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研究-丝绸之路
2010-12
丁笃本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0-12出版)
丁笃本
262
《丝绸之路:古道研究》为丝绸之路研究丛书之一。丛书除了保留原有的几种选题之外,又从全国已出版或待出版的研究成果中,遴选了20余种有代表性的选题列入丛书,丛书以传统的草原丝绸之路和绿洲丝绸之路为主线,以西域研究为重点,注重突出学术著作的创新性和理论研究的系统性,内容涉及考古、历史、民族、宗教、文化、艺术等多学科领域。由于入选的研究成果在出版时间上跨度较大,此次再版前均由作者对书稿内容做了全面修订,有的甚至做了重大修改,补充了新的资料,借鉴了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为了使读者了解国内丝绸之路研究的进展情况,我们特邀请中西文化交流史著名学者、苏州大学教授沈福伟先生和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先生为丛书撰写了序言。文中的精辟论述和真知灼见,是读者开启《丝绸之路研究丛书》的一把钥匙。
丁笃本,汉族,1950年9月生,湖南攸县人。1982年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世界史专业。先后在湖南师范大学、广东韶关学院、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任教授。长期从事世界历史和国际问题的教学与研究,已出版《世界之发现》、《红旗落地》、《苏联政体与官制史》、《中亚国际关系史》(合著)、《中亚通史·现代卷》、《中亚探险史》等多部著作,发表专业论文数十篇。
出版说明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学研究(总序一)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总序二)第一章 丝绸之路古道辨析第一节 丝绸之路概念与走向辨析第二节 丝绸之路的地域范围和时间界限第三节 丝绸之路古道研冤的意义第二章 丝绸之路形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第一节 丝绸之路形成的自然环境第二节 丝绸之路形成的社会因素第三章 丝绸之路的初步开辟第一节 上古中国西北丝绸之路的探究第二节 草原丝绸之路与斯基泰人大迁徙第三节 亚历山大远征及其地理发现第四节 以波斯为枢纽的上古东西交通大道第四章 丝绸之路的全面开通第一节 张骞两次通西域及其意义第二节 两汉时丝绸之路诸道走向第五章 丝绸之路的继续拓展第一节 公元1~6世纪的丝绸之路第二节 佛教僧人和北魏使者的丝绸之路旅行第三节 丝绸之路线路的拓展,第六章 丝绸之路的空前繁盛第一节 公元7-12世纪丝绸之路概况第二节 玄奘等人沿丝绸之路的远行第三节 阿拉伯旅行家对丝绸之路的探索第七章 丝绸之路的全线畅通第一节 蒙古帝国西征和中国旅行家西行第二节 西方旅行家沿丝绸之路的东行第三节 公元14~15世纪丝绸之路第四节 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第五节 古代西方和伊斯兰世界对中国的认识第八章 丝绸之路的相对衰落第一节 地理大发现对丝绸之路古道的影响第二节 丝绸之路旧道的阻断和新道的开辟第三节 西方探险家对丝绸之路古道的考察发现参考文献图版目录后记
版权页:插图:历山大随从们的记载以外,阿里安还充分利用了塞琉古王朝驻孔雀王朝使节米伽西尼斯的作品,并且给《亚历山大远征记》专门辟出一卷来描述印度。与希罗多德时代相比,亚历山大及其后继者对印度的了解要广泛深入得多,他们的眼界从印度河流域向东扩展到了恒河流域。即便对印度河流域的介绍,阿里安也要比希罗多德详细得多,也准确得多,因为他的描述直接取材于亲自考察过那里的希腊学者与将军们的记载。可能是受了某些希腊学者的影响,亚历山大起初以为尼罗河发源于印度,而印度河就是尼罗河的上游,因此探测尼罗河之源很可能是亚历山大向印度河进军的动机之一。后来亚历山大从当地人那里得知印度河南流人海,与尼罗河毫不相干,这才相信当年西拉克斯的航行确有其事,并且命令尼阿卡斯重复这样的航行。正因为如此,阿里安才可能大体正确地指出:“这条河发源于帕拉帕米萨斯山(或称高加索山)的西侧,向南注入印度大海。”阿里安对亚历山大大军征战过的印度河上游及其四条支流的情况相当熟悉,介绍也更加详细。在这个名叫“五河”的地区萨他吉地亚,自西向东依次排列着印度河、希达斯皮斯河(今杰卢姆河)、阿塞西尼斯河(今杰纳布河)、希德拉欧提斯河(今拉维河)、希发西斯河(今萨特累季河)。阿里安不仅描述了这些河流的一般特征,而且清楚地指出,四条支流并不是各自直接流入印度河,而是先汇集成一条大河再注入印度河。阿里安说印度河总共接纳了15条支流(包括右岸的重要支流科芬河,即今天的喀布尔河),在下游分成两条水道人海,形成了类似于尼罗河那样的三角洲。印度河水量很大,是仅次于恒河的欧亚大陆第二条大河。阿里安认为恒河是世界上最大的河流:“即便是埃及的尼罗河或流贯全欧洲的伊斯特河(多瑙河——引者注)跟恒河比较起来,它们的流量简直不值一提。甚至可以说,即便把这两条河加在一起,连印度河都比不上。”阿里安给恒河与印度河所定的地位,在当时希腊人所知道的世界范围内情况的确是如此。阿里安对恒河流域的情况明显不如印度河流域熟悉,所以不少事物介绍得不是很清楚,尽管比希罗多德要清楚得多。
《丝绸之路古道研究》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