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亚通史(现代卷)

丁笃本 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4  

出版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  

作者:

丁笃本  

页数:

474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亚”,是“中亚细亚”或“中央亚细亚”的简称,其涵盖的地理范围在本书第一卷作了明确介绍。不过这里要说明,作为中亚现代史的本卷所涉及的中亚地理范围与前几卷稍有不同。本卷叙述的中亚现代历史是以俄国及后来的苏联所统辖的中亚地区亦即今天的中亚五国为核心展开的,地理范围较前几卷可能稍小一些,但地理界限更明确了。对于阿富汗、中国新疆等中亚五国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历史,不再独立成篇,主要从它们与俄(苏)属中亚地区的关系的角度来进行叙述,它们本身的历史进程主要作为上述双边关系的背景来介绍。正因为这种情况与前几卷有所不同,所以首先加以说明。作为广义中亚地区核心部分的中亚五国,在本书叙述的年代(1914~1991年)不是作为独立的国家而存在,而是首先作为帝俄的属地,后来作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而出现的,所以准确地说,中亚现代史实际上是一个大国内部的地域史。这样,现代中亚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诸领域的发展无一不受俄国或苏联整体历史发展的制约。有鉴于此,本书免不了要对各个时期俄国或苏联全国的历史演进情况和重大事件(尽管这些事件发生的中心地有时在远离中亚的欧俄)作些交代,因为非如此不能把中亚现代历史阐述清楚,读者们也不能对此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还有一点有必要加以说明,由于中亚长期处于俄国与苏联的版图之内,因此俄罗斯文化给中亚现代历史的发展打下了相当深的烙印,比如中亚居民姓氏、名字的俄罗斯形式化,改用俄文字母标音以及越来越多的人会说俄语等等。鉴于这种情况,本卷在用外文标示中亚地区的人名及其他专有名词时不再采用拉丁字母,而统统采用俄文(尽管中亚五国到30年代末才普及俄文字母),只是在标示外国人名(如阿富汗等)才采用拉丁字母。而且,在书中多次出现的人物,只在每章第一次出现处用外文标示。本书对人物姓名的俄文标示一般视他们的民族习惯而定。书中凡是中亚五国土著穆斯林的姓名,都力求标示出其姓氏和教名的全部。如阿里汗·布凯汉诺夫、图拉尔‘雷斯库洛夫等等。而书中出现的俄罗斯人,一般只标出姓氏的全部和教名、父名的第一个字母,如古比雪夫、勃列日涅夫等等。还有,有些穆斯林的教名查不到全称,就只好用头一个字母代替,有些完全查不到,也就只好省了。俄罗斯人也一样,查不到教名和父名的,就只能标出姓氏,如入侵阿富汗的苏军东路军司令员潘菲洛夫。有些人名是从中国出版物获得的,而且译法不规范,因此连俄文姓氏也无法标出,如俄国驻新疆外交官迪牙阔夫之类。这些缺憾只能待以后寻找机会弥补了。

内容概要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中亚五国的独立,中亚问题开始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关注。虽然近年来国内也陆续出版了一些有关研究中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方面的著作,但中亚通史研究却始终是一个空白。为此,新疆人民出版社把《中亚通史》作为国家“十五”规划重点选题。纳入了出版计划。 《中亚通史》古代卷(上、下)和近代卷的作者王治来先生,20世纪50年代末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曾在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中亚研究所工作20多年,参加过《新疆简史》等重大课题研究,在中亚史研究方面也有许多成果。后来虽然调湖南师范大学任教,仍然致力于中亚史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起已陆续有多部专著问世。因此,《中亚通史》古代卷(上、下)和近代卷可以说是其集近30年中亚史研究之大成的代表作。《中亚通史》现代卷的作者丁笃本先生,20世纪80年代初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曾在俄罗斯喀山大学留学深造,长期从事苏联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也有多部专著出版。两位作者在《中亚通史》的写作过程中,除了充分利用自身积累的丰富资料和研究成果之外,还参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特别是苏联解体后公布的文献资料,吸收了国内外学术界在中亚史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撰写的《中亚通史》无论在逻辑的演绎、历史的叙述,还是史料的运用、观点的阐释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作者简介

