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科学的边角余料

阿溟 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7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作者:

阿溟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全书分为特别篇和生、老、病、死五个部分,作者作为一个对科学尤其是医学有所了解的内部人士,潜伏在科学底层做一个“卧底”,寻找到有关人类生存的种种尴尬难题,如:核辐射、食品安全、减肥、癌症、转基因等;反思人类由来、药品竞选的深刻矛盾、人类机体进化与退化所带来的得与失、科技进步与人类良心、作为生物物种的人类生存法则以及中西医辩证原理;还根据科学本身包含的逻辑基础,合理进行延伸和演绎,想象科学带来的改变,如冷冻时间、干细胞器官生成、“魔镜”预测、人脑与“黑客”大战等。

作者简介

  李坤鹏,笔名阿溟,赴日8年,日本大阪大学医学博士在读。作者在攻克和征服困扰人类生命的各种难题之余,也不断提出和反思关乎整个人类利益的形而上问题,以及观察日本的文化和现状。已经出版《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日本》等作品。

书籍目录

自序
特别篇
 被辐射的生命
 Matrix 的世界
 转基因是个什么“手艺”
 药品的竞选之路
 我们这场睡了26年的觉
 弗洛伊德的偏执

 当精子与卵子相爱
 上帝的失误
 退化了的爱情功能
 身体的王者
 生命的方程式
 秘密的守护者
 腐朽的政治本能
 奢侈的生命
 虚幻的道德圣殿
 颤抖的内心
 下载你的想法
 男人在左,女人在右
 我们所拥有的生命

 留不住的青春
 不老的心
 被冷冻的时间
 生命的最后一搏
 财富的代价
 永恒的记忆
 医疗,一个善意的谎言
 不老的科学
 这最后的人生美景

 要科学还是要伦理?
 脂肪这个坏蛋
 中医,一个寂寞的传说
 谁脑子有病?
 邪恶的天使
 预知未来的魔镜
 牛排的蝴蝶效应
 真伪之间
 疾病的末路

 某年某日,我们死于癌症
 我们那21 克的灵魂啊!
 21克,据说是人灵魂的重量。
 消亡的血脉
 心死症候群
 人类的哀歌
 请杀了我
 在梦中死去
 我们怎样杀死所有生物
 解剖室里的人生
 科学的前世今生
 死亡降临时,教会我们一切 
后记

章节摘录

  美国的FDA审查标准程序有三步:第一,选取20~80人进行投入量和副作用的测试;第二,选取100人进行药物有效性和成本,以及短期副作用的测试;第三,选取1000人进行对该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并且跟踪长效副作用进行测试。这就是漫长的审查机制的实体过程了。但是问题在于,这千人的测试结果真的能够作为一个药品安全性的凭据吗?没有任何人可以保证第一千零一个人会延续前1000人的药物反应。并非我吹毛求疵,因为这里边是可能存在着个体差异、病理差异甚至还有人种差异的。我们的身体不见得就会认同1000人的测试结果,它只会客观地反映身体对于该药物的“感受”。也就是说,这个看似严格的审查也无法带来100%的安全药品。  当然,阅读这篇文章的大多数人和FDA的审查标准并无太大关联,因为药品作为一个特殊的商品,从来没有根据全球统一标准这样简单的概念进行规划过。也就是说,美国的FDA只是美国的药品“竞选审查团”。这也就意味着,即使美国FDA审查通过的药物,在你所在的国家可能依然是“不合格”产品,甚至是“毒药”。但是,同理,FDA审查不通过的药物可能在你生活的地方被广泛而毫无顾忌地使用着。但是,我们不能批判任何一方,因为没有证据证明谁的标准更正确。一种叫做Laetrile的药是个很好的例子,Laetrile是一种在上个世纪被某医药公司发明的癌症用药,当时除去未通过美国FDA和日本审查机构的审查外,被多数国家所欣然接受,结果造成了大量的中毒事件的发生。这个事件揭示出了很多问题,首先就是全球标准不一的审查机制下所带来的不同结果;其次,我们也可以看出药品安全性出现问题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


编辑推荐

  某年某月,我们死于癌症  我们怎样杀死所有生物转基因是什么“手艺”?  核辐射、添加剂唱起人类的哀歌留日医学博士解读生、老、病、死  不再“被科学”,边角余料都是“料”  在我们沉睡的26年中,发生了很多事,那些被辐射的生命,可怕的药品竞选还有可以颠覆人类的克隆技术。  哦,买糕的。科学的伦理,这些生命的方程式,是否是上帝的失误?预知未来的墨镜,我们那21克的灵魂将安放何处?转基因又是个什么手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科学的边角余料 PDF格式下载



