十三、防人之心不可无 十四、载德以归附录 王朝闻年表

章节摘录

  求学历程  一、童年  1909年4月18日(旧历闰二月二十八日),王朝闻出生于四川省合江县新店乡的花滩子。  合江县地处川南、黔北交界,赤水河与长江在此交汇,自古便是川南的物资集散地。荔枝、青果、柚子被称为“合江三绝”。  除了王朝闻外,原籍合江的知名人物还有夏之时、任国祥、贾若瑜、凌子风、成善谋、穆青、罗念一等。  论规模,花滩子尚且算不上一个村庄,而是依山坡建筑的十几间砖瓦房围起来的一座大宅院,住着王家老少三代人。两座院门,北面的一座称大朝门,南面的称作小朝门。据说,王朝闻祖上是明末清初迁自湖北省黄州府麻城县的移民。祖父育有五子,他的父亲排行老大,自幼习武,在1901年考中了最后一科的武秀才。二叔、三叔、四叔都务农,有的问或行医,有的兼做大米生意。五叔在成都读商科学校,毕业后在成都的金融界曾有一点小名气。  父名王基禄,字宪章。自1903年朝廷废止武科举后,父亲弃武从文,东渡日本官费留学,在东亚帝国铁道学校学习土木工程。学成归国后,任职于川汉铁路的建设工程。夫人周氏病故得早,留下两个女儿。王朝闻的生母是继室,姓张,为先操坝一大地主的女儿。据说他母亲进过女校,受新思潮影响不愿嫁给一般的地主少爷,王基禄丧妻后便有人从中做媒。虽然双方的家境不很般配,但因对方是留过洋的,他母亲便不顾门第的悬殊嫁了过来,同时还带来一个丫头叫李四姐。这大约是1908年的事。  王朝闻母亲嫁过来时没有正式的名字,于是父亲为她起了名字叫做张国权,从中可以窥见父亲对于时局的态度。一年后王朝闻出世,父亲为他起名叫做王昭文。王家一门添了长孙,祖父母十分钟爱。到两岁时,父亲带着他们母子、两个姐姐和李四姐一同去了宜昌。  王朝闻的父亲在川汉铁路任职工程师,技术上负有重要责任,带领着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奔走在沙市、宜昌、秭归、巫山等地勘查路基。现存王朝闻最早的一张照片便是1911年在巫山县城拍摄的。1992年王朝闻路过兴山县,还特意去观看一段当年修筑的路基。  他记得,小时候曾经看到家中留存的杂物中有一块“符阳王寓”的木匾,可见他父亲在当地有一点地位。他的二姐回忆说:“父亲出行乘坐的轿子与县太爷的一样,在轿杆上缠着黑布以示特殊。父亲待人宽厚,从不让轿夫与百姓抢行。有一次厨师上街买菜,因分量不足在小市上争吵起来,折断了菜贩的秤杆。父亲对厨师说:‘他们是小本生意,起早贪黑很辛苦,为了赚几个小钱缺斤短两是难免的。虽然这种行为不好,可是不能这样对待他们。’随即拿出钱来,让厨师去赔偿小贩的秤。”  1911年5月,清政府先是将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转手又将修筑权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这一卖国行径,激起四川、湖北、湖南、广东等地人民的强烈不满,酿成著名的“保路运动”。川汉铁路的股东们在成都组织保路同志会,罢工、罢市、抗粮、抗捐,展开群众性的抗争。9月,四川保路同志会在重庆武装暴动,成立了蜀军政府。10月10日,同盟会发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风暴席卷大江南北。  川汉铁路全线停工,王朝闻的父亲便带着一家老小,乘着包租的大木船返乡。沿江途中多次遭到革命军拦截,好在他是铁路工程师,并非清政府官员,每一次都客气地给予放行。