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睡在戈壁滩上的辣椒-家住新疆.散文

尚崇龙 尚崇龙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2-03出版)
出版时间:

2012-3  

出版社:

尚崇龙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2-03出版)  

作者:

尚崇龙  

页数:

172  

Tag标签:

无  

前言

家住新疆 刘亮程 这是一套讲述新疆家园生活的书,由不同民族的作家们,书写共同的家乡——新疆。家乡是文学言说不尽的母题。对于每个人来说,她都像空气一样,像阳光和雨水一样。小时候,家乡是童年的村庄。长大后,家乡是整个新疆。家乡随着年龄在变大、扩张,但不会大过新疆。对于家乡的情感,也远非一个爱可以说清,它更丰富更复杂,百感交集。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家乡。作为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美好家园,当我们说新疆是自己家乡时,其实它也是许多人的家乡,是许多不同民族的人们的家乡。当我们用汉语表述对家乡的情感时,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古语里的家乡又是怎样的情景。在新疆,普普通通的一场雪,会落在十几种语言里。每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太阳这个词也会在不同的语言里发光。许多种语言在述说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这正是新疆的丰富与博大。家住新疆,是十位各民族作家心中的新疆之家。正如土地会像长出包谷和麦子一样,长出自己的言说者。这些充满着爱和真诚的家乡文字,是对新疆真实生活的一次可贵言说。 叶尔克西的《永生羊》,讲述的是她小时候生活的北塔山牧场。上世纪五十年代,由哈萨克牧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兵团人组成了这个边境牧场,人们一边生产劳动,一边守着祖国大门。克西的父母就在那里开办牧场小学。《永生羊》以孩童视角,梦幻般呈现了那个特殊年代特殊地方的故事:四季迁移的哈萨克毡房里不为人知的生活秘密:人的悲欢离合和羊的生离死别发生在同一个小山冈;铺展的青草年年将人畜引向远方又回到老地方。自然与人世的交融中,唯一不变的一颗纯真童心,是引领一切的魂。我们跟着她回到那个久违的又似乎不曾有过的童年家乡。《永生羊》的再版证明了这部作品的持久魅力。 《发现塔玛牧道》是方如果继《大盘鸡正传》后的又一部文化人类学散文。在塔城塔尔巴哈台山和托里玛依勒山之间,存在着一条长达三百多公里,有三千多年固定转场历史的古老牧道,至今每个转场季节,仍有百万牲畜延绵不绝走过这里,它是世界现存的规模最为宏大的草原转场牧道,是游牧文明的最后奇观。2010年,方如果发现并命名了这条千年古牧道——塔玛牧道,并以理性而优美的文字,将这个人类古老神奇的游牧家园呈现在读者面前。塔玛牧道的发现和命名,应该是新疆的一个重大文化事件,其意义还有待我们进一步认识和发现。 生活在油城克拉玛依的赵钧海,自觉地把自己当成准噶尔人。《准噶尔之书》是一个“准人”的苍茫心路。作者站在盆地中心追古怀今,从边野历史到心灵记忆,此时此刻的生活连接着古往今来。曾经的游牧家园,现在是石油人的富裕城市。那些雕像般的老石油工人、农场职工、母亲,在延伸着另一段历史。与生存之地的历史和谐相处,大地上过往的先民皆是祖宗,不分民族人种。这不仅仅是作家的思考,也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心态。 