吃惯美味佳肴,生猛海鲜,大鱼大肉者,偶尔来点粗茶淡饭,家常小炒,也别有一番滋味。本书虽为“边角余料”,细细咀嚼,味道不错。
人总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眼光总是望着远方,向着理想,缺少内心的审视与周边的留意。说起大道理一套一套,问及常识,反而不甚深解。譬如“科学”,听出老茧的词,其实深解其意与本质的人并不多。想对“科学”有个理性、客观的了解,不妨翻翻这本《科学的边角余料》。
作者没讲科学的前世今生,也没为科学高唱颂歌。以一些客观的“边角余料”,阐释了科学的真实面貌。科学是我们改造世界,改善生活的有力工具,但不是万能工具。有其优势,也有劣势;有其动力,也有不足;有其广泛的应用,也有其明显的局限。尤其日本福岛核辐射危机之后,人们更应该以理性、客观的眼光来审视科学。
那就请用《科学的边角余料》来改善一下自己审视科学的眼光吧。


同事给孩子买的,我先睹为快,说是科学的边角余料,却是当下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无奈我们却未曾认真思考和清楚转基因、辐射等相关问题的细节,作者告知了我们很多生活小知识,谢谢!


很多时候
人类对自身了解得越深
会感觉越害怕
仿佛自己赤裸裸般的站在大街上
这个书每一个内容都用很简单的篇幅描述
很新奇的感觉
内容也让我读完后感觉是这样的过程:新奇 诧异 了解 漠然
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漠然
可能我也不想了解我自己把


认识一个科学的世界,可以给孩子买。


介绍科学知识,很灵活,很有趣


送给不喜欢科学的女友一本,她非常喜欢~现在动不动就喜欢拿里面的东西来考我~~
当然,我会说我不知道,看着她开心的解释给我听^_^
好书一本,毕竟,让她理解并喜欢我所从事的工作^_^


以前总觉得科学晦涩、枯燥、离我们很远。看完这本才发现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一直误解了科学本来的样子。如果从小就能看到这个,会不会科学家还是自己的第一梦想呢。


是在豆瓣读书看到的,感觉像是茶余饭后的科学趣味阅读,先看看吧 以后再写内容评论


男朋友推荐我看的书,作者观点很犀利,值得一看。


很不错,推荐。作者写了很多小知识,有些颠覆了我们一般的常识,希望作者写的是真的哦,要不就郁闷了。


开始读的时间没什么感觉,越看越有意思。不错,是我想要的。


边角料煮起来,味道也不错~太枯燥的东西,有的人理解起来有难度(比如我)。这本书还不错~推荐给表弟看了~


是一本有趣的书!


相当于科普类书~~~~


有趣而不肤浅,引发深思,值得一看


给孩子买的,一翻开就被深深吸引


建议所有人看看


不错。正看


我其实没看哈。嘿嘿:)


休闲时可以读读。。。


文章贴近实际生活,觉得比较有趣味性,不是学习相关知识的人看也不难懂!


好读,好懂,受益。


the book is the one i need


这让我学到了很多……


就那样 比较浅显


精子、卵子的什么故事讲得太详细了,太直白了,不是很适合小孩子。


涨姿势的书啊


科学,简单点好


科学的边角余料我儿子很爱看


阿冥 医学在读博士 对于医学上的一些思考


刚买来看的时候觉得浪费钱啊 没多大意思 不过后来看进去了还挺有意思的 作者语言幽默 写的东西都是大家挺关注的事情 又有科学的理念指引 不过 休闲的话看看这个挺不错的


我们所知道的世界简直连沧海一粟都算不上,捡点科学的边角料来开阔视野。


科普类的书,看得不多。也不知道为什么会买这本,可能是名字吸引了我。前面六十页看到我睡过去三次,但是慢慢看下来还是找到精彩的地方。相对而言,这书比之科学松鼠会出的那基本略为严肃一点点。


最初关注这本书是看过《读者》的摘录版,一冲动就在当当上买了。作者巧妙的按生老病死几个部分组织了内容。看起来很轻松,只能了解一般知识,深入谈不上。


挺有意思的一本书,观察事物的角度很不同


大概看了一下,内容蛮丰富的,有空好好看看


是一本真的哲学- -


内容浅显易懂,儿子很喜欢


结论性的东西不多,但引人思考


不错不错,长见识


还满喜欢的~


挺有意思的书,如果单纯给孩子补习那就算了,适合开放式的家长买来给孩子读


很实用小孩喜欢


看上去还不错~


还没认真读,好像还可以


本书篇章言简意骇,立论新奇,可读可思.