这么停停走走,差不多个把月方抵达重庆。重庆蜀军政府的副都督、革命党人夏之时,挽留王朝闻的父亲王基禄参加政府工作,可他不愿从政返回了家乡。军政府又邀请他出任合江县长,仍被婉言谢绝。他的理想是实业救国,期待着局势稳定之后,重新投身于川汉铁路工程。  第二年的夏天,局势稳定下来,王朝闻的父亲王基禄执意出川去接洽川汉铁路的复工事项。没过多久,自宜昌某旅店拍回来一封电报,传达的却是王基禄病危的消息,家里顿时乱作一团。  经过商量,王朝闻祖父命在成都上学的五叔王伯桢赶赴宜昌。可是他五叔抵达时,王基禄已经撒手人寰,带着他的梦想仙逝了。五叔整理了遗物,结清了店费,携带父亲的灵柩返回家乡。那时候王朝闻年仅3岁,还不懂得失去父亲的悲哀,更不晓得这一变故给家庭带来的影响。  日子一年年过去。随着年龄增长,王朝闻感到母亲的脾气越来越坏,李四姐被当作做出气筒,母亲动不动就大声呵斥,而李四姐总是默默地承受着。有一天,王朝闻回家后见到一位老农坐在灶前同李四姐谈话,李四姐却一言不发。母亲告诉他:“那就是李四姐的父亲,家里生活好过了些,想接她回去,但是李四姐不愿意走。”为什么她不愿回家?母亲只是说她在这里过惯了,不愿意回去。  后来才听姐姐们说,李四姐是赤水河对岸的贵州人,在她两三岁时遇到灾年,父亲把她装在箩筐里挑过河来打算卖掉。一个老婆婆指点说:“在这里你卖不脱,前面不远有个姓张的大户,他家的老妈妈有善心,你可以求她收留这个女娃。”她父亲依言把她挑到张家大院,张妈妈怜惜她,便花了一斗米买下来,交给二小姐带。后来二小姐嫁到王家,李四姐作为陪嫁丫头跟了过来。她是跟着王朝闻母亲长大的,不愿意在母亲寡居无助的情况下,抛弃她的女主人。  王朝闻父亲的生前逸事,许多都是听姐姐们讲的,这对形成王朝闻善良、宽厚的性格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据说,王朝闻父亲在世时,对李四姐也很好。当年李四姐不过十来岁,父母坐轿子回娘家,她抱着包袱跟在后面,有时候还要小跑。父亲便叫她把包袱放到轿子里来,减轻一点负担。母亲脾气躁,为了一点小事就呵斥她,父亲总是从旁劝解,说她也是人,不过因为家里穷才卖到你家,我们不要苛待她。在父亲的教诲下,同李四姐年龄差不多的两个姐姐与她感情很好,王朝闻也把她当做亲姐姐对待。  不过,他的淘气也会给李四姐惹出麻烦。有一次,母亲让人从县城买来一个新式夜壶。前面有个嘴子,后面有个手柄,不像老式的尿罐用起来不方便。用上这个新奇玩意的头一个夜晚,他和弟弟隔一会儿就要起来小便一次。几次之后,异想天开地要把夜壶挂在蚊帐钩上。可是刚一挂就翻滚到地上被打碎了,床上的被褥也弄湿了。李四姐早晨进来,看见两个小少爷弄得狼藉不堪,一句责备的话也没说,就动手清扫房间、拆洗被褥。母亲见了,反而斥责李四姐照顾不周。见母亲发脾气,兄弟俩吓得赶忙溜出门去。  后来,极大的不幸降临到李四姐头上。那是一个雨后的清晨,她沿着小朝门外面的石阶下河边打水,不慎滑倒造成脊椎骨折。在那偏僻的半山村得不到良好的治疗,伤愈后就成了驼背。此后,她像负重的骆驼一样,默默地继续承担着家务劳动。同她年龄相仿的大姐、二姐都相继出嫁,而她直到30来岁,才嫁给先市镇的一个石匠。  解放以后,王朝闻对于为全家奉献了青春的李四姐十分怀念,托人打听到她的下落。那位石匠已患矽肺病去世了,又没有留下儿女,李四姐孤零零地一个人生活在先市镇。每逢年节,王朝闻便给她寄去一些钱,稍慰她凄凉的晚年。1986年我和王朝闻回乡,听到他的外甥女罗安青回忆说:当年她在先市教小学,生活比较清苦。