丁笃本,男,汉族,1950年9月生,湖南攸县人。1982年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分配到湖南师范大学工作。1997年任教授。长期从事世界历史及国际问题的教学与研究,出版著作多部,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代表性著作有《世界之发现》、《红旗落地》、《苏联政体与官制史》、《中亚国际关系史》(合著)等。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亚的影响 第一节 世界大战爆发之际的中亚概况 第二节 大战对中亚的影响和1916年民族暴动第二章 1917年俄国革命时期的中亚 第一节 二月革命和中亚民族运动 第二节 十月革命和中亚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第三节 中亚苏维埃政权的初步巩固第三章 中亚的内战 第一节 中亚反苏维埃政权自卫势力的覆灭 第二节 希瓦(花刺子模)革命和布哈拉革命 第三节 巴斯马奇运动的兴亡第四章 中亚的经济社会改造和民族国家的组建 第一节 中亚的土地改革和新经济政策 第二节 民族国家划界和各民族共和国的建立 第三节 中亚农业集体化运动和工业化建设的开始第五章 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前期的中亚 第一节 中亚工业化建设高潮和政治清洗 第二节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中亚第六章 1914~1945年苏联中亚与邻国的关系 第一节 中亚与阿富汗的关系 第二节 中亚与杨增新统治下的中国新疆的关系 第三节 中亚与盛世才统治下的中国新疆的关系第七章 1945~1964年的中亚 第一节 斯大林晚年时期的中亚 第二节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中亚的政治状况 第三节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中亚的经济发展第八章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中亚 第一节 中亚党政机构的膨胀和干部问题 第二节 中亚的民族状况和民族纠纷 第三节 中亚的经济建设成就和问题第九章 全面改革和苏联解体时期的中亚 第一节 全面改革的启动和阿拉木图“十二月事件” 第二节 中亚政治体制改革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第三节 苏联走向解体和中亚各国的独立第十章 战后中亚与周边国家地区的关系 第一节 中亚与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新疆的关系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中亚与中国新疆的关系 第三节 苏联及其中亚地区与阿富汗的关系大事年表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章 1917年俄国革命时期的中亚第一节 二月革命和中亚民族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予腐朽落后的俄国的打击是致命的,战争严重地破坏了俄国的国民经济,动摇了专制主义的沙皇制度,使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空前激化起来。进人1917年以后,这些矛盾的总爆发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不久,俄国二月革命终于爆发了。二月革命一举摧毁了统治俄国长达数百年的沙皇专制制度。同时,沙皇俄国这座“民族监狱”在革命怒潮的冲击下土崩瓦解了。革命有力地促进了包括中亚全体人民在内的全俄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觉醒。同俄国其他地区的民族运动一样,中亚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中亚各族人民在要求推翻沙皇专制政权的政治统治的同时,提出了不同程度的民族解放要求,从民族自治直至民族独立。推翻沙皇专制政权的革命是从俄国首都彼得格勒开始的。1917年3月12日(俄历二月二十七日),彼得格勒街头连日的大规模游行示威终于演变为武装暴动。同时,奉命上街弹压示威的数万名士兵一举反戈,纷纷加人暴动者的队伍。当天,革命的士兵和民众控制了整个首都,起义取得了胜利。由于当时俄国采用俄历,所以这次革命被称为“二月革命”。首都的二月起义相当顺利,迅速取得了胜利。而且,起义胜利后革命形势的发展也是极其迅速的。就在3月12日当晚,经过革命士兵和群众的推选,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苏维埃(苏维埃,即“委员会”、“代表委员会”之意)宣布成立,成为首都实际上也是全俄国革命的领导机关。