在豆瓣上看到的,以为会很有意思,多一些有意思的猜测或是多一些结论性的有趣东西,结果有些失望啊,可能是跟这本书脾气对不上吧,内容上不是很喜欢,排版纸张都不是很喜欢的。


还可以吧。没有想像中好看。


形式很新颖,有点像在讲故事。


相对于它的名字,书的文字并不那么有趣,感觉讨论的有些无趣


还没有仔细看过,稍微翻了下,觉得大概就是科普读物吧


价格实惠,内容不是太生动丰富。只是书名很吸引人


好无聊的一本书 一点想看去的动力都没有了


超酷的科学书


科普书籍 有一定相关知识的看看很不错


好奇!!!!


很卖萌的一本科学书


太浅,废话太多


  今天,走在马路的人行道上,被朋友牵着手,往宾馆走去。贵阳的路我完全不熟识,像是被一群人领向一个地方,地点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把我领着就行。这种被领导的安全感是大多数人都熟悉的吧。
  想着阿溟关于生老病死的笑谈,想着今天晚饭我们八卦一个大龄古怪的同事,我开始敲响警钟,我们的时间都不多,要抓紧时间,去做有意义的事。
  从没有人正式通知我人必有一死的时候开始,似乎是人的本能,我开始为死亡寝食难安。想着终有一天,我将无法体会冬日被窝的温暖,想着终有一日我将无法倡导酸甜苦辣的菜肴,不寒而栗的抱着熟睡的妈妈,却想不出解决的办法。
  我害怕死亡,我无视秋天的黄叶纷纷落地,都存在着一个盲区,我,从来没有,正视过大自然新陈代谢的规律,我从来没有,将自己和黄叶一样,当作是依附于大自然的生物。
  人类确实比其他动物,进步了几千几万年,当我在30层高楼往下眺望,看见车辆有秩序的为红灯停下,我想,人类,认为自己已经跳出了生态圈,主宰了世界了吧,至少,很多人的潜意识都是这般认为。
  阿溟说,如果看完这本书,没有危机感,是没有读懂这本书,是的。对于大自然,对于生命,我们理应有,本能有一种谦卑。
  我知道,死亡或许离我很远,但是这是我们生物所有的命运,如果是这样,为什么尽情的爱每一个人,尽情的生活在当下呢!我要为自己而活,为大自然而活,感恩的活着,智慧的活着。当你把黄花和落叶都纳入你的心田,死亡,或者说归去,是一件诗意的事,我这样想象着,活在今天的世界里。
  


  写书评纯粹是为了不是对于这本书的记忆遗忘。
  
  以“生老病死”为章节很是有新意,很多不曾了解的东西在这本书中被介绍,比如说它告诉我如果你不把脂肪吸走的话是不能从本质上减少他的数量,使用减肥药或者锻炼只是把脂肪细胞变小而不是减少。还有什么关于梦境大脑人体,但是看完这个更多的一些人文思考,尽管我有时候是一个偏激的愤青,对体制这种东西抱有诸多的不满,但是就书中所说,当需要牺牲我们个人的利益,舒适的环境,安逸的生活的时候,我们就会自觉地选择逃避。对于环境污染,生物灭绝,臭氧层空洞等悬而未决的问题,看似“和谐”的人与自然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隐患,就本书加上我若干年来的所见所闻,人类是不是自掘坟墓我尚不确定,但这个世界一定不像我们宣传的那么美好


  其一:科学
  
  一直觉得科学,内敛、沉默。它需要你不屈不挠的追求,却毫不理会所谓付出与收获将成比例之学说,它独来独往、无求无欲。正因如此,我学会小心翼翼地与科学保持着恰当平衡的关系,接受真相、事实、真理,却彻头彻尾的用纯粹感性的心来感知余下的所有。
  
  春末夏初,参加公司培训,实验之一:动手提取香蕉DNA。当所有奥秘像棉絮一样,在试管的中部漂浮,你开始装模作样。细胞能告诉你一切,却无法亲口向你描述它的情,它的欲,它的故事。
  
  我们可以透过科学,浅显地附和它的特质,八苦中的生、老、病、死,而之后的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却又如何用纯粹的科学去解读?科学与伪科学,是飘离于灵魂之上的奢侈品,高高在上、冷漠无情。
  