李四姐每次收到寄来的钱,都要把安青叫到家里吃一顿肉,并且一改寡言的习惯,反复称赞共产党的干部有情义。  外祖父家另外一个丫头的命运,也曾震撼他的心灵。她同一个长工恋爱,被外祖父发现后强行拆散,卖给山里一户农家作媳妇。四川的山村不比平原,在山地上累死累活地苦干也难得温饱。七八岁时,王朝闻曾经跟随母亲和一位姨母去山里看望那个丫头。三个人走进低矮、昏暗的茅屋,一股潮湿发霉的气味扑面而来。她的丈夫到地里干活去了,家里只有她同一个睡在床上的奶娃。众人相见惊喜万分,她想不到小姐们会进到山里来,赶忙打开屋内唯一的木柜,取出一块红糖掰下一角放入碗里招待他这个小少爷。喝着这粗碗里还漂着一点米糠的红糖水,他的心中泛起隐约的不安。  有一次,门前来了一位老年乞丐,王朝闻不仅给他剩饭剩菜,还征得母亲同意让他暂时住在大朝门的门洞中。可是两三天后,因为几位婶娘的坚决反对只能让他离去。  王朝闻在感情上接近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应该说与家庭的变故有一定关系。父亲在世时受人尊重,有条件带着全家人外出活动,对于拴牢在土地上没有机会见世面的亲友而言,是何等地值得羡慕。但是父亲去世以后,经济来源全靠祖父留下的田亩。以每年收取的30石租谷应付六口之家开销,渐渐地入不敷出,家道中落的困窘日益凸显。一些有钱有势的亲友,逐渐地疏远冷淡他们。人情的冷暖变化,在小孩子心中刻下伤痕,也许这便是他真诚同情不幸者的潜在根源。  姐姐们经常对他讲述三峡的风光,什么吃人的险滩艳颐堆、夹江耸立的神女峰、铁棺峡、牛肝马肺峡等等,十分神秘有趣。其实船过三峡时他也在场,只不过太小了一点罢了。姐姐们讲的见闻,不仅引起他憧憬自然的美好愿望,而且激起他思念父亲的幻想。父亲是那么的了不起,可惜自己享受的爱抚太少了。他曾经连续几天坐在小朝门的门槛上,眺望着小河对岸通向远方的道路,幻想慈爱的父亲坐着轿子突然出现。但是,即使看到有轿子行过那条小路,却都不往这边转来。  从6岁起王朝闻被送人周家祠堂读私塾,后来母亲带他回先操坝居住时也请过姓张的塾师,前后总共上过3个私塾。对这些塾师留下的印象主要是严厉,其中一位俭朴正直的刘先生,引起王朝闻特别的尊敬。小孩子学习《论语》《孟子》很难发生兴趣,不过认识一些汉字便有了自学的基础。  儿时的美好回忆很多。花滩子老屋东边有个小池塘,游泳的本领就是在那里面扑腾出来的。家长们担心出事,请老师严加管教,禁止孩子们去塘里游水。老师的办法很高明:在每个同学的手臂上画一个红圈,一沾水就会褪色。没过几天孩子们想出了对策:用桐油在红圈上抹一下,就不怕沾水了。


编辑推荐

《王朝闻传》编辑推荐:这是一位慈祥、风趣、睿智的老人。同他接触过的人,大都被他的真诚、幽默、热情所感染。他执著于文化、艺术,以毕生精力投入到中国美学思想的探索和建设之中,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美学遗产,激励着我们在未竞的事业中继往开来…… 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王朝闻。本书以详实的资料、独特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王朝闻先生的一生,并附录了王朝闻年表。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王朝闻传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