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远征军(上下册)

罗学蓬,舒莺 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作者:

罗学蓬,舒莺  

页数:

全二册  

字数:

768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2006年10月29日,我有幸在南京家中第一次见到本书作者之一舒莺小姐和她在南大任教的哥哥舒建中先生。因同她素昧平生,乍见之下,难免有生疏之感。迨得知罗学蓬先生与她共同完成了长篇小说《中国远征军》的创作,来请我过目,并要为该书写序。当掷地铿锵有声、光辉夺目的“中国远征军’五字从她口中说出时,立即使我内心热血沸腾,顿时对她肃然起敬,好像是见到了自己久别的亲人,有着说不出的喜悦。198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的日子里,我曾应邀到有关场所和会议上讲过中国远征军的事迹,此后坊间出版过这类史书和文学作品,报刊和广播电视也有关于中国远征的报道。但是,像罗学蓬、舒莺二人合著的这部长篇小说《中国远征军》,写得如此有新意,内容如此丰富,叙事如此生动而贴近事实,可读性和启迪性如此之大,使我不禁叹为观止,我通读原稿后,对作者自然产生了深深的感激之情。本书对昂山将军当年受日军的欺骗蛊惑,组织“缅甸独立义勇军’误人歧途,助日侵缅,后来认清了日军的真面目,毅然反正,反戈一击,作了真实的叙述,填补了史事的空白;还对华侨和缅甸人民在此次对日作战中的突出贡献,对盟军的热情支援,达到了毁家纾难的难能可贵地步,所述事实,确实感人至深。我作为中国远征军幸存的一名老兵,在读这本书稿时,又把自己引到了60多年前那段刻骨铭心的往事中去,心绪如潮。许多为国捐躯的战友的音容笑貌和英雄事迹都一一浮现在我眼前,我的眼睛忽地看不见字了,原来是不尽的泉涌热泪遮住了我的视线,心在痛、泪在流,一想到这本书已把他们那可歌可泣的故事公之于世,将会在人们心中引起激动,产生敬意,我的心才慢慢地平静下来,默默地说了声:亲爱的战友!侵略者受到了惩罚,祖国业已富强,你们安息吧!滇缅抗战是一场内增民族团结与自信、外扬中华国威和信义的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二战史上值得世人铭记的壮烈诗篇。中国远征军出征异域,浴血奋战,确保了印度的安全和国际输血线的畅通。缅北大反攻与滇西战场连成一脉,摧枯拉朽重创日军,遏制了日军西进,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其他各个战场的反法西斯战斗,揭开了日军全面走向灭亡的序幕,最终粉碎了日寇封锁中国、侵占亚洲、会师中东、联合德意法西斯瓜分世界的阴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铸下了卓越功勋。史诗般的滇缅抗战堪称东方诺曼底之战,滇缅的战略地位如同北非战场,是二战胜利的重要转折点之一。

内容概要

篇历史小说,记叙中国青年学生在二战期间,跨国征战,抗击日寇,以血肉之躯保卫战时中国国际运输线的重大历史事件。 故事展现了中国远征军从出征、失败到大反攻的艰苦卓绝的全过程,其中穿插了中、美、英青年军人的战斗友谊和爱情生活,显现了二战中史迪威、孙立人、戴安澜、杜幸明等一大批中外将领的个性和风采。 书中宏大的战争场面及中西方文化的冲突细节,还有对缅甸、印度等东南亚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生动描绘,集历史性、思想性、文学性于一炉,引人入胜,颇具收藏价值。