  其二:边角余料
  
  一直想要去罗马,虽然语言学了快要几年,依旧还在温习颜色。都说罗马不是一日造成的,究竟花了多长的年月,埋葬了多少纸醉金迷、肝肠寸断?如果有一种假设,用边角余料可以修筑一个新的罗马,你是否充满期待。我很期待,这更像是憧憬和希冀,远远超越其本身,谁能预料若干个组合背后的城市,它所充满的张力和可能性。
  
  如果平行的看待边角余料,模糊中它有种赤裸裸挑衅的错觉,你是否有能力辨识、认可、赞同,你是否有同样睿智的眼光。不是人人都有,不是人人都具备,我们大都才疏学浅、沉默寡言,我们需要用更为宽广的胸怀去接纳、吸收,从而才有机会超越。
  
  其三:科学的边角余料
  
  当冰冷的科学被赋予情感、被重新解读,你是否会有欣喜若狂的感觉。诚然没有,心已经冷却,开始入冬,带着感情迁徙。可至少你会觉得温暖,像所爱之人,在秋意来袭,沉稳地握住你的手,饱含回忆的摩挲。
  
  我觉得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它成熟地将八苦揽入怀中,细细烘焙,没有浓郁的气息、没有醉人的味道,需要乞讨、需要超脱地球重力的灵性去感悟。它深邃的双眼躲藏在黑暗中、它庞大的躯体隐匿在角落隙,它容不下你的嬉笑怒骂、薄情寡义,它用了最为简单的方式,却出了一道最为严肃的难题。
  
  我曾经很轻浮的写过一篇书评,饱含戏谑、挑衅。而如今,我同样的写着这篇书评,却倍感沧桑、疲惫。
  
  当一切渐渐转淡,却又突然转折变重,转瞬之间,重到无法呼吸、重到不再只言片语;想要拾回?它已归于尘土,尘埃落定。世事源于此,世事终于此。
  
  


  这本书低于我对它的预期啊。。。
  作者除了对科学客观的阐述之外加入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只是这些科学现象大部分是自己已知的所以收获较少~
  不过作者的态度就有点偏向于“戏说”科学 我把它看得太严肃了点貌似
  最喜欢的是最后一个章节 可能因为自己对死亡思考的比较多 所以也有一些共鸣吧


  科学也可以很可爱,在它如此讲究逻辑分明,理论严谨,有据可循的前提下,这本科学边角料刚好说明这点。
  专家们做学问大概没这么有趣,但是研究结果可以让我们科盲们发现新大陆一样认识这个有趣的世界。
  恰好最近在读《生命八卦》,也是科普,也是把科学说的好玩,看吧,其实我们小时候希望长大了当科学家也不是多么没劲的梦想,毕竟科学也可以很可爱。


   起初以为是一本科普书,不过,细看了一下内容却发现本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科普书。作者是站在人文和社会学的角度为我们揭开了科学的神秘面纱,角度很新颖,思考的的问题也很深入。值得一读。
  
   起初并不明白为什么叫《科学的边角余料》,看了作者前言中的一段话,才豁然开朗。
  
   科学被这个时代推向了从未有过的至高地位,科学成为这个时代可以傲视一切的高大“旗帜”,却也逐渐抛弃了和其他学科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这是可怕的,科学的孤独意味着可能走向错误或者无法修补的不归路。而我所渴望的只是,能够通过这样一本探讨科学与世界,科学与人类,科学与人文世界的换位思考的书,来提醒人们科学出发时的原点,提醒人们不要违背了科学精神。你不会从这本书里看到科学惯有的骄傲姿态,也不会看到以科学之名,嬉闹杂耍挑逗读者,贩卖科普的文字。同样,你也看不到浮浅的,娱乐性的垃圾论点,这些文章都是严肃的,冷静的,经过了我无数次苦苦思索的最棘手的命题,并且恶狠狠地逼迫你也会思考个不停。
  当然,在光芒万丈的科学主导的世界里,这样的文字依然只能是边角余料,但是,我相信,这些文章所提供给我们的思考习惯将会成长为积极而强大的精神食粮。而这个,正是我所希望和期盼的。
  