康剑在喀纳斯一带长大,后来做了这个新疆最美地方的管理者。他的山水文章是安静的,那些他看了多年听了多年的风景,在进入他的文字时,有如走上回家之路一样惬意自如。好文字是家。那篇《禾木星空》就是给漫天繁星构筑的一个文字的家。自古以来的永恒文字里安顿着万物之心。《聆听喀纳斯》是心灵与自然的对话沟通。山水言语,花草唱歌,人在聆听。康剑的家安在喀纳斯山水里,风景亦是心景。他以长久的聆听写出了有关喀纳斯山水的可信文字。 《天堂的地址》是军旅作家王有才的第一本散文集。读有才的散文,更能体味“文章老来好”。那些新疆风物在他手掌中磨砺多年,把玩出味道了。把玩是更高智慧的把握。他对大题材散文的有效把握和书写能力,是许多作家所不及的。有才的文字有新疆方言和多民族语言混合的智慧。 唐新运从小生活的老奇台,是新疆汉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区。在新疆,东起哈密、奇台,西至玛纳斯、沙湾一带,是汉唐以来中华农耕文化落地生根的重要区域,留有许多农耕遗存,新疆话及老新疆人的生活习俗,都在这一区域完整保留,它们是汉农耕文化在新疆的根。《天边麦场》是奇台老新疆人生活的生动写照。唐新运的散文语言汲取新疆方言特色,灵动俏皮又不失厚道。 张景祥《一代匠人》中的蒲秧沟村,是沙湾县商户地乡的一个村子。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村里逐渐聚集了一批天南海北的匠人,崔木匠、赵屠夫、张皮匠、说书人老李等先后在村里定居下来,那是手工匠人们逞能的最后年代。在他们中间长大的张景祥,日后成了一个文字匠,活生生地记录了匠人们的手艺和生活。这部书的最大特点是,直接将新疆方言引入散文写作,这些土生土长的文字,野趣横生,有着不寻常的创新意义。 《跟羊儿分享的秘密》是帕蒂古丽的处女作。书中的大梁坡村,是一个由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回族共居的村庄。在新疆,这样的村庄很平常,大家在一个村里,生来就知道怎样跟不同民族的人们一起和睦生活。古丽的父亲是维吾尔族,母亲是回族,她从小上汉语学校。在她充满维吾尔族味道的独特文字里,地处北疆的大梁坡村有了一种特殊的气息。我不知道这些文字译成维吾尔文会是什么样子。同样的生活,在另一种文字中会有什么不同的意义。这部书非常罕见地写出了一个乡村女孩的成长秘史,那些只能与羊儿分享的秘密,最终还是与我们分享了。优秀的文学都在与人分享人的秘密。而土地上曾经的美好生活,也许从来都不应该是秘密。可是,如何说出它,却是文学永恒的秘密。 孤岛以诗人的激情书写新疆山水。《沙漠上的英雄树》是他对新疆精神的写意塑形。新疆是一个容易让文人激动的地方,它的辽阔、独特和丰富,都太容易被文字猎取。无数的文字在书写新疆大地。大地不知道人在写它。好文章让山川精神,让草木有灵。坏文章也无损它的皮毛。众多热闹的猎奇文字之后,山河会等来它真正的书写者吗? 尚崇龙有媒体人的经历,有幸走遍新疆。他热衷于风景人事,走一路写一路。《睡在戈壁滩上的辣椒》是他多年来对新疆的一人之见,一人之感。文学说到底是一个人的行为艺术,独自表演,独自谢幕。平常人也幻想也激动也有故事,但过去就过去了。作家却试图用文字表达。这似乎是一件多余的事。但还是有那么多人在努力地挣扎写作,像草丛中的小虫想发出单独的声音,想被另外的声音记忆和传诵。写作本身是一种试图与时间和遗忘抗争的艺术。尽管是一种徒劳,其中却蕴含着人独有的最绚烂的幻想精神。 每一本书都在创造个人的新疆记忆。新疆是一个容易被猎奇、被传说、被魔幻和被误解的地方。家住新疆,是立足家园的文学书写。文学能让不同种族、宗教的人们在一滴水、一棵草、一粒土中找到共同的感情。在对同一缕阳光的热爱中达成理解与共识。在大风和无需翻译的花香乌语中,敞开我们一样坦诚的心灵。从家出发,我们会到达人类共同的心灵之家。 2011年7月23日