书籍目录

上部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下部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尾声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重庆戴上了伟大的花冠,所有的中国人注视着她,所有的中国人向往着她,这是我们无可后退的堡垒,这是我们的耶路撒冷”……从通远门到都邮街一带,原有的栋栋高楼大厦两日之间变成瓦砾一片,商铺、银行也大都成了瓦砾场……等到三王铺的日军乘着装甲车赶到机场时,看到的是停机坪上一大堆废铜烂铁和散卧四处的死尸,早已不见一个中国士兵的身影……1939年,战时首都重庆。五月阳光明媚的时节,苍穹碧蓝如洗,些微地飘着几朵白云,正值重庆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没有任何预先的征兆,中午时分,天高气爽,正是人们午后昏昏欲睡的时候,45架涂着血红圆心标志的中型轰炸机卷着震天动地的声浪奇迹般地突破了中国空军的封锁,如同一群黑压压的蝗虫向着毫无遮挡、能见度极高的战时国民政府心脏——战时首都重庆——直扑而来。霎时间,尖锐急促的警报声响彻了整个重庆城,学田湾、红球坝、七星岗、枇杷山防空司令部的警报台同时急速升起一串串报警的红气球。排成一排的轰炸机进入目标区域,同时在空中盘旋,一起打开弹仓,数枚燃烧弹从碧蓝的天空中齐齐落下。震天动地的爆炸声接连响起,火光、黑烟、灰尘霎时弥漫了晴朗的天空。突然陷入巨大恐惧中的市民们顿时四散奔逃,整个城市随着燃烧弹的坠落成为了一片火海。炽热的高温下烈焰蹿起数米高,栋栋房屋在倾倒,人群在奔跑,惨叫声不绝于耳。重庆,在血色中燃烧。较场口59军新兵营在这突如其来的袭击下混乱可想而知。受训不过一二周的新兵们在第_枚炸弹掉地时都纷纷奔入了防空洞。偌大的训练场上却有一个高大厚实的身影矗立着,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仓皇逃离。他一个人站在大家都跑得精光的操场上,用盛满怒火的眼睛仰望着碧蓝的天空——正因为如此,全新兵营恐怕只有他一个人亲眼目睹了从大足机场紧急升空应战的16架中国空军的飞机是怎样无一幸免地被日本人的零式飞机变成一团团火球坠落下地的。他对防空洞里传来的焦急万分的呼喊声充耳不闻,举目向天,用充满仇恨的目光注视着在中国的天空中肆无忌惮地对中国平民进行血腥屠杀的日本人。离他最近的一颗炸弹甚至炸飞了篮球架,将他也掀翻在地,在一阵惊呼声中,他又立即重新挺立了起来。他,是这新兵营里还没有来得及穿上土黄布军装的准国军战士,20岁的北平流亡学生高军武。在这个每时每刻死亡都可能突然降临到任何一个中国人头上的时候,有的人则极有可能会被历史在不经意间造化成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高军武明显地属于这一类人。当然,他现在还远不是英雄,而是大家眼中的异人。两年前在北平,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北大化学系学生,爱吵,爱闹,爱发问,热血沸腾而又总显得书生气十足。现在这个书生却变得眼光深沉,不苟言笑,让人很难接近。这引得一些好事者总想打听:他是什么样的家庭出身,他怎么会来重庆,怎会如此的胆大?高军武的父亲是在卢沟桥一战中为国捐躯的佟麟阁将军的贴身卫士。从小生活在佟府,高军武耳濡目染,被慢慢熏陶出了特殊的军人素养。他自小跟着父亲和其他的卫士练了12年功夫,到他考上北大时,已长成个高大精壮的小伙子了。尽管已经离开北平快一年了,高军武永远也忘不了1937年流火铄金的7月。那时,激烈的枪炮声在卢沟桥、南苑、西苑一带轰鸣不息,北平城内的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纷纷走出家门,自发地组织劳军。尸横遍野的大红门依然时常在高军武脑海中浮现——佟将军就在那里血溅沙场,以身殉国。由于担心汉奸捣乱,佟将军的遗体被隐秘安排在雍和宫附近的柏林寺。灵柩埋在了地下,地面甚至没敢留坟冢,只是砌了个花池掩人耳目。灵柩上也没敢刻上将军真名,而是写为:王思源先生之灵。佟将军殉国时,高军武18岁,十来个生活在将军府中的军眷男孩子中,他是最大的。在火药局一所清静小院后,高军武和母亲坚持留下来照顾佟夫人一家。每天收音机里都在不断传递着让人震惊的消息:“日军上海虹桥机场滋事”、“日军海陆空并行齐攻上海”、“抗战!抗战!全民族联合抗日,保家卫国!”、“德意日三国携手,轴心国形成”、“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南京陷落,倭寇屠城”。触目惊心的消息如同未曾停息的炮火,给高军武带来无数次的撞击,他密切地搜寻着每一点有关战争的新消息,关注着形势变化。沸腾的热血和躁动一直有力地鼓舞着他:一定要找到机会出去,痛痛快快杀日本人!在日本人的膏药旗和刺刀下,北平人民艰难而屈辱地熬过了一年多亡国奴的生活。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先后在日本人的刺刀下复课了。高军武回到学校,发现大门古老的牌楼顶上和办公大楼均飘扬着太阳旗,还发现许多过去熟悉的教职员工都不见了。化学系主任换成了原来清华大学的教授萨本铁,学校不仅增加了许多日本教师和员工,各系还增设日语为必修课。同学们私下一聊,才知道许多不愿当亡国奴的老师学生都逃到国统区去了,邓以蛰等大教授虽然没能逃走,但无论日本人如何软硬兼施,宁愿在家坐吃山空,也决不重回北大执教而替日本人营造升平和睦景象。复课当天,化学系全体师生被集中在大教室里,由日本人出任的副主任花谷中之和萨本铁主任主持第一次会议。花谷中之完全是一副胜利者居高临下的面目,不可一世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著名教授萨本铁在日本人面前却显得唯唯诺诺,低声下气,每一个中国学生看了都不由得义愤填膺。高军武坐在下面将拳头攥得“嘎嘎”响。简直想将礼堂的木桌捶裂。散会不久,高军武忍着愤慨,憋着一腔怒火,在大教室的黑板上洋洋洒洒,抄下了元朝著名词人萨都刺的《百字令?登石头城》: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樽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这首《百字令》,发思古之激情,叹世事之沧桑,历来系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高军武在这特殊时刻把它抄出来,自然明显带着讥刺用意,因为眼下在日本人面前俯首帖耳的萨教授,正是写下千古名篇的萨都刺之后。日本人视其为“反标”,大为震怒,宪兵队立即派员赶到学校调查,一时弄得人心惶惶,许多学生不敢前来上课。高军武则大不以为然,照样每天夹了课本到学校上课,见了日本人更是仰头向天,大摇大摆地行走,结果反倒平安无事。后来,还是遭受羞辱的萨本铁本人出面求情,日本人方悻悻然罢手了事。除了上学,高军武频繁地和正在上朝阳高中的军眷子弟古良、龙鸣剑,以及上初中的付永志三个铁哥们接触。四个小伙子常常冒着生命危险,围着一架老旧的电子管收音机,悄悄偷听来自重庆的“敌台广播”。