  这不仅仅是一本普及科学知识的书,而是一本富有人文思考的“思想书”,科学家们只会大张旗鼓地告诉我们,他们又有哪些科学发明啦,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啦,可是他们很少想过科学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害处,科学不仅需要狂热,更需要冷静,因为这关乎人类的生存未来。这是一本关于科学的反思书。作者文笔睿智而幽默,风趣与讽刺并存。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对未知的科学世界有那么一点点的好奇,但是,却没有时间和耐心去研读那些专业的科学书刊和杂志……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对这点小小的好奇,只是定义在什么都知道一点,以便我们和朋友交谈到此类话题时,不会频频出现非常茫然的表情……
   再或者你也和我一样,只希望通过这些简单的科学知识的了解,能让自己在这快节奏的生活中,迅速丰富自己视野,充实自己的内心……
   那么,我想你可以考虑读读这本书。不需要你有任何的科学功底,也不需要你对科学怀抱多大的热情。这本书中所讲述的,就是我们鲜活的生活中最实在而又明白的科学小知识。试想,连我这种科学白痴都可以有耐心看下去,真的可以称作“好读”的科普书籍。
   这本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两章分别是“当精子和卵子相爱”和“药品的竞选之路”,前者是导致我对本书发生兴趣的直接原因,让我意识到一个的新生命的产生,也是非常残酷的优胜劣汰的结果。而后者更让我体会到西方国家对于生命的非一般的审慎态度……
   说到底,其实我觉得这就是一本科学入门书,作者用最温情而平实的语言,完全有别于以往科学类书籍晦涩难懂的语言描述,让你轻松踏入科学大门。对了,假若你有睡前读书的习惯,放一本在床头,每天一小节,读完后安然入睡,也是不错的选择哦~~~
  


   在阿溟出版了的三个作品中,本人最中意的就是这一本。《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日本》那毕竟是大洋彼岸的另一个国度,我们不会定居也不会更深刻的了解那里,可能只有当我们吃着日本料理,或者旅行或者看着日剧的时候才会想起书里告诉过我们的东西。《一起的记忆_藤崎组传奇》写得很美很真实。不过就算是美得让你想起了自己的过去,它也毕竟是回忆,回忆从来都是只能藏在心底东西,随着时间慢慢发挥它不不动声色的力量,只有当什么东西什么场景触及到你心里回忆的小小触角的时候,你才会又再次的想起。而,这一本—《科学的边角余料》,告诉我们的却是身边触手可及的东西。
  
   我们常说人人平等,但这世间太多纷繁扰乱,要真的平等又谈何容易。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命运和遇境,唯一都要经历的却只有不可违背的生老病死。
   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为谁而生?又因何而死?
   明明每个人都喜欢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那病变的细胞为何又违背大脑主人的意志?
   男人和女人,为何如此相似又如此的不同?
   真的存在灵魂吗?为何我们看不见它,却又是每个性格、想法都各不相同的亿万万个个体?
   在很多很多年以前,在你还用天真的眼神和心态看着世界的时候,有没有问过自己这些息息相关,又无法解答的问题。可能你略微的思考一下,就放过了这些困扰你的问题,也有可能你为了探寻他们,决定报考生物学,却又被各种原因拦住了前进的步伐。
  
   好吧,说真的,如果你真的真的不在意这些问题的考虑,我就真的不推荐你来看这本书。因为生物学是个极其庞大的体系,我们就是它之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世间的每个人本来就有许多的烦扰,何苦还要添加没有思考过的问题来占用你的脑细胞。
   但是,如果你也曾经用这样类似的问题问过自己,哪怕只是一个,或者是在很多很多年以前,那我请你翻开这本书。你的大部分疑问会在这里得到满意的解答,你会发现你打开的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你曾窥视却无法进入的全新世界。
  
   不要担心没有基础就无法看懂,这里的故事全部都是你我身边的常见话题。它就像小时候给你讲故事的老朋友,有趣、沉稳、安宁。
   如果有人怀疑这本书的可靠性,我想作者阿溟可以用他八年的生物学经历和生物学博士的头衔向你保证,眼见属实。


  《科学边角余料》横跨了生、老、病、死,这四大块,从生物学的角度更细微的观察了一个人的一切,包括他吃的“转基因”食品……
  他更见审慎的观察了“科学”这以神圣不可亵渎的领域,让我突然茅塞顿开,于是,关于角度,关于问题,关于人生,我有了更深的领悟……


   有那么一本书,你可以像看小说一样的轻松,也可以像看科普教研读物一样的增长、增宽、拓展知识面,还可以走进作者那个小疯子一样的思维,开展奇妙之旅。喏~就是本了。
  
   如果你看过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你就可以想象理解到看这本书的感觉。阿溟就是威利·旺卡,看的人就是那群小朋友。书里的世界就是那个奇妙的巧克力工厂。。。你懂的。


你好!我是《我们爱科学》杂志社的编辑李伟,我们的杂志是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总社出版的国家级科普杂志,最近在做一个栏目“随便翻翻”,想请你写一写书评,介绍一些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课外书,真诚希望与你合作,为青少年推荐一些好书!具体事宜请详谈,我的qq是34918912,电话是010-57526702,期待你的回复!


相关图书