苏维埃同时选举成立了常设机构——执行委员会,其成员包括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及布尔什维克等社会主义党派人士,孟什维克的领袖齐赫译当选为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彼得格勒苏维埃在其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领导权掌握在奉行中间路线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手中。得知首都起义的胜利消息以后,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见大势已去,只得于3月15日宣布退位。与此同时,彼得格勒苏维埃与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经过紧张磋商,组成俄国临时政府。这个政府由俄国几个主要的资产阶级政党控制,政府总理由全俄自治机构联合会主席李沃夫公爵担任。这样,俄国出现了列宁所说的“两个政权并存”的独特局面。首都起义胜利后,革命浪潮迅速波及到辽阔俄国大地的各个地方,各地的沙皇政权机关纷纷瓦解,苏维埃组织和I临时政府的代表机构在俄国各个省市和边疆地区陆续建立起来了。当然,中亚地区的局势也不例外。尽管中亚地处俄国南部边陲,交通和通讯设施相当落后,旧政权当局也蓄意封锁革命信息,但是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和沙皇政权垮台的消息还是没过几天就传到了中亚地区的大中城市。例如,突厥斯坦首府塔什干的居民很快就从私人电报中获知沙皇政权已被推翻,消息马上传遍全城。接着,二月革命的浪潮迅速席卷中亚各地。最初,沙皇政府的突厥斯坦总督库罗帕特金还想作困兽之斗。他给各省督军频频发去电报,一方面要求他们服从在彼得格勒刚刚组成的俄国临时政府,承认苏维埃这样的革命民主组织,释放政治犯;另一方面,他更加强调督军们应担负起“维护本地秩序”的责任,特别要防止穆斯林造反。有一次,库罗帕特金在向革命情绪高涨的驻军士兵发表演讲时,居然把中亚本地居民说成是内部“最危险的敌人”。3月16日,总督府当局通过《突厥斯坦信使报》发出呼吁:“突厥斯坦边区全体公民!彼得格勒发生了重大事变……我们谨向你们全体驻军官兵、公职人员、工人、工匠、商人、农民,最后还有土著同胞呼吁,你们一定要牢记,任何破坏秩序的行为都只能对新制度的敌人和我们的外部敌人德国人有利。”此外,库罗帕特金继续授意下属镇压1916年中亚民族暴动的参加者,继续剥夺他们的土地,转让给俄罗斯移民。这个顽固不化的沙皇总督企图用挑起民族仇恨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库罗帕特金“防止土著人暴动”的立场得到了彼得格勒的俄国临时政府的支持。可是,革命的洪流不是库罗帕特金可以阻挡住的。尽管这位总督及其下属想尽了办法,最终还是无法控制突厥斯坦出现的革命局面。3月中旬,塔什干先后成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和士兵代表苏维埃,旋即两个苏维埃合并为统一的机关,塔什干苏维埃@并且出版了自己的机关报《我们报》。二月革命的烈火开始在中亚各地蔓延起来。紧接着塔什干之后,在突厥斯坦的一系列城市和矿区,苏维埃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了。二月革命爆发后一个月期间,撒马儿罕、斯科别列夫、皮什佩克(1926年改名伏龙芝,今比什凯克)、阿斯哈巴德、奥利耶一阿塔、维尔内、奇姆肯特、奥什、佩罗夫斯克、彼得罗亚历山大罗夫斯克(今图尔特库尔)以及克孜勒一基亚矿区等都建立了苏维埃。在草原区,由于俄罗斯移民较多,与俄国中央地区相距较近而且联系紧密,因此很多城市在3~4月间就建立了苏维埃,主要有奥伦堡、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塞米巴拉金斯克、阿克莫林斯克、巴甫洛达尔(今克列库)、乌斯季一卡缅诺戈尔斯克(今厄斯克门)等。而且,草原区各城市苏维埃的活动和主张更具“欧俄色彩”。比如,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苏维埃刚成立不久,就提出实行八小时工作制、采取切实措施保证粮食供应、实行商品限价、调解劳资纠纷等等主张。迄止4月,中亚各省都建立了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有不少地方还建立了农民代表苏维埃。与全国大多数苏维埃一样,中亚各地苏维埃的领导权同样掌握在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手中。例如,实际上起着突厥斯坦地区苏维埃作用的塔什干苏维埃的主席就是孟什维克别利科夫,布尔什维克在塔什干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中只有利亚宾3名代表等。在中亚其他城市的苏维埃当中,布尔什维克也是少数派。


编辑推荐

《中亚通史:现代卷》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亚通史(现代卷)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