后记

从开始策划到动笔写作,反复修改,几易其稿,直至完成,这部以宣传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国际主义为主旨的长篇历史小说《中国远征军》花了两年多的时间,终于出版了,欣喜之余感慨万千,回首整个创作过程,诸般细节历历在目。三年前到昆明,十分惊讶巫家坝机场竟然位于市区,城市祥和的车水马龙,繁华喧嚣近在咫尺。朋友告诉我们,那就是曾经穿梭于驼峰航线运送抗战物资的飞虎队军用机场。冥冥中一种意念便在胸中涌动。感谢周荣蜀先生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的积极组织和策划,支持我们进行史料查阅,素材整理,采访联系、考察。没有他热情推动的义举,就不会有这部小说的诞生。创作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但却无法冲淡心中的激情。不少真实的人物经历让我们一再被震撼,一段段史事让人无法不去正视。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写作的过程变得不再艰苦,已经成为了一种厚重的使命。所幸一切的挑战都已经随着小说的脱稿完成而告结束,寄托着再现历史真实,展现中国抗战军人形象的长篇著作终于在抗战爆发70周年快到来之际出版了,也算是对所有长眠于异国战场的壮丽军魂的一种告慰吧。我们尤其要感谢王楚英老先生的鼎力相助。王老眼疾未愈,带病为我们通阅全稿,提出详细修改意见,提供大量史实、文字资料,并帮助联系相关人物后代、专家学者。在此,对王老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感谢!此外,我们还要对彭训厚先生、刘伟民先生对本书出版给予的极大鼓励与支持,戴复东院士、戴澄东先生、戴藩篱女士提出的诸多宝贵意见,西南大学谭刚博士在全书创作过程中在史实上的严格把关,重庆出版集团和周显军先生的鼓励支持深表感谢!是他们始终不渝地热情相助,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动力,推动着我们克服一切困难,顺利完成写作。愿小说的出版能较为客观、公正地再现这段壮烈的抗战历史,告别所有的狭隘与偏见,为和平而祈祷。


编辑推荐

《中国远征军(套装上下册)》由重庆出版社出版。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旗正飘飘,马正萧萧,枪在肩刀在腰,热血似狂潮,旗正飘飘,马正萧萧,好男儿报国在今朝,搞倭寇,十万儿男血沃丛林,狼烟平,万里河山尽安忠魂。历史的文学传神之笔,文学的历史真实再现,抗战史上极其惨烈极其悲壮的浴血之战,中华儿女彪炳千秋永垂青史的民族颂歌。战争,爱情,历史,传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远征军(上下册) PDF格式下载



看过许多有关中国远征军的书,但看了当当的介绍后,还是忍不住买了这套书。翻看以后,则吸引我一口气看完了,掩卷后令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长思其间。作者用尊重历史的态度,全方位全景式的真实再现了那段为许多人不熟知,在异国战场打击日寇,但绝对可歌可泣、壮怀激烈的英雄故事,非常感人,令人为中国军人所震撼、骄傲!并且从中还了解到了许多不知道的历史知识,真是难得的好书,远比其他以中国远征军为题材的小说强,值得珍藏!感谢作者和当当提供了这样的好书!