内容概要

  新疆是一个容易被猎奇、被传说、被魔幻和被误解的地方。家住新疆,是立足家园的文学书写。《家住新疆·散文》是一套讲述新疆家园生活的书,由不同民族的作家们,书写共同的家乡——新疆。  《家住新疆·散文:睡在戈壁滩上的辣椒》为丛书之一。  作者有媒体人的经历,有幸走遍新疆。他热衷于风景人事,走一路写一路。《家住新疆·散文:睡在戈壁滩上的辣椒》是他多少年来对新疆的一人之见,一人之感。文学说到底是一个人的行为艺术,独自表演,独自谢幕。

作者简介

尚崇龙,笔名丹江,祖籍陕西丹凤,1960年12月25日出生于陕西山阳银花河畔,1983年毕业于成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原咸阳师专),199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1983年自愿赴疆工作,曾先后任教师、编辑、记者、编辑部主任、副社长等职,现供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税务局,从事信息网络工作。有作品近百万字,多次在全国征文中获奖,著有散文集《去帕米尔的路上》、《漂流的花朵》,系新疆作家协会会员。

书籍目录

大唐北庭都护府你好,星星峡看不见的河流走进一个没有人的城堡吐鲁番,穿越千年的梦想我的快感在沙漠驰骋青湖美,青湖水夏日的舞蹈梦中的城市大唐北庭都护府古典奇台从石门子岩画看先人们的生活奎屯,奎屯秋阳轻洒白杨河金色照耀古尔图在天山峡谷漂流戈壁田园独有的风景独有的城徜徉在伊宁大街六月美景秀天山在伊犁看草原草原上美妙的琴声穿越哈日图热格河谷大风掠过阿拉山口福海归来不吃鱼湖光山色喀纳斯克兰河,白桦林在额尔齐斯河上做客锡伯人家 睡在戈壁滩上的辣椒博尔塔拉随笔山的脸谱温泉的天空睡在戈壁滩上的辣椒泪洒中哈边界线骆驼山上那是你的眼睛乌伦古湖,让我把你当做海童话禾木凯撒儿的割礼诗人王洛宾在焉耆听秦音博湖,母亲的乳当我看见塔里木河一条美如孔雀的河天高云淡一线天荒芜的蒲昌古城塔里木秋色罗布泊消失了的部落天山深处藏古刹在克孜尔读石窟艺术好一片金银川出嫁的热娜古丽种树老人巴拉提·艾山冰山环抱的石头城和田玉石一条街喀什噶尔的春天去帕米尔的路上沙漠中的达瓦昆湖中巴界碑

