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之书
2010-1
宁夏人民出版社
杨春光 编
179
虎年说虎。千百年来,人类对于这种大型猫科食肉动物是既怕又爱,既敬又畏。这种情感投映在文化上,衍射出了五彩斑斓的光晕。所谓“人虎母题”或者“人兽母题”的文化现象,就反映出人对于虎的情感。 自古至今,中国人崇虎之风由来已久。夏商时期,从王廷到诸国,青铜器中常常可见人兽形象的纹饰,或人兽对峙,或人兽合一,这类人兽纹饰大都带有原始图腾的印记,弥漫着浓郁的宗教气息,以商代的礼器上尤为多见,如著名的虎食人大口尊,虎食人卣等。到西周时期,人兽母题纹样逐渐退出了青铜礼器,转而出现在了车器及兵器上,成为至尊王权和威猛军队的象征符号。 中国军事史上的第一支猛虎部队,是周武王的虎贲军。《孟子·尽心下》载:“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虎贲,意思是如同老虎般勇猛奔逐,属于快速突击部队,其建编制是每辆战车乘十名武士,驾乘三百辆战车,就是所谓的三千虎贲。春秋后期,“虎贲”为侍从天子的宫廷禁卫军。而在战国时期,横扫六和的秦军被称为虎狼之师,虎,意味威猛;狼,意味凶残。 中国人不愿意把凶残二字加在老虎头上,尤其是在中国民间,老虎似乎就是家养的一只大猫。
《虎之书》包括虎年说虎、说文解虎和虎年赏虎三部分,图文并茂、雅俗共赏,从生肖、姓氏、文学、艺术、民俗等不同角度展现了虎文化与中国人生活的密切关系,展示了虎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深刻影响,通过《虎之书》我们可以了解、认识老虎这个独特的文化动物,树立保护老虎的意识,领悟老虎的精神,并让这种精神成为我们前进的力量。
序
虎年说虎
一、百兽之王
二、生肖“虎”
三、姓氏“虎”
四、虎年夫事记
说文解虎
一、汉字“虎”
二、与虎有关的成语
三、与虎有关的歇后语
四、虎年对联
五、与虎有关的传说和故事
六、诗词中的虎
七、虎的别称异名
虎年赏虎
一、书画中的虎
二、文物中的虎
三、戏剧及影视作品中的虎
四、民俗中的虎
五、邮票中的虎
六、岩画中的虎
跋
赞扬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表达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民族性格和民族自我意识,并且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虎文化。 虎是百兽之王,吃其他动物就不说了,还吃家畜并且伤人。它向来不因你是高级动物而口下留情。于是,我们有“谈虎色变”之说,又引申出了“伴君如伴虎”的说法。当然,虎之恶,远远不及人类,在人类生生不息走向文明的过程中,老虎遭遇了太多的厄运。孔子游泰山,见一妇女痛哭,派弟子上前问话,原来她和家人为了躲避不堪重负的赋税才迁居深山,丈夫、儿子都被山里老虎吃了,她伤心痛哭却不肯下山,孔子叹日:“苛政猛于虎!” 因为虎威猛,所以,打虎自古以来成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象征,于是出现了打虎英雄。春秋时期的庄子,旁观两虎相斗,待到小虎亡,大虎伤,再刺大虎,一举而获双虎,被孙子写进兵法,使“坐山观虎斗”成为一计。武松用拳头打死吊睛白额猛虎,正当防卫,英勇可嘉,阳谷县令为之披红挂彩、设酒庆功。母老虎吃了李逵的娘,还把他娘的腿叼回洞穴喂虎崽,他为娘复仇,杀了一窝虎,堪称好汉。乾隆皇帝打死过一只虎,围场坝上至今立有《虎神枪记》石碑,但他是用猎枪打的,算不上英雄。从前,人类打虎,因为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比较弱,虎还常常伤人;现在,人类保护虎,因为虎几近灭绝。 一百年前,地球上还有八个老虎亚种,而今只有五个了:华南虎、东北虎、孟加拉虎、苏门答腊虎、印支虎,它们都是华南虎的后代。五十年前,中国约有四千只华南虎,现存已不到一百只,其中六十只圈养在上海动物同。专家推测,还有十到三十只野生华南虎藏匿在湘赣鄂黔的深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