关于缅甸的记忆一直很零碎,好像一直以来唯一有印象的就是那条伟大的滇缅公路,其余的都不得而知。偶然的机会,朋友去了一趟腾冲,照了很多照片回来,才知道了有一段尘封的历史。当我们在为诸子百家和明朝那些事感慨不已的时候。《中国远征军》又把我们的记忆拉回到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爱情与战争,中、美、日、英不同文化的呈现.......非常棒!


通过从不同人物的角度来看待这场同样为了保家卫国的异国大战,结合历史事实,写的气势恢宏,内容很精彩,写出了中国军人为了国家民族的独立,不惜奉献出自己的生命,与日本人做殊死战斗,这种气度,勇气永远值得我们怀念,称赞,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值得一看,推荐...


中国人民经过8年抗战取得伟大胜利,其中有中国远征军的一份贡献。


是看了电视剧《中国远征军》才想起要买套书来看看,发现跟电视剧的剧情完全不同,但真的写得很好,很感人!能够把我们带回那尘封已久的血与火硝烟弥漫的战场!


对那段历史可以说是空白的,无意中在书店看到,感觉不错,就买了,才看没几页,想以此来激励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地去了解历史 ,他很喜欢历史,特别是二战。


书送的有点时间长,总算有惊无险,找到了.我想了解真实的远征军抗战史!


既有历史的真实性,又有小说的可读性


就像海贼王里的罗宾,真希望我们能看到一个真正的历史。不应被筛检,那样才能进步


还未看,想了解一下那段的历史


书不错啊 啊,是正品,下次还来!


一本非常好的书,比去年矛盾文学奖的所有作品都好看


很好的,很不错,货真价实,值得信赖。


一如既往的喜欢滇缅抗战的书籍!


送货时间及时,儿子看了很喜欢。


看到咬牙切齿,既伤感又过瘾


动情感人


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样 是不同的风格。。


还没看的....


收到书后就迫不及待的看完了,觉得写得不错的,在人物刻画上也值得一看,就是结束的有点快,希望作者能多写一点。


给同事买的,他爱看


書保存得好坏封面都難了


本以为是本历史史诗般的纪实文学,谁知是本小说。我的错。


号称“长篇历史小说”,其实只小说不历史。只是利用目前远征军历史热潮,把一个拙劣的爱情故事放到远征军历史背景下,来欺骗无知读者的一个骗局。试问:作者怎能为了卖掉你的烂书,而用“中国远征军”这个神圣的名字来命名你这本粗制滥造的爱情小说?简直就是对远征军将士的亵渎。作者真的无耻......


原以为是历史纪实,变成了低档言情小说


不是纪实的,是编的小说。


原以为很写实,实际很小说


这是部小说 需要历史的朋友不要买


慕电视剧的名购买了一套,结果这书也写的太那个了,人物刻画平庸,情节纯粹叙事,没有一点点让人引人入胜的描写,放在书柜里都嫌占地方;真的佩服电视剧的编剧,把这么一部如此无趣的所谓小说编的让人入迷。(结果引我上当,以为书也是优秀的,我错了)


偶特别喜欢中国军队在缅甸的作战的历史,书不错,内容也很给力,就是有点小贵,我在网上看了几次,才咬牙买了下来。


书的本身写得还是不错的。但对于某些人的评论,觉得非常无语。。。好好看几遍再出来评论,行么?


其中有一段是抄袭的一篇中篇小说“英国上校 中国劳工与法国女人”我讨厌抄袭,鄙视抄袭


让我们别忘记那段历史


不管文笔好不好,但是能让后人清楚的了解这段历史。


有些历史不应该被遗忘和扭曲。


虽是小说,但应该遵循基本史实,书中将我政府军描绘得过于强大了,爱国精神可嘉,但不可信!有些描写杜撰成分明显,如日军的雷达系统,好像到二战的中后期英国才首次将雷达系统用于防空,日本有过吗?总体感觉本书一般,读一次尚可!


这个书,我觉得不怎么好。文笔不好,故事也比较烂。但用来了解远征军的一些史事倒是可以。


远征军对我们来说是渐行渐远的故事,并且之前也只是模糊了解,从这本书里面看到了很多湮埋了的人物和故事。如果我们自己再不记忆,再不会有人帮我们褒扬自家的英雄了。PS:之前 一部桂河大桥 是如此的赞美英国部队,但是...


看了几页我就想骂人,本来想了解远征军的事迹,结果作者能使写成了一本亲爱小说!


才看了一小部分就不想再继续了,本以为是部记实文学,怎么出来罗里罗嗦的言情。


一口气就读了半本


书不错,包装的好


不错,速度快,质量和包装都很好


还没看,中国人不该忘记的近代史。


一段难忘的历史,值得追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