章节摘录

吐鲁番,穿越千年的梦想 要读懂吐鲁番,先得读懂吐鲁番的历史,中华五千年,是否有吐鲁番的光辉一页?于是当我走向高昌,走向交河这些故城时,我感到了吐鲁番的分量。历史的长河从远古流到今天,也流到了吐鲁番,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辉煌,它们要么成了一个土堆,要么成为千疮百孔的破墙,我想这就是历史。我是酷爱历史之人,常常抱着历史教科书陷入无限的遐想,在我的印象之中,汉唐的辉煌只在长安,要么在中原,因为从长安到吐鲁番有2000多公里,那时没有飞机,没有火车,也没有柏油马路,吐鲁番和广大的西域地区只能是边疆。但是在两千多年以前,有那么一支西汉王朝的队伍,他们开进了这世界第二低地,建立了“高昌壁”,进而发展至后来的高昌国。我想,若不是讨厌的战争,或许高昌要比今天的新城石河子还要漂亮。当我走进高昌故城之时,面对那堆土墙,丝毫发现不了高昌往日的气魄。高昌王,那个曾经娶过隋朝华容公主的高昌王呢?这可是他的宫殿呀,我沿着高昌故城里的那条土路,一直走进去,什么声响也没有,那只是一座空城,昔日头戴王冠的高昌王,也随着风流而风吹雨打去。这里寂静而无声,一座墙紧挨着一座墙,人都走了,城还能存在么?就在此刻,我的脑际忽然不断闪现出攻城的厮杀之声,城就这样毁了,因为人能建造一座城,同样也能毁掉一座城。 在车师前国,我发现了众多的瓦砾,那些残存至今的洞室,依稀可辨的街衢,令我惊奇。这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呢?它建在高高的河洲之上,周围是绝壁悬崖,为了抵御战争,人们便选择了这一绝妙的境地。可是什么也没有用,这座城和高昌一样还是毁于战争。明朝吏部员外郎陈诚有诗为证:“沙河二水自交流,天设危城水上头。断壁悬崖多险要,荒台废址几春秋。”尽管如此,在吐鲁番旅游,交河故城还是值得一去的,因为城内的官署衙门、寺院佛塔、坊曲街道等建筑遗址依然完好,在交河城里走街穿巷,就像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那天我与我的孩子在交河城里行走,孩子高兴地告诉我她在城里捡了一块石头,那块石头很光滑,她说可能是一块宝石,便小心翼翼把石头装进包里,她还想在其他洞室里找到什么宝贝,可惜找到的都是一些碎瓦片。我开玩笑着告诉我的孩子,那块石头很可能就是古代的孩子们玩的玩具,她信以为真。孩子总是很天真的,谁会把宝贝留到今天呢?但是我要告诉她,这就是历史。历史是什么?是已经过去了的。过去的永远也不会再回来,岁月是如此,人也是如此。就像高昌和交河这两座故城,尽管过去有过怎样的辉煌,过去了就成为废墟,看到这些废墟,人才会有逝者如斯之感。 西域曾经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史称有36国,可惜它们并不像南方的大理,或是丽江那样的故城能够保存至今,这里有戈壁,有大漠,摧毁一个城池容易,要重新建立起来又谈何容易。我的朋友胡新明对这些故遗址特别感兴趣,他所居住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散落着西域36国中十几座故城,他几乎走遍了这些古遗址,收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他说历史本身就是一面镜子,当面对着这些故城时,人就会反思:为什么在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这么多城池会消失?为什么无数的绿洲会变成荒漠?全是因为可怕的战争,可十白的人类自我毁灭。看到故城的废墟,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和平。 其实,每次带朋友到吐鲁番,我并不愿意带他们到故城去看,因为各人的爱好不一样,理解也不一样,有些人喜欢看看古迹,有些人不喜欢,所谓故城,无非是些土堆、破墙和土坑,看到它往往让人失望。我就遇到过这么一次,那次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参观,一位年轻的维吾尔族向导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从一个墓室到另一个墓室,我发现那里面的壁画精美极了,那些画有人物、有花乌、有天文,特别是那幅花乌画,清晰明丽,就像刚刚画出的一样,让我赞叹不已。当然还有里面的墓主人,那些千年古尸,与我们这些千年后的人相见,真是既看到了古人,也看到了来者,这种奇遇,可谓千年奇相逢,在世界上除了埃及外,恐怕就数吐鲁番了。据说其中还有高昌王国的一位将军,名叫张雄,想想他曾经征战沙场,驰骋纵横,誓死保卫高昌的壮举,让人忽然感到他不是死去的一具木乃伊,而是一位将军在深深地沉睡,他太累了,结果一觉睡了一千多年。但是许多游人对这些并不感兴趣而要匆匆离去。许多人问向导:难道一个旅游景点就这么一点东西?向导赶紧解释,这些墓室许多被外国人盗过了,还有一些文物在新疆博物馆。当我看到那些失望的游人时,我真为他们遗憾。尽管我喜欢历史,却学的是中文,说不上为什么,对古迹有了那么一点偏爱。但是到了吐鲁番,我真的好像读懂了那么一点点。 我想读懂吐鲁番,想搞清楚高昌王国和车师前国为什么会被敌人的铁蹄摧毁。这时闪现在我眼前的,还是可怕的战争,当今天的人们争论是谁创造了历史的时候,我想起中国人的一句名言: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不管什么时候,谁改写了历史,遭殃的永远是老百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历史像一条河,有时发洪水,有时也断流。高昌故城、交河故城是被洪水淹没,还是因为河的断流而干涸?只有漠风知道,只有吐鲁番高照的太阳知道。今天的人们不会去追究历史。在吐鲁番旅游,当地人肯定夸耀他们的葡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的时候,那是最诱人的时候。“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当那美妙的音乐响起,其实游人的心也醉了,因为谁不希望在和平的年代生活呢? P8-10


编辑推荐

尚崇龙有媒体人的经历,有幸走遍新疆。他热衷于风景人事,走一路写一路。《睡在戈壁滩上的辣椒》是他多年来对新疆的一人之见,一人之感。文学说到底是一个人的行为艺术,独自表演,独自谢幕。平常人也幻想也激动也有故事,但过去就过去了。作家却试图用文字表达。这似乎是一件多余的事。但还是有那么多人在努力地挣扎写作,像草丛中的小虫想发出单独的声音,想被另外的声音记忆和传诵。写作本身是一种试图与时间和遗忘抗争的艺术。尽管是一种徒劳,其中却蕴含着人独有的最绚烂的幻想精神。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睡在戈壁滩上的辣椒-家住